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伤寒总病论 书名: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伤寒总病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4%BC%A4%E5%AF%92%E6%80%BB%E7%97%85%E8%AE%BA <目录>卷第一 <篇名>叙论 属性: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 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 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 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即 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 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 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 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 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 ,上入脑, 故始则太阳受病也。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 ,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 阴经。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 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 五脏六腑皆危殆矣。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则 可保五死一生。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素问》云∶脾热病则五脏 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其证寒热似疟,此为必愈,宜桂 枝麻黄各半汤和之。(方在可汗证中。)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 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人将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将时雨,六 合皆至昏昧。雨降之后,草木皆苏,庶物明净,《玉 册》所谓换阳之吉证也。 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立四治之 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之。 庞曰∶叔和非医之圆机,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 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自夏至以后, 桂枝内又须随证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辈取汗也。若时行寒疫及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 在加减矣。夏至以后,虽宜白虎,详白虎汤自非新中 而变暑病所宜,乃汗后解表药耳,以白虎未 能驱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时,人患斯疾,因汗下偶变狂躁不解,须当作内热治之,不 拘于时令也。南方无霜雪之地,不因寒气中人,地气不藏,虫类泄毒,岚瘴间作,不在此法,治别 有方也。又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 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 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凡人禀气各有盛衰, 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 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 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 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 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者。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 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 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恨者志 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 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粗工不思晓,令五脏 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 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 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 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 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 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腠痛,身疼如被杖, 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 而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 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也。 庞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 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艾 之类,能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而后利,则实者可活 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 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 庞曰∶凡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病终不解。 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设令下后 不解,表里邪亦衰矣,足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 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 药即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 浮上部,填塞胸膈,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庞曰∶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 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 滋润,尚未可攻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以上解华佗治法。) <目录>卷第一 <篇名>太阳证 属性: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 胱经,属水,《病源》云∶小肠者,非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 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随证用汗 药攻其外;发于阴者,用四逆辈温其内。)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补足 阳明土,三里穴也。) 