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本草从新 书名:本草从新 作者:吴仪洛 朝代:清·公元1644-1911年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本草从新》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C%AC%E8%8D%89%E4%BB%8E%E6%96%B0 <目录> <篇名>原序 内容: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 自髫 年。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 十年矣。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 不辨。药于何用。故拙着医学十种。其一曰∶一源必彻。其二曰∶四诊须详。于经义病情。 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当也。而又念天之生药。凡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药。 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自来注本草者。古经以下。代有增订。而李氏纲 目为集大成。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以备医学之用。或病其稍繁。踵之者、 有缪氏之经疏。不特着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发明。而西昌喻嘉言。颇有异 议。最后新安汪氏。祖述二书。着备要一编。卷帙不繁。而采辑甚广。宜其为近今脍炙之书 也。独惜其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余 不揣固陋。取其书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旧文。参以涉历。以扩未尽之旨。书 成。名曰本草从新。付之剞劂。庶几切于时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余数种。将次第刊布 。与有识者商之。 \x乾隆丁丑岁三月上巳日澉水吴仪洛遵程书于硖川之利济堂\x <目录> <篇名>本草从新凡例 内容:一 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 兹集药性病情。互相阐发。庶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 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 一 上自神农本草经。以至李氏纲目。俱递有收载。自纲目以后。收载绝少。如燕窝之 类。 一 自古本草以至近今本草。俱有是名。而今并无是药者。如预知子之类。俱为削去。 一 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湿痰者。有治燥痰者。诸 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惟言治头痛而已。此 皆相反之证。未可混施。举此二端。其余可以类推矣。又止言某病宜用。而不言某病忌用。 均属缺略。兹集并加详注。庶无贻误。 一 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着其所入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证。具列 于后。其所以主治之理。即在前功用之中。不能逐款细注。读者详之。 一 徐之才曰。药有宣、(上升下行、曰宣)、通、补、泻、涩、滑、燥、湿、(即润也)、 轻、重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遗矣。 今为分阐。以标于本药之上。(此十剂也、陶隐居多寒热二剂、兹不具述、然本集燥剂、即 陶氏之热剂、而通剂、乃徐氏之燥剂也。) 一 药品主治。已注明某脏某腑者。则不更言入某经络。以重复无用也。 一 阴、阳、升、降、浮、沉。已详于药性总义中。故每品之下,不加重注。 一 采用诸书。悉标其名氏。使知为先哲名言。有可考据也。间有删节数行数句者。以 限于尺幅也。有增改数句数字者。务畅其文义也。其间广搜博采。义图贯通。取要删繁。词 归雅饬 一 凡假药不可不辨。如花草子、伪沙苑蒺藜。香栾、伪枳实枳壳之类。始则以伪乱真。 渐 一 同是药名。而力量浓薄悬殊。性味优劣迥别。如野白术与种白术、并江西白术之类。 至 一 本药而杂别种在内。用者即不能取效。如肆中柴胡。夹杂白头翁、小前胡、远志苗、 丹参等于内。不细为拣去。不唯无益。而反有害矣。亦断不可不正之。 一 药品修治。必须如法。今肆中熟地黄用煮。菟丝饼加面之类。制治乖方。断不可用。 俱为正之。 一 凡可以救荒者。收载稍繁。以其有裨于生成之实用也。 一 养生与治病。食物之宜否。关系非细。故收载不厌其繁。 <目录> <篇名>药性总义 内容: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 味之 义也。 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 色之 义也。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 散、 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 (音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 味有 质而降、故为阴。)气浓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浓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 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味浓则泄。薄则 通。(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 同)、泄为阴。(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 吐泻。)咸味涌泄为阴。淡 味 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清阳出上窍。(本乎天者亲上、上窍七、谓耳目 口鼻。)浊阴出下窍。(本乎 地 者亲下、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腠理肌表也、阳升散 于皮肤、故清阳发之。)浊阴走五脏。(阴受气于五藏、故浊阴走之。)清阳实四肢。(四肢为 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浊阴归六腑。(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此阴阳之义也。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 浓者 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 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 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 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 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 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 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 效。)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 者达 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 也。 凡色青、味酸、气臊。(臊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 与胆 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 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 (香为土气所化。)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 脾 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腥为金气所化。)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腐为水气所化)。性属 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 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 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 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 散 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人之五脏。