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
A+醫學百科 >> 蠶 |
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北部,主食為桑葉,也可用鵝菜補充。繭是由一根長度為300-900米(1000-3000英尺)連續的絲織成的。家蠶的蟲及蛹可以食用,並有食療功效。成蟲成蟲的蛾不能飛,它又被稱為「蠶蛾」,只是用於產卵以繁殖後代。因為其久遠的歷史和經濟上的重要性,家蠶的基因已成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目錄 |
基本概述
蠶蛾科昆蟲的一種,原產中國,馴化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養蠶和利用蠶絲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已有記載,至少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開始人工養蠶。公元551年,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蛾體中型,雌、雄觸角皆為櫛齒狀,雄性櫛齒略長;喙退化,下唇須短小,無單眼,體翅灰白色,翅脈灰褐色。蠶吐絲結繭時,頭不停擺動,將絲織成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字形絲圈。每織20多個絲圈(稱一個絲列)便動一下身體的位置,然後繼續吐織下面的絲列。一頭織好後再織另外的一頭,因此,家蠶的繭總是兩頭粗中間細。家蠶每結一個繭,需變換250~500次位置,編織出6萬多個字形的絲圈,每個絲圈平均有0.92厘米長,一個繭的絲長可達1500~3000米。絲腺內的分泌物完全用盡,方化蛹變蛾。
最常見的是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
蠶的一生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共四十多天的時間。
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我們稱為「蟻蠶」,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後毛即不明顯了.蠶蟻出殼後約40分鐘即有食慾,這時就要開始餵養過程了。
蠶寶寶以桑葉為生,不斷吃桑葉後身體慢成白色,一段時間後它便開始脫皮.脫皮時約有一天的時間,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動,這叫「休眠」.經過一次脫皮後,就是二齡幼蟲.它脫一次皮就算增加一歲,幼蟲共要脫皮四次,成為五齡幼蟲,再吃桑約8天成為熟蠶,開始吐絲結繭.
五齡幼蟲需二天二夜的時間,才能結成一個繭,做繭的絲竟然可以抽到長達1.5公里長!蠶在繭中進行最後一次脫皮,成為蛹.約十天後,羽化成為蠶蛾,破繭而出.出繭後,雌蛾尾部發出一種氣味引誘雄蛾來交尾,交尾後雄蛾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形態特徵
下面介紹一下蠶種、蟻蠶、蠶蛹、蠶蛾的形態及桑蠶的生長特點。
蠶種:蠶以卵繁殖。蠶卵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一隻雌蛾可產400~500粒蠶卵,1700~2000粒蠶卵,重約1克。蠶卵的顏色,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經1~2天變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經3~4天後又變為灰綠色或紫色,便不再發生變化,稱為固定色。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裡面是卵黃與漿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逐漸發育成蟻蠶,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卵殼空了之後變成白色或淡黃色。
蟻蠶: 蠶從蠶卵中孵化出來時,身體的顏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極細小,且多細毛,樣子有點象螞蟻,所以叫蟻蠶。蟻蠶長約2毫米,體寬約0.5毫米,它從卵殼中爬出來後,經過2~3小時就會進食桑葉。
蠶的眠性 :蠶寶寶食桑量極大,因此,長得很快,體色也逐漸變淡。但它的食慾逐漸地有所減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部昂起,不再運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眠中的蠶,外表看似靜止不動,體內卻進行著脫皮的準備,脫去舊皮之後,蠶的生長就進入到一個的齡期,從蟻蠶到吐絲結繭共蛻皮4次。具有眠性是蠶的生長特性之一,眠性是蠶的遺傳性狀,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目前我國飼養的蠶屬四眠性品種。
蠶齡:又稱齡期,表示蠶寶寶處於某一個發育階段。從蟻蠶到第一次蛻皮為第一齡;眠起後進入第二齡;再次蛻皮後進入第三齡;第三次蛻皮後進入第四齡,第四次蛻皮又稱大眠。大眠後就進入第五齡,五齡的蠶寶寶長得極快,體長可達6~7厘米,體重可達蟻蠶重量的1萬倍左右。
熟蠶:蠶寶寶到了五齡末期,就逐漸體現出老熟的特徵:先是排出的糞便由硬變軟,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食慾減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虛,胸部呈透明狀;繼而完全停食,體驅縮短,腹部也趨向透明,蠶體頭胸部昂起,口吐絲縷,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這樣的蠶就稱為熟蠶。
成蟲期結繭:人們把熟蠶放在特製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蠶便吐絲結繭了。
結繭可分為四個過程: 1、熟蠶先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再吐絲連接周圍蔟枝,形成結繭支架,即結繭網。繭網不具備繭形,只是一些鬆軟凌亂的繭絲層,以作為結繭的支架。2、蠶結制繭網後,繼續吐出凌亂的絲圈,加厚繭網內層,然後以S型方式吐絲,開始出現繭的輪廓,叫做結繭衣。繭衣的絲纖維細而脆,排列極不規則,絲膠含量也多。3、繭衣形成後,繭腔逐漸變小,蠶體前後兩端向背方彎曲,成「C」字型,蠶繼續吐出繭絲,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形,這就開始了結繭層的過程。4、當蠶由於大量吐絲,體軀大大縮小時,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而且沒有一定的節奏,吐絲開始顯得凌亂,形成鬆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
蠶蛹:蠶上蔟結繭後經過4天左右,就會變成蛹。蠶蛹的體形像一個紡棰,分頭、胸、腹三個體段。頭部很小,長有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長有9個體節。專業工作者能夠從蠶蛹腹部的線紋和褐色小點來判別雌雄。蠶剛化蛹時,體色是淡黃色的,蛹體嫩軟,漸漸地就會變成黃色、黃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來了。經過大約12到15天,當蛹體又開始變軟,蛹皮有點起皺並呈土褐色時,它就將變成蛾了。
蠶蛾(成蟲):蠶蛾的形狀像蝴蝶,全身披著白色鱗毛,但由於兩對翅較小,已失去飛翔能力。蠶蛾的頭部呈小球狀,長有鼓起的複眼和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胸足及兩對翅;腹部已無腹足,末端體節演化為外生殖器。雌蛾體大,爬動慢;雄蛾體小,爬動較快,翅膀飛快地振動,尋找著配偶。一般交尾3~4小時後,雌蛾就可產下受精卵。交尾後雄即死亡,雌蛾約花一個晚上可產下約500個卵,然後也會慢慢死去.