风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自汗,四肢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与阳旦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 同煎服之。(阳旦即桂枝汤异名。)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此汤,宜用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 子汤攻表,则咽干、烦躁、厥逆、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阳气;若厥愈足温,更与芍药 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谵语止。 \x芍药甘草汤\x 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 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汤,宜补虚退热,通治误服汤后病证 仍存者。(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 升合之分毫难以从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尔。且仲景方 云,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减半之剂,此古方一剂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尽而服之也。有不禁 大汤剂者,再减半亦得。《肘后》所谓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贫家难办, 或临时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钱,水二平盏,煎八分服之。有姜枣者,每服入姜三片,枣三枚, 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势大,宜根据古方行之。凡汤一剂,有附子一 枚,增半之剂,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两以上大附子,可当一枚半; 四钱以上者,可用一枚为准。枚伤多不妨,仲景云强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药 甘草(各一两半)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温分再服。 \x甘草干姜汤\x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 煎如前方。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一大合) 细锉,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盏,微溏为度。如难利者,再与 一剂。 太阳病汗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x葛根黄芩汤\x主之。 黄芩(三钱) 黄连(三两) 甘草(半两) 干葛(二两)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 <目录>卷第一 <篇名>阳明证 属性: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 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 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也;少阳阳明者,本传到少阳,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大便 难也;正阳阳明者,病患本风盛气实,津液消铄,或始恶寒,汗出多,寒罢而反发热,或始得病便 发热狂言也。 凡阳明证俱宜下,唯中寒恶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可发其汗。 二阳合病,脉必浮大而长,外证必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也。浮大者,太阳受病也;长者, 阳明也。头腰太阳也,肌目鼻阳明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方 在可下证中。)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自微汗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蒸之。若汗出不彻, 当短息,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出而不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宜麻黄汤更 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其脉涩故知也。(方在可汗证中。古本字多差误,以从来所见病患 证候中,符合如此,故改正。)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 阳明病中寒,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可汗证中。)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方在可汗证中。)若不 恶寒,为外欲解,手足 然汗出者,大便已硬,宜大承气汤。(方在可下证中。) 阳明病有不可攻者,谓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或发汗,或自汗,大便虽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津液恐还入胃,必先硬后溏也。小 便自如,乃可攻之。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其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此证必 无汗,与后证相似,且恶寒无汗为异,以咽干腹满,亦不宜正与汗药,别与消详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烦躁 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苔生舌上 者,\x栀子香豉汤\x主之。 肥栀子(十枚) 香豉(二合) 水二升,煮栀子减半,下豉再煮八合,去滓,温服一盏。得快吐者,止后服。 脉浮紧,必无汗,而反有汗,咽燥,腹满,恶热,法当下之;而又脉浮紧,不当下,此恐变风 温,宜细详。 阳明病,口鼻燥,但漱水而不欲咽者,必衄。 <目录>卷第一 <篇名>少阳证 属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上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足少阳 胆属木,弦者,细长如琴弦状。仲景云∶脉浮而紧曰弦。非谓此弦脉也,凡伤寒脉浮紧相载,皆属 弦之类也。有属太阳,有属阳明者。少阳正得弦脉,体是小弦长大脉也,多宜和表,鲜有汗证。) 少阳之证,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三阳经皆病,未入于脏,可汗而解。(仲景少阳证,唯小柴胡乃和表药耳。) 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 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此属少阳、阳明证也。(方在太阳证中。)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可吐下,脉紧者,小柴 胡汤主之。(少加牡蛎。)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小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 者,犯四种温病,坏候也。) 少阳中风,两耳微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惊悸,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和 表证中。)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不言弦者,隐于长大也。) 三阳合病,面垢谵语,腹满身重,不能转侧,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者,宜白虎汤。(方在厥阴证中。) 伤寒四五日,或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闷,此为阳去入阴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病到阴必吐利。)