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行
的原始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目前只有簡體版網站可以編輯(
轉到簡體網站
)。簡體版編輯後內容會同步到繁體版本網站上。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百科小图片|bklm1.jpg|五行}} '''五行'''(Five Phases ),指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 在中医学中,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基本概念== <b>基本概念</b>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 '''土''':承载、生化、受纳; '''金''':清洁、肃降、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和五脏等的对应关系== == 中医理论中对五行学说的应用==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二: 一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医疗实践证明,怒可以伤肝,[[肝病]]患者有易怒、[[头晕]]、[[目眩]]、[[抽搐]]以及筋和眼的一些症候,采用治肝的方药或[[针灸]][[肝经]]的[[穴位]],能收到效果。 二是用五行的生、克和[[相乘]]、[[相侮]]等理论以阐述五脏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与[[阴阳学说]]贯通一起,可以认识到一些防治[[疾病]]的道理。《[[类经]]》:“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学说,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有所丰富。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以五行通套一切,也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脱离实际的内容。应予批判地继承。 == 五行学说的意义 == {{百科小图片|Zfwxt.jpg|脏腑的五行图}}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b>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b>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b>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b>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b>三)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b>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b>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b> (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 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 (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 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 <b>五)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b>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b>六)临床应用</b> 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 ==五行相关条目== {|border="0" width="100%" |- | *[[火不生土]] *[[火盛刑金]] *[[火性炎上]] *[[节气]] *[[金寒水冷]] *[[金气肃降]] *[[亢害承制]] *[[母病及子]] *[[母气]] *[[木火刑金]] *[[木克土]] *[[木喜条达]] *[[木郁化风]] *[[木郁化火]] *[[三伏]] || *[[胜复]] *[[胜气]] *[[十二时]] *[[时令]] *[[水不涵木]] *[[水火不济]] *[[水亏火旺]] *[[水性流下]] *[[四时]] *[[所不胜]] *[[所胜]] *[[土不制水]] *[[土生万物]] *[[土喜温燥]] || *[[五常]] *[[五声]] *[[五胜]] *[[五音]] *[[五运六气]] *[[相乘]] *[[相克]] *[[相生]] *[[相侮]] *[[制化]] *[[子盗母气]] *[[子气]] *[[晬时]] |} ==参看== *[[气功外气疗法/五行|《气功外气疗法》- 五行]] *[[中医]] *[[阴阳]] [[分类:中医]] {{导航板-中医}}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Template:Nav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avbox subgroup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导航板-中医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百科小图片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五行
。
個人工具
登入/建立新賬號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檢視
閱讀
简体中文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功能菜單
志願者招募中
關於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