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戈謝病
小儿戈谢病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目前只有簡體版網站可以編輯(
轉到簡體網站
)。簡體版編輯後內容會同步到繁體版本網站上。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是[[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中最常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酯酶]]缺乏致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其临床特点是[[肝脾肿大]]、[[骨痛]],Ⅱ、Ⅲ型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戈谢[[细胞]]是本症的特征。 ==小儿戈谢病的病因== 【发病原因】<br /> GD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酯酶]]缺乏致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能导致[[疼痛]]、[[疲劳]]、[[黄疸]]、骨损伤、[[贫血]]甚至死亡。<br /> [[戈谢病]]致病[[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不同的GBA[[点突变]]与发病有关。编码GC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q21,基因长7kb,含有8个[[外显子]]。在此基因下游16kb处有一高度[[同源]]的[[假基因]]。GD患者可见到[[错义突变]]、[[剪接]][[突变]]、转移突变、基因缺失、基因与假基因融合等。以错义突变最常见,导致GC的[[催化]]功能和稳定性下降。不同人种[[基因型]]的[[变异]]不同,如犹太人群体中N370S最常见,仅见于Ⅰ型患者,[[纯合子]]病情轻。而在亚洲人群中则无这种变异型。GD患者中已确定的[[基因突变]]有100余种,中国人GD的基因型已报道10例,其中5例Ⅰ型为G46E/L444P,F37V/L444P,N188S/L444P、Y205S/L444P及R48W/R120W;2例Ⅱ型均为F213I/L444P;3例Ⅲ型为N409H/N409H,G202R/N409H及L444P/L444P,其中以L444P基因型最常见,在等位基因中占领40%,并出现在各型GD中。L444P在Ⅰ、Ⅱ和Ⅲ型患者中均可见到纯合子病情重,常有神经系统[[症状]]。F37V及Y205C为中国人特有的新生突变。<br /> 【发病机制】<br /> [[溶酶体]](lysosome)是一种[[细胞器]],即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内部液体呈酸性,含有60多种酸性[[水解酶]],为单层包被的[[囊泡]],外面是一层[[脂蛋白]]膜。它是[[细胞]]的处理与回收系统。可降解各种[[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脂质]]、黏多糖及[[糖原]]等。生物大分子通过[[内吞作用]]被摄入,然后分解成不同的组分后才能被人体利用。这些大分子的分解都是在溶酶体中进行的。组成细胞的各种生物大分子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不断被分解又不断被再合成。<br /> 溶酶体中的每一种酶皆有各自的编码基因。每一种酶的缺陷直接导致某一特定的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而在溶酶体中贮积。其共同结果都是溶酶体随之发生[[肿胀]],细胞也变得臃肿失常,细胞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疾病,称为[[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LSD)。葡糖脑苷酯酶是一种可溶性的[[糖脂]]类物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在体内广泛存在。正常人每克脾组织(湿重)含GC 60~280µg,而GD患者可高达3~40.5mg。[[生理]]情况下,来源于[[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葡糖脑苷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在溶酶体[[内经]]GBA作用水解生成[[葡萄糖]]和[[神经]][[酰基]][[鞘氨醇]](ceramide)。<br /> 由于GBA基因突变导致体内无GBA生成或生产的GBA无活性,造成单核巨噬细胞内的GC不能被有效水解,大量GC在肝、脾、骨骼、[[骨髓]]、肺和脑组织的单核巨噬细胞中蓄积,形成典型的戈谢细胞。