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愈也。(小而平匀者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太阴证 属性: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其经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宜大承气汤 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以四逆辈。) 伤寒三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脉大而胸满多痰者,宜吐之;无此证者,宜汗之。) 伤寒脉浮缓,(亦大之类。)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五苓散加茵陈主之。)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橘皮汤主之。 \x五苓茵陈汤\x 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之,日三四,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x橘皮汤\x 橘皮(一两) 生姜(二两)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去滓,分二服,稍热呷,未瘥再作服。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x桂枝芍药汤\x主之。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注云∶小建中汤不用饴糖,故芍 药为君,止痛复利邪故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少阴证 属性: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经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大 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欲寐也。 少阴中风,阳微阴浮,为欲愈也。 凡少阴病四逆者,宜温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x麻黄细辛附子汤\x主之。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x麻黄附子甘草汤\x微汗,以二三日无阳证,故微发汗也。(谓初得病 二三日,常见少阴证,无阳者,须发小汗也。)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庞曰∶少阴病脉沉,不知何沉也,且沉紧发汗则动经,沉数为病在里,不可发汗。详此脉或沉 而濡,或沉而微,是表中寒而里不消,脉应里而发热在表,故以小辛之药,温散而微微取汗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太溪穴在内踝后跟骨上 动脉陷中。言发热者,谓其身发热也。)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烦躁者,内烦躁也。与茱萸汤证,宜细审其生死也。) 少阴病,恶寒而倦(居员切。)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宜大柴胡汤。(方在可下证中。)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自倦,脉不至而吐利,烦躁者,死。(重详定此。) 少阴病下利,利止而眩,时自冒者,死。(此合是少阳冒昧汗 出,脉匀小浮者生。少阴无眩 冒之证。)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x黄连阿胶汤\x主之。 黄连(一两) 黄芩(一分) 芍药(一分) 鸡子黄(半枚) 阿胶(炙,三分,为末) 以水二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内阿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温一盏, 日三四服。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大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x茱萸汤\x主之。 茱萸(一两半,汤洗三遍) 人参(三分) 生姜(一两半) 大枣(三个)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每温一盏,日三服。 少阴病,咽痛者,\x桔梗甘草汤\x主之。 桔梗(半两) 甘草(一两) 细锉,水一升,煎半升,去滓,作三服,细呷之。 又\x半夏散\x亦主之。 半夏(汤洗七遍)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各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x通脉四逆汤\x主之。 甘草(一两) 附子(大者半个,强人加半个。) 干姜(三分,强人加一两半) 细锉,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每温服一盏,日三四服。未瘥,急更作一剂,不可作煮散。 其脉续续出者愈,暴出者死。面赤者,加连须葱四茎,去青;腹痛,去葱加芍药一两;呕者加生姜 一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半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半两。病与方皆相应者,乃与服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宜\x猪苓汤\x。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半两) 咀,以水二升,先煮四物取一升,去滓,内阿胶末烊尽,每温一盏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x猪肤汤\x主之。 猪肤(半斤)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白蜜半升,白粉二合半,熬香和令相得,每温服一盏,日三 四服。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x四逆 散\x主之。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各五分) 捣筛为细末,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炮),各二分半,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二分半;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二分半;腹痛者,加附子一个,炮,去皮脐;泄利下重 者,先以水三升,薤白一升半,煮取二升,去滓,以散方寸匕,用薤白汤一盏,煎八分,日三四服。 <目录>卷第一 <篇名>厥阴证 属性: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微缓者,囊 必不缩。若外证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候,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也。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缩,宜 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 不止,乌梅丸主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烦也,此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即出,其 人常自吐蛔。蛔厥者,\x乌梅丸\x主之。又治久痢。(脏厥宜四逆辈,极冷服之。) 乌梅(一百五十个) 干姜(五两) 黄连(八两) 当归(二两) 川椒 桂枝 附子 人 参黄柏 细辛(各三两) 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二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 中,与蜜再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食物 等。 厥阴中风,脉微浮者为欲愈,不浮者为未愈。 脉迟,反以黄芩汤得彻其热,腹中应冷,当不得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其利自止, 若不止,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庞曰∶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自如,此热除也。