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品種分類
桑蠶
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 mori Li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 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生菜葉、柘葉、楮葉、榆葉、鴨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其中幼蟲期在適宜溫度條件下,自孵化至吐絲結繭需要22-26d,一條蠶一生約食下桑葉20-25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末齡期的食桑葉量占其總食桑葉量的85%以上。桑蠶結的繭可以繅絲,蠶絲是優良紡織纖維,是綢緞的原料。桑蠶的蛹可食用,蠶蛾和蠶糞均有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蠶砂枕有祛風降濕、健腦明目等功效。
柞蠶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主要分布在中國。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柞蠶以殼斗科櫟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為飼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楓、梨、蘋果等植物的葉子。柞蠶是完全是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經四次眠和蛻皮。每蛻皮1次,遞增1齡。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d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其中大蠶食葉佔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秋蠶21g左右。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3000倍。柞蠶繭可繅絲,柞蠶絲是柞綢的原料,柞蠶蛹可食用,並與蛾均是化工、醫藥、食品工業的原料。卵是進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間寄主。
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里蘭卡、馬爾他、義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後引種飼養。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至生長極度時,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苧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木薯蠶
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實際就是蓖麻蠶。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馬桑蠶
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徵均同蓖麻蠶。
惠利蠶
即蓖麻蠶。是蓖麻蠶的音譯名。蓖麻蠶原產地是印度東北部的阿隆姆,當地人稱蓖麻△", 日本人將eri-silkworm的"eri"音譯為"惠利".中國人引進蓖麻蠶時.也稱過"惠利蠶",因"惠利"含義飼養實惠,有利可圖,便於推廣。當時,中國也有人把eri--silkworm譯為"愛麗蠶"、"伊利蠶"的。
以殼斗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地。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濕度為75%--85%;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繅絲,絲質優美、輕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織成絲綢色澤艷麗、美觀,是高級的絲織品。
琥珀蠶
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 Assama.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地,適宜生長條件4--25℃,相對濕度為75%-80%,溫度超過35℃,相對濕度低於65%,幼蟲就難以成活。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屬多化性,一年可收穫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繅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此稱之為"琥珀蠶",其織品供製作貴重服飾。
樟蠶