应 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 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 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 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凡药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 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 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 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头入头、干入身、枝 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为使者。我之佐使 也。 恶者。夺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两不可合也。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 同之 义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 宜食 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 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 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心虚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心欲 。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为躁越、故急宜食咸以 之 、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 、故以咸 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脾苦湿。急 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化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 食 甘补之。(脾贵充和温浓、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脾喜甘而 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 则上逆于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 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肾苦燥。 急 津 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 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 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 坚、故为泻。 )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酸伤筋。(酸走筋、过则伤筋而拘挛。)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 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 气、)咸胜苦。(咸为水味、 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 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 者制之以阴 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胜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 (辛能散气、故伤皮毛。) 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 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 )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 血 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 人心, 心、心闷也。)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 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篇曰∶心 病禁 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 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 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 胝(音支) (音绉)而唇揭。(胝、皮浓也;手足胼胝之谓、木能克土、故病在脾之肉与 唇也 ;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 篇曰∶肾病禁甘。)此五味之所伤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 以辛 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 、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 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 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 淡 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 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 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 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与上文热淫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 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 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 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凡药须俟制焙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 去燥 性而和中。乳润枯生血。蜜甘缓益元。陈壁土藉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勿伤上 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 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谓黑豆乌豆、皆黑大豆也、苏颂曰∶紧小者为雄 、入药尤佳、宗 曰∶小者力更佳、皆谓黑大豆中之较小者、非世俗所称马料豆也、世俗所 谓马料豆、即 豆也、 豆性温热、味涩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价最贱、北方甚 多、故喂马用之、盖凡豆皆可作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价廉也、今药肆中煮何首乌、不用 黑大豆而用 豆、甚谬、并有将煮过首乌之 豆、伪充淡豆豉、尤属可笑。市医每有以 豆皮加入煎剂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 豆之皮无可用也、因时珍混注 豆即小黑豆、 以致后人多误。) 用药有宜陈久者。(收藏高燥处、又必时常开看、不令霉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 夏、 麻黄、大黄、木贼、棕榈、芫花、槐花、荆芥、枳实、枳壳、橘皮、香栾、佛手柑、山茱萸 、吴茱萸、燕窝、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锻石、米、麦、酒、酱、醋、茶、姜、 芥、艾、墨、蒸饼、诸曲、诸胶之类。皆以陈久者为佳。或取其烈性减。或取其火气脱也。 ( 微 火、令小沸、不得过七日、若日数多、火气太重、虽陈之至久、 火气终不能脱、服之不惟无益、反致助火伤阴也。