宜干姜甘草汤。 (方在太阳证中。) 庞曰∶手足逆冷,皆属厥阴,不可下,亦不可汗。有须下证者,谓手足虽逆冷,或有温时,手 足虽逆冷而手足掌心必暖,非正厥也,故可消息汗下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发厥者,后必发热,厥甚热亦甚,厥微热亦微。厥不 过五日,六日不厥者必愈。若六日厥者,必发热愈甚,仍下利也。 庞曰∶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者,当用绵衣包手足,令温暖,必大汗而解也。有不因大汗 下,而两手忽无脉,谓之双伏;或一手无脉,谓之单伏。或利止,如此必有正汗,急用四逆辈温之, 时有汗便安。脉终不出者,死。 下利,先厥后发热,利必自止。不尔,咽中痛,或喉痹;若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厥而下利者,当不能食;反能食者,为除中,必死。能食反发热,脉数者,必发痈脓;厥而呕, 胸胁烦满,后必便脓血。 病者手足冷,小腹按之痛,此结冷在膀胱关元也。(当关元灸之。)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 卧者,死。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胃中,心下满而烦,不能饮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x瓜 蒂散\x。凡病可吐者皆宜此方。 瓜蒂 赤小豆(等分) 细末,别以香豉一合,热汤三盏,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温温顿服。不吐者,少少 加药再服,得吐快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有用丁香者吐之,多霍燥人。)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次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x茯 苓甘草汤\x 茯苓 桂(各一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半两) 细锉,水二升,煎一升,温饮一盏,悸止为度。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 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宜\x麻黄升麻汤\x。(有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血者,亦宜此方。) 麻黄(一两) 升麻 当归(各半两)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三钱)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石膏 白术 干姜(各一钱半) 细锉,水二升半,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内诸药,煮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一盏,如人行七 八里久,进一服,以汗出即住服。 本自寒,医复吐下之,寒格愈逆,食入口即吐,宜\x干姜黄芩汤\x。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两半) 细锉,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一盏。 下利,微热而渴,脉弱者自愈。脉数汗出亦然,紧为未解,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难治。 凡厥,通用四逆汤,方在四逆证中。谓其脉浮迟,或微,或细,或沉,皆属里有寒也。 厥而脉滑者,为里有热,\x白虎汤\x主之。 知母 石膏(八两) 甘草(半两) 粳米(三合) 以水五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盏,日三服,有渴加人参半两。 庞曰∶三阳皆有合病。凡合病者,有十四证,唯三阴无合病。 <目录>卷第一 <篇名>两感证 属性:庞曰∶《素问》载两感于寒,其脉应与其病形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 浆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脏腑荣卫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阴与太阳俱病,五 日太阴与阳明俱病,六日厥阴与少阳俱病,是重传得六日死矣。其有三日死者,《素问》谓阳明为 五脏十二经脉之长,其邪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绝,故死矣。夫邪气盛则实,表里邪实,并 领血气入胃,不通于荣卫气血,故气血随邪而尽,则三日死矣。其脉候《素问》已脱, 今详之。凡沉者,皆属阴也。一日脉当沉而大,沉者,少阴也,大者,太阳也;二日脉当沉而长; 三日脉当沉而弦,乃以合表里之脉也。沉长、沉弦皆隐于沉大。凡阴不当合病,唯三阳可以合病, 今三阴与三阳合病,故其脉似沉紧而大,似沉实而长,亦类革至之死脉也。 <目录>卷第一 <篇名>三阴三阳传病证 属性:庞曰∶伤寒一日,巨阳受病,前所说膀胱详矣。《病源》云小肠,虽则误其标本,其手足阴阳 自有并病者。故《素问》云∶六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是 表里次第传,不必两感,亦有至六日传遍五脏六腑而死者也。《素问》云∶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 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脉不躁,是足太阳膀胱脉先病;脉加躁者,又兼手太阳小肠也。 又云∶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脉静者,足太阴始传病也。脉 加数,又兼手太阴病也。故六日亦能传遍脏腑也。躁谓脉数,静谓脉不数,用药则同,若用针,须 取足与手之经也。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发汗证 属性:大法春宜发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自发热,阴弱者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 鸣干呕者,\x桂枝汤\x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个) 咀,水三升半,微火煎取一升七合半,生布绞去滓,温服一盏。须臾,啜热粥一碗,令助药 力。周覆一时,遍身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止后服,不必尽 剂也。若不汗,如前法更服,半日许令三服。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可尽一剂。病证犹存者,更作服。 若汗未出,乃至二三 剂。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按风池是少阳之经, 阳维之会,不针天柱而取风池者,阳维维诸阳,巨阳与诸阳主气故也。 庞曰∶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 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逆冷,不恶寒,反恶热, 或饮酒后,慎不可行桂枝汤也。(脉紧必无汗,设有汗,不可误作桂枝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切片同煎,如前。小便难,为有津液,可作汗;若小便 数,不可误认阳旦证也,阳旦即桂枝汤异名也。) 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汤内去芍药,只用四味也。芍药味酸,脉促 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之佐,全用辛甘,发散其毒瓦斯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术 茯苓各一两半主之。(不用桂,加水成四升,煎取二升。)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二两,添水成四升,煎取二升。通治柔 。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杏仁浓朴汤主之。(桂枝内加浓朴一两,杏仁四十枚。) 此则中风自汗,用桂枝汤证也。 庞曰∶恶寒者,不当风而憎寒,恶风者,当风而憎寒,皆属表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 骨节烦疼,恶风,无汗而喘者,\x麻黄汤\x主之。