以樟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天蠶、楓蠶、漁絲蠶等。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Eriogyna(Saturnia)pyretoum Westwood。樟蠶主要食樟樹葉,絲質較優,也蛾食楓樹葉、櫃柳葉、野薔薇、沙梨、蕃石榴、紫殼木及柯樹葉等,但絲質較差。主要區是中國、越南、印度等國,產量最多的是中國的海南島。樟蠶每年代,蛹態滯育。成蟲羽化最適溫度為16--17℃.樟蠶共經8個齡期,全齡約經80d。成熟時雌蠶體重16g,雄蠶10g。飼養樟蠶者一般不讓其結繭,而是在其成熟期時,先將熟蠶浸死在水中,然後用手工將其第2-3腹腳間撕破蠶腹,取出兩條絲腺浸入冰醋酸(濃度2.5%)中,5-7min後,即進行拉絲,可拉長至200cm左右,經水洗後光滑透明,堅韌耐水,在水中透明無影,是最佳的釣魚台。約1000條可拉絲500g,除供釣魚台外,還可精製成外科用的優質縫合線。樟蠶繭也可繅絲,但數量很少,世界上只有中國生產樟蠶絲。
栗蠶
以核桃葉、板栗葉為主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Dicty-opoea japonica Moore.分布於中國、日本等地。主要食核桃、板栗、杏樹、楓楊、桷、櫪、樟、榆等樹葉。食核桃葉的繭重,繭層厚,食棣及板栗葉者較差。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西、廣西等省,每年完成一個世代,以卵越冬。有野生情況下,幼蟲在5月是下旬孵化,4眠或5眠,於6月下旬成熟,經50d左右老熟結繭,繭外觀呈燈籠狀,有大小不等的網眼。結成繭需時2d左右,經3-5d後化蛹,繭可繅絲,也可作絹紡原料,絲質優良。栗蠶也可以從熟蠶腹中取出絲腺,浸酸後拉長作釣魚絲或醫療用絲。
樗蠶
主食樗樹葉(臭椿),兼食烏桕、蓖麻、冬青、含笑、泡桐、梧桐、樟樹葉等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Philo samia cyntia Walker et Fdlker。又名椿蠶、小烏桕蠶。分布於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中國分布在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化性有1化性、2化性以至4化性的。寒冷地區為1化性、台灣為4化性。蠶期30-40d。熟蠶集結2-3片葉吐絲結繭。繭灰褐色、紡錘形、頂端有孔,有細長繭柄,繭重約3g,繭層重約0.3g,繭層率10%--12%。農村一般均繅土絲,織成的綢稱椿綢。
烏桕蠶
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ttacus a tlas Linnaeus。又名大山蠶、大烏桕蠶。分布於中國、印度、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省。2化或3化,蛹態越冬。4-11月為飼養季節。食珊瑚樹葉,也食烏桕葉,、牛耳楓、冬青葉等。幼蟲期6齡或7齡,春夏蠶全齡35d左右,秋蠶40d左右。全繭重6.5-10g,繭層重0.9-1.1g,繭層率約10%,。繭可紡絹絲,強伸力好,織綢稱"水紬"絹綢。
柳蠶
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ctias selene Hubner。又稱大青天蛾蠶、中桕蠶。分布在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中國各地都有。柳蠶1年-3代(很少4代),以蛹越冬。主要食柳、楓楊、烏桕、樟、泡桐等樹葉。熟蠶在葉片間結繭,繭形大,暗褐色,能繅絲300m以上。
老虎蠶
蠶的一種,其蠶長大後,身上會布滿黑色條紋。老虎蠶通常稱為「虎蠶」具有攻擊傾向,會攻擊家蠶(蟻蠶),部分虎蠶會將家蠶吃掉,切記勿將蟻蠶家蠶與虎蠶一起養,一般應該將蟻蠶家蠶與虎蠶分開養。
人工養殖
養蠶前的準備:
在種好桑葉的基礎上,準備好蠶室、蠶具;養蠶前7天,用1%的強氯精噴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藥液半斤,噴後密封24小時以上,同時,應將蠶房周圍環境噴藥消毒。
催青:
蠶種出庫第八天左右,可見到蠶卵一端有一小黑點,叫點青,一張蠶種有20%卵點青,就用黑布遮光,從點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點鐘就除去黑布,開燈感光孵化。
收蟻:
感光3-4小時後,春蠶在上午9時,夏秋蠶在早上7-8時即可收蟻。收蟻的方法:用桑樹第一展開葉切成0。5厘米小方塊,用葉量為蟻量的5倍左右,撒在墊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蠶種紙,一手拿蠶筷,均勻拍打蠶種紙背,使蟻蠶掉落簸箕上,然後用鵝毛刮蟻蠶,整理成圓形即可。
小蠶的飼養:
1、溫、濕度調節:1-3齡稱為小蠶,小蠶要求的環境為高溫多濕。1-2齡適宜溫度26-27度,相對濕度90%;因此1-2齡蠶採用全防干育,即上蓋下墊塑料膜;3齡用半防干育,即只蓋不墊塑料膜,保持溫度在26-27度,相對濕度85%。
2、小蠶的用葉:1齡用桑樹自頂芽數下第3葉,葉色黃中帶綠,一張蠶種的蠶,用葉1公斤;2齡用自頂芽數下第4葉,葉色綠中帶黃,一張蠶用葉3公斤;3齡用自頂芽數下第5-6葉,葉色嫩綠色,有光澤,一張蠶用葉10-12公斤;一、二齡蠶將桑葉切成蠶體長1.5倍的小方塊,三齡蠶桑葉粗切成三角形餵食,每次的給桑量應掌握在下次給桑前蠶座上略留少量殘桑為適度。
3、喂桑次數及時間:每天喂4次,時間分別為:上午7時,中午11時,下午4時,晚上10時;小蠶生長發育快,每次喂桑要結合擴座。
4、眠前處理:(1)眠前除沙:小蠶體色轉為白色,身體縮短,體表緊張發亮,一齡蠶部分蠶體粘附蠶糞,二、三齡蠶有蠶馱蠶現象時,即可加網給桑進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現一部分蠶已睡眠,一部分未眠,應再次加網給桑,把未眠蠶引上來,移到另一簸箕中繼續飼養至眠定。