医学研究者对戈谢病骨髓中戈谢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吞噬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戈谢细胞主要表达[[淋巴细胞抗原]],高度表达[[B淋巴细胞]][[抗原]],并证实了戈谢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脑组织中蓄积的GC主要来源于[[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此外尚可来源于体内,如肝、肾和[[肌肉]]等各种组织。 ==小儿戈谢病的症状== 【[[临床诊断]]】<br /> 本病因β-[[葡萄糖]]脑苷脂酶减少或缺乏,使葡萄糖脑苷脂不能分解成[[半乳糖]]脑苷脂或葡萄糖和N-[[酰基]][[鞘氨醇]],因而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大量沉积,引起组织细胞大量[[增殖]]。由于酶缺乏的程度不同,[[症状]]可有较大差异,同一家族为相同类型。<br /> [[临床表现]]:由于β-糖脑苷[[酯酶]]缺乏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br /> 1.肝脾受累:肝脾进行性肿大,尤以[[脾大]]更明显,[[肝功能异常]],[[脾功能亢进]],可有[[淋巴结肿大]]。<br /> 2.[[骨骼]]受累:儿童[[生长发育]]落后,甚至倒退。骨和[[关节]]受累,可见[[病理性骨折]]。[[X线]]显示[[骨质疏松]]、局限性骨破坏,[[股骨]]远端膨大,似烧瓶样,是典型X线征象,有些合并[[股骨颈骨折]]或[[脊柱]]压缩性[[骨折]]。化骨核愈合较晚。[[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br /> 3.[[肺受累]]:有[[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X线胸片有[[肺浸润]]病变。 <br /> 4.眼部受累:可见[[眼球]]运动失调、[[斜视]]、水平注视困难、[[球结膜]]对称性棕黄色楔型斑块、基底在[[角膜]]边缘、尖端指向眼眦、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br /> 5.[[皮肤受累]]:可见[[鱼鳞病]],暴露部位[[皮肤]]可见棕[[黄色斑]]。<br /> 6.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颈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强直]]、剪刀腿、行走困难、全身[[肌肉萎缩]]、[[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喉痉挛]]、[[惊厥]]发作等,[[脑电图异常]]。<br /> 【[[临床分型]]】<br />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少年儿童最为多发,幼儿尤多。根据发病的急缓、[[内脏]]受累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将GD分种类型:Ⅰ型(非[[神经]]型、成人型、慢性型)、Ⅱ型(急性型、神经型)和Ⅲ型([[亚急性]]型、神经型)。同时根据亚急性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又再分为Ⅲa、Ⅲb和Ⅲc。<br /> (1)Ⅰ型:慢性型又称非神经型。犹太人种[[发病率]]高。[[学龄前儿童]]发病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发病越早,酶活力越低。常以[[脾脏]]大就医。进展可快可慢,进展慢者,脾脏大尤甚,有时有脾[[梗死]]或脾分裂而发生[[急腹症]]症状。通常Ⅰ型患者GBA的活力相当于正常人的12%~45%。按病情进展可分为3期:<br /> 初期:一般状况好,仅有[[脾肿大]]和轻度[[正色]]素性[[贫血]],生长发育接近正常。<br /> 中期:[[肝脏]]逐渐增大,但脾脏肿大更明显,[[浅表淋巴结]]多不肿大,随着贫血的加重,面色逐渐苍白。由于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多减少,[[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皮肤及[[黏膜]]呈[[茶黄]]色,常误诊为[[黄疸]],表露部位如颈、手及[[小腿]]最明显,呈棕黄色。部分病人关节症状出现较早,可有骨和关节[[隐痛]]。<br /> 晚期:各种症状逐渐加重,贫血显著,白细胞与血小板明显减少,常合并[[感染]]和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淋巴结]]可轻度肿大。[[骨髓]][[浸润]]时可致[[骨痛]]、[[关节肿痛]],有时须与[[风湿性关节炎]]鉴别。两眼球结膜可出现对称性棕黄色楔形斑块,基底在角膜边缘,尖端指向眼眦,先见于鼻侧,后见于颞侧。若肝脏浸润广泛,可出现[[肝功能]]损害,[[食管静脉曲张]][[和凝]]血因子的减低,尤其是Ⅸ因子缺乏较常见。肺累及时可影响气体交流而涌现症状。四肢可有骨痛,甚而病感性骨折,以[[股骨下端]]最稀有,也可累及[[股骨颈]]及[[脊柱骨]]。