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轩岐救正论 书名:轩岐救正论 作者:萧京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轩岐救正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8%BD%A9%E5%B2%90%E6%95%91%E6%AD%A3%E8%AE%BA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予入闽停HT 晋安。每晨兴翘望紫气西浮知其下有异人隐焉因忆梓里十年来。至今人殷 尸祝称萧使君者非地此耶。斋诚以谒。造其庐则萧萧旋马数椽也。升其堂仅图一幅。敝榻二 三耳。图为我西川父老子弟。颂功德语也。仰瞻屏联。一曰忠孝。一曰廉节。此使君长物也 。顾旁有小室。颜曰拙勤轩。架丛帙千。半皆岐黄正典。知为贤公子读书处。此又使君遗公 子长物也。叩问主人。许久。有苍头者荷锄而进曰。客谁。吾主人已入山阅月矣。初意典型 在望。方资南指。莫测空反。增怅素怀。无何使君殁。贤公子以行状示。行状言使君楚蜀宦 绩。皆余曩耳所稔聆。目所稔睹者。晤谭之顷。棱棱者公子貌也。表表者公子才华也。 而玉尘风生者。公子悬河之辩也。因咨当世之务。重如军国礼乐。慎如钱谷刑书。宣陈利 害。洞中机宜。慷慨有大略。余劝公子何不图科第进取功名。公子曰。吾久已怀术隐矣。遂 别未几以所着轩岐救正论示。展卷读之。三不置。而顿觉有悟。个中妙解阴阳水火。直探灵 素玄机。往往奇正相生。经权互用。洵予耳所未聆目所未睹之奇书也。予于此有以窥是父是 子于仕隐之际。分殊而道则同也。试约略言之。我西蜀古天府国也。二十年来。逆奢构难。 民生悴矣。守令者务茧丝。使君官此恻然。休养备至。非即公子之治病首重元气。滋益本根 也耶。蜀又三面邻边。最狡者吐番部落耳。自使君至。数载抚驭。宣扬威德。尝为司储者刻 核月糈。几至内向。使君单车往靖。诸部落投戈输款。消舋已萌。非即公子之治病于未病也 耶。蜀夙称淳朴地也。迩来叛寇土司。潜萌叵测。豪宗巨猾。隐肆跋扈。使君甫莅。便与当 事预画消弭。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孰为阳从。孰为阴应。晰条逆顺。一一掌指。非即公子 之治病。明虚实真假之殊。施攻补反正之方也耶。予又维使君之八载治蜀。历十三符竹也。 优游卧理。耻事搏击。有触网者辱蒲鞭。真古循良也。非即公子之治病。动察本源。诛伐无 过。而默全生命也耶。使君任边储。其职也。适羌胡内犯。奉命监纪。翼谋帷幄。而战守咸 宜。剿抚随机。非即公子之治病。当存亡呼吸。意解刃游。不循成法。辄奏殊效也耶。李官 为直指寄耳目。成都三十一城与五直隶州邑。吏贤否。属李官评考。会阙员。使君受摄是任 。孰明廉。孰贪昧。高之下之。直指赖以黜陟称衡平。非即公子之洞明神农本草之蕴。缕释 良毒宜忌之要也耶。使君盖麟经起家也。论世严衮钺之权。司刑凛春秋之笔。非即公子所云 时医者轩岐之乱臣贼子也。悬诸医贞邪之鉴。醒病家从违之方。罔惜知罪。特勤笔舌也耶。 使君蒿目时艰。补救心苦。吏之墨者救以清。懦者救以立。民之贫者轸恤救之。逋者宽征救 之。弊政为厉者湔除救之。非即公子之悯痛时师。循标治病。浪剂杀人。故独毅然 高阳伪 诀之妄。驳诸家成法之谬。朗揭虚实真假之辨。乃力抒救正之热肠也耶。使君由益州郡丞。 迁遵义太守。知蜀将乱。即拂衣归。非即公子所云烛气化于几先。不治病于五脏将绝。阴阳 俱脱之候。为妄治之前医受过也耶。古人云。仕不至于相。虽其泽之所及。不若医之博也。 公子无乃怏怏曰。昧搴鹏之远图。工HT 鸡之纤业。同流当世。莫竟先猷可乎。斯论一出俾术此者亟把上池灵水涤却读 高诀王径的聋聩耳目。味此归本宗谈心。心直溯渊源使听还耳。视还目 灵。素还彰化。育还盛蒙。休食庇流衍。将来其为功德岂可量哉。独是使君之再造吾蜀也。 蜀知之闽未必知。闽知之。海内未必知之。一时知之。将来未必知之。予治氓也。可令使君 劲节孤标。显猷隐绩。沦没不扬。予其何能已于言哉。予其何能已于言哉。呜呼。使天下吏 。如使君之。为吏则天下无不可起之。恫 使天下医如公子之为医。则天下无不可治之疲癃 。予也 鲈入梦。将谋归隐矣。奚囊挟此。广布乡国。湛恩所及。在在春台畴不欣然相庆曰 。公子竟使君未竟之仁。造福并州。无替先猷惟有遥祝容驷光大旋马之庐。而已羽言弁首。 使天下后世知世德承家。如萧氏父子者其盛矣乎。若公子者。仁人也。孝子也。隐君子也。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昔贤所云∶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此名言也。非通论也。世有才居然相。而专任罕遭 。不可谓之达者。亦有位不必相。而随方补救。不可谓之不达者。达不达之故存乎天。医之 为道也。达之事也。非不达之事也。不达于古圣百家之言。可谓之医学乎。不达于虚实本标 之辨。可谓之医识乎不达于存亡呼吸之顷。经权意创。奇正心生。可谓之医胆乎。达于胸。 不达于笔。不足以匡时。达于舌。不达于书。不足以寿世。可谓之医仁乎。孔子曰∶已欲达 而达人。又曰∶辞达而已矣。审乎此者其于萧君之医之书。思过半矣。萧君非他。乃姻太翁 鹿阳先生之蒙嗣万舆君也。先生宦履。维楚与蜀。气养清风。膏调甘雨。忧民如有病。视己 若无官。至今人能传之。及其两袖归而家四壁。凤麟耶。山斗耶。今称吏隐。昔谓达尊盖达 不于位而于德也。今万舆君复以医隐自居。若曰吾未遑为良相之事云尔。汉廷良相。首出萧 何。俨然一国手也。亦惟汉高能专任之。不然奚功之足神。乃今欲读其书。了不可得。相术 之荒也宜哉。万舆君非其苗裔欤。世德绳绳。儒风穆穆。救济苦心。于医是寓。而天慧所迎 。 乎登峰造极。立论著书。实发前人之所未发。学也识也胆也。一言以蔽之曰仁。是以 恫在心。不惮风雨。则户外之屦满矣。不曰新甫功臣。即曰景岳益友。则四海之声不胫走 。无翼飞矣。往往于隐之。径不合。吾故曰。达之事也。萧君于时流少所许可。每津津惟 隐凡庄君不置口。敢问其次则唐君禅一也。伯之仲之。德不孤矣。以视汉相。其殆提张而挈 韩乎。此良医之与良相埒。非无谓也。萧君亦自命通隐隐。而通之诚哉。其达之之事也。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夫医之为道也。总君父师相之权。而其学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 其余以济世。斯仁术也。乃后世以方技目之。缙绅名士。多所弗讲。司马公不云乎。达则为良相。不 达则为良医。医其可以贱简为哉。予髫龄弱禀。质钝志劳。穷猎简编。苦心诵着。婴疾梦遗 。百治莫瘳。继因从宦游楚慈阳。邀学博黄州胡慎庵先生。于衙斋治之。三月获痊。先生盖 明医李濒湖公甥孙也。因授轩岐秘典。脉旨病机。药性方法。一一精详。先生又私淑于立斋 者也。嗣入蜀。复参印群贤。颇得肯綮。沉酣于斯。二十余载矣。归里后。有请诊视者。目 击时师治病。昧本从标。枉毙生灵。莫胜悲怛。此无他盖以。习医之人半属匪人。而所习之 法全非正法。经书不识。旁径乐趋。于是专伤寒者忽于杂病。主脾胃者惮于攻伐。明湿热者 暗乎温补。或执成方而昧通灵变。或逞臆说而架言出奇。或凭口给而谀谄售奸。罔惜人命。 颠倒妄行不几。