5、眠中保護:眠中前期蠶座要干,應在蠶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對濕度80%;見有起蠶時,室內宜濕,保持相對濕度85%;如濕度不夠可在地面撒水補濕。
6、眠起餉食:當95%以上的眠蠶已脫皮,頭部由灰白色轉為褐色,頭部明顯變大,幼蠶爬動尋食,這時可餉食,餉食的桑葉應稍偏嫩,給桑量宜偏少。
大蠶飼養:
1、飼養方式:4-5齡蠶為大蠶期,生長適宜溫度為25度,蠶兒對高溫多濕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採用室內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蠶下地:將蠶室清洗乾淨,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後,地面撒一層石灰粉,將蠶餉食喂一餐葉後,移至地面飼養。
3、合理給桑:4齡蠶是蠶體成長過渡到絲腺成長的轉折時期,如營養不良,,會影響到產量和質量。要求桑葉新鮮質好,選采頂芽下7-15片葉餵養,達到良桑飽食的目的;5齡蠶用桑量佔總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葉效益的關鍵時期;採用兩頭緊中間松的飼養方法:5齡的第1-2天或第5-7天,給葉量要嚴格控制到下次給桑時剛吃完為宜;第3-6天要讓蠶充分良桑飽食;每次喂葉時進行移蠶擴座,保持蠶頭均勻。
4 、搞好蠶座衛生:大蠶期每天早上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陰雨天濕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風乾爽。
5、上簇采繭:五齡大蠶經過6-7天便開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身體略軟,呈蠟黃色,頭部左右擺動,這時,選用3-4塊格簇交替重疊水平放好,把熟蠶均勻撒到簇上,待蠶爬定後將簇鉤掛起來。上簇期間要保持通風良好,維持簇中溫度24度,濕度85%為宜。一般春蠶上簇後6天,夏秋蠶上簇後4-5天即可采繭出售。
春蠶飼養技術
抓好養蠶前消毒,降低蠶兒發病率
養蠶前的清洗消毒是整個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奪取蠶繭高產的先決條件。為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步驟上要做到「一掃、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消毒過程中要求做到六個要:蠶室要打掃淨,蠶具要洗得淨,藥劑要配得准,藥液要噴得勻,室具要消得全,消後要保管好。
做好補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補催青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一日孵化率的高低,廣大蠶農應重視補催青工作,主要抓好溫濕度的控制及遮暗工作等措施。蠶種到室後,要及時攤卵,並控制溫度78-79℉,濕度差2℉,到收蟻前日傍晚,將溫度升至80-81℉,濕度差1℉,同時在補催青時要嚴格遮暗,以達到孵化齊一之目的。
杜絕明火加溫,確保人蠶安全
明火加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是易造成飼養員一氧化碳等廢氣中毒,我市每年均有蠶農因明火加溫造成中毒送醫院搶救甚至死亡事件發生;二是溫度控制難,溫度過高時影響蠶兒體質,甚至把蠶兒烘死;三是易發生火災事故。同時,今年春蠶蠶種緊張,各地已均沒有預備種,如造成蠶種中毒、烘死等損失的,將無法彌補。因此,為確保人蠶安全,應大力推廣暗火加溫,實行地火龍、天火龍、電爐、靠壁灶等暗火加溫形式,或將明火加溫設施進行改造,增加通室外的煙道,杜絕明火加溫;進蠶室飼蠶時要兩人以上,以便發生中毒時,相互照應、及時搶救;沒有小蠶飼養設施或條件較差的以及飼養量比較少的蠶農,提倡聯戶共育,實行小蠶集中飼養,或交由小蠶公司飼養;小蠶室要經常進行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密切注意天氣和蠶訊,合力做好防氟工作
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五月份降水量偏少,氣溫偏高,最長連晴可達7—8天,屬氟污染較重的氣候年型。因此必須依靠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加強春蠶防氟工作。一是要貫徹落實市府關於春蠶期防氟停火措施;二是密切注意蠶期的天氣情況和蠶訊變化,一旦出現氟化物中毒苗頭及時採取分批飼養、調整葉位、石灰水洗葉等農業防氟措施,減少損失。
提倡採用摘芯技術,提高桑葉產質量
摘芯就是將桑樹新梢的嫩頭摘去,可促進嫩葉加速成熟,提高桑葉產質量。方法是:在用葉前10天左右進行,根據桑園的用葉計劃,劃片分批摘芯。摘芯程度:一般摘去鵲口狀的嫩頭為度。
重抓防病防毒,減少蠶病和中毒損失
在飼養過程中要經常用新鮮石灰粉、防病一號、抗菌素和滅蠶蠅等藥劑進行蠶體蠶座的消毒防病,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蠶病損失,同時對新鮮石灰粉、防病一號等易變性揮發的藥劑,要密封存放,用後袋口紮緊;在採摘毗鄰其它農作物桑園的桑葉時,要做到先試後吃,嚴防因其它農作物噴藥治蟲引起蠶中毒事故的發生。
加強通風換氣,稀放飽食養大蠶
由於大蠶期蠶兒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溫濕悶,因此,在大蠶期應特別重視通風換氣工作,做到開門開窗養蠶,並達到稀放飽食,大蠶三晝時每張种放足蠶座面積40平方米以上,並給足桑葉使蠶飽食。