有脾功能亢进时可因血小板平添而有[[出血倾向]]。小儿患者身高及体重常受影响。<br /> (2)Ⅱ型:急性型又称神经型、[[婴儿]]型。多在1岁以内发病,最早于生后1~4周出现症状,病情随起病早晚而不同,除Ⅰ型的症状、[[体征]]外,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患儿自生后即可有肝大、脾大,3~6个月时已很明显,有吸吮、吞咽困难,生长发育掉队表现。神经琐屑症状突出,颈强直、头后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踺[[反射亢进]],最初变为[[软瘫]],无反应。[[脑神经]]受累时可有内斜,[[面瘫]]等症状。易并发净化。由于病程悠久,多于[[婴儿期]]沦陷,因而肝、脾脏肿大不如成[[小儿脾大]][[戈谢病]]晚期诊断人型明显,无[[皮肤色素]]岑寂,骨骼改变不显然。此型的GBA活力最低,几乎难以测出。多在2岁以前死亡。 常于2岁至[[青少年期]]发病,脾大常于体检时发觉,平凡呈中度肿大。病情进展迟缓,逐步涌现中枢神经琐屑症状,如:[[肌阵挛]]性[[抽搐]]、动作不协调、精力混乱,最初卧床不起。肝脏常轻微肿大,但也可进行性肿大而涌现肝功能重大损害。<br /> (3)Ⅲ型:亚急性型也称幼年型。起病较Ⅱ型缓慢,可在婴幼儿期发病,多数在10岁左右出现。除内脏受累外,可有1项轻、中度神经系统表现。此型[[智力障碍]]较轻,智商在70左右。此型患者GBA活力相当于正常人的13%~20%。对于年龄偏小的病人,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较晚,故应观察再定型。根据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程度,又将其分为:<br /> A)Ⅲa型:有2项或以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轻度内脏受累。<br /> B)Ⅲb型:仅有眼球运动失调,伴进行性内脏受累。<br /> C)Ⅲc型:眼球运动失调、进行性[[心脏]]瓣膜[[钙化]]和内脏受累。<br /> 【[[实验室诊断]]】<br /> 临床上若出现肝大、脾大或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应迅速进一步检查以确诊。<br /> 1.[[骨髓检查]]:见有典型戈谢[[细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应做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GC活性测定。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在骨髓中看到一种与戈谢细胞很相似的假戈谢细胞(pseudo gaucher’s cell),它可出现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样[[淋巴瘤]](plasmocytoid lymphoma)及慢性髓性[[白血病]]。它与戈谢细胞的不同点是[[胞质]]中无典型的管样结构。鉴别诊断时可做GC[[酶活性]]测定。典范的细胞还可在脾[[穿刺]]或肝活检的[[标本]]中测得。<br /> 2.[[脑电图检查]]:可早发现神经系统浸润,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异常波型。Ⅲ型患者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很难与I型鉴别。通过脑电图检查可预言患者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br /> 3.[[产前诊断]]:患者的母亲再次[[妊娠]]时可取[[绒毛]]或[[羊水细胞]]经酶活性测定做产前诊断,若患者的[[基因型]]已确定,也可做产前[[基因诊断]]。[[DNA]]技术可以诊断特定的戈谢病[[等位基因]],编码葡萄糖苷酸的[[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Iq21位。 ==小儿戈谢病的诊断== ===小儿戈谢病的检查化验=== 1.[[血常规]]:一般正常。[[脾功能亢进]]者可见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br /> 2.酶学检查:GC是一种外周膜蛋白,在人类细胞中常与激活蛋白Saposin C聚集在一起。当测[[酶活性]]时,需加[[去污剂]][[牛磺胆酸钠]]将其溶解。测患者的[[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中GC活性可对GD做确诊。少数GD患者酶活性正常,则应考虑为激活蛋白Saposin C的缺陷。它能增强GC水解4MU/GLC的能力。GD患者[[血浆]]中多种酶活性升高,包括[[酸性磷酸酶]]及其他[[溶酶体]]酶,如[[氨基己糖苷酶]]。这些将支持GD的诊断。<br /> 3.[[骨髓]][[涂片]]:在片尾可找到戈谢[[细胞]],这种细胞体积大、直径约20~80μm,有丰富[[胞浆]],内充满交织成网状或洋葱皮样条纹结构,有一个或数个偏心核;[[糖原]]和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的[[苷脂]][[包涵体]]。