煎膏子亦宜微火、并不可久煎。阴虚 有火之人、一应药饵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将药切绝薄片子、蒸烂熟、捣为丸、若 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发火伤阴、旧疾必更作也。)余则俱宜精新。若陈腐而欠鲜 明。则气味不全。服之必无效。唐耿 诗云。朽药误新方。正谓是矣。此药品有新陈之不同 。用之贵各得其宜也。 <目录> <篇名>卷一草部 内容:\x山草类\x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人参 内容:\x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x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李东垣用药法象曰∶肺主气、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精 自生 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泻火。(东垣曰 、参 甘草、退火之圣药、按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 。)除烦,生津止渴,开心益智。(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聪耳明目。(洗与服俱佳。)安 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通血脉。(气行则血行。)破坚积。(气运则积化。)消痰水。(气旺 则痰行水消。)气壮而胃自开。气和而食自化。治虚劳内伤。(伤于七情六欲、饮食作劳为 内伤、宜养正、伤于风寒暑湿燥火为外感、宜祛邪、如发热证、外感则发热无间、内伤则时 热时止、恶寒证、外感虽絮火不除、内伤则得暖便减、头痛证、外感则常痛不休、内伤 则时痛时止、外感则手背热、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鼻塞不通、内伤则口淡无味。)发热自 汗。(自汗属阳虚、宜参 补气、亦有因肺热汗多者、服参 汗必更多、宜清热而兼养血、 汗自止矣。凡外感风邪、每多发热自汗、脉必浮缓、而外证亦自可辨。)虚咳喘促。(陈嘉 谟本草蒙筌曰∶咳有肺热还伤肺之句、唯言寒热、不辨虚实、若肺中实热者忌之、虚热者、 服之何害。)心腹寒痛。(方书谓痛无补法、以其气实也、若虚寒作痛、急宜用之矣。)伤寒 。(庸浅之辈、不察虚实、但见发热、动手便攻、且曰伤寒无补法、独不观仲景伤寒论、立 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虚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参附子者、五十有奇乎。 )瘟疫。(瘟疫病、阳脉濡弱、正虚也、阴脉弦紧、邪实也、正虚邪实、则一团毒邪内炽、 莫 能解散、病固缠身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触其气者、染之尤易、所以发表药中、宜少用人 参三、五、七分、以领出其邪、喻嘉言寓意草中、论之甚详。)呕哕反胃。 疟泻痢。(皆理 胃培脾之功。唯肺遗热于大肠、而为泻痢、虽日久、宜清肺之化源、及风入肠胃、而致久 泻久痢、宜祛风邪从肌表出、俱忌用。)淋沥。(肺气化、则溺行而不频数。)胀满。(皇甫嵩 本草发明云∶胸膈逆满、宜补之而胀自除、经所谓塞因塞用也、俗医泥于作饱不敢用、不知 少用反滋壅、多用则宣通、补之正所以导之也。)多梦纷纭。离魂异疾。(有人觉卧则身外有 身、一样无别、盖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夏子益奇疾方、同 龙齿赤茯苓朱砂各一钱、临睡煎服、三服愈。)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惠民和剂 局方、炮姜等分为末、生地黄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胎产诸虚。小儿慢惊 。痘科险证。(凡痘证颜色娇红、而不苍老、或顶陷、或皮薄浆清、或痒塌泄泻、俱属气虚 、宜用。若因肺热、浆不大行、及靥后难脱者、均忌、泄泻由于肺热者、亦忌之。)外科 阴毒。(痈疽出脓后收口、其效尤神、掺药用之亦妙。)因虚失血。(古人治大失血、脉芤洪 者、并用人参、气旺则能摄血也、又凡血脱者、须益其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 生、阳生则阴长之义也、若单用补血、无由而生矣、若火气方逆、血热妄行、则咸忌之)气 虚甚者。浓煎独参汤进之。挟寒者。稍加附子。按人参功能在诸药之上。但闭气。肺有火热 。及肺气不利者忌之。实表。表有邪者忌之。凡痧痘斑毒。欲出未出。但闷热而不见点。若 误用之。以阻截其路。为祸尤烈。产辽东。宁古台出者。光红结实。船厂出者。空松铅塞。 并有糙有熟。宜隔纸焙用。忌铁。不宜见风日。茯苓为使。畏五灵脂。恶皂角、黑大豆、紫 石英、人溲。反藜芦。(李言闻曰∶东垣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角、是恶而 不恶也、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人参藜芦同用 、而取其涌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奥达权者、不能知也。凡失血不止、人参和童便服、 即止、因相恶而效更奇也。) 参条(生津补气。)乃横生芦头上者。其力甚薄。止可用以调理常病。及生津止渴。其 性横 行手臂。凡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 参须(生津补气。)亦横生芦头上。而更细者。其性与参条同。而力尤薄。要知参条参 须。 不过得参之余气。危险之证。断难倚仗。 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参芦(宣、涌吐、然亦有补性。)苦温涌吐。虚劳痰饮。(吴绶曰∶人弱者、以参芦代瓜 蒂、 朱丹溪本草补遗曰∶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泻太阴之阳、亦犹麻黄苗能发汗、根 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经络、宜吐之、吐中就有发散之义、一妇因怒而病呃、作则举身跳 动、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郁、气不得降、以参芦半两、逆流水煎饮之、大吐顽痰数碗、大汗 昏睡而安、一人作劳发疟、服疟药变为热病、舌短痰嗽、六脉洪数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 参芦汤加竹沥、涌出顽痰三块、次与参 当归而安。)今东洋西洋。俱常用之。(又人参内有 一种、白皮细长、名凤凰城、又有一种、皮糙体松、名泡头、东洋俱大行。) \x参叶\x 大苦大寒。损气败血。其性与人参相反。且无用。所以从来本草内。俱不 载。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珠儿参 内容:\x补气、除肺火。\x 苦寒微甘。味浓体重。补肺降火。肺热者宜之。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 不透 发。反生寒热。其性大约与西洋人参相同。不过清热之功。热去则火不刑金。而肺脏受益。 非真能补也。出闽中。须多去皮。再用滚水泡。以其苦劣之味在外皮。近中心则苦味减而稍 甘。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党参 内容:\x补中气、生津。\x 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按古本草云。参 须 上党者佳。今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卖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唯防风党参。性味和 平 硬纹者伪也。(白党、味微甘而甚淡、功力远不及尔。)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土人参 内容:\x补肺气、通下行。\x 甘微寒。(蒸之极透、则寒性去。)气香味淡。性善下降。能伸肺经治节。使清肃下行。 补气 生津。治咳嗽喘逆。痰壅火升。久疟淋沥。难产经闭。泻痢由于肺热。反胃噎膈由于燥涩。 凡有升无降之证。每见奇效。(其参一直下行、入土最深。)脾虚下陷。滑精梦遗。俱禁用。 以其下行而滑窍也。孕妇亦忌。出江浙。俗名粉沙参。(红党参、即将此参去皮净、煮极熟 、阴干而成者、味淡无用。)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西洋人参 内容:\x补肺降火。\x 苦寒微甘。味浓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出大西洋佛兰西。 ( 形似辽东糙人参、煎之不香、其气甚薄、禁忌与珠参同。)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北沙参 内容:\x补阴、清肺火。\x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 嗽者 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白实长大者良。