抓好上山關,提高春繭產質量
抓好蠶兒上山關,是提高蠶繭產質量的重要措拖。一是在選用上山蔟具時要有安全意識。近年來少數地區曾發生過因蔟草殘留農藥影響而產生大量不結繭蠶的事故。由於去年稻飛蝨暴發,晚稻大面積治蟲造成春蠶用作上蔟的稻草帶毒增加,如不重視對蔟草的選擇和處理,很可能發生類似事故。上蔟時建議選用方格蔟、塑料折蔟等優良蔟具;選用稻草蔟具時要盡量選用農藥污染少的稻草製作,並利用養蠶前期較空暇時間,充分曝晒乾燥,盡量排出殘留農藥。二是加強蔟中通風換氣,在熟蠶全部上山繭網形成後,蔟室開門窗通氣,使蠶兒吐盡繭絲物質,增加繭層量,提高繭質。
夏蠶養殖技術
注意:防病蟲害,養蠶前養蠶中注意消毒,從2齡餉食起防病,自3齡起防蠅蛆;防悶熱,要防熱風吹;防餓蠶要少喂勤喂,夜裡涼爽要多喂;自3齡起要每天除沙1次。上午8、9時準時收完蟻,隨收蟻隨喂;蠶將眠時要喂切葉,少喂勤喂,加網提蠶止桑,飽食入眠;小蠶的室溫不能高於30℃,大蠶不能高於27℃;夏蠶要比春蠶稀放;給葉適當,充分飽食。眠起處理要適時.加眠網要比春蠶早,發育不齊要提青分批,多分批提青,縮短止桑時問,順利就眠。上蔟要適時,蠶老時要分批挑選上蔟,稀放。上蔟後3天要開門開窗,排濕保繭,但要避免強風直吹,以臉上略感有風為宜。
夏蠶養殖的關鍵是以良桑飽食為中心,靈活運用以下技術:防病蟲害防悶熱防餓蠶,勤拾蠶除沙,早收蟻早餉食早擴座稀放蠶,遲止桑,蠶室溫度均勻蠶分布均勻喂葉均勻桑葉老嫩均勻,眠起處理要適時上簇要適時。
蠶繭品質提高技巧
蠶喂豆漿。蠶進入4齡盛食期或到5齡的第3天時將新鮮的豆漿灑在鮮桑葉上飼餵能減少用桑量,增加蠶體重,提高健蛹率。飼餵方法:將50克黃豆粉加入到1公斤~50℃的溫開水中,浸泡30分鐘後將其製成豆漿,均勻噴洒在10公斤鮮桑葉上,每天中午及下午4時各添喂一次。
蠶室不可點蚊香。蚊香對蠶、蜜蜂等昆蟲具有毒殺作用,所以在夏天不能在蠶室點蚊香驅蚊。
熟蠶快速上蔟。據試驗,一匾500頭熟蠶用手捉上蔟需7~8分鐘,而利用塑料蠶網上蔟則僅需1分鐘,且蠶體不
易受傷。具體方法:蠶有5%見熟時給其添食蛻皮激素(每張種使用波美40度蛻皮激素1支,摻冷開水2公斤,噴洒15~20公斤桑葉,一次給蠶,使蠶吃淨),以縮短蠶群的齡期,促使蠶老熟一致。上蔟前,先在蠶座上攤放一張塑料蠶網。半小時後,提起蠶網移至另一攤放塑料薄膜的蠶匾內,將蠶網翻過來,因薄膜光滑,只要稍稍抖動幾下熟蠶便會脫落。熟蠶收集後,採取定量上蔟法:方格蔟每片156孔,可先數160頭熟蠶放入碗內或勺內,以後每一方格蔟投放與預先數數量相當的1碗(勺)熟蠶。
適時上蔟采繭。蠶到5齡後通常前半身昂起,左右擺動,停止攝食,胸部開始透明,並排泄軟糞,身體收縮,這時應該捉其上蔟。夏蠶及早秋、中秋蠶見有20~25%的熟蠶或者晚秋蠶只有25~30%的熟蠶時是上蔟的最適期。前者上蔟後5~6天即可採收,後者上蔟後需7~8天方可採收。
蠶種怎樣催青
領回蠶種後,將蠶種保護在適宜的環境中,使胚子正常發育,具體做法是:在消毒好的蠶室內,將蠶種平鋪於蠶匾中,卵面向上,第1—4天要求室溫24℃,乾濕差2-2.5℃,第5—10天要求室溫27℃,乾濕差1.5—2℃。當胚子發育到後期,發現有少量蠶卵呈青色小點時,立即把蠶種用黑布遮暗,約經過40小時即第三天黎明前4-5時,除去遮暗黑布,把蠶種用白紙包好,卵面向上,開燈感光,讓蟻蠶咬破卵殼孵化出來。
飼養小蠶比較好的方法是採用塑料薄膜覆蓋育。即小蠶1—2齡利用尼龍薄膜上蓋下墊,3齡蠶只蓋不墊,給桑前15分鐘揭去上蓋的薄膜,給予換氣,然後給桑。
小蠶期怎樣選采適熟葉?
小蠶用葉標準一般以葉色為主,一齡蠶選擇適熟偏嫩,葉色黃中帶綠,自頂芽數下第3片葉,二齡選綠中帶黃(淡綠色),頂芽下第4片葉。三齡采濃綠色成熟葉,頂芽下第5—6片葉或盲頂的三眼葉。
小蠶期各齡蠶的適宜溫、濕度是多少?
1—2齡蠶期保持27—28℃,乾濕差15℃;三齡26℃,乾濕差2℃。
如何確認定桑次數及給桑量?
小蠶薄膜覆蓋育,每晝夜給桑四次,給桑量的標準是一齡1.5—2層,二齡2-2.5層、三齡2.5~3層。此外,還應根據蠶兒的發育和上次殘桑的多少靈活掌握給桑量。
怎樣給桑?
每次給桑前先平整蠶座,使蠶兒分布均勻,然後給桑。
怎樣除沙?
小蠶期除沙次數不宜過多,一般一齡眠除一次,如蠶沙不厚最好不除,僅輕輕擴座,撒上焦糠即可。二齡起、眠各除一次,三齡起、中、眠各除一次。主要用網除法,即喂蠶前先在蠶座上撒一層焦糠或石灰粉隔沙,然後將蠶網平鋪在蠶匾上,接著給葉,使蠶兒爬上網吃桑,即可進行除沙。
大蠶飼養的主要技術措施是什麼?
根據蠶期的特點,大蠶飼養的主要技術措施是:
⑴改善環境抓好通風防悶。
⑵搭棚遮蔭,防止熱空氣進入蠶室。
⑶蠶座疏放、低放、勤喂薄飼。
⑷抓好桑園管理,保證5齡期桑葉的數量和質量,使蠶兒吃飽、吃好,防止蠶兒食下老硬葉、過嫩葉、營養不良葉和水分不足葉。
上蔟管理
熟蠶何時上蔟?
蠶兒5齡餉食後,經6-8天,食桑漸減,體色由青白色轉為臘黃色,排軟糞,隨後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綠色軟糞,胸部透明,頭抬高頻頻擺動尋找結繭位置,這時就要及時捉蠶或引蠶上蔟。
上蔟方法有哪幾種?
上蔟方法有兩種:一是人工捉蠶上蔟(也叫人工拾取法),二是自動上蔟法。人工上蔟法是人工用手將熟蠶捉放到蠶蔟上。大蠶地面育可採用自動上法,即在盛熟期,將方格蔟平放在蠶座上,待熟蠶自動爬上來,如使用「登簇促進劑」,則上蔟效果更好。
怎樣做好蔟中管理?
熟蠶背光性強,排泄糞尿量大,上蔟後吐絲結繭前,要保持蔟室光線稍暗均勻,避免熟蠶局部過密,上蔟後的第二天,當大多數熟蠶已經定位營繭,要將少數未找到位置而仍在蔟上爬游的蠶捉開另行上蔟,並打開門窗,通風排濕。蔟中保護的溫度在25℃左右,乾濕差3-4℃。如遇低溫應適當加溫排濕。
采繭
何時采繭?
熟蠶上蔟吐絲以後6天左右,當蠶已化蛹,體為棕黃色時是采繭的適期。
怎樣采繭?
按上蔟順序先上先採,采時先摘除死蠶爛繭,再採好繭、次繭、同宮、薄爛等分別存放出售,不得出售混合繭。
采繭後怎樣處理?