此外,在肝、脾、[[淋巴结]]中也可见到。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在骨髓中看到一种与戈谢细胞很相似的假戈谢细胞(pseudo gaucher’s cell),它可出现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样[[淋巴瘤]](plasmocytoid lymphoma)及慢性髓性[[白血病]]。它与戈谢细胞的不同点是[[胞质]]中无典型的管样结构。 见有典型戈谢细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应做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GC活性测定。鉴别诊断时可做GC酶活性测定。典范的细胞还可在脾[[穿刺]]或肝活检的[[标本]]中测得。<br /> 4.皮肤成纤维细胞GC与[[半乳糖]]脑苷脂的比值 正常值为0.16±0.08。Ⅰ型病人的比值降至0.04±0.02。<br /> 5.[[基因诊断]] 优于酶学诊断,它是定性而酶学诊断是定量,而且标本稳定。通过突变型的分析可推测[[疾病]]的预后,如筛查L444P可确诊GD,由N370S[[基因型]]患者,既是[[纯合子]],预后也好,一般无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基因型确定后,其母再次[[妊娠]]时可做产前基因诊断,也可于[[杂合子]]检出。基因诊断可用两步PCR法。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没有确定的联系。<br /> 6.[[脑电图检查]]:可早发现[[神经系统]][[浸润]],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异常波型,如慢波、棘波等。Ⅲ型患者在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前很难与I型鉴别。通过脑电图检查可预言患者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br /> 7.[[骨骼]][[X线]]检查 可见[[髓腔]]增宽、普遍性[[骨质疏松]],并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典型所见是[[股骨]]远端膨大,有如烧瓶样,常合并[[股骨颈骨折]]与[[脊柱]]压缩性[[骨折]]。<br /> 8.X线胸片 可见肺内浸润性病变。<br /> 9.其他 应做[[肝功能]]及[[凝血]]项检查,[[骨龄]]测定,[[腹部]][[B超]]测量[[肝脾大]]小,[[肺功能检查]]等。<br /> 10.[[产前诊断]]:患者的母亲再次妊娠时可取[[绒毛]]或[[羊水细胞]]经酶活性测定做产前诊断,若患者的基因型已确定,也可做产前基因诊断。[[DNA]]技术可以诊断特定的[[戈谢病]][[等位基因]],编码[[葡萄糖]]苷酸的[[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Iq21位。此法也用于产前诊断。通过测绒毛和羊水细胞中的酶活性,判断[[胎儿]]是否正常。患儿父母为杂合子,其酶活性介于正常人与患儿之间。由于杂合子的酶活性与正常低限有重叠,因此不能用于杂合子的检查。 ===小儿戈谢病的鉴别诊断=== 1.[[尼曼-皮克病]]([[鞘磷脂]]贮积症):因[[溶酶体]]内[[神经鞘]]脂[[分解代谢]]相关酶的遗传性缺乏,使神经鞘脂降解障碍而堆积,导致器官的损害的一类[[疾病]]。主要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类的缺乏。见于[[婴儿]],且肝、脾也肿大,但此病肝大比[[脾大]]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如[[戈谢病]]显著。主要鉴别点为此病[[黄斑部]]有[[樱桃]]红色斑点,[[骨髓]]中所见特殊[[细胞]]与戈谢病显著不同,且[[酸性磷酸酶]]反应为阴性,结合其他[[组织化学]][[染色]]可资鉴别。<br /> 2.[[代谢性疾病]]:如[[脂质贮积病]]中的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岩藻糖苷贮积症]]及[[黏多糖贮积症]]IH型(Hurler[[综合征]]),均有肝大、脾大及[[神经系统]]表现,但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50%,有黄斑部樱桃红色斑,骨髓中有泡沫细胞,三者均有丑陋面容、舌大、[[心脏肥大]],[[X射线]]片均有多发性骨发育不良改变,岩藻糖苷贮积症尚有[[皮肤增厚]]及[[呼吸困难]]等。<br /> 3.具有[[肝脾肿大]]的疾病 如[[血液]]病中的[[白血病]]、[[霍奇金病]]、汉-许-克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有[[骨骼]]缺损及(或)突眼及(或)[[尿崩症]]的[[临床表现]])、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黑热病]]及[[血吸虫病]]等。