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半两) 杏仁(三十五个) 咀,水二升半,煮麻黄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每饮一盏,续次服 尽,不用粥投。温覆,如桂枝法将息,未汗,可再作二三剂。 庞曰∶伤寒之脉,紧盛而按之涩是也。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 病,骨节烦疼。外证必发热,无汗,或喘,其人但憎寒,手足指末必微厥,久而复温,掌心不厥, 此伤寒无汗,用麻黄证。 凡脉浮数,或浮紧,无汗,小便不数,病虽十余日,尚宜麻黄汤也。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自汗出, 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x大青龙汤\x 麻黄(三两) 桂枝 甘草 石膏(各一两) 杏仁(二十个) 枣(五枚) 生姜(一两半) 咀,水五升,煮麻黄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每温饮一盏,微汗为度。若汗周身 润则止服;未周身润,可停待少时服尽。不欲汗多,亡阳故也。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少阴当言太阴。按 太阴证内有脉浮缓,手足温者,系太阴。太阴当发汗,证属青龙汤;似桂枝证,反无汗而脉紧;似 麻黄证,反身不疼而脉浮缓。) 太阳病,项背KT KT ,无汗恶风,\x葛根汤\x主之。 葛根(二两)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一两) 芍药(一两)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咀,水四升,先煮麻黄、葛根数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每温饮一盏,日三 服,如桂枝汤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用前葛根汤内加半夏一两一分,汤洗十 遍,每个作四破。 庞曰∶脉浮紧,无汗,服汤未中病。其人发烦,目瞑,极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者,宜麻黄汤; 衄后脉已微者,不可再行也。凡脉浮自汗,服汤不中病,桂枝证尚在,必头痛甚而致衄。小衄而脉 尚浮者,再与桂枝汤;衄后脉已微者,不可再行也。 伤寒三日后,与诸汤不差,脉势如数,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宜\x桂枝石 膏汤\x。此方可夏至后代桂枝证用之;若加麻黄一两,可代麻黄、青龙汤用之。 石膏(三两) 栀子(二十四个) 生姜(一两半)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一两) 升麻 葛根(各一两半) 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食顷再服。若得汗,即止后服。 庞曰∶凡发汗,以辛甘为主,复用此苦药者,何也?然辛甘者,折阴气而助阳气也。今热盛于 表,故加苦以发之。《素问》云∶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故也。 \x葛根龙胆汤\x疗病四五日不瘥,身体毒热,面赤,兼治阳毒风温。 葛根(生者四两,干者二两代) 生姜 升麻 大青 龙胆 桂枝 甘草 麻黄 芍药(各半两) 葳蕤(一两) 石膏(一两半) 咀,水四升半,下麻黄,煮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煎二升,去滓。温饮一汤盏,日三夜二。 (凡葛根,须用家园味甘多白粉者为佳,若误用味苦野葛多吐,人转增病。) 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目赤,身体大热,烦躁狂语欲走,大渴甚。又五六 日以上不解,热在胃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如死人,或精魂已竭,心下才暖, 发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兼治阳毒,\x麦奴丸\x。 麻黄(三分) 釜底煤 黄芩 灶底墨 梁上尘 小麦奴 灶中黄土(各一分) 芒硝 大黄 (各半两) 细末,蜜丸弹子大,新汲水三合,和一丸研服之。渴者但令冷水足意饮之,须臾当寒竟,汗出 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据前法再服一丸。瘥即止,须微利。小麦奴乃小麦未熟时丛中黑麦捻之成 黑勃者是也,无,即以小麦炒黑焦,地上出火毒用之亦得。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若小渴 者强与之为祸耳,强人每服半鸡子大。(亦治温疟。) 伤寒,连服发汗汤七八剂,汗不出者,死。如中风法蒸之,使温热之气外迎,无不得汗也,古 今用效。薪火烧地,良久去火,扫地以水洒之。取蚕沙、桃柏、荆叶、糠及麦麸皆可。同和铺烧地 上,可侧手浓,上铺席,令病患卧席上,温覆之。热月只可夹被覆,其汗立出。后周身至脚心皆汗 ,乃用温粉扑止,移之上床即愈。无蚕沙即用麸糠之类,铺烧地上亦得。(温粉法,白术、 本、白芷各二两,末之,入英粉十二两,和匀用之。无英粉以 粉代之。) 伤寒瘥后,有不了了证者,谓至十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以失精神,言语错谬, 或无寒热,有似鬼祟,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如疟状,此乃发汗不尽,余毒瓦斯在心胞络间所致 也,宜\x知母麻黄汤\x。 知母(一两半) 麻黄(一两) 芍药 黄芩 甘草 桂枝(各半两) 咀,水二升半,煮麻黄数沸,去上沫,内诸药,取一升三合,去滓。每温饮一大盏,半日可 相次三服,温覆令微汗。若心烦欲水,当稍与之,令胃中和则愈。未汗尽剂。 太阳病,下之后,气上冲,其脉必浮,可根据证发汗,不与汗则成结胸也。凡发汗,脉浮大,虽 大便秘,小便少者,可发汗而解也。合汗不汗,诸毛孔闭塞,闷绝而死。 <目录>卷第二 <篇名>不可发汗证 属性:脉浮紧,法当身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为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前阳明 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宜桂枝汤,不责荣不足,盖尺脉长大而迟也。此若软紧而迟,不可汗,宜 小建中汤。) \x小建中汤\x 桂枝(三分) 生姜(三分) 芍药(一两半) 甘草(半两) 枣(六枚) 饴糖(二合半) 咀,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方下饴糖,煎令化。每温饮一汤盏,日进二三服。尺尚迟, 再作一剂,入人参加半两同煎最良。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饴糖也。兼治伤寒一二日,胸中悸而烦, 及汗后身疼,脉沉迟。又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小建中汤;不瘥,与柴胡汤。 (方在和表证中。) 庞曰∶凡脉紧,病必无汗,唯濡而紧,病必自汗。勿误行桂枝,宜建中汤也。 脉濡弱,不可发汗,汗则厥而烦躁,不得眠。 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发汗。 庞曰∶诸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以上并宜建中汤。若烦躁者,宜竹叶汤。) \x竹叶汤\x治虚烦,病似伤寒,身亦热而烦躁,头不痛,身不疼,脉不数者。兼治中 ,渴吐 逆而脉滑数者,及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宜服之。 淡竹叶(半把) 石膏(四两) 半夏(三分) 人参(半两) 甘草(半两) 麦门冬(二两) 粳米(一合,淘过) 细锉,以水五升,煎二升半,米熟去滓。温饮一盏,日进三服,夜二服。呕者, 加生姜一两半,不呕不用。 虚烦或呕吐,脉弦细芤迟,手足微寒,胸满者,橘皮汤主之,兼治暴烦下利。(方在太阴证中。) 四逆不可发汗,发汗则声嘶,舌萎不得前,言乱睛眩者,命将难全。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不能自温者,干姜甘草汤主之。(方在太阴 证中。)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以痈疮家脓血过多。)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出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则吐水。(动者,谓心腹中虚气动,若误汗 有此证,先宜五苓散三服,方在可水证中。次服竹叶汤,方在前。)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出则筋惕肉 ,此为逆,难治。(但先服防风白术散, 次服建中汤,方在前。)