採下的鮮繭應儘快出售,防止蠶繭堆積發熱。采繭最好用籮筐,以利通風換氣,盡量避免用編織袋或布袋(尤其是化肥袋)裝繭。
桑蠶技術
1、養蠶過程全面貫徹蠶病綜合防治制度:
(1)在養蠶前後,所有養蠶房屋和用具全面清潔和消毒,周圍環境及受病原物污染的場所、水源要定期消毒,設法消滅傳染來源;(2)準備充足的養蠶房屋和用具,合理安排養蠶批次,使養蠶結束後有充分的消毒時間,防止連續傳染髮病;(3)勤除蠶糞,保持蠶座清潔衛生,及時淘汰清除病蠶、死蠶,及時隔離;(4)蠶糞和病死蠶集中處理,防止蠶病傳播擴大;養成入蠶室換鞋洗手的好習慣,避免帶進室外的病原物污染蠶座、桑葉;(5)桑園不能施用蠶糞,用專用的並經過消毒的葉籮采裝桑葉,注意桑園治蟲,防止桑葉受污染,保證桑葉的潔淨;(6)飼養合格蠶種,防止蠶種帶病和受污染;(7)防止低溫、燜熱誘發病毒病,防止濕度大滋生僵病,防止蠶體創傷感染敗血病、膿病。
2、實行小蠶共育。在蠶室、用具設備和小蠶專用桑園具備的前提下,由養蠶能手集中統一飼育小蠶,育出健壯、無病、發育齊一的壯蠶,4齡起蠶(或3齡蠶)分發到各農戶飼養。
3、促進蠶種孵化齊一。蠶種催青,前期(出庫後1-4天)用24℃、自然光照;後期用26℃-27℃,相對濕度85%-90%,每天增加人工光照6小時,部分點青後遮黑促發育齊一。
4、給予適宜的溫濕度,良桑飽食,控制日眠,促進眠起整齊。要求在早上9:00前收蟻完畢,2齡及3齡餉食在14:00-16:00;小蠶期用薄膜履蓋育,室溫為26-27℃,相對溫度85%左右;選擇適熟潔淨的桑葉精心飼養;注意擴座和分匾,均勻給葉,使蠶飽食,達到整齊體壯。
5、大蠶期可採用地面育、簡易蠶台育、活動蠶台育,喂足桑葉,注意擴座,避免蠶頭過密,注意蠶室通風換氣。
6、使用方格蔟營繭,熟蠶階段適時上蔟,及時清除蔟室蠶糞和蠶尿,注意蔟室通風排濕,要求蔟室環境乾燥,化蛹後采繭賣繭,保證蠶繭質量。
桑蠶苗期如何防治病蟲害?
苗期病蟲害較多,應加強防治。發現少數病株應及時拔除燒毀。噴藥防治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或農用鏈黴素300—500PPM或粉銹寧1000倍等,防蟲害可用80%敵敵畏或敵敵畏和樂果混合劑1000—1500倍液噴殺。
大蠶期如何防病?
大蠶期的消毒防病工作必須做到:
⑴堅持「三冼手」、「二換鞋」。即進入蠶室要洗手、切葉給葉要洗手、除沙後要洗手。進蠶室、貯葉室要換鞋。
⑵大蠶小蠶不同室混養,蠶具不能混用,定時對蠶體、蠶座、蠶室和蠶具進行消毒。
⑶及時淘汰病弱小蠶,並集中燒毀或撒石灰深埋。
⑷注意農藥安全使用,防止農藥廢氣中毒。
⑸良桑飽食,不喂蟲口葉、泥沙葉及變質發酵葉。
⑹堅持使用防病藥物進行蠶體消毒或添食。
怎樣做好小蠶期的防病工作?
小蠶期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很弱,特別是對軟化病的抵抗力更弱,因此必須重視小蠶期的消毒防病,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⑴養蠶前對蠶室、蠶具進行徹底消毒。
⑵大蠶小蠶不能混養,蠶具不能混用。
⑶實行小蠶共育,大蠶分散的飼養方法。
⑷做好蠶體蠶痤消毒,每齡餉食前撒防僵粉或小蠶防病第一號,隔天撒新鮮石灰粉,同時注意揀出小蠶和淘汰遲眠蠶。三齡餉食初及第3曰添食抗菌素藥物各一次。夏蠶3齡盛食期添食一次倍的滅蠶蠅等,以確保小蠶無病,健壯發育。
蠶病防治方法之蠶座消毒
養蠶過程中預防蠶病發生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污染蠶座的傳染源,主要來自蠶座內患病蠶的排泄物、消化液或體液。此外,室外病原隨養蠶用具或飼養員攜帶入室,或隨空氣流動,使帶病原的塵埃浮游而沉落在蠶座上。所以,定期進行蠶座消毒能起到及時殺滅病原的作用,預防蠶病的發生。目前生產上使用最普通的蠶座消毒藥劑有新鮮石灰粉和防病1號等。新鮮石灰粉是養蠶生產中應用最廣、最經濟而有效的蠶座消毒劑,用它來進行蠶座消毒有兩個作用,一是病蠶糞便、體液、消化液與石灰液及石灰接觸後,可殺死表面的病原,二是可以起到隔離病蠶,防止蠶座感染和乾燥蠶座,抑制病菌繁殖的作用。一般從第3齡開始每日使用一次。若蠶病發生多時,首先嚴格拾除病小蠶,適當增加使用次數。
蠶病綜合防治技術
一、技術簡介
蠶病防治的基本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其方法是圍繞消毒和清潔飼育,切斷病原傳染途徑,防止蠶感染,改善飼育條件,增強蠶體質,提高抗病力等方面,把防病與飼育技術結合起來,走綜合防治的路子,才能取得實效。
二、技術要點
(一)消毒
1、養蠶前的消毒:對蠶室按掃→洗→刮→刷→消的步驟徹底清理。消毒藥劑可用毒消散、優氯淨煙劑或用2%甲醛、1%的有效氯水劑噴洒,密閉24小時以上通風。蠶匾、線網等適宜蒸汽消毒的應入灶蒸消,溫度達100℃後保持30分鐘以上,再出灶晒乾備用;竹竿、蠶架等要在消毒池內用含有效氯1.0%的漂白粉液浸泡20分鐘以上,濕潤狀態進入蠶室晾乾;其它用具要洗滌後用日光曝晒數次。
2、蠶期的消毒:(1)蠶體蠶座消毒。起蠶和發病初期是防治重點時期,用防病一號、優氯淨、新鮮石灰粉混合劑,優氯淨煙劑(給葉前熏1小時後開窗通風)等可用預防病毒病、真菌病和細菌病,也可減少微粒子病的蠶座傳染機會。(2)隔離弱小蠶。各種傳染性蠶病均可使蠶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發育不齊等症状,病蠶的排泄物、血液往往存在大量病原,成為蠶座傳染的主要來源,故淘汰弱小蠶可有效控制蠶病的傳播。(3)建立衛生防病制度,控制病原傳播。①未經消毒的蠶具不准進入蠶室。採運桑葉用具嚴格分開。②除沙用塑料布墊地隔離蠶沙。除沙後換下的蠶網要消毒後再用。③進入蠶室要換鞋,蠶室門口放消毒藥品對鞋底消毒。進貯桑室要換鞋。④給桑前,除沙後要洗手。⑤蠶室、貯桑室地面每日用漂白粉液(含有效氯1.0%)消毒一次。⑥淘汰蠶密閉處理,蠶沙入土坑漚制,防擴散。
