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真菌性肉芽腫
脑真菌性肉芽肿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目前只有簡體版網站可以編輯(
轉到簡體網站
)。簡體版編輯後內容會同步到繁體版本網站上。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颅内[[肉芽肿]]不是[[新生物]],但属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故也引起[[颅内压增高]]及局限性病灶,故在未有[[CT]]及[[MRI]]检查之前,临床上不易与[[颅内肿瘤]]鉴别。颅内肉芽肿是一组病变,多数是由于[[慢性炎症]]或各类[[感染]]的结果,除了[[真菌]]性感染以外,尚包括脑结核球、[[脑梅毒瘤]],各种[[寄生虫]]性肉芽肿,如[[脑血吸虫病]]、[[脑肺吸虫病]]、浆液[[原虫]]等以及[[结节病]]、[[黄色瘤病]]、[[嗜酸性肉芽肿]]等。[[真菌感染]]比[[细菌感染]]少见得多。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真菌]]性[[肉芽肿]]属深部真菌[[感染]],因此凡能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真菌,均可以是本病的[[致病菌]],如[[新型隐球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诺卡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芽坐菌、[[分子]][[孢子]]菌、念珠菌、波伊德霉样真菌、藻菌等,但以隐球菌、曲霉菌和放线菌多见。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组织]]移植手术推广,以及医务人员对[[真菌病]]认识的提高,[[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在自然界中真菌分布很广泛,很多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寄生]]在人体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它们乘虚而入,可侵犯肺、[[脑膜]]和脑、[[脊髓]]、[[皮肤]]、[[淋巴结]]、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等。真菌入侵脑的方式,常先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再由[[肺经]]血行播散于全身器官和入颅,少数真菌(如曲霉菌、放线菌和[[芽生]]菌)可经头面部的[[口腔]]、[[鼻腔]]、[[鼻旁窦]]、[[眼眶]]、[[脊椎骨]]等处的病灶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个别病例可经腰穿、手术[[植入]]而发生脑部真菌感染。患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病人较易发生本病。新型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于惟一的致病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也是颅内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 (二)发病机制 真菌常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内形成病灶,在由肺部经血液循环播散到脑及脑膜。少数真菌如[[毛霉]]菌、放线菌可经[[五官]]、[[颅骨]]、脊椎骨病灶直接侵入[[脑脊膜]]。个别病例可经[[腰椎穿刺]]发生感染。 感染使脑膜局限性或广泛性形成不规则的肉芽肿,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脑呈不同程度的[[水肿]],真菌沿[[血管]]周围和[[软脑膜]]下聚集,形成多数小囊样病灶,呈急性或慢性化脓性[[炎症反应]],甚至形成[[脑脓肿]]或肉芽肿,多位于脑实质内,偶见[[脑室]]内。在[[脓肿]]和肉芽肿中可见大量真菌体或[[菌丝]]。不同种类的真菌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白色念珠[[球菌]]常引起小灶性[[化脓]]和肉芽肿,隐球菌早期形成胶冻样病变,无[[纤维]][[包膜]],晚期则形成肉芽肿,放线菌主要形成[[多发性脓肿]]和肉芽肿,[[脓肿壁]]呈黄色,脓液含“[[硫磺]]颗粒”。[[慢性病]]程者常有广泛[[脑萎缩]]。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症状== 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3病例发生在3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或[[亚急性]],如[[新型隐球菌]]与曲霉菌脑内[[感染]]都原发于[[上呼吸道]]([[鼻腔]])[[黏膜]]和肺,经血行播散。大多数原发病变[[症状]]尚不明显时,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一般有[[低热]],偶有[[高热]],首[[发症]]状多为[[头痛]],伴[[恶心]]、[[呕吐]],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病程数周至半年,偶有超过1年者,少数病例可有缓解和复发。 根据[[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伴有脑膜刺激症、[[颅内压增高]]症等改变,结合其他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若[[脑脊液]][[涂片]]找到[[真菌]]即可确诊。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诊断==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检查化验===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澄清或微浊,[[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增多(20~700)×106/L以上,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轻至中度降低,一般不低于85mmol/L。50%~80%的病例脑脊液墨汁[[染色]]可见带有[[荚膜]]的圆形隐球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大约90%以上的病例[[血清]]或脑脊液中可以查出[[荚膜抗原]]。