\x防风白术散\x 防风(一两) 牡蛎粉(半两) 白术(三分) 细末,温米饮调下二钱,日二三服,汗出续与建中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李根汤主之。 半夏(半两) 桂枝 当归 芍药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一分) 茯苓(三分) 粗末,每五钱水二盏,姜三片,甘李根白皮一团,如鸡子黄大,煎八分,通口,日三五服。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先服大 橘皮汤;得吐止,后服建中汤。\x大橘皮汤\x(亦主手足冷呕哕。) 橘皮(一两半) 生姜(二两) 枣(二十四个) 甘草(半两) 人参(一分) 竹茹(半两)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服一盏,食顷再服。不当汗而强汗之,则津液枯槁而死。 <目录>卷第二 <篇名>四逆证 属性:四逆汤治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脉浮迟,表热里寒,下 利清谷者;汗出热不去,内拘急,支节疼,四逆者;下利厥逆,恶寒者;下利腹胀满,身疼脉浮者。 先用四逆温里,得利止,乃可随证用药攻表也。 甘草(一两) 附子(半个) 干姜(三分) 咀,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温分作二服。 手足厥,脉微欲绝者,\x当归四逆汤\x主之。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一两半) 枣(三十六个) 甘草 木通(各一两) 咀,以水四升半,煮二升二合,去滓,每温一盏服。 <目录>卷第二 <篇名>和表证 属性: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难、腹满而喘者,\x小 青龙汤\x主之。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一两半) 半夏(三分) 五味子(半两) 咀,以水六升,先煮麻黄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一升,去滓,每温服一盏。若渴者,去 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一鸡子大,炒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 炮;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赤茯苓二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一两一分。无荛花,以 桃花一鸭子大,不炒代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吐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x桂枝麻黄各半汤\x。 桂枝汤末 麻黄汤末(各三分) 以水一升半,枣三个,生姜三片,煎减半,去滓,温饮一盏。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证候不改者,服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状,日再发者,宜\x桂 枝二麻黄一汤\x。 桂枝汤末(一两) 麻黄汤末(半两) 以水一升半,姜三片,枣三个,煎减半,去滓,温饮一盏。未有小汗,再服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汤加人参主之。(方在厥阴证中。) 庞曰∶伤寒,已得汗,身和脉弦细,谵语妄见,此为津液不和,与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服之, 津液和自愈;未瘥,与调胃承气汤下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x柴胡桂枝汤\x主之,兼 治寒疝腹痛。 柴胡(一两) 桂枝 黄芩 人参(各半两) 半夏(四钱一字) 芍药(半两) 甘草(一钱 一字) 大枣(九枚) 生姜(半两) 咀,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 \x小柴胡汤\x 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热,或咳者。 柴胡(二两) 甘草 黄芩 人参(各三分) 半夏(六钱一字)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 人参,加栝蒌半个。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成二两二钱半、栝蒌 根二两。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一两半。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二两。若心下悸、小便 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二两。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一两半,温覆微汗愈。若咳,去 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一两一分,干姜一两。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凡以柴胡证而下之,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 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病十日以上,脉浮细嗜卧者,为已安候,小柴胡和之,细而迟者勿与。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自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必自 愈。(先宜小柴胡汤,不愈,可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 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取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如,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 者,亦宜服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 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 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下证(血证附) 属性:大法秋宜下。 阳明病,发热不恶寒,汗多者,急下之。 凡脉沉细数,为热在里。又兼腹满咽干,或口燥舌干而渴者,或六七日不大便,小便自如,或 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者,或汗后脉沉实者,或下利,三部脉皆平,心下坚者,或连发汗,已不恶 寒者,或已经下,其脉浮沉按之有力者,宜\x大承气汤\x。 大黄(半两) 浓朴(一两) 枳实(一枚) 朴硝(半两) 咀,以水四升,先煮浓朴、枳实至三升,下大黄,煮取一升半,去滓,下朴 硝烊化。每温一盏服,利即止。后服如作煮散煎,每服浓朴、枳实末共三钱,水二盏,煎一盏半, 下大黄末一钱,煎一盏,绞去滓,下朴硝末一钱,烊化服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 当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土,其脉大,少阳木,其脉弦,若合病,土被木贼克,更利,为胃已 困。若脉不弦,为土不负。弦者,为土负,必死。)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或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病者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则发 潮热者,属阳明,其脉必实,当下之而愈。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宜下之。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则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 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常见有此撮空候,故改之。)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 者生,脉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可下之。