为轩岐之乱臣贼子耶。嗟乎。医病实多安能先救医。得医病愈。而人之病无 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灵素之蕴。发挥真假胍旨。阐明药性宜忌。昭揭病机虚实。 朗悬医病两鉴。操要五气。归本一元。数月运腕。始成篇帙。计卷有六。仅字九万低徊久之 。而犹讶诸法未备也。会二三同志。偶见而读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万矣。未备云乎。令 余亟梓。以救世之医病两家。复捐资鸠锓。将欲以公天下。嘉惠学人。而乃不覆瓿弃之。予 维是书之作也。阐农黄之奥。义抒自苦念 时师之谬。妄激自热肠。万一寸管招尤。致使正 道难明。谤吠日腾。将奈之何。韩退之先生云。其或闲居修史。不有人祸。必有天刑。昔越 人世称神医。不免为同官李醯嫉杀。东垣云。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 无益而生乎。故从古豪杰作用。逞逞以身殉道倘斯论可售。刮斯世于寿域。而余戆拙无似。 何惜一已之知罪乎。后之君子。抑亦谅余之所以为救。为正也欤。 \x崇祯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闽中通隐子萧京万舆甫撰\x <目录> <篇名>跋 属性:呜呼。先君子没岁一再。周震不孝倚庐伏苫不能读。父书童时。初识字。见先君子案多 注书 。有庄列素问难经诸注。又自着书曰轩岐救正论。凡数易稿始镌版。震曰∶儿可学乎。先君 子曰∶是非汝所知也。厥后邻屋。灾藏书多散佚。各注以无别本。不复存独救正论已。行世 多藏人家然版已。亡今春震再授梓人氏既卒业。乃属辞告墓捧遗书。痛哭恨百身之莫赎也。 书大者天地四时五行六气。小至饮食居寝咸酝藉焉。盖上世混沌既开。天有愆伏则时有 疠 。人有夭札。黄帝忧之始尝百草教人。医以救人穷而内经作洎数千年。秦越人张仲景孙思邈 王太仆李东垣许叔微薛立斋李濒湖张景岳间代一生湛深厥术其书具在也。乃犹有刘河间高阳 生马宗素王宗显。错迕其间。溺学人之心。至于胶结牢锢。而日益甚先君子救正论。所由作 也。大指言医人当先医医。救一世医医。在一世救后世。医医在世世也。学人曷反其学。一 归于正以毒人且以自熨或曰∶无传方何也。曰太仓公有言。病多相类不可知。必审诊起度量 。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先君子 之言也。是已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且存方于无有方。皆方也。以待读者之深思。自得之。毋 刻舟而胶柱以为世病。而犹不悟也。噫。难言之矣。震吴落无似。去初识字三十年。虽搏心 揖志终不得其蕴。犹夫童子也。则何能读父书乎。呜呼。 \x不孝男震泣血题\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是编之作也。以救正称。因痛念乎晚近医流。昧灵素之大义。守一家之偏法。执迷脉诀。 乐趋快捷方式。忘本从标。弃繁就简。致今邪说纵横。竟使正道沦没。枉害生灵。狂澜莫挽。是 何以异于弃周孔而冒杨墨哉。哀此无知。急唤回头。 一着是编。悉探灵素奥义。阴阳水火玄机。措词立论。只从口头。明明白白说去。间虽繁 复。无厌详慎。并不屑巧创幻谈。及构艰深文本。以炫世眼。即有引证名贤成语。亦皆阐明 正论。治本要法。政因习是术者率多庸流。粗识字画。而可复难之以隐晦不彰之微辞乎。即 辱颖慧鉴及。亦省一番思索。 一是编以救言者。非专救人之病。乃先救医之病也。以一医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 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矣。奈何世之医者。不先自救 。只图救人。每见其救人者适所以害人耳。政先哲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此论 不容不着。谓此论为医医可。 一高阳生之脉诀。乃杀人之锋刃。王宗显之快捷方式。乃系人之桎梏。虽然∶马乏骐骥。人岂徒 行。医无缓扁。病当悉死耶。但以世之习此法者。徒知疗实病昧救虚病。知疗正病昧救假病 。以故虚者益虚。假者莫反。是本非可死。而虚实颠倒。致丧其生特医。死之耳。谓此而非 杀人之锋刃。系人之桎梏可乎。夫脉有内经正法。越人仲景叔和。相继阐扬于后。近代崔紫虚 之脉诀。滑伯仁之枢要。李濒湖之脉学。亦皆精详易晓。奈何舍此不问。而徒斤守高阳生之 鄙妄乎。第今风气渐薄。人情浇嚣。而病情亦随变幻叵测。每多有假热混真极虚反实之诊。 政此真假疑似关。头便见生死。反掌之异。予也不敏。 识斯脉。欲使世之医者病者。预娴 审辨。庶临机不至仓遑罔措耳。 一本草纲目。着自濒湖李先生。中多正误发明之妙解。洵神农下一人矣。第编帙繁多。 至六 十余卷。初学之士岂能悉了。唯是常用品味。不外百十余种。予复再为阐发。详别宜忌虚实 之殊。仍参合病机之可否较。李更觉易晓。 一医者固当首明四诊之义。次察运气。次稔药性 。又次详病机方法矣。独不思病之。寒热由乎脉。脉之虚实。由乎气气之盛衰。由乎元气。 元 气则命之生死。所攸系也。予因着有命门水火图说。五气图说。学人试于此处阴阳水火虚实 真假原本上。理会得透。便识乱所由起。病所从生何羡洞垣独美于前乎。 一予经治医案。悉皆治本扶原正法。与时师见病治病者不同。其病之轻者虽王侯不书。 病之 重者即佣介亦录。盖以贫贱富贵。固居处有殊。然而父生母成。官骸脏腑。均禀命于大君。 无贵贱一也独念贫贱。罹病衣食难适药饵。何资生死。莫必更赖德医。存心恻隐不可轻忽也 。 一拙着医案。首纪年月示明天时也。次录病者姓名寓址。以便同患取印。示识所主也。 书齿 老弱。详诊脉证示别虚实也。揭前医错治。示垂车鉴也。隐前医姓名。示存浓道也。有死必 书。示初病盒饭择医也。案末参以余议。或引证前贤正论。使学人阅已往之治。而为将来之 式。比异别类。闻一知十也。此案之所由作也。 一拙着医鉴。乃别医者之贞邪淑慝。又着病鉴。更专为病者之当慎于自治求治也。悬此 两鉴 。摘人隐痛。极知孤撑之鸡肋。难当众逞之尊拳。独是 妄热肠。救正苦心。只知有病患之 性命。不知有同类之包荒也。知我罪我。罔暇顾焉。 一着书立论。垂训千秋。固为不朽事业。第天人理微。当以神解。非悉言传。故许胤宗 有云 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然此特为技擅游刃者言也。若初学之士。非言无以取法。非法无 以会心。费了多少参悟。才得神超像外。得到谭景升化景。即效殷参军妙解。经脉悉焚方书 。尚觉举火费力回视成法不几赘乎是在学人心体而解悟之而已。 一是书不列成方者。不得谓有体无用。而非全法也。学人得悟天人运气。阴阳水火之。 微穷探灵素四诊病机。本草之蕴则千方万方便在方寸。指间何专简篇上徒勤记诵哉。若执方待病 。不免时师拘牵之见耳。 一古今医书。不啻汗牛充栋。予半生探究。四方驱驰。计得一百八十余部。三千七百余 卷。 率多滥套成方。或创言诡幻。皆非精一正传。每从舟车上。非唾以与人。则随掷之丛涛叠浪 中。飘飘奚囊。岂任此点污也。抵今犹翻悔与人者殊误人耳。大要初学之士。盒饭博涉群书 。广参益友。必先后繁就简。庶得脚跟实地。而余此篇之作。总亦繇博归约耳。