3、回山消毒:蠶期結束後,對蠶沙、爛繭、舊蔟具等無使用價值的廢物,燒毀或堆漚處理,有價值的用具要經初消→清洗→復消程序,確保清潔無病原。對蠶室、貯桑室、蔟室等環境同蠶前一樣,認真洗消。
三、加強飼育管理
1、選用抗病力強的蠶品種。目前已育成有抗氯、抗膿核病等特殊品種,也可根據各地氣候、地理條件、常見病等實際情況綜合分析,選用適宜的蠶品種。
2、合理的養蠶布局。錯開不同農作物的種、收季節,合理安排養蠶布局,避免蠶期重疊,保證蠶期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有效保障養蠶豐收。
3、管好桑園,及時治蟲。提高葉質有利於提高蠶體質,減少病蟲危害,減少野外患病昆蟲對蠶的傳染。
4、根據蠶不同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進行飼育管理。適宜的溫濕度標準為:1~2齡用27℃±1℃,乾濕差1℃左右;3齡26℃±1℃,乾濕差1.5±1℃左右;大蠶用25~24℃,乾濕差2℃左右。用適熟葉,勤除沙,定時通風換氣,飽食就眠,適時餉食,操作輕快,保護蠶體,儘力避免給濕葉、萎凋葉。
注意事項
1、為防止微粒子病的傳播,杜絕使用超毒不合格種,盡量使用無毒批蠶種,購種渠道要正規,要簽訂質量保證合同。
2、發現細菌病要及時添食氯黴素等抗生素類藥,其它疾病如真菌病、病毒病一旦發生要密切關注,及時拾出病蠶、蠶座逐日消毒,直至控制病情。
3、易發生農藥中毒和氟化物中毒的地區,應進行喂葉試驗,分析原因,不用污染葉,遠離污染源,或試用石灰水清洗桑葉。大面積出現問題,應依靠農技部門解決。
4、綜合防治的每一環節都不容忽視,只有認真對待,科學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養蠶豐收。
疾病預防
膿病多發生於春季蠶期的5、6、7月份,秋季蠶期的9、10月份。進入5月份以後,我區大部分蠶區的氣溫偏高,細菌活動活躍,加上此時春蠶已丈多連續飼養了2~3批,病原有了一定的積累,如果此時消毒防病措施不力,飼養操作不當,剜往往爆發膿病。秋季蠶期膿病的發生除以上因素外,葉質不良也是誘發膿病的重要原因。
膿病的防治要點:
1 合理安排養蠶批次,預留充足捎毒時同。 一年多次養蠶,尤其是多批次不同斷地飼養,蠶室蠶具連續使用,每期蠶結束後沒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時問,給病毒的殘留和積累刨造了條件,膿病便有了隨時發生的可能。解決辦法,一是適當減少養蠶次數,將兩個相鄰蠶期之間至少留出一周的間隙,以便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蠶室、蠶具的洗刷消毒,徹底殺滅上期蠶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減少養蠶批次時,可建立小蠶專用蠶房,實行小蠶共育。
2 嚴格消毒,殺滅病原。消滅病原是防治桑蠶膿病的根本措施。養蠶前,要根據蠶室結構、蠶具種類,做好充分的清潔工作,再選擇適當的消毒藥劑進行全面消毒。發生過膿病的蠶室,除採取常規的消毒措施外,牆壁、天面再用新鮮的石灰漿塗刷,對預防膿病有較好的效果。養蠶中要對蠶室地面、貯桑窒、走廊及蠶室周圍環境定期進行清潔消毒工作,同時小蠶可選用「小蠶防病一號」 ,大蠶可選用新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養蠶後,對蔟中的死蠶應先揀出投入消毒液(如石灰漿 福爾馬林等)中,浸泡過夜後挖坑深埋。蔟具、上蔟室要在采繭後就地清潔消毒,妥善處理好蠶沙,以防病原擴散。
3 嚴格提青分批、淘汰和廂離病、弱小蠶,防止蠶座混育感染。蠶感染病毒後,發育遲緩,不僅養蠶技術處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將病傳染給健康蠶 因此在生產上凡是發育遲緩的小蠶,都應用分批提青的辦法,與健康蠶分開飼養。發現患病個體,必須立即揀出,堅決淘汰,以減少蠶座傳染的機會。在飼養過程中發現蠶座內有病死蠶,應小心揀出,防止屍體流出膿液四處污染,並立即進行蠶體、蠶座消毒 此外,嚴格禁止大小蠶同室共育或混育。
4 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兒體質。膿病的傳染和危害程度,與蠶的體質有關。養蠶過程中,要根據蠶的生理特點,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 一是適時擴座,保證每條蠶有3倍體積左右的活動空間,防止蠶頭過密。二是良桑飽食,餵給肥培管理好的適熟桑葉,不喂偏老、偏嫩、發熱、發酵、泥沙及病蟲污染的葉。三是做好腡起處理,使蠶群體發有齊一,以增強蠶的抗病能力。另外還要精心操作,防止蠶體創傷。
5 添食抗菌素,減少細菌對膿病感染的坍同促進作用。添食氯黴素、蠶病清等抗菌素,不僅對細菌病有預防作用,同時也有抑制膿病發生的效果。
6 注意催青保護,防止蠶種被二次污染。蠶種在出庫提酸時,已經將附在蠶種表面的病原殺滅。如果發種的環節複雜或催青的環境不良,蠶種極易發生二次污染。解決的辦法是蠶種領回後,用2 福爾馬林或0.5 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進行卵面消毒,消毒後的蠶种放置於乾淨的蠶室進行催青。