恶防己。反藜芦 。(肺热咳嗽者、用沙参半两、水煎服之、甚效。) \x南沙参\x(补阴、清肺火。)功同北参,而力稍逊。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一 种味带辣者 。不可用。(产亳州。)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空沙参 内容:\x即荠 。寒利肺、甘解毒。\x 甘淡微寒。解百药毒。利肺气。和中明目。主咳嗽消渴强中。(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 出、 谓之强中。)疮毒疔肿。(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荠 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 知用、惜哉。人参、党参、土人参、洋参、荠 、沙参、桔梗相似、不可不辨、沙参体虚 无心而味淡、荠 体虚无心而味甘、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党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土人参体 实有心而味甘淡、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洋参虽似糙参、但气不香尔。) 即甜桔梗。(乃桔梗之一类二种。)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甘草 内容:\x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阴血。\x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 表寒 。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 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 。使之不争。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疗诸痈肿疮疡。惟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然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陶隐居名医别录、甄权药性论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 除 也。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云∶下气除满、仲景有甘草泻心汤、治痞满。 )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弹之有粉出。)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 用。宜细者。(去外赤皮。) 甘草头。(宣、涌吐。)消肿导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药。 甘草梢。(达茎中。)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取其径达茎中也。)白术、苦参、干漆为 使。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枣汤 加甘 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黄精 内容:\x平补气血而润。\x 甘平。补中益气。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下三尸虫。以 其得 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气满则不饥。)却病延年。似玉竹而稍大。黄白多须。故俗呼为玉 竹黄精。又一种似白芨。俗呼为白芨黄精。又名山生姜。恐非真者。去须。九蒸九晒用。( 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萎蕤 内容:\x即玉竹平补气血而润、去风湿。\x 甘平。补中益气。除烦渴。润心肺。治风淫湿毒。目痛 烂。(风湿。)寒热 疟。中风 不能 动摇。头痛腰痛。(凡头痛不止者、属外感、宜发散、乍痛乍止者、属内伤、宜补虚、又有 偏头风、左属风与血虚、右属痰热与气虚、腰痛亦有肾虚、气滞、痰积、瘀血、风寒、湿热 之不同、凡挟虚挟风湿者、宜葳蕤。)茎寒自汗。一切不足之证。用代参地。不寒不燥。大 有殊功。去毛。蜜水或酒浸。蒸用。畏咸卤。熬膏良。(小便猝淋、葳蕤五钱、芭蕉根二座 、水二盏、煎一盏、入滑石末一钱服。)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黄 内容:\x补气固表、生亦泻火、生阴血。\x 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曰∶黄 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 发汗 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 。温三焦。壮脾胃。(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旺而肌表固 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气能生血、血充则肉长。)排脓内托。疮痈圣药。(毒 气化则成脓、补气故能内托、痈疽不能成脓者、死不治、毒瓦斯盛而元气衰也、痘证亦然。) 痘证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合人参、甘草、生姜为保元汤、治痘虚不起、或加芎 、官 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汤液本草曰∶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 肾元是里药、甄权谓其补肾者、气为水母也、日华大明本草谓其止崩带者、气旺则无陷下之 患也、蒙筌曰∶补气药多补血药、亦从而补气、补血药多、补气药亦从而补血、益气汤虽用 当归、因势寡、功被参 所据、补血汤黄 数倍于当归、亦从当归所引而补血、补血汤、黄 一两、当归二钱、气药多而云补血者、气能生血、又有当归为引也、为补药之长、故名耆 。)形如箭竿者佳。绵软而嫩。无丫枝。(故又名绵 、切片、外白中黄、金井玉兰。五台 、口 、皆不堪入药、入补中药。)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盐水炒。(有谓补肾及崩带 淋浊药、宜盐水炒、汪 庵曰∶此说非也、前证用黄 、非欲抑黄 使入肾也、取其补中 升气、则肾受荫、而崩带淋浊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补彼经而益及此经者、 此类是 酒 炒亦可。茯苓为使。恶龟甲、白藓皮。畏防风。(东垣曰∶黄 得防风 、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黄 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 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多怒则肝气不和。亦禁用。阴虚者宜少用。恐升气于表。 而里愈虚尔。(用盐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熬膏良。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野白术 内容:\x补气生血、健脾燥湿。\x 甘补脾。温和中。苦燥湿。(经曰∶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本善补气。同补血药用。 亦能 补血。(气能生血。)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发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 芍之类。)补脾则能 进饮食。祛劳倦。(脾主四肢、虚则四肢倦怠。)止肌热。(脾主肌肉。)化症癖。症癖因脾虚 不运者、宜用此以健脾、脾运则积化也。)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得黄芩、清胎热、 得艾、疗胎寒、得参、大补胎元之弱、盖胎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燥湿则能 利 又生津、何也、汪机本草会编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 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泄泻。化胃经痰水。(土旺自能 胜湿。)理心下急满。(脾胃健于转输。)利腰脐血结。去周身湿痹。(二证皆湿停为患、湿去 则安矣。)按白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盖甚言其功之广也。 