鉴别一般不困难。<br /> 4.具有戈谢细胞的疾病:戈谢细胞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类患者中β-葡[[糖脑苷脂]]酶正常,但由于[[白细胞]]太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神经鞘脂的日[[转换率]]为正常的5~10倍;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红细胞]]的神经鞘脂转换率也增加,超越组织巨噬系统的分解代谢能力,而出现葡糖脑苷脂的沉积,形成戈谢细胞。[[艾滋病]]及[[分枝杆菌]]属[[感染]]及霍奇金病时也可有戈谢细胞。鉴别有赖于临床、辅助检查及β-葡糖脑苷脂酶的测定。需注意假戈谢细胞(pseudo gaucher’s cell),可出现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样[[淋巴瘤]](plasmocytoid lymphoma)及慢性髓性白血病。它与戈谢细胞的不同点是[[胞质]]中无典型的管样结构。 见有典型戈谢细胞、[[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可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时可做GC[[酶活性]]测定。 ==小儿戈谢病的并发症== 1.[[脾脏]]正常结构遭破坏和[[纤维化]],主要[[并发症]]为脾[[梗死]]或[[脾破裂]]而危及生命。<br /> 2.[[脊椎骨]]、[[股骨]]呈[[骨质]]囊性侵蚀,合并[[病理性骨折]],常见于[[股骨下端]][[骨折]],也可见[[股骨颈]]及[[脊柱骨折]]。 <br /> 3.[[肝脏]]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br /> 4.脑内的[[颅神经]]核、基底节、[[丘脑]]、[[小脑]]和[[锥体束]]等处的[[神经元]]退行性变等。 ==小儿戈谢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治疗】<br /> 1.一般治疗:注意患者营养的摄入。对症治疗,包括支持、[[输血]]或输[[红细胞]]([[贫血]]者)。对Ⅱ型病人还需止痛([[骨痛]]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解痉]]等等。预防[[继发感染]]。<br /> 2.脾切除:适用于巨脾,伴[[脾功能亢进]],年龄在4~5岁以上,为了预防[[脾破裂]]、改善[[出血]]和[[感染]]对Ⅰ型和部分Ⅲ型GD患者建议[[脾切除术]]。但全脾切除后虽可减轻[[腹部]]负担减轻贫血和[[出血倾向]],改善发育状态,预后良好。但有加速肝大及[[骨骼]]破坏的可能,故需审慎考虑。可考虑[[部分脾切除术]]。<br /> 3.酶的替代[[疗法]]<br /> (1)西利酶(ceredase):1989年国外开始使用ceredase替代治疗GD,1991年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至今全世界约有GD 2万~3万人,其中已有2万人先后接受替代治疗,这对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效果。经近10年的经验总结,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得到改善,停止脏器继续受累。中国自1993年5月开始为1例9岁女童GDⅢa做替代治疗。1994年又为1例Ⅰ型GD男童进行治疗。开始用美国GENZYME[[生物]]治疗公司生产,名称为ceredase注射剂,剂量400U/瓶(80U/ml),5ml/瓶,按60U/kg,2周推荐剂量,将药液加入[[生理盐水]]1~2h静滴,最初1月周1次,继之每2周1次,剂量逐渐减少,半年后每4周1次。用药后最早的疗效反应为精神食欲改善,由骨痛严重不能下地到自由行走,治疗2个月[[肝功能]]恢复,第6个月身高[[体重增加]]6~8cm,[[肝脏]]回缩1/3,[[脑电图]]正常。1年后身高增加15cm,体重增加5kg,但骨骼[[X线]]改变不显著,[[酶活性]]略有提高,未发现脏器受累。1999年世界健康基金会援助中国儿童基地免费提供[[重组]]GBA,治疗基地,至今已有46人通过北京儿童[[医院]]提出申请,系统接受酶替代治疗。<br /> β-葡糖脑苷[[酯酶]]的T1/2约30min,ceredase的[[降解速度]]更快。因此,酶活性虽有升高,但治疗过程中有活性下降的趋势,约5个月左右酶的活性趋于稳定,而骨的变化恢复相对较慢。反映了骨骼重建的速度,长期应用酶治疗将能促进骨骼破坏的恢复。<br /> (2)阿糖脑[[苷酶]](alglucerase)注射剂:最早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的β-葡糖脑苷酶经过加工提取,使酶([[糖蛋白]])[[寡糖]]链上的非还原末端上富有[[甘露糖]],这样一来酶能被特异[[巨噬细胞]]上的碳水化合物[[受体]]所识别,才能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溶酶体]]中,分解葡[[糖脑苷脂]],以达到治疗目的。