7 飼養抗病力強的品種。不同的蠶品種對膿病的抵抗力不同,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綜合考慮選擇抗病力、抗逆性強的蠶品種。
8 加強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園害蟲的防治工作。桑園多施有機肥,合理使用化肥,對增強蠶的體質,減少蠶病的發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桑園要適時噴藥殺蟲,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的交叉感染。
9 要防蚊蟲叮咬。
藥用價值
蠶
釋名 自死乾名白僵蠶。
氣味 咸、辛、平、無毒。
主治
1、小兒驚風。用白僵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各一錢,微泡為
末。每服三分至半錢,以薑湯調灌。甚效。
2、風痰喘嗽,夜不能臥。用白僵蠶(炒過,研細)、好茶末各一兩,
共研為末。每服五錢,臨睡時開水泡服。
3、喉風喉痹。用白僵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每服
一錢,自然薑汁調灌,吐出頑痰,即效。小兒服,則加少許薄荷、生薑
同調。又方:上方加白梅肉和成丸子棉裹含咽。又方:用白僵蠶(炒)
半兩、生甘草一錢,共研為末,薑汁調服,涎出立愈。又方:用白僵蠶
二十枚、乳香一分,共搗研為末,每取一錢燒煙。熏入喉中,涎出即愈。
4、偏正頭風,夾頭風,兩穴太陽痛。用白僵蠶為末,蔥茶調服一匙。
又方:用白僵蠶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送下。一天服
二次。
5、突然頭痛。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二錢,熟水送下。
6、風蟲牙痛。用白僵蠶(炒)、蠶蛻紙(燒),等分為末擦痛處,等
一會,用鹽湯嗽口。
7、瘧疾不止。用白僵蠶(直者)一個,切作七段,棉裹為丸,硃砂為
衣。一次服,桃李枝七寸,煎湯送下。
8、腹內龜病。人間龜病不堪言,肚裡生成硬似磚,自死僵蠶白馬尿,
不過時刻軟如棉。極效。
9、臉上黑斑。用白僵蠶末,水調塗搽。
10、隱疹風瘡。用白僵蠶焙過。研為末,酒送服一錢。
11、丹毒(從背上、兩脅發起)。用白僵蠶十多枚和慎火草搗塗。
12、小兒口瘡(口中通白)。用白僵蠶炒黃,拭去黃肉毛,研為末,調
蜜敷塗。立效。
13、小兒鱗體(皮膚如蛇皮鱗甲之狀,亦稱胎垢工蛇體)。用白僵蠶,
去嘴,研為末,煎湯洗浴。方中亦可加蛇蛻。
14、項上瘰癧。用白僵蠶為末,每服五分,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5、刀斧傷。用白僵蠶炒黃,研末,敷塗。
16、乳汁不通。用白僵蠶末二錢,酒送服。過一會,再服芝麻茶一碗,
即通。
17、崩中下血。用白僵蠶、衣中白魚,等分為末,水沖服。一天服二次。
19、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用繭、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沙、白僵蠶,
並炒,等分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三次。
20、婦血崩。治方同上。
21、開展謀高分子。用蠶蛻燒灰三錢,加輕粉、乳得少許,先以溫漿水
洗淨患處,再敷藥末。
22、吐血不止。用蠶蛻紙燒存性,調蜜做成丸子,如芡實大,放口中含
化咽津。
23、小便澀痛或通。用蠶蛻燒存性,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24、婦婦斷產。用蠶蛻紙一尺,燒為末,酒送服,終身不產。
食用價值:白僵蠶蛹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各種礦物質價值和蠅蛹相當,可炒、炸食用。
老少皆宜,味美佳品。養生之良方
蠶砂:蠶砂又名蠶矢,是家蠶的乾燥糞便。性味甘溫,入肝、脾、胃經,有燥濕、祛風、和胃化濁、活血定痛之功。常用於風濕痹痛、頭風、頭痛、皮膚瘙癢、腰腿冷痛、腹痛吐瀉等症。古人將蠶砂炒熱後裝入袋中,趁熱敷患處,可治諸關節疼痛,半身不遂。民間用蠶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別名】蠶屎、晚蠶砂、原蠶砂、蠶糞
【來源】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 Bombyx mori Linnaeus.的乾燥糞便。搜集家蠶糞便,晒乾,篩淨雜質即得。
【性味歸經】甘、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止痛。用於腰膝關節疼痛,月經過多,腹痛,皮膚風疹。
【用法用量】 3~8錢,包煎;外用裝布袋蒸熱熨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鑒別用藥】蠶沙與木瓜均能袪風濕、和胃化濕,以治濕痹拘攣及濕阻中焦之吐瀉轉筋。但蠶沙作用較緩,又善袪風,故凡風濕痹痛,不論風重、濕重均可應用;木瓜善舒筋活絡,長於治筋脈拘攣,除常用於濕阻中焦吐瀉轉筋外,也可用於血虛肝旺,筋脈失養,攣急疼痛等。
參考
關於「蠶」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