肾虚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寓意草中、载蒋中尊病伤寒、临危、求肉汁淘饭、食毕大叫 一声而逝、门人问临危索饭之时、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独参汤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妇 伤寒、表汗过后、忽唤婢作伸冤之声、知其扰动阳气、急迫无奈、令进参汤、不可捷得、 遂将白术三两、熬浓汁一碗与服、即时安妥、凡力艰不能服参者、重用野术、颇可代之、下 焦阴气不脱、而上焦阳气骤脱者、大能起死回生。)产于潜者最佳。今甚难得。即浙江诸山 出者。俱可用。俗称为天生术。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其得土气浓 。须乃其余气也。其次出宣歙者。名狗头术。冬月采者佳。用糯米泔浸。(借谷气以和脾。) 陈壁土炒。(借土气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润以制其燥。凡炒白术、止宜炒黄 、若炒焦则气味全失。)熬膏良。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种白术 内容:\x健脾燥湿。\x 止可用以调补常病之虚者。及病后调理脾胃。若生死关头。断难恃以为治。阴虚燥渴。 肝肾 有筑筑动气者。勿服。产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采者为佳。并无鹤颈与须。反肥大于野术 。熬膏良。(云术形长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杂之。)江西白术。其形甚小。与浙江野术相 似。虽有鹤颈而甚短。其体坚实。其味苦劣。(如野术不可得、唯用台术为稳、余俱不可用 。)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苍术 内容:\x补脾燥湿、宣、升阳解郁。\x 苦温辛烈。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上行雄壮、能除湿、治中气下陷、 下 安太阴、使邪气不入脾。)止吐泻。逐痰水。(许叔微本事方曰∶苍术能破水饮之 囊、盖燥 脾以去湿、崇土以补脾、方用苍术一斤、大枣五十枚、去皮捣、油麻半两、水二盏、研滤汁 和 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消肿满。辟恶气。(为除邪气之上 品、辟一切岚瘴邪恶鬼气、阴湿处焚之佳。)散风寒湿。为治痿要药。(阳明虚、则宗筋纵弛 、带脉不引、故痿 、苍术阳明经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合黄柏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 妙散。)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丹溪曰∶诸郁皆因传化失常、气不得升降 、病在中焦、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苍术、香附、苍术、能 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 及脾湿下流。肠风带浊。(带浊赤者热伤血分、白者湿伤气分、并有寒热二证、亦有因痰而 带 柴。)燥结多汗者忌用。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 。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术皆防风、地榆为使。古本草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 始各施用。(因湿气身痛者、苍术泔浸、切、煎取浓汁、熬膏、白汤点服。)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桔梗 内容:\x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x 苦辛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泻热。兼入手少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 散寒 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气不利。)目赤。喉痹咽痛。(两少 阴火。)齿痛(阳明风热)口疮。肺痈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腹痛肠 鸣 。(肺火郁于大肠。)并宜苦梗以开之。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至于至 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气、何也、肺主气、肺金清肃、气自下行耳、枳桔汤治胸中 痞满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气也、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 也。)去浮皮。泔浸。微炒。畏龙胆、白芨;忌猪肉。(本经、桔梗一名荠 、盖桔梗荠 乃 一类、有甜苦二种、别录始分荠 条。)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天麻 内容:\x宣、祛风。\x 辛温。入肝经气分。通血脉。疏痰气。治诸风眩掉。头旋眼黑。语言不遂。风湿 痹。 小儿 惊痫。(诸风眩掉、皆属肝木、肝病不能荣筋、故见前证、天麻入厥阴而治诸疾、肝气和平 、诸疾自瘳。)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风药能燥血故也、按风药同养血药用、制 其 宣其滞也、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类王瓜。茎名 赤箭。明亮坚实者佳。湿纸包。煨熟。切片。酒浸一宿。焙。子名还筒子。定风补虚。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秦艽 内容:\x宣、去风湿。\x 苦燥湿。辛散风。去肠胃之热。疏肝胆之气。活血荣筋。(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 治风 寒湿痹。(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痹 在于骨则体重、在脉则血涩、在筋则拘挛、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通身挛急。潮热骨蒸 。(时珍曰∶手足阳明经药、兼入肝胆、阳明有湿、则手足酸痛寒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宋太宗太平圣惠方、治急劳烦热、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每服三钱、又方治小 儿骨蒸潮热、食减瘦弱、秦艽甘草各一两、每服一二钱、钱乙小儿直诀、加薄荷五钱。)疸 黄酒毒。肠风泻血。口噤牙痛。(齿下龈、属手阳明大肠经、张洁古珍珠囊曰∶秦艽能去下 牙痛、及本经风湿。)湿胜风淫之证。利大小便。(牛乳点服、兼治黄胆、烦渴便赤。)下部 虚 忌用。形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左纹者良。菖蒲为使。畏牛乳 。(一切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效。)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柴胡 内容:\x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解郁调经。\x 苦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胆、 心 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人第知 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为足少阳胆经表药。(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其经 在半表半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类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 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心下烦热。诸疟寒热 。(东垣曰∶诸疟以柴胡为君、佐以引经之药、喻嘉言医门法律云∶疟发必有寒有热、盖外 邪伏于半表半里、适在少阳所主之界、入与阴争、阳胜则热、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即纯热 无寒为瘅疟温疟、寒多热少为牝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 使 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脉纵屡 迁、而弦之一字、实贯彻之也。)头眩呕吐。(邪在半表半里、则多呕吐。)目赤胸痞胁痛。 (凡胁病多是肝木有余、宜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白芍。)口苦耳聋。(皆肝胆之邪。)热入血 室。 (冲为血海、即血室也、男女皆有之、柴胡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 证 。能散十二经疮疽血凝气聚。功同连翘。(连翘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为小异。)阴虚火炎气 升者。禁用。产江南古城山。名齐界面者佳。(定远县出者亦好。)外感生用。内伤升气 酒炒用。凡治中及下降用梢。有汗咳者。蜜水拌炒。前胡、半夏为使。恶皂角。按柴胡所用 甚 多。今药客入山收买。将白头翁、丹参、小前胡、远志苗等俱杂在内。谓之统柴胡。药肆中 俱切为饮片。其实真柴胡无几。须拣去别种。用净柴胡。苗、主治卒聋。捣汁频滴之。 \x银州柴胡\x(宣、治劳热。)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根 长尺余。微 白。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前胡 内容:\x宣、解表、泻下气、治风痰。\x 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入脾。理胸腹。(气香。)苦泄厥阴(肝)之热。寒散太阳(膀 胱)之邪 。性阴而降。功颛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能除实(热。) 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痞膈霍乱。(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 阳、厥阴者不同。)无实热与外感者忌用。(柴胡前胡、均是风药、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为 异、 之。)味甘气香。性软。冬月采者良。内有硬者。名雄前胡。须拣去 勿用。半夏为使。恶皂角。忌火。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独活 内容:\x宣、理伏风、去湿。\x 辛苦微温。气缓善搜。入足少阴气分。(肾)以理伏风。治本经伤风头痛。头晕目眩。(宜 与 细辛同用。)风热齿痛。(文潞公药准、用独活地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痉痫湿痹。(项背 强直、手足反张曰痉、湿流关节、痛而烦、曰湿痹、风胜湿、故二活兼能去湿。)奔豚疝瘕 。(肾积曰奔豚、风寒湿客于肾家所致、疝瘕亦然。)古方唯用独活。后人分二种。以形虚大 。有臼如鬼眼。节疏色黄者。为独活。色紫节密。气猛烈者。为羌活。并出蜀汉。又云∶自 西羌来者。为羌活。(故又名胡王使者。喻嘉言曰∶羌活之独本者、即真独活。)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羌活 内容:\x宣、理游风、发表胜湿。\x 辛苦性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入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兼入足少阴、厥阴气 分。( 肾肝)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同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凡头痛多用 风 药、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督脉为病。(督脉并太阳经。)脊强而厥。刚痉柔痉。(无汗 为刚、有汗为柔、亦有血虚发痉者、大约风证宜二活、血虚忌用。)中风不语。(真中风者宜 之、若气血亏虚者、大忌。)头旋目赤。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却乱反正之 主药。若血虚头痛。遍身痛者。此属内证。二活并禁用。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防风 内容:\x宣、发表、去风胜湿。\x 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 亦能 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膀胱、徐之才曰∶得葱白 、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 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 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泄泻不因寒湿。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 。(同黄 白芍、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黄 得防风而功益 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青州黄润者良。软芦糯体。(登州莱阳次之。关东者、性硬不 用。)恶干姜、白蔹、芫花。畏萆 。杀附子毒。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升麻 内容:\x轻宣、升阳、解毒。\x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脾胃、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 (大 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主阳明 头痛齿痛。)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 。(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治时气毒疠头痛。( 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 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滞、用通利药而罔效、重用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 。)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痘疮。(升 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或下陷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 解散也。)斑疹。(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 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 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忌用升散 之品。)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阴虚火升者忌用 。(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 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云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 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 下行归经耳、傥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里白外黑。紧 实 者良。名鬼脸升麻。去须芦用。(或有参 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并用蜜水 炒之、别有一种绿升麻、缪仲醇广笔记、用治痢有效、肘后方、卒肿毒起、升麻磨醋、频 涂之。)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细辛 内容:\x宣、散风寒、温行水气、润肾燥。\x 辛温。散风寒。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颛治少阴之头痛。)辛散浮 热。 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 者宜之。(虫蚀脓烂。)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 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躁、火屈于水、故躁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 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惊痫耳聋鼻 。(鼻塞不闻 香臭、风寒湿热入于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湿热宜清、有 肉者、为末吹鼻。)