故善读书者 。得古人一字一句用之无尽。但能时时泳涵。密密印证。则即多为少。岂在炫博乎。 一篇目称愚按称窃意。及不称愚按称窃意者。乃余拙论。其引证内经。及前贤成语。即 写某某姓字。庶无相混。 <目录> <篇名>太极图 属性:\r太极图\ps36a1.bmp\r <目录> <篇名>命门水火图 属性:\r命门水火图\ps36a2.bmp\r <目录> <篇名>五气图 属性:\r五气图\ps36a3.bmp\r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命门水火图说 属性:愚按造化之机。水火而已。人身之要。气血而已。气血之本元气而已。在阳为天为日为 火为 热为气为神。在阴为地为月为水为寒为血为精。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相生水火交济天人一理此本然也。周子所谓太极指神而言。神无所 不统该变化故为太极。而阴阳水火皆寓其中。乃合而未分。一气之所浑成者。而人身具有太 极。命门是也。命门为精神之舍居下丹田关元气海之际水火宅焉故精为水而属阴司于左肾神 为火而属阳司于右肾右肾为元阳之根左肾为真阴之主则皆统归于命门者也。内经虽未明指命 门 而已隐扬其义矣。奈何难经误以命门偏系右肾致后明哲辈出历诋其非。再考黄庭经有云。上 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是深得水火皈宿之地。近世李濒湖着命门考。张景岳作命 门辨累累千言。反复辨释。皆备阐内经未阐之旨。从此而探造化之。蕴穷万病之机便得悟从 心 解何待笔舌之。HT 也此理前贤亦叠有言。第未显敷其说故学人习而弗察盖有形易见。无形难 识固无怪其然也。吁使能知地下有雷声方悟。得春光弥宇宙。因着图说。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五气图说 属性:卫气者升由元气。为皮毛腠理之司而护卫于身体之外。主包罗一身者也卫气不固则病汗 泄。 汗即气也。畏冒风寒。卫气不能外御也。暴病久病而汗大泄。或泄不至足者主亡阳。此乃元 气外脱。命尽无期。又有盗汗。虽属阴虚亦为阳不御阴所致。故六黄汤君以黄 义可见矣。 其有形寒饮冷伤肺哮喘咳逆。皆卫气之疏也。宗气者亦升由元气。居膻中。与卫气皆主于肺 。 乃一身上下内外诸气之宗。其左乳下动应衣者。为宗气泄。此阴虚之病气不归原也。营气者 。亦升由元气。主于脾。脾为气血之本。故营气者营运血气。而宣灌于经络脏腑肌肉俞穴关 节筋骸之内者也。胃气者亦升由元气。主中焦为中气。气即胃气。胃气充则劳不解 饮食多 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输纳运化。无失常度。故特借外之谷气以滋养元气。元气既受滋养诸 藏真气皆无不足六脉便见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徐不疾。无太过不及之诊。和缓有神。是有胃 气。非惟关于脉实为元气之征也。设使元气既虚。胃气安能自盛。元气者其体地天交于地。 地中有天阳主于阴。阴中生阳为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根动则充塞于三焦静则仍藏于命门。 命门为三焦之本。三焦为命门之标。门以命称在父母生我。为生命之本。而我生男女为立命 之原。故人从胞胎中虽禀于精血。便有此点真阳蕴蓄其间。必在父母先天精血坚浓。生我则 元 气充实便见胃气强盛。营气灌濡宗气升健卫气固密内而脉气外而形气无一非实也。真阳真阴 。交济于中。生化不穷。神气且昌虽有六气不能侵害。过劳过饥亦可耐受。若我后天。勤加 修摄。不妄作劳。非惟身心康泰。足臻上寿。而诞育后胤。亦无倾危夭扎之患。如先天元气 本虚。童孩之时。每多羸疾。及长精血不荣。少年如同老态。饮食少进。腥荤餍饫。胃气馁 矣。肢体虚瘦。精彩匪扬。营气衰矣。头倾视深。稍劳汗泄。少动喘生。虚胀填膺。宗气陷 矣。未寒思温。未热图凉。六气频仍。患即留连。错投寒剂。生死反掌。卫气疏矣。多愁少 喜。健忘惊忡。心气消矣。阳痿精薄。筋柔骨脆。肝肾之气惫矣。少有不慎。大命殉之。倘 知坚持修谨。佐以善剂。亦可支持。偷生岁月。幸致下寿。纵由天命。亦兼人事耳。今之医 者不管元气虚实。并察诸气衰旺。只循病气重轻。而特见病治病。如是热者固宜投以寒剂。 而假热之治法穷矣。寒者固宜投以热剂。而假寒之见理昧矣。同一热也。而脉之属阴属阳为 异。同一寒也。而脉之有力。无力不同病之。寒热由乎脉。脉之虚实。由乎气气之盛衰由 先天之元气阴阳水火皆统御。于元气而元气为阴阳水火之根。则寒热之所从生也。而寒热又 为百病之根。百病之蜂起叵测。即寒热之变幻无穷耳。惟能察寒热之真假。便识元气之虚实 。顾何虑治道之不精详乎。倘元气不一加察虽根深者固错治无妨。至中亏者而妄攻何忍乎。 明医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 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此真知本达 原之言也。学人省之。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属性:余二十年来。读经至此。始悟造化之蕴。至矣微矣。益见内经千言万语。翻来覆去。横 说直 说。都是为此一二字上灵通变化。何等奥渺。又何等明白。夫既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意必积 满当自出。何须借气始能化。因化而方出乎。至上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奈何独不 需气乎。彼此印证。细究其义。夫三焦既主相火。水道之出。无非禀气以为决也。不曰能出 。而曰出焉。盖气本自化不待化于气而始能出也。今津液主水。膀胱司水。水不自化而化于 气此。阴以阳为用未免少费工夫。故不曰出焉。而曰则能出矣。语意之决又包许多妙用今夫 津液固全资气化。设使气一凝滞不运则膀胱虽满积而不能出矣。气一虚陷无制则膀胱不待积 满淋沥频数随泌而随出矣。又气一浮越不守则膀胱绝阳无气可化。津液随脱便不知。而自出 矣。嗟夫一气耳。无处不到。无息不运。无物不司。何独膀胱明言气化。方知是气化。三焦 主气。不明言气化。亦知是气化。若大肠传导而出变化。小肠受盛而出化物。何莫非气化也 。至乎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膻中为臣使之官。脾 胃为仓禀之官。肾为作强之官。使非气化。何以能神明出焉。治节出焉。谋虑出焉。决断出 焉。喜乐出焉。五味出焉。伎巧出焉。思至此则。人一身皆气化也万物皆气化也。六合以内 以外亦无非气化也。学人试潜心详玩。悟到化景政如释氏所云。得HT 然一声。便立证菩提矣 。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论补脾补肾 属性:愚按李东垣谓补肾不如补脾。许学士谓补脾不如补肾。二贤着论。各有深意。而世之医 者 。不分肾之有两议之各殊则曰二者皆是也。岂知东垣之说。盖谓肾药膏腻。虽优于肾。特妨 于 脾。不如健补中气以资生化。饮食既充。精血自旺。由是脾获补而俾肾受益。此言肾者。乃 左肾也。