时间证明此酶是安全有效的。<br /> 对Ⅱ型GD患者进行GBA替代疗法对内脏、[[血液]]病变有一定效果,但algluceras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故非酶替代疗法的适应证。<br /> (3)伊米苷酶(imiglucerase):400U/瓶、200U/瓶两种[[剂型]],经临床应用效果与ceredase相同。imiglucerase主要用于GD Ⅰ型,对Ⅲ型患者[[神经系统]]表现的疗效尚未明了。有研究发现只有在大剂量时,才可在[[脑脊液]]中检测到微量GBA。但有证据表明,某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脑脊液中戈谢[[细胞]]减少,由沿水平注视困难的症状缓解,但对肌[[强直]]表现无改善,故对Ⅲ期GD,尤其Ⅲc型非酶替代疗法的适应证。<br /> 4.[[基因治疗]] 国外近年开展对[[戈谢病]]基因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应用[[造血祖细胞]],[[成肌细胞]][[移植]],将GBA[[基因]]导入体内,并通过其[[增殖]]特性在体内获得大量含有GBA基因的细胞,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GBA,起到持久治疗作用。 <br /> 5.[[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能使酶活力上升,肝脾缩小戈谢细胞减少,但必须慎重衡量考虑手术危险性与疗效。<br /> 【预后】<br /> Ⅰ型GD进展缓慢,脾切除后可长期存活,智力正常,惟[[生长发育]]落后。GBA替代治疗效果显著,预后最好。Ⅰ型GD脾切除后,肝和[[骨髓]]中GC蓄积加快,故可早期死于肺和肝功能障碍,感染出血等。<br /> Ⅱ型GD多于发病后1年内死于继发感染,少数可存活2年以上。<br /> Ⅲ型GD多由于神经系统症状较重,死于[[并发症]]。由于GBA的应用,预后有较大的改观。 ==小儿戈谢病的护理==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产前诊断]](antenatal diagnosis of hereditary metabolic disease)是防止[[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应用[[人类遗传学]]知识,实现[[优生优育]]。<br /> 确定患儿[[基因型]]后,其母再次[[妊娠]]可做产前[[基因诊断]],也可予[[杂合子]]检查。<br /> 产前诊断的先决条件是对先症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在产前诊断时有目的地查某种酶或某种[[基因检测]]。尤其产前基因诊断,除了缺失和用PCR/[[ASO]]方法能直接检测出[[基因缺陷]]外,其他[[连锁分析]]方法都以[[临床诊断]]为前提。原因就是某些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同样的[[疾病]][[表型]]可由多个[[基因座]][[突变]]引起,例如[[肌营养不良症]],较常见的是DMD/BMD,但还有其他[[基因突变]]可导致[[肌营养不良]]。如果临床诊断不准确,用A病的[[多态性]][[位点]]进行B病的基因诊断,势必被引入歧途,导致诊断错误。<br /> [[羊膜腔穿刺术]](amniocentesis)可于妊娠中期17~20周通过腹壁进行,[[羊水细胞]]是[[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经培养后可做[[酶活性]]测定或[[基因]]分析。此方法造成的胎儿丢失率为0.5%。至今仍然是产前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绒毛]]来自[[胚胎]][[滋养层]],可于妊娠10~12周,通过腹壁吸取绒毛。可用于酶活性测定或基因分析。优点是比[[羊膜腔穿刺]]提前了2个月,不必培养,可较早获得产前诊断结果。需注意:避免样品污染。胎儿材料中母源[[DNA]]的污染不容忽视。血性[[羊水]]常是导致诊断错误的根源之一,严重的血性羊水一定要通过培养去除孕妇的[[白细胞]]。绒毛采集后,一定要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查挑选,剔除[[子宫内膜]]组织。 ==参看== *[[儿科疾病]] <seo title="小儿戈谢病,小儿戈谢病症状_什么是小儿戈谢病_小儿戈谢病的治疗方法_小儿戈谢病怎么办_A+医学百科" metak="小儿戈谢病,小儿戈谢病治疗方法,小儿戈谢病的原因,小儿戈谢病吃什么好,小儿戈谢病症状,小儿戈谢病诊断" metad="A+医学百科小儿戈谢病条目介绍什么是小儿戈谢病,小儿戈谢病有什么症状,小儿戈谢病吃什么好,如何治疗小儿戈谢病等。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是溶酶体贮积病(lysosomal..." /> [[分类:儿科疾病]]
返回到
小儿戈谢病
。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