风眼泪 下倒睫。大便燥结者宜之。温经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者、麻黄附 子细辛汤、乃治邪在少阴之表剂。)行血下乳。散结破痰。味浓性烈。不可多用。北产者细 而香。(华阴出者最佳。)南产者。稍大而不香。名土辛。又名马辛。(以其叶似马蹄也。)拣 去双叶者用。恶黄 、山茱萸。畏硝石、滑石。反藜芦。危亦村得效方、暗风卒倒、不省人 事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远志 内容:\x宣、散郁、通心肾。\x 苦泄热。温行气。辛散郁。主手少阴。(心、)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聪耳明 目。 利九窍。治迷惑善忘。惊悸不寐。(诸证皆因心肾不交所致。)皮肤中热。肾积奔豚。一切痈 疽。敷服皆效。(缪希雍本草经疏曰∶痈疽皆从七情忧郁恼怒而得、远志辛能散郁。)并善豁 痰。远志交通心肾。并无补性。虚而挟滞者。同养血补气药用。资其宣导。臻于太和。不可 多用独用。纯虚无滞者忌。山西白皮者佳。(山东黑皮者、次之。)去心。甘草水浸一宿用。 畏珍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叶(名小草)益精补阴气。治虚损梦泄。(可于统柴胡内 拣 出用之。)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金毛狗脊 内容:\x平补肝肾、除风寒湿。\x 苦坚肾。甘益血。(滋肝、)温养气。治失溺不节。(益肾、)脚弱腰痛。寒湿周痹。(经 曰∶ 内不在脏腑、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曰周痹。)除风虚。强机关。 利俯仰。(滋肾益肝、则骨健而筋强。)有黄毛如狗形。故名。去毛切。酒拌蒸。萆 为使 。熬膏良。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淫羊藿 内容:\x补肾命门。\x 辛香甘温。入肝肾。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治绝阳不兴。绝阴不产。冷风 劳气 。四肢不仁。(手足麻木。)相火易动。远之。一名仙灵脾。北部淫羊。一日百合。食此藿所 致。故名。去枝。羊脂拌炒。山药为使。得酒良。(牙齿虚痛、仙灵脾为粗末、煎汤频漱、 大效。)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巴戟天 内容:\x补肾祛风。\x 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散风湿。治风气香港脚水肿。阴虚而相 火炽 真也。蜀产佳。(山 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乱之。)去心。酒浸焙用。覆盆子 为使 。恶丹参。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琐阳 内容:\x补阳滑肠。\x 甘温补阴。益精兴阳。润燥养筋。(强筋、故能兴阳。)治痿弱。滑大肠。(便燥者啖之、 可 代苁蓉、煮粥弥佳。)泄泻及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之。鳞甲栉比。状类男阳。酥炙。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肉苁蓉 内容:\x补肾命门、滑肠。\x 甘酸咸温。入肾经血分。补命门相火。滋润五脏。益髓强筋。治五劳七伤。绝阳不兴。 绝阴不产。腰膝冷痛。峻补精血。(时珍曰∶补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骤用恐妨心 。滑大便。功用与琐阳相仿。禁忌亦同。长大如臂。重至斤许。有松子鳞甲者良。酒浸一宿 。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酒蒸半日。又酥炙用。忌铁。(苏恭注唐本草曰∶今人所用 、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白芨 内容:\x涩、补肺、化瘀生新。\x 苦辛而平。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元去、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 也、 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肺损 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可以复生。)治跌打折骨。( 酒服二钱。)汤火灼伤。(油调末敷。)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 。( 音干、去声、面黑气、 音炮、面疮也。)涂手足皲裂。令人肌滑。紫石英为使。畏 杏仁。反乌头。(重舌、鹅口、为末、乳汁调、涂足心。)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三七 内容:\x一名山漆泻、散瘀定痛。\x 甘苦微温。散血定痛。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醋磨涂、即散、已破者、 为末 掺之。)为金疮杖疮要药。(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敷之、去瘀消肿、易愈、大 抵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治血病。)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芨。 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以末掺猪血中。血化为水者真。(又有一种、 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根大 如牛蒡、味甘、极易繁衍、云是三七、治金疮折伤血病、甚效、与南中来者不同。)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地榆 内容:\x涩、止血。\x 苦酸微寒,性沉而涩。(收汗止血、皆酸敛之功。)入下焦。除血热。治吐衄崩中。肠风 (血 鲜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血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肠胃、粪后为远血 、出肺肝。)血痢。(苏颂本草图经曰∶古方断下、多用之。)气血虚寒。及初起者。禁用。 似柳根。外黑里红。取上截。炒黑用。梢反行血。得发良。恶麦冬。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丹参 内容:\x补心、去瘀生新。\x 气平而降。味苦色赤。入心与包络。破宿血。生新血。(瘀去、然后生新。)安生胎。(养 血 。)堕死胎。(去瘀。)调经脉。(风寒湿热、袭伤营血、则经水不调、先期属热、后期属寒、 又 阻之不同、大抵妇人之病、首重调经、经调则百病散。)除烦热。 功兼四物。(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为女科要药。治冷热劳。骨节痛。风痹不随。(手 足缓散、不随人用、经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症瘕。(症者有块可征、瘕者假 也、移动聚散无常、须分别治。)血虚血瘀之候。又治目赤疝痛。疮疥肿毒。排脓生肌。养 神定志。通利血脉。虽能补血。长于行血。无瘀。斟酌用之。畏咸水。忌醋。反藜芦。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元参 内容:\x泻无根之火、补阴。\x 苦咸微寒。入肺肾二经。(景岳云∶本草言其入肾、而不知其尤入肺脏也、元素曰∶元 参乃 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活人书、治伤寒阳毒汗下后、毒不 散、心下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元参、以此论之、治胸中氤氲之气、泻无 根浮游之火、当以元参为圣剂也。)除烦止渴。降火滋阴。明目(为末、米泔煮羊肝、日日 蘸 食之、亦治赤脉贯瞳神。)解毒。利咽喉。(通肺气。)通二便。下水气、治头痛。(火热生风 。)鼻疮。(肺热也、末涂、或以水浸软、塞之。)瘰 鼠 。(俱生捣敷、日三易。)发斑咽 痛。颈下结核。急喉痹风。(以上皆整肃肺气之功。)痈疽疝气。温疟游风。潮热骨蒸。(肺 金为肾水之上源、肺金清、则肾水自生、故又能理痨。)脾虚泄泻者忌。取青白者。(元参色 本青白、其黑色、乃后来湿蒸之坏色、若收采时即晒干、并不黑也。)蒸过再焙。勿犯铜器 。恶黄 、萸肉、姜、枣。反藜芦。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苦参 内容:\x泻湿热、祛风。\x 大苦燥湿。大寒胜热。沉降入肾。消痈解毒。明目止泪。(泪为肝热。)治梦遗滑精。(白 术 牡蛎倍之、雄猪肚丸、亦治赤白带下。)热痢血痢。(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 )肠风泻血。溺赤黄胆。又能祛风(热极生风。)杀虫。(虫因湿生。)治大风疥癞眉脱。又 能 解酒毒。(酒为湿热之最。)肝肾虚而无热者忌。(其气能伤肾、沈括梦溪笔谈云∶久用苦参 擦牙、逐病腰痛、由其气伤肾也。)