一服利,止后服。 过经谵语者,可下之。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有燥屎,故不大便,可下之。(以上并宜大 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停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阳微者,先汗之而解;阴实者,先下之而 解。下之,宜\x大柴胡汤\x。 柴胡(四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枳实(二枚) 生姜(二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个) 大黄(一两)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每温一盏服。 因下之后,潮热而微利者,此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而有表证,仍胸膈满而呕者,先服小 柴胡汤,后服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在和表证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疾者,\x小承气汤\x主之。 大黄(二两) 浓朴(一两) 枳实(二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八合,去滓,放温时饮一盏,以利为度。凡大便秘闷,恐有表证者,但 少少饮之,微下为度,不可饮多,恐大泄利也。虚弱人可作煮散煎服。 太阳病,若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难者,与小承气汤利之则愈。(此太阳阳明证也。)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初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与之。 (更衣即登厕也,非颜师古注《汉书》更衣之义。《集验方》痔有更衣挺出,颇妨于更衣,更衣出 清血,故以知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中。) 发汗后,恶寒者,虚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此有热,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反下利而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 为内实也,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此时极吐下者, 与调胃承气汤,不尔,可与之。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属调 胃承气汤。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属调胃承气汤。 \x茵陈汤\x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其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渴而饮水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茵陈蒿(三两) 大黄(一两半) 栀子(二十个,大者七枚) 咀,水二升半,先煮茵陈至一升,内二味,煮取一升二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小 盒饭利,尿如皂角沫,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 \x十枣汤\x治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 心下痞硬满,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和里未和也。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异杵筛,秤末合之,入臼再杵二三百下。) 先以水一升,煮肥枣十枚,擘碎,煮取半升,去枣,用煎汤少半,调末一钱匕,羸人半钱,再 单饮枣汤送之,平旦服。若下少而病不除,明旦加药一钱半,如前服之。服之必利,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胁下痛,此为有饮,宜十枣汤。 \x调中汤\x治夏月及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热,热结四肢,则壮热头痛,寒伤于胃,下利或 血或水,或赤带下,壮热且闷,脉数宜下之。久年肠风,下之亦瘥。 大黄(三分) 葛根 黄芩 芍药 桔梗 茯苓 本 白术 甘草(各半两) 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大黄,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温饮一盏,移时勿膈食再服之,得 快下,壮热便歇,其下利亦止。凡秋夏早热积日,或有暴寒折之,热无可散,喜搏着肌中,作壮热 气也。胃为六腑之表,最易为暴寒所折故也,虚人亦不发壮热,但下利或霍乱,不宜用此。实人有 服五石人,喜壮热, 与别药下则加热,喜闷而死矣。是以宜以此下,和其胃气。(调中汤又治阳病因下,遂协热利 不止,及伤寒不因下而自利,表不解,脉浮数者,皆可去大黄,加葛根成一两煎服之,殊验也。) \x茵陈丸\x疗瘴气及黄病 疟。 茵陈 栀子 鳖甲 芒硝(各一两) 大黄(二两半) 豉(二合半) 常山 杏仁(各一两半) 巴豆(半两)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初得时气,三日内平旦米饮服二丸,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出, 不尔,更服一丸,以热粥投之,老少以意加减丸数服。若黄病痰癖,时气伤食 疟,小儿惊热欲发 痫,服之无不瘥者。疗瘴神验,赤白痢服之亦效。春初有宿热,根据上法服之,取吐利,当年不忧热 病。(有性杀药者,每服七丸、五丸。) \x抵党汤\x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乃热在下焦,小腹 当硬满;小便反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血在里故也。(小腹满而小便不利者, 非血证。) 水蛭 虻虫(各十枚) 桃仁(七枚) 大黄(一两) 咀,以水二升半,煮至一升二合半,去滓,温温分四服。未下,再服。虚人只可作半料服之, 如作煮散,每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服之。 \x桃仁承气汤\x治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乃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 攻,当先随证行汤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不恶寒为外解。) 桃仁(二十四个) 大黄(二两) 甘草 桂枝 芒硝(各一两) 咀,以水三升半,煎取一升半,去滓,内芒硝烊化,温服一盏。虚人减作半料,亦可作煮散。 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一钱半,烊化服之。 桃仁承气汤又治产后恶露不下,喘胀欲死,服之十瘥十。 庞曰∶脉朝夕快者,实癖也,可下之。朝平夕快者,非癖也,不可下。快谓数脉,六七至者也。 若脉数一息八九至,慎不可下,若下之则烦躁,下利不止而死。凡数脉与皮毛相得,亦不可下也。 合下不下,令病患腹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目录>卷第二 <篇名>不可下证 属性:脉软而弱,弱反在关,(关下三分也。)濡反在巅,(关上三分也。)微反在上,(寸口也。) 涩反 在下。(尺部也。)微则阳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烦躁,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宜建中汤。(方在不可汗证中。)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 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俱不可下。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宜竹叶汤,方在不可汗证中。)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里拘急不止,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反欲倦。(先服干姜甘草汤,方 在太阳证中,后服建中汤,方在不可汗证中。)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冷,热汗自泄,欲水自灌,竹叶汤主之。