至叔微之说。乃谓脾气虚弱。不能转输。脾气虚寒。不能生长。良因母气不充。子 脾失资。而世医仅扶中气。藐不见效。以故立法补母。特创四神二神之属。温命门之火。滋 生戊己。寻源究本。迥绝常法。此言肾者乃右肾也。故肾有两而治各不同。夫东垣补脾之法 。固诚善。然特为肾未伤而独脾弱者论也。设使精血衰耗。阴虚发热。恐非壮水无以救燎原 。非补肾无以固根 。而亦可以迂缓之剂。借称王道。优游望效。独支中气已乎。虽然虚 痨损肾。即脾气亦为之亏矣。法不能舍脾而专治肾者。故苦寒黄柏知母之属。甘寒二冬玄参 之 属。益见非阴虚所宜。而适以戕。阴而已。六味丸虽曰补肾。其所用山药茯苓石枣。乃兼益 脾之品。熟地固云膏腻。而假以蒸晒火力。尤于胃气无犯。未有先犯胃气。更能为之运布药 力以施于四藏者是六味丸补兼脾肾不待智者而 知之矣。其右肾真阳不足。而为神昏气怯。动作喘乏。或畏寒禁冷。阳事不举。或脾胃虚寒 。饮食少进。或呕恶痞胀。脐腹沉痛。或大便不实。吐利频作历历固属脾病。实因母虚所致 俱宜益火之源。而培右肾之真阳法。无逾此也。窃意灵枢素难。字字皆阴阳奥义。语语悉水 火玄机。千载而下。能通其说而会其真者。在晋有王太仆。在唐有许叔微。在明有薛立斋张 景岳。寥寥数子。悟道独真。阐命门之蕴。穷水火之辨。立论敷治大越诸贤。其他前辈虽能 穷谈阴阳水火之理。及着之施行渺无定识。率多附会根据违。矫强立言。况自刘守真主火之说 。行而假热者受害朱丹溪以苦寒为补阴而肾虚者丧命。然东垣老人垂十六字之训。谓实火 可 泻。芩连之属。虚火可补。参 之属。厘晰虚实。葆和脾胃。不至混剂误世。差强二 子一着。而独未见敷扬阴阳水火之义。洵缺陷事。至伤寒辨惑。犹为有功于世也。张景岳有 云。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是诚斯道之丈魔。生民之厄运也。奈何斯世昧识 圆机。偏主刘朱。争相宗尚戕伐生命。枉害无辜。长梦莫醒。此景岳所以力辟邪说。宣明正 教。而独毅然不能已于好辨也。余因而有感焉。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治血贵静 属性:甚哉。阴阳之理微而阴阳之治难也。阴阳之病则变乱。闪烁而莫可捉摸者也。今以失血 言之 。血主阴气主阳。阳之性动。阴之体静。阳之气热。阴之性寒。而阴阳则相维为既济之。水 火也。故气行则血亦行气止则血亦止。气盛则血亦盛。气衰则血亦衰。气热则血燥。气寒则 血凝。气盛而逆。则血因从上见。血虚而陷。则气亦随下脱。其为治也。逆于上者降之。陷 于下者升之。初病阴阳错乱者平之。寒热不调者和之。嗣究其原。应寒则寒。应热则热。应 补则补。应泻则泻。法难定执。治随人施耳。夫血既外溢则阳动之太过也。治专主寒则阴制 之。有余也。益气固云救血未免动而复动。了无归息之日。泻阴虽曰抑阳乃至静而益静殊。 绝 生发之机均非有得乎。治血之。 而亦未识其所以为静之。体矣。虽然、血固种种不一。总 当 循元气脉气形气病气而精辨之也。独怪河涧作俑。谬称诸血无寒。致今庸流混治杀人。遗 不小。殊可悲恨。岂知寒剂治血。惟上古形病俱实者宜之。犀角地黄汤。乃专治胃经积热实 证。只可暂用。中病便止而非疗血之纲剂也。四物汤虽为血药。用芎归则通血之壅滞也。白 芍则收血之耗散也。生地则制火动之阳光也。而非益阴之品。且芍性酸寒。尚伐生气。亦惟 血凝滞及耗散者用之相应。设使阳焰正炽。而辛窜之 归。不益助其上炎之火性乎。失血 甫 定尚留停瘀。最忌固敛。若生地芩连。虽赋性沉寒。固可扑未灭之余焰。独不思脾虚而血不 统血脱而脾愈虚敢用此。而轻泻药脾阳乎。脾本虚而复虚则阴不受摄。而血愈脱矣。察唯诸气 俱实。得有犀角四物本症始可用耳。又有阳焰。未熄而遽投补气之剂是反以动乎。阴尤非 福也。亦须察果元气顿虚色脉两亏。而补中归脾四君十全之属。是所必需。甚至虚寒与气俱 脱。参附八味。忍缓投乎。此则一偏于凉泻。一偏于温补乃为通变之机权。而非正治之活法 也。惟必明乎。为静之体与夫失静之。由庶可语乎。治静之之方矣。血主乎。阴以静为体阴 中蕴。阳静处寓动盖此。静非沉寂之静。乃生化之静。今立一方不专以寒者。恐愈痼真阴也 。又不骤以温者。恐益助邪阳也。议以不濡不燥中和恬静之品。非惟天一可复。且令水火两 平。得葆其静之体。而益完其静之。神者也。治本常法。药非奇草。推求仲景之肾气。允为 疗血之佳珍。设曰熟地膏润。不宜遽补。岂知血脱阴亏内伤。非补何以填阴。丹皮甘香生新 消瘀之良药也。且制燎原。然真阴既耗。元阳少附脾失。资生土气馁矣。必用山药茯苓。平 扶胃气。而非归术温补之比也。泽泻引虚热以下行。石枣固藏血之本经。加炙草则平五火。 益黑栀以敛二络。术无逾此试亦屡效。倘逢肺胃郁热。方增麦芩而减山萸。若疗肝肾实焰。 不 辞连柏而佐芍药。即君主凡火之动。苦寒必需。倘命宫真阳将谢。温热恐后。久饵平剂不愈 。必加益气之参术。错投降火增剧。莫缓升阳之蒡 。第病情变幻。而成方难守。当熟察元 气之虚实。色脉之吉凶。与夫病气之重轻。阳中阴易扶阴中阴难疗阴属经易。治阳属藏亦危 及至用药温凉补泻。新久顺逆。随宜辄应。庶了然无疑于胸中。方可逃枉治之重愆。此特鄙 人蠡见。宜详立斋全案。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广嗣方论 属性:愚意艰子之家。非妇人阴血乖羸。则男子精气衰惫。在妇人久媾不孕。盒饭广置外家媵。 择其 气血充盛者代举。至男子则须调适心身。久饵善剂。直待功深行满。亦可什一期许。若论男 子不是左肾血燥精枯便由右肾气寒神馁。夫曰血燥则阳盛不能滋阴。曰精枯。则水竭不能制 阳也。曰气寒。则阴凝不能温精。曰神馁。则力疲不能直射子宫也。生来根本之亏。故致华 实之稀。肯施下手工夫。全在此处作用。滋左肾当润以纯甘壮水之剂扶右肾宜暖以甘温益火 之品。总要六味为主。莫失化源之资存熟地石枣。怀山茯苓。通益两肾之精气。去散血丹皮 。利水泽泻。直补一元之神机。在左尚佐以人参当归龟胶杜仲枸杞之属。在右亦侑以人参当 归鹿胶巴戟熟附之属。盖左肾阴虚而非人参长阳不能生阴也。右肾阳衰而非熟附化阴不能 益阳也。倘阴精浮涣。而不沉坚。则又益以沙苑蒺藜菟丝之属。抑阳气沉陷而不升发。则莫 外乎箭梗黄 白术之品。龙火焱动。黄柏知母。断不敢需神光寂静。蛇床葫巴。岂其所宜 。一味之炙甘草。能除假热。半匕之宜州桂。最起沉寒。精薄每见陷遗。五味当先。气消不 能握固。骨脂勿后。若其神形两衰。精气俱微。此固不必分以属左属右。为阴为阳。而人胞 之峻补真元。肭脐之急疗虚竭。不能缓也。虽然人胞固为以人补人。精得其精。即龚云林亦 云草木无情。惟血气之属可以补人。若人乳人胞阿胶鹿胶之类是也。二论诚不诬。岂知用一 人胞。便损一孩命。艰子之夫。宜存阴 。不如代以鹿茸鹿髓。则尤滋益无比。鹿寿千龄气 通督脉茸髓。最珍可广瓜瓞世人罕识也。此余方论抒自生平积想。而非胶柱古方。然特大 法 耳。当详诊脉证。再为加减。则全善也。至若妇人虽专主血。亦有气虚不能摄精。气寒不能 温精气壅不能通精者。与男子治法不甚悬殊。推求脉症。庶无混投。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论诸痿 属性:内经论五脏之痿。谆谆以肺热为主。而治痿则独取阳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为五脏六腑之 海。