糯米泔浸去腥气。蒸。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漏芦 。反藜芦。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龙胆草 内容:\x泻肝胆火、下焦湿热。\x 大苦大寒。沉阴下行。入肝胆而泻火。兼入膀胱肾经。除下焦之湿热。与防己同功。酒 浸。 亦能外行上行。治骨间寒热。(肾主骨。)惊痫邪气。(肝经风火。)时气温热。热痢疸黄。脚 肿而痛者、为湿香港脚、宜清热利湿搜风、痛而不肿、挛缩枯细 者、名干香港脚、宜养血润燥舒筋。)咽喉风热。赤睛弩肉。(泻肝胆火、能明目、元素曰∶柴 胡为主、龙胆为使、目疾要药。凡目疾初起、宜发散、忌寒凉。)痈疽疮疥。大损胃气。 无实火者忌之。甘草水浸一宿。曝用。小豆、贯众为使。忌地黄。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黄连 内容:\x泻火燥湿。\x 大苦大寒。入心泻火。(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镇肝凉血。(凡治血、 防风 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燥湿开郁。解渴除烦。消心瘀。(能去心 窍恶血。)止盗汗。(凉心。)治热毒诸痢。(致痢之由不一、若止因湿热而气实者、连为要药 、嘉言曰∶治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痢有虚实 寒热之分、白属气分、红属血分、红热白寒之说非也、须凭脉证、而为凉泻温补。)痞满嘈 杂。吞酸吐酸。(因肝火郁而成者、同吴萸降火开郁。)腹痛心痛伏梁。(心积。)目痛 伤。 (人乳浸点、或合归芍等分、煎汤热洗、散热活血、亦佳。)痈疽疮疥。(诸疮痛痒、皆属心 火。)酒毒明目。定惊止呕。(热郁恶心、兀兀欲吐、可用数分。)解毒除疳。杀蛔。蛔得苦 则伏。)虚寒为病。大忌。(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盖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 矣、且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或用甘草以调其苦、或加人参以节制之、其庶几 乎。)黄连种数甚多。雅州连,细长弯曲。微黄无毛。有硬刺。马湖连,色黑细毛。绣花针 头硬刺。形如鸡爪。此二种最佳。云南连,体松。软毛。无硬刺。古勇连,(产云南古勇山 。)体重无毛。无硬刺。此二种次之。水连头。(又名鲁连、产川中。)体松。有毛。无硬刺 。又次之。新山连。(产广西。)光黄性重。断则淡黄色。土连。(产处州。)色黑。团节。( 马药中用之。)鸡屎连。色黑细小。断则淡绿色。以上三种。服之害人。云景连。(产云南。 )色黑。断则红色。不入药。川中种连。色黄。软毛。无硬刺。味微苦而薄。服之无效。去 毛。治心火。生用。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 。(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吴萸汤炒。在血分。醋炒。(时珍曰∶诸法 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制其苦寒、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详之。)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 元参、僵蚕、白藓皮。畏款冬、牛膝。忌猪肉。(时珍曰∶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肚丸、岂忌 肉而不忌脏腑乎。)杀乌头、巴豆毒。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胡黄连 内容:\x其性味功用、并似黄连、故名。\x 今诸家俱用以治小儿潮热五疳等证。(喻嘉言曰∶凡治小儿五疳、即大人五劳也、幼科 知用 五疳之成方、而不知五劳之曲折次第、初起者治之、可以得效、胃虚者服之、有死而已、盖 胆草、芦荟、黄连、胡黄连之类、极苦大寒、儿不能胜尔、大方亦然、设妄谓五脏虚劳之 外、又有实劳、而恣用苦寒诸药、如是死者、医杀之尔。)解吃烟毒。(二允曰∶解吃烟毒、 合茶服之、效。)出波斯国。今秦陇南海亦有之。心黑外黄。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 其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黄芩 内容:\x泻火除湿。\x 苦入心。寒胜热。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 痢腹痛。(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 热、 虚实、食积、瘀血、痰湿之不同、寒宜温、热宜清、虚宜补、实宜攻、食宜消导、瘀血宜行 散、湿痰宜化痰利湿、痛时手不可按者、为实痛、按之痛止者、为虚痛。)寒热往来。(邪在 少阳。)黄胆五淋血闭。(实热在血分。)气逆痈疽疮疡。及诸失血。降痰。(丹溪曰∶黄芩降 痰、假其降火也、痰因火动、当先降火。)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 。) 酒炒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肺主气、热伤气、泻热所以利气。)治上焦之风热湿 热。 (丹溪曰∶黄芩、上中二焦药。)火嗽喉腥。(五臭、肺为腥。)目赤肿痛。(黄芩得柴胡、退 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时珍 曰∶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痢、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满、泻心汤并用 之、盖黄芩苦寒入心、泻热、除脾家湿热、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 虚不宜者、苦寒伤土、损其母也、少阳证虽在半表半里、而心膈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药也 、杨士瀛直指方曰∶柴胡退热、不及黄芩、时珍曰∶柴胡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 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东垣治肺热、身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 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苦寒伤胃。虚寒者。均宜戒。 胎前若非实热而服之。阴损胎元矣。中虚者名枯芩。即片芩。泻肺火。清肌表之热。(轻飘 者上行。)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泻大肠火。(坚重者下降。)上行酒炒。泻肝胆火猪胆汁 炒。山茱、龙骨为使。畏丹皮、丹砂。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紫草 内容:\x泻血热、滑肠。\x 甘咸气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凉血活血。利九窍。通二便。(咸寒性滑。)治心 腹邪 气。(即热也。)及痘疮血热毒盛。二便闭涩者。(血热则毒闭、得紫草凉之、则血行而毒出 、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实者可用、脾虚者能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 阳气、以类触类、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误矣。)便滑者勿用。去头须。酒 洗。 <目录>卷一草部 <篇名>知母 内容:\x泻火补水、润燥滑肠。\x 辛苦寒滑。泻肾家有余之火。(膀胱邪热、服此亦清。)因而上清肺金。(兼泻胃热。)入 二经 气分。(黄柏入肾经血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润肾滋阴。消痰定嗽。止渴除烦。(火入于 肺则烦、泻肾家有余之火、是其本功、至于清金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当驯至也。)安胎 。(能去胎前之热。)治伤寒烦热。蓐劳骨蒸。(退有汗之骨蒸。)利二便。消浮肿。(小便利 则肿消、东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 渗湿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 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丹 溪曰∶小便不通、有热有湿有气结于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 但膀胱热、宜泻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热不能生水、则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