(方在不可 汗证中。)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坚,半夏泻心汤主之。(方 在痞证中。) 咽中闭塞,不可下。 庞曰∶诸脉濡弱微虚细相搏,俱不可下。 诸四逆,不可下,虚家亦然。 庞曰∶若下证悉具而见四逆者,是失下后气血不通使然,但手足微厥,掌心常温,时复指稍温 便下之,不可拘忌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庞曰∶凡下证,小便不利或尚少,未可攻之也。 不当下而强下之,令病患肠胃洞泄不禁而死。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水不可水证 属性:庞曰∶凡病非大渴,不可与冷水。若小渴口咽干,小小呷滋润之;若大渴烦躁甚,能饮一斗者 与五升,能饮一升者与半升,若乃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烦喘而死者多矣,但勿令足意饮也;若 大汗将来,躁渴甚者,但足意饮之勿疑。常人见因渴饮水而得汗,见小渴遂强与之致停饮,心下满 结喘而死者亦多矣。其有热脉数,尚可作汗而解者,出于天幸也。 \x五苓散\x 治病患水药入口则吐,或渴而呕者,或汗后脉尚浮而烦渴者,或下利渴而小便不利 者,或因渴停水心下,短息者,难治。呕而小便不利者,皆主之。 猪苓 白术 茯苓 桂枝 泽泻(各半两) 细末,白饮调下二钱,日三服,数饮暖水,汗出效。 阳明病,小便数者,大便即坚,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欲得水,但与之,当以法救;渴者,五苓 散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不 与人相当,勿以火导之,但以猪苓散方寸匕服之。当逼饮新汲井水一升,即令指刺喉中吐去之,病 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以药吐之,不尔,更致危病。若当吐不吐时, 以猪苓散吐之,其死迨速矣,亦可针之尤佳。夫饮膈实难治,此皆三死一生也。太阳病,发汗后, 大汗出,胃中干,躁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者,但与之,当稍稍饮之,令胃和则愈。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吐不可吐证 属性:庞曰∶胸膈痞闷,痰壅塞碍,脉得浮或滑,并宜瓜蒂散吐之。(方在厥阴证中。)产后六七日 内下泻,诸药不效,得此脉与吐之,泻立止。 下利日数十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吐之则止。 庞曰∶虚家当吐而不敢吐之,宜以枳实散压气毒痰水,过日毒入胃,乃可微下之也。 诸四逆脉微弱虚细,或弦迟,虽中满闷,不可吐,宜橘皮汤、枳实散之类。(橘皮汤在和表证 中,枳实散在叙论中。) 不可吐而强吐之,气筑心即死矣。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灸不可灸证 属性: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 桂汤。(桂枝汤内加桂枝足成一两一分,如前法煎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灸少阴七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暖,反微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合灸不灸,令病患冷结,久而弥固,气冲心而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 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以知汗出而解。 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不当灸而误灸,令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烦而死。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火不可火证 属性:下利,谷道中痛,当以熬盐末熨之,或炒枳实末温熨,二味相兼益佳。若脐下 冷结,不可便熨,冷气攻心腹必死。须先用药温之,久而可熨。凡脐下冷结成关阴,大小便不通, 服药虽多,不见效,以炒盐熨脐下,须臾即通。然关阴已,服巴豆、甘遂、大黄、轻粉之类太多, 即暴通利而损人,尤宜详之也。 <目录>卷第二 <篇名>可温证 属性:大法冬宜温热药。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 饮干呕者,不可吐,宜四逆汤温之。(方在四逆证中。)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大,因尔腹鸣,宜当归四逆汤温之。(方在 四逆证中。) <目录>卷第二 <篇名>火邪证 属性:(医以火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或熨、或误灸,皆属火邪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或狂,起卧不安者,宜\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x。 桂枝(一两半) 蜀漆(一两半) 甘草(一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半) 生姜(一 两半) 大枣(六枚) 以水六升,先煮蜀漆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盏。无蜀漆以恒山代之。火劫 后脉浮,当汗出而愈。 火邪下之,因烧针烦躁者,\x桂枝甘草汤\x主之。 桂枝(半两) 甘草 牡蛎 龙骨(各一两) 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取一盏,可代救逆汤使之。 庞曰∶灸及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烦躁惊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亦通用。 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 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而阴濡弱,阳浮为风,濡弱为虚,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 强头眩。医以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于肌肤,自为黄,小便微难,短气, 鼻中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蓄结成积,状如豚肝。当下不下,心乱 迷愦,狂走赴水,必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轻者得愈,极者不治。 <目录>卷第三 <篇名>结胸证 属性: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其脉 寸口浮,关上尺中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汤\x。(今作煮散煎之。) 大黄(一两半) 芒硝(一两八钱半) 甘遂(末,一字) 异末,先以水一升半,煎大黄半升,绞去大黄滓,下硝末,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和匀,温 分二服。一服快利,止后服。如作煮散,即先以水一盏,煎大黄末四钱匕,至八分,下硝末二钱匕, 候化匀,下甘遂末半钱匕,沸匀,温服之。移时未利,再煎一服,快利为度。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上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生者, 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结胸证,其脉尺寸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复宜发汗也。) 结胸证悉具,烦躁甚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 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宿热动膈,短气烦躁,心下懊 , 阳气内陷,心下固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 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则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满而痛 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