主 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合冲带督三脉而又为阴阳之总会。故人身有真阳升降营运。强健不息精 神气血性情魂魄。无委靡不振之。患咸得其阖辟。动静之。常者也。夫痿者痿弱不劲。举动 不力也。盖金不能生水致肾。失作强之用痿斯见矣。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 膜。肾主骨髓。肺为诸脏之长为心之盖。痿则内叶焦而皮毛不荣金为火燥水难卫母。热气留着。 必 及于筋脉骨肉。则病生痿 也。心痿脉上逆而下虚。枢析挈胫。纵不任地。为脉痿。肝痿则 胆 泄口苦。筋膜干而挛急为筋痿。脾痿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为肉痿肾痿则腰脊不举。骨枯 髓减。为骨痿此经之言诸痿也。仲景金匮有谓肺痿者。以热在上焦。因咳而为痿。得之或从 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或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脉数而 虚。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原其意从内经痿条推展。在脏气虚不得布荣卫行津液。反冤郁为 热 蕴结涎沫浊唾而后咳。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汤。或用生姜人参大枣汤。所治大意似之矣。又谓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遗尿水便数。亦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冷咳多涎唾 。 甘草生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属消渴。则此所治。便与前条上焦热者不同矣。上焦热则冤 郁而肺之玄府燥涩。气不利则咳。津不布则渴。此云肺中冷者非形寒饮冷之邪在其中。由上 焦无阳。故曰冷。阳气不足则不成热。不热则不咳亦不渴唯气虚而不能约制其水道之行也。 肺 与肾连。肺虚则肾亦虚。故水入咽直达于肾。肾亦不能以水精四布于五脏。而径出于溺矣。 此仲景之为肺冷咳也。大都肺焦而迫于热。良由肾水衰。不能制火。此为真藏之患。当与诸 藏热痿从壮水之剂。而治其右肾火衰。致巳土失资。而肺金寡卫。冒触外邪。不渴而咳。唾 涎沫背成龟胸者。特以下虚而不能奉上也。虽曰不热不咳。此为因寒致逆。不得以热论治宜 益火之源。或巳土自虚。不能生子。皮毛日瘁。或咳或唾。从中亏论。至仲景 所云冷痿者。则宜升举其阳而温存之。若形寒饮冷而痿者。则须温散其寒。资养化源。刘河 涧亦论气血者人之神。若气血或郁结。或衰虚不能宣通。则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故劣弱 也。当随其虚实补泻之。使气血宣行则神自清。利而应机。能为用矣。东垣有谓暑月痿厥者 。乃独举四肢痿软热厥。及冲脉气逆而论。治以清燥去湿热之药。或生脉饮。合四苓散加黄 柏知母不知。此乃湿热成痿不足中有余之病也。故宜渗泄。若夫精血枯涸。筋脉衰弛。肌肉 日削而成痿。此不足中之复不足也。全须峻补之剂。法大异耳。察诸书又以痿痹不仁。每每 混同立论。此为因内经脾痿中肌肉不仁。安得执以合痿痹为一病。盖痛则为痹。不痛则为痿 。痹实痿虚。痹为风寒湿所成。气滞不行。而痿则血少气虚。此甚悬绝。亦有误作风治湿治 者。病之似同而实异者以此。经又尝举其端。所谓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又太 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阴痿气太衰而不起。此从所司之内症而论也。若仲景更明肺藏所生 气之虚实者又如此。则肝脾二脏。虽无明文。观此亦可例举矣。愚以为内经诸痿。则真痿症 也。仲景从而推明之。又有谓为冷痿者。东垣有谓湿热痿者。又有从火衰而致者。土虚而得 者。饮冷而得者。此非真痿。乃如痿也。如痿真痿不可不详辨也。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胃气当察 属性:愚按内经千言万语。谆谆教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胃气 少曰病。又曰∶脾胃为气血之本。东垣云∶胃中元气胜。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 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 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 食亦饥者虚。立斋先生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胃。阴阳 得此。谓之 。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 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又云∶愚按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卫亡。多致便利枯竭。宜当补 中 益气为要。盖脾为中州浇灌。四傍与胃行其津液者也。况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亦皆禀气于 胃。胃气一充津液自行矣。愚窃以为胃气者元气之用也。元气者胃气之主也。然必藉谷气以 资养元气。元气既盛。胃气自充。故气义有二。曰先天气。曰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 化 于虚。因虚化形此气从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然 而运化调摄政所以葆全其虚无之本。胃气其可不重乎。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辨利痢脉病之殊 属性:愚按仲景伤寒论∶有三阴自利证。有协热下利症。自利为阴寒宜温以辛热下利为传经。 三阴 热糜之。证宜从清解。自利脉微小缓弱。相合之脉也。下利则脉沉而有力或洪实和缓。乃邪 热 入里之症也。至所谓痢者。内经谓之肠 。金匮谓之滞下迥与伤寒病机不同也。此从湿热所 致。为肠胃实积之病。多见于溽暑熏蒸之候。故治法从苦寒涤荡。攻积破瘀。既属阳病。 则 脉宜从阳诊。余每疗此病。多有洪大滑数。或沉实者。治却易愈。而脉见沉小迟 弱。及浮大无力者。殊为乖候。大费心力。极意温补。始得渐瘥。奈何高阳生之脉诀。乃谓 下痢微小却为生。脉大浮洪无瘥日。此非积热实病乎。既为积热实病。乃阳病也。阳病而得 微小阴脉而投以苦寒果。可得全生乎。不通害理。莫此为甚。虽然痢固为积热实病矣。而 胃 气未伤。六脉有神。饮食如常。无别蒹证。七日经尽。厥疾自瘳。设若元气胃气两虚病气独 炽。尤须察气施治。必先扶元为主。或少佐以清热之品。可期后效。