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獺
旱獭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目前只有簡體版網站可以編輯(
轉到簡體網站
)。簡體版編輯後內容會同步到繁體版本網站上。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百科小图片|bkhvx.jpg|[[旱獭]]}}旱獭又名土拨鼠,草地獭,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又叫哈拉、雪猪、曲娃(藏语)。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 ==概述== 旱獭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颈部]]粗短,耳壳短小。{{百科小图片|bkhvy.jpg|旱獭}}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体背棕黄色,广泛栖息于省内高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为其高密度集聚区,过家族生活,个体接触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敌洞。主洞构造复杂,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蛰后昼间活动。 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出蛰后交配,年产1胎,每胎产2-9只,3岁[[性成熟]]。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省内除海西州均有分布。毛皮质好,肉细嫩鲜美,肉、油、骨、肝、胆均可入药。 我国有四种旱獭:蒙古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阿尔泰旱獭。 体形肥大,体长50厘米,颈部粗短,耳壳短小。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体背棕黄色,广泛栖息于省内高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阳坡下缘为其高密度集聚区,过家族生活,个体接触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敌洞。主洞构造复杂,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蛰后昼间活动。 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出蛰后交配,年产1胎,每胎产2-9只,3岁性成熟。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省内除海西州均有分布。毛皮质好,肉细嫩鲜美,肉、油、骨、肝、胆均可入药。 ==旱獭-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百科小图片|bkhvz.jpg|旱獭}}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动物界 Mammalia 目: 啮齿目 Rodentia 科: 松鼠科 Sciuridae [[亚科]]: 非洲地松鼠亚科 Xerinae 族: 地松鼠族 Marmotini 属: 旱獭属 Marmota ==外形特征== 体短身粗,长37~63厘米。无颈,尾、耳皆短,耳壳黑色。[[头骨]]粗壮,[[上唇]]为豁唇,上下各有一对门齿露于唇外,两眼为圆形,眶间部宽而低平,眶上突发达,骨脊高起,身体各部[[肌腱]]发达有力。[[体毛]]短而粗,毛色因地区、季节和年龄[[变异]]。被毛多为棕、黄、灰色。母獭有6~7对[[乳头]]。 ==生活习性== 旱獭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百科小图片|bkhw0.jpg|旱獭}}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优良牧草,耐饥饿,不饮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饲料]]。爱吃雨后草及[[露水草]]。喜群居,易[[驯化]],不伤人,不耐热,怕曝晒,抗病力强。当气温长时间低于10℃以下时,就自然冬眠,时间可长达3~6个月,当气温转暖后自然苏醒。旱獭的寿命可长达15~20年,繁殖年限为10~15年。公母比例以1∶10为宜。春季是旱獭配种的季节。一般年产1~2胎,雌獭[[怀孕]]期为三十天左右,有的达四十天产仔。每胎产仔6~8只,多者达12只以上。 ==经济价值== 旱獭全身均是宝:其肉可食;脂肪可入药,内可治[[咯血]],外可治[[烧伤]],还可加工制成高级[[化妆品]],具有润肤、护肤作用。 旱獭毛皮的[[皮质]]较好,坚实耐磨,旱獭[[绒毛]]的色染性能较佳,加工后的毛色光亮鲜艳,用以制成裘时,工艺价值很高。 ==饲养技术== ===旱獭的饲料及饲喂=== 旱獭是草食性动物,凡牛、羊、兔采食的饲料均可喂食。收草、槐、杨、柳、杏等阔叶类植物及玉米、[[小麦]]、高梁、麸皮、[[豆饼]]等经粉碎用水拌湿后均可饲喂,为保持营养需要,需饲喂配合精饲料。 (1)青年獭、孕獭的精料配方:玉米40%、豆饼10%、麸皮44%、[[骨粉]]2%、[[食盐]]1%、血粉3%,每1000克饲料另添加兔貂用多种维生素5克,[[微量元素]]少量。 (2) 哺乳母獭、仔獭的精料配方:玉米30%、麸皮16%、碎米10%、豆饼15%、血粉5%、 骨粉3%、食盐0.5%、[[生长素]]0.5%、每1000克另加多种微生素10克。 旱獭不饮水,主要从饲料中满足对水分的需要。旱獭采食速度快, 十几分钟就可吃饱,主要采食时间在日出两小时和黄昏前两小时,不需常备草料,但应坚持定时喂料,保持青料与精料按7∶3的比例投喂. ===旱獭饲养管理技术=== <b>1.建好圈舍。</b> 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舍由窝室和活动室两部分组成,大小相同,窝室规格为72×72×80CM,窝室的四周由砖砌成,内壁及底部由水泥抹平。活动室除前面整个做笼门以外,其它三面也用砖、水泥砌沫,底面设竹木制底板,两室之间用砖砌成并留直径为20CM的通道,供旱獭出入。 <b>2.不同龄旱獭的管理。</b> (1)种獭:种公獭的繁殖季节一般为1~7月份,冬眠后种公獭的[[睾丸]]缩回腹内,生精作用停止,但春季苏醒后一周就恢复配种能力。因此,要喂充足饲料,并单舍饲养,防止咬斗。 种母獭[[妊娠]]后应单独一窝饲养,一般怀孕后15~25天易[[流产]]、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不要无故捕捉。 (2)仔獭:仔獭出生时无毛,一周后可长出,三十天后睁眼。15天后才能恒定[[体温]]。在此期间,主要靠与母体拉触维持体温,所以下要将仔獭离开母本。仔獭40天左右开台吃饲料,应供易[[消化]]的菜叶, 青草及玉米等。 (3)幼獭和青年獭:幼獭是[[断乳]]后4~5月龄的小獭,幼獭与青年獭可群养,在此期间,由于门齿处于生长状态,要投一些杨柳树棍让其啃咬[[磨牙]]。 <b> 3.注意冬眠管理。</b> 给旱獭创造知宜的冬眠环境是保证安全越冬和提高繁殖力的关键。旱獭冬眠时的适宜温度为2℃~7℃,当温度低于0℃时,会将冬眠獭[[冻死]]。温度高于12℃时就会苏醒,一般放在地下冬眠较好。但如室内温度高于12℃时,也可不冬眠,这样可提高生长速度与繁殖系数。 <b>4.防止[[疾病]]。</b> 旱獭的抗病力强,但如果饲养不当,也会导致一些疾病。常见的有:(1)[[蛔虫病]]幼獭和周岁以下的青年獭易患此病。病獭体弱[[消瘦]],被毛杂乱无光,[[食欲不振]],发育慢,严重时粪中可排出[[蛔虫]]体。用[[肠虫清]]半片一次口服可治疗。(2)[[螨病]]、蚤病两者均为[[体外寄生虫]]所致,特别是侵害[[皮肤]],并拌发高度[[痒觉]],[[脱毛]]及皮肤出现[[结痂]], 治疗时可用万分之三的除螨灵进行全身药浴,每次浸泡一分钟,一次可愈。 <b>5.出栏。</b> 依据市场需求适时出栏。对种獭以青年獭出栏为宜;对皮用獭多为成年公獭及[[不孕]]及停产的母獭,取皮以立冬为佳。 [[分类:生物]][[分类:哺乳类]][[分类:动物]]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Template:百科小图片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旱獭
。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