小兒蕁麻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小兒蕁麻疹是小兒比較常見的皮膚病,它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又是許多疾病的症状之一,甚至是某些急重疾病的信號。蕁麻疹一般不危及生命,但如表現為嚴重疾病的症状而誤認為是一般性的蕁麻疹,僅按一般性的蕁麻疹治療而未及時處理潛在的急重疾病,往往導致嚴重的後果。

小兒蕁麻疹

目錄

病因

引起蕁麻疹的病因很多,有各種食物、藥物、感染、內臟疾病、物理因素(冷、熱、光等)、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小兒蕁麻疹常見的病因有以下幾方面。 (1)食物:動物食品如魚、蝦、蟹、牛奶及其它海味;植物食品如豆類、蕈類及某些水果。進食不新鮮食物而發生蕁麻疹在小兒尤為多見,可能由於小兒胃腸道功能尚不健全,對變質的異性蛋白較易產生過敏反應有關。

(2)藥物:服用或注射某些藥物可發生急性蕁麻疹,其中以抗生素退熱鎮痛藥磺胺、血清製品、疫苗及各種酶類生物製劑為常見。

(3)感染: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如小兒上呼吸道病毒或細菌感染,扁桃體炎中耳炎,齒槽膿瘍以及皮膚化膿感染等。

(4)吸入物:吸入動物的皮屑、花粉、粉塵、羽毛、真菌孢子等。具有異位性素質的小兒,容易發生哮喘蕁麻疹

(5)內臟和全身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惡性腫瘤等,可成為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的病因。

發病機制

小兒蕁麻疹發生的機制可分為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兩種。變態反應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蕁麻疹中佔大多數,其中又以I型反應最多,也有屬於II型(如輸血)的或III型的(臨床上皮疹較持久,消退後遺留鱗屑色素,有的伴發熱關節痛血沉快等特點)。

非變態反應發生的蕁麻疹可由於某些藥物(如阿斯匹林阿托品奎寧、多粘菌素等)、物理因素(冷、熱、光等)以及皮膚膽鹼能神經末梢產生的乙醯膽鹼等,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所引起。以上的小兒慢性蕁麻疹查不出確切病因,屬特發性。近年來,有報告認為有的小兒慢性蕁麻疹與自身免疫抗體(如ANA抗體、抗甲狀腺素抗體等)的存在有關。

臨床表現

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類,小兒以急性蕁麻疹較多見。

急性蕁麻疹起病急,初為皮膚發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蒼白色或淡紅色風團,如同皮試引起的皮丘,但面積較之更大些,其形圓或橢圓或不規則形,數目較多,可融合成片,泛發全身,伴劇烈瘙癢。數小時內風團減輕,變為形態不一的紅斑而逐漸消失。但新的風團又反覆出現,此伏彼起,一日之內可多次發生。病情嚴重者可有心慌、煩躁、噁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出現過敏性休克症状。若風團累及喉頭粘膜,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胃腸道受累、粘膜水腫,可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状。當由感染引起時,可出現程度不一的發熱、畏寒或白細胞增高等。本病的病程短、經適當治療,多在數日至周左右痊癒。

慢性蕁麻疹是指風團反覆發生,病程持續6周以上,甚至多年不愈者。患者的全身症状一般較輕,風團的數目亦不多,很少融合成大片,瘙癢亦不如急性蕁麻疹劇烈。風團發生時間可每日連續發生,或晨起、或睡前發生。有的則無一定規律。

小兒蕁麻疹表現

診斷

可參考蕁麻疹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等相關詞條。一般結合臨床表現可確診。尤其是典型的風團狀皮膚表現。

治療

小兒急性蕁麻疹多由飲食、感染或藥物引起,應儘可能找出病因、排除其它發病因素,是首要的治療方法。其次是對症處理。第二代抗組胺藥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效果較好,沒有中樞抑制作用,臨床運用較為廣泛。而第一代抗組胺藥物由於具有嗜睡作用,一般較為少用,或者睡前用,這類藥物有撲爾敏、異丙嗪等。

病情較為嚴重、伴有休克的患兒,應該立即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然後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等。立即吸氧,必要時做好氣管切開的準備。由於急性蕁麻疹可累及喉頭,導致急性喉頭水腫,嚴重者可窒息,如不及時搶救,後果不堪設想。

若患兒有腹痛,可給予解除痙攣類藥物,如阿托品等,因為蕁麻疹不僅可以發生在皮膚,還可以發生在腸道粘膜,所以可出現胃腸道症状。

局部可用一些止癢藥物,比如爐甘石洗劑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小兒蕁麻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