甚有虚痢而脉病俱亏。 此经所谓五虚者。是势属危困。令人束手敢。曰积热。为患尚须清涤乎。故立斋有云∶夫 人以胃气为主。未有脾胃实而能患疟痢者。若专主发表攻里。降火导痰。是治其末而忘其本 也。以上盖救正高阳生解脉之。误也。大都伤寒杂病。须觇元气虚实。至若错认病机。愈支 离枉谬耳。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治病求本 属性:愚按玉机微义曰∶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于四时五脏之根也。故洁古张先生云∶五脏 子母 鬼邪微正。若不达其旨意。不易得而入焉。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 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传 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有退肾邪。益肝气两 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主疾。然后察其心家虚实治之。张景岳先生曰。本者 原也。始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 道。今姑举其略曰。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 。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 来 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急 者缓之本。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内者外之本。内实者何伤。中败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 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虚者实之本。有余者拔之何难。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 之本。浅陋者只循像迹。精妙者洞别玄微。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 。而 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医。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而尤忌者好杂用而自专。 凡此者虽未足以尽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从可类推。总之求本之。道无他也。求勿伤其生而 已 矣。苏子瞻曰∶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 羸而 寿考。亦有壮盛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 羸而无害。及其已耗。则壮盛而愈危。是以善养 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 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 品。伐真气而用强阳。根本已危。僵仆无日天下之势。与此无异。此坡公借医喻国其理一也 。吁万事有本。何独治病。求本有道。何专药石。故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则又曰∶治病必求其本。愚以为元气者生身之本也 。病气者元气之贼也。治法者御贼之兵也。药之良毒者攻守之资也。医之贤庸者智愚之将也 。攻必元气病气两实。始可用毒剂。守则为元气既虚。病气独实。虽有可攻之势。必先主守 之方。以待敌忾之衰。益壮我垒之。坚而药之。良者所不敢后即攻亦无多费力也。若其元 气潜 消。根本已摇。攻无可攻。守莫能守。薄节养为迂缓。藐导引非善基。反事搏鸷之雄。妄异 旦夕之效。即纵形盛。何识中亏。其不致偾辙者少矣。再考启玄子释注求属之论有云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 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 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谓益与壮者。即温养阳气填补真阴 也。求其所谓源与主者。即所谓求其属也属即本也。根本之谓水火之本。则皆在命门之中耳 。舍命门何处觅寻夫曰本。曰求本。曰必求。又不曰治本。而先曰求本。盖惟求始可得本得 本始可论治吾愿世之学医者。一深长思也。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驳诸家痨瘵治法之谬 属性:百病惟痨瘵为最重。迩来患者既多。治者愈舛。若朱丹溪以苦寒补阴。戕伐生命。百载 而下 。屡有非之者固无庸喙矣。至乎葛可久之十药神书。王宇泰之证治准绳。无论贤愚皆称为善 。余独以为非也。夫病者既误投剑戟丛中。而医者复操刀挟矢而蹑其后。安望其有复苏之理 乎。盖瘵乃虚怯之。谓亦犹年荒岁歉而又缺坏不完之意也。婴疾到此。黄泉日近。何啻膏肓 之笃。可不凛然寒心哉。夫病有轻重深浅之不同也。始曰弱。继曰虚。曰衰。曰损。曰瘵。 但瘵甚于损。损甚于衰。衰甚于虚。虚甚于弱。初起因循不治而弱必至于虚。虚必至于衰。 衰必至于损。损必至于瘵。至瘵则已入死。法而又不即死者也。然病又有经络脏腑之不同也。 脏深于腑腑深于经。经深于络。其初起也。则必由络入经。由经入腑。由腑入脏。至入脏则 生机已绝。 待尽矣。虽然脏有五而肾为要。肾有两而左为重。盖左肾为元阳之母。为真 阴之主。为天乙之宗。为生化之源。储精握血造命生身此处一伤根本。倾摇矣。而吾又详究 其致病之因。与夫诸家治法之谬也。经云∶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 阴 虚则无气。无气则死。又曰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肾之处 也。故凡男子色欲过度。施泄无禁。而或先天禀薄。胎瘗虚瘦。精血未满。早被斫丧。或 沉湎 醉乡。毒溃骨髓。盖由肾属阴而主水。水即精也。水竭火盛势必然也。火盛烁金。金水不能 相生。虚阳失制。发而为燎原。假热之火。此火为壮火。为邪火。为龙雷之火。为无根之火 。而非君火。凡火可得以苦寒。沉阴黄柏知母之属。而直折之也。其发热也或倏忽往来。时 作 时止。或昼见夜伏。夜见昼止。不时而动。或唾痰咯血。喘嗽不休。或喉痒燥渴。或失汗遗 精。或二便不调。或饮食少进。或肌肉日脱。总缘精枯水涸因致见症。令人疑惑难以名状是 。皆阴不足以制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王太仆曰∶寒之 不寒。责其无水。