乳胶颗粒[[凝集]]试验有相当高的特异性,在诊断上有很高的价值。 1.[[CT]]扫描 ①脑基底池及外侧裂失去正常低密度,密度增高,为[[渗出]]物占据,明显强化;②[[脑动脉炎]]引起[[脑梗死]],呈低密度灶;③[[脑膜]]粘连致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④基底节与[[丘脑]]多发囊性灶,不强化,有特异性。⑤脑实质内的[[肉芽肿]]CT[[平扫]]时呈等或[[高密度影]]像,增强后显示大小不一,多发的、边界锐利、明显强化的[[结节]],或呈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周围伴有或不伴有[[水肿]]。 2.[[MRI]]扫描 脑基底池的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增强后表现为明显强化,与低信号的脑组织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脑实质的肉芽肿在T2加权像上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上脑表面表现为多发的、直径约5mm的低信号。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故应反复做脑脊液检查和[[涂片]],如查到[[真菌]]有助于鉴别诊断。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并发症== 少数较大的[[肉芽肿]]可产生相应的[[颅内压增高]]征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常并发[[脑积水]]。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器官组织]][[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应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 ===脑真菌性肉芽肿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真菌感染]]一旦形成[[肉芽肿]],药物治疗则难以消除,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但手术前后都需要[[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对原发[[感染]]灶进行系统治疗。 1.开颅病灶[[切除术]] 手术方法同脑结核球、脑结核性肉芽肿。术前、术后皆需继续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真菌]]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对不同的真菌需用不同的药物,可以合并用药,如隐球菌致病可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则疗效更佳。 (1)两性霉素B:目前仍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首次剂量1mg/d,[[静脉滴入]],注意本药禁忌溶于[[生理盐水]]中。以后根据病人的[[耐受性]]每天增加2~5mg,直至1mg/(kg.d),但浓度不能超过0.1mg/ml,每次静脉滴入的时间至少6h,并避光。如用药期间[[副作用]]明显,则不宜继续加量,严重者须停药数天,一次用药可维持24~48h,故可每天或隔天1次。治疗期间可每周做[[腰椎穿刺]],送[[脑脊液]]培养,培养阴性后再持续治疗4周。 如疗效不佳或[[肾功能]]不良需减量时,可采用鞘内或[[脑室]]内注射,0.1mg加1~2ml[[注射用水]],再用脑脊液5ml稀释,缓慢注入并反复用脑脊液稀释,可逐渐加量直至达0.5mg,每周可重复2~3次,但总量不能超过1.5mg。 [[毒性反应]]包括[[发热]]、[[寒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酸痛和静脉炎等,个别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心律失常]]和血钾降低等,如用药前加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非那根]])等,可减轻副作用,但须治疗量已加足时再用[[激素]],以免真菌扩散。 [[新型隐球菌]]合成[[荚膜]]时需要[[硫胺]],故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硫胺,并注意低硫胺饮食3个月以上。 (2)氟胞嘧啶:口服有效,且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剂量为50~150mg/kg,分次每6小时服用1次。本药最好以每天150mg/kg与两性霉素B 0.3mg/(kg.d)的剂量合用,既可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性]],还可以减少真菌[[耐药性]]的出现,全疗程共6周。最严重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此时可以单独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 (3)[[咪康唑]]:是[[广谱]]抗真菌药,毒性低,较安全,开始用200mg溶于50~100ml[[静脉注射]]用溶液中,15~30min内滴完。常用剂量1200~2400mg/d,分3次小时注入1次,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溶液250~500ml中,30min以上滴完,3~12周为一个疗程。对病人最好做[[心电图]]监测,以保证不发生不良的[[心脏]]反应,严重病例可同时[[鞘内注射]],每次mg,3~7天1次。 (二)预后 如能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同时手术切除肉芽肿,预后良好。 ==参看== *[[脑外科疾病]] <seo title="脑真菌性肉芽肿,脑真菌性肉芽肿症状_什么是脑真菌性肉芽肿_脑真菌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_脑真菌性肉芽肿怎么办_A+医学百科" metak="脑真菌性肉芽肿,脑真菌性肉芽肿治疗方法,脑真菌性肉芽肿的原因,脑真菌性肉芽肿吃什么好,脑真菌性肉芽肿症状,脑真菌性肉芽肿诊断" metad="A+医学百科脑真菌性肉芽肿条目介绍什么是脑真菌性肉芽肿,脑真菌性肉芽肿有什么症状,脑真菌性肉芽肿吃什么好,如何治疗脑真菌性肉芽肿等。颅内肉芽肿不是新生物,但属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故也引起颅内压增高..." /> [[分类:脑外科疾病]]
返回到
脑真菌性肉芽肿
。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