又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立斋先生曰∶无水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填补 真阴。张景岳亦用纯甘至静之剂。二贤无失化源之治。灼有千古独识。然真阴损竭。而非熟 地 膏腻。石枣温润。滋补空虚。何以复生精血乎。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抑阴既亏 矣。真阳无附。脾失资生。故用甘平之山药茯苓。扶益胃气。枸杞阿胶巴戟甘草。皆壮水之 品。或可臣佐。但非侑以人参。则无阳而阴无以生也。丹皮固骨蒸所需。泽泻为利水而设。 性主补泻兼行。亦须斟酌采择。水旺则骨蒸自除。何必行血之丹皮。金盛而上源既裕。宁资 通淋之泽泻。又未有阴虚。而脾胃能独实者也。天麦二冬。虽云疗嗽。独其冷滑泻阳。不宜 轻用。玄参地骨。固优退热。亦属甘寒犯胃。是所必忌。桑白乃泻肺火之有余。独不思火既 有余。水便不足而可重泻其表乎。若生地藕汁。童便人乳。此亦寒滑妨脾。在治实火得矣。 独不思龙雷虚焰。遇水愈炽。而可混投乎。薏苡仁乃理香港脚。除风湿消肺痈之药。而此阴虚 咳嗽。金水俱败。可用渗利乎。痰为肾津不能四布。挟虚火以上溢。乃如痰而非真痰也。奈 何妄用泄郁之。贝母乎。甚至橘红款冬。亦敢乱施。枇杷叶轻飘薄质。果能滋肾保金耶。虚 烦莫寐。火烁阴也。而与疗胆热不眠之枣仁何干。再详麦冬固清肺金。虽同五味人参为生脉 之饮。独不思孙真人立此方者。为因暑月火热伤气。而非可借以治土败金亏之嗽也。甚至投 薄荷汁以清热。取杏仁膏而治喘。乃复用此苦辛泄阳香燥伤阴之味。愈支离莫解矣。竹沥清 郁火之痰涎也。与此肾津上溢者何关乎。大黄玄明粉为治伤寒胃府燥满实坚之热症也。桃仁 韭汁乃破瘀行血之峻剂也。而可施于阴虚肝脏已败胁肋俱疼之危候乎。奈何尚不知熟地黄之 为挽阴回生之圣药乎。生地初固甘寒滞胃。而 假以九转功夫。鼎炉变化。精微妙用。大能健土生精。则曰泥膈难化。或因火候未足。制炼 乖方耳。岂识此药面目哉。喘甚者虚里应衣。火不归源也。何又妄投腹皮萝卜苏子葶苈之 属 哉。病一饮寒。热益燎原。忍复益以连翘栀子三黄之类。大泻真阳耶。柴胡乃解少阳表热。 治此则反令汗出。愈伤元气。青蒿味苦主泄。果能令几微胃气。护保无虞乎。穴灸四花。徒 接内火以升焱。药投蕊石。反能停瘀而生灾以上盖葛可久王宇泰诸家治痨之妄法也。切此乃 真藏为患而非经府之病也。根本已亏。而非枝叶之雕也。真阴缺坏不完而非气血虚弱之 媲也。五脏有伤至肾为极,真阴已败元阳亦灭而又有水盛火衰与。夫阴阳两虚之病不可不 察 。如何今昔诸家。昧本徇标。见病治病。非惟搏刮无术。致今速死有期。呜呼种杏乎。种棘 乎。一部治世奇书。几为宜府鬼 矣。王宇泰曰∶丹溪论劳瘵主乎阴虚者。盖自子至巳属阳 。自午至亥属阴。阴虚则热在午后子前。寤属阳。寐属阴。阴虚则汗泛寐时盗出也。升属阳 。降属阴。阴虚则气不降。气不降则痰涎上逆。而连绵吐出不绝也。脉浮属阳。沉属阴。阴 虚则浮之洪大。沉之空虚也。此皆阴虚之症。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主之。然世医遵用治疾。 乃百无一效者何哉。盖阴既虚矣。心火上炎。而当归川芎。皆味辛气大温。非滋阴降火之药 。 又川芎上窜。尤非虚炎短乏者所宜。地黄泥鬲。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黄柏知母。苦辛大 寒。虽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虽曰降火。其实苦先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 。 所不待言。用药如此。乌能奏功哉。余每用薏苡仁百合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五 味子酸枣仁之属。佐以生地藕汁乳汁童子小便。如咳嗽则多用桑皮枇杷叶。有痰则增贝母。 有血则多用苡仁百合。增阿胶。热甚则多用地骨皮。食少则用苡仁。至八九钱。而麦门冬常 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无不应手而效。盖诸药皆禀燥降收之气。气之薄者为阳中 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以施于阴虚火动之症。犹当溽暑伊芳郁之时。而商 飒 然倏动炎。敲如失矣。与治白虎汤同意。然彼是外感而有余。故用寒沉藏之药。而后能辅其 偏 。此是内伤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药。而已得其平矣。此用药之权衡也。又云∶虚劳之疾。 百脉空虚。非粘腻之物填之。不能实也。精血枯涸。非滋湿之物润之。不能润也。宜用人参 黄地黄天麦门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属。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莲藕汁 。人乳汁。薄荷汁。隔汤炼过。酌定多少。并麋角胶。霞天膏。合和成剂。每用数匙汤化服 之。如欲行瘀血。加入醋制大黄末子玄明粉桃仁泥韭汁之属。欲止血。加入金墨之属。欲行 痰。加入竹沥之属。凡虚劳之症。大抵心下引胁俱疼。盖滞血不消。新血无以养之也。尤宜 用膏加韭汁桃仁泥。大略前言苡仁之属治肺虚。后言参 地黄膏子之类治肾虚。盖肝心属阳 。肺肾属阴。阴虚则肺肾虚矣。故补肺肾则是补阴。非四物黄柏知母之类也。又云∶治虚劳 当以脾肾二脏为要。何以言之。肾乃系元气也。脾乃养形体者也。经曰。形不足温之以气者 也。谓真气有少火之温以生育形体。然此火不可使之热。热则壮。壮则反耗真气也。候其火 之壮少皆在两肾间。经又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味入胃。各从所喜之藏而归之。以生津 液输纳于肾者。若五味一有过节。反成其藏有余。胜克之祸起矣。候其五味之寒热。初在脾 胃 。次在其所归之藏。即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谨守精气。调其阴阳。使神内藏。夫如是则 天枢开发。而胃和脉生。故荣卫以周于内外。无不被滋养而病愈矣。 李黄暗斋曰。以上数 条。乃王宇泰先生治虚痨之法。迥异时流。予曾遵服亦有效。故并志之也。窃谓宇泰先生。 文章品望。业已标鹄中原。而留心方技。着集准绳一书。无非惠济群生。其用心亦可谓仁而 勤矣。独是业非专习。至夫虚劳一症。治率从标。且黄暗斋先生又从而附会之。强称为美不 揣政恐天下后世。庸工俗子。念以为此方法。出自名公大人。拘守遵用。遗误非少。至十药 神书。编定甲乙丙丁十号。兼投针灸金石。执方待病。尤属谬戾。及遍阅诸家方书。所称 痨注二十四种。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病机丛繁。皆创言诡幻。巧立名色。欺世惑人。好事 者为之。岂知万病皆生于寒热。寒热总由于水火。水火偏胜原本一亏。便成不可捉摸而为弥 。天亘地之势矣。不全此处根究更从何地着力。故特表而出之。为之驳正。 <目录>卷之一\医论 <篇名>医贵广识 属性:语云吴牛喘月。蜀犬吠日。然非亲履其地。罔识其谬也。夔巫阳。巴之东门户也。楚归 州抵 此。程七百里。历三峡瞿塘滟 之险。长江若带。洪涛怒涌。几摇心眼。两岸堵江玄猿夜啸 。千峰插汉皓昼阴霾。朝云莫雨茫茫靡旦。一线隙天微光隐现时逢金秋。爽气平分。木落天 高。烟岚四净。当隆午中宵之候。日月垂辉。掩映树秒。或大如箕。或小如拳。或长如竿。 或短如尺。仰瞩千仞之上。若睹若失。巴人语曰。岁不二三见。见则群犬聚而吠之。及孤影 惊遁。嚣声始息。未几扬帆出峡方快。牖天渐辟。四境达闻。不复有吠日之奇事耳。嗣登渝 州入锦官。称古天府膏原平壤。极目缥缈。风景寥廓。神怡心旷。每揽胜千秋啸卧草堂石枕 支机笔续凌云鸟戏桐花之凤鸦涂涛女之笺进艇锦江远睇青城碧澜翠HT 供我诗肠。不禁飘飘然 。 欲仙矣。回思往事依稀如见。而因叹谚语之失详也。今正其名曰峡犬吠日。夫内经坟典。万 载之宗传也。立斋先生。大成之继圣也。内经立斋。中天之日月也。诸子百家。杂出之灯光 也。自内经以来。未有盛于先生者也。独怪僻壤时流。仅遵偏术细法。反谤正学大道是徒知 有灯光。不识有日月也。毁先生者吠日月也。予设此喻非为日月吐气特为陋工广识耳。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脉论 属性:按脉者血之府。精气之源神之。用水谷为宗。盖脉不自行随五脏元真变化于经隧之间。 显见 于气口。阴阳之蕴也。自轩岐以下。难经仲景。始约言其要。迨晋王叔和以脉鸣时。撰有脉 经。可谓周备详切。惜乎以大小肠诊之两寸。部位错乱。瑕瑜莫掩而后之妄男子高阳生。复 创七表八里九道之名。集为脉诀。妄立图形。夫脉从心解。其可以形得耶。庸俚纰缪。大乖 经旨。俗医习诵。以为权舆。迨臻颁白。脉理竟昧。讹承惑HT 。至今罔觉。于是脉诀行而脉 经隐。至内经胗候。越人难经。仲景脉法。则益沦没不彰矣。宋庞安常始得经旨。而有人迎 气口之分。西山戴同父复着刊误。亦辟其非。崔紫虚之四言脉法。滑伯仁之诊家枢要。李言 闻之四诊发明。立论玄奥。李濒湖之脉学奇经。解释精详。皆有功于后学。允为当世之指南 者也。医而知此。何病不瘳。故脉不明则无以别症。症不别则无以施治。脉其可以不辨乎。 夫曰浮。曰沉。曰迟。曰数。曰滑。曰涩。曰虚。曰实。曰长。曰短。曰洪。曰细。曰弦。 曰紧。曰芤。曰濡。曰微。曰弱。曰伏。曰动。曰促。 曰结。曰牢。曰革。曰缓。曰散。曰代。此二十七脉者乃脉之大纲也。逐节解悟。固无难悉 。而滑伯仁谓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似乎太简。而实未足以尽脉。尤须察其阴阳乘伏 。五行生克者。上下去来至止者。有部位不容颠倒者。有至数不容混淆者。有彼此相类者。 有疑似难别者。有真假相混者。有有胃气无胃气胃气少之殊者。有从四时。反四时者。有与 证相反相合者。有一病而兼见数脉者。有一脉而兼病数症者。有杂投舛剂。致藏气不定。脉 随变幻者。有确守良药。症无进退。脉不转移者。有人病而脉不病。脉病而人不病者。有脉 不转移。而良剂稍辍。便见虚陷者。有老少衰旺之不同者。有新病久病之宜忌者。有寿夭吉 凶之预定者。有纯阴纯阳之偏禀者。有形体之相反相应者。有合闻问望而兼诊者。有僧尼 寡妇 室女童男之异常人者。有贫富贵贱正人奸人六气七情之各殊者又有真藏脉。有奇经脉。有太 素脉。有天和脉。有人迎脉。有关格脉。有妊娠脉。有五逆脉。有六绝脉。有七独脉。皆应 详辨精确。服膺弗失。一遇诊按。生死吉凶。子了指下矣。庶神而明乎。愚按先哲有云∶余 念古良医治疾。未有不先诊脉。自轩岐已然。辨人鬼。别男女。特其粗尔。微茫呼吸之间。 而生死系焉。如济北才人。颜色不变。而在死法中。其脉病也。吁、是固神于脉矣。然脉特 四诊之一也。独恨近代传授匪真。偏遵脉诀。致令治疾乖讹。而倡明斯道。实乏其人。即有 明良辈出。不免调高寡和。行高谤多。故刖璞怀光。鲜有识之者。嗟此生人。虽幸生偏安之 宇。不死于盗贼水火。乃阴阳为患。甘枉没于时师之手。是时师本代天以降殃。固劫运所应 尔。亦生人之。自取是真可为。痛哭流涕者矣。切以为医不明脉固无以别病而不明真假疑似 之脉又无以别脉不明真假疑似脉之 脉又无以别元气之虚实。而洞明生死吉凶之大要也脉其仅治疾云乎哉。夫浮沉迟数二十七种 。 此为大纲。固无难识即其中有兼见者不过诵记之繁。有相类者而只比拟之殊。亦易易晓也。 然独此真假疑似之脉。如坡公所云∶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脉之难辨。为医之难。职此 故耳。若夫二十七脉。与前论所云∶或阴阳乘伏。或息数部位。或胃气有无。或时症相应相 反。一切诊法。悉宜遵根据内经难经。仲景叔和脉经。伯仁机要。濒湖脉学。是皆宗传正印。 炳如日星。无庸赘矣。至于真假疑似关头。此处差池。生死反掌虽先圣前哲。屡亦有言。但 未悉阐其义。致使后学不察。往往混治杀人。余故不揣庸鄙。逐种详辨。虽未诸精奥室。但 虚实犁然。一诊而明生死。未病而图预防。存神指下。识气兆先。庶几轩岐微蕴之彰而非时 师拘挛之见矣。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今特举其脉之疑。似者列后。此而不力。为救 正则。终无复明之日矣。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如数脉 属性:数脉息数辐辏按举有力主阳盛燔灼侵剥真阴之实病。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发表攻里。脉症 相符 。不难治也。而独有如数之脉。疑似真假之间便有生死。霄壤之殊。人多不知也。夫数按不 鼓 则为虚寒相搏之。脉数大而虚则为精血销竭之脉细疾。若数阴燥似阳之候也。沉弦细数虚 痨垂死之期也。又有快脉即疾脉。快疾即如数脉。非真数也。若假热之病。误服凉剂。脉亦见 数也。每见 举世医流。诊得息数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无力鼓与不鼓之异。一概混投苦寒。遽绝胃 气。安得不速人于死乎。徐东皋云∶数候多凶。匀健略可。惟宜伤寒妊疟小儿。濒湖脉学云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据此亦尝有温 补之者矣。若仅言只将君相火来医。则犹见之。未扩也夫独不有阳虚阴盛之重恙。反得洪数 有力 之实脉。急温桂附。旋即痊可者乎。余谨再引内经色脉篇论。以正其谬。以救其枉。为时师 下一痛针法。经言冬脉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为不及。 病在中。释云∶来如弹石者其至坚强。营之太过也。去如数者动止疾促。营之不及也。盖数 本属热而此真阴亏损之。脉亦必急数然。愈数则愈虚。愈虚则愈数。而非阳强实热之。数故 不曰。数而曰如数则辨柝之。意深矣。此而一瘥。生死反掌。愚以为何独数脉有相似者。即 浮沉迟缓滑涩虚实弦紧诸脉。亦皆有相似也。又非唯脉然也。至症若如疟如痰如喘如风如淋 等 病。设非素娴审辨。临事最撼心目。故庸浅者只知现下。精妙者疑似独明为医之难。政此关 头矣。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如浮脉 属性:浮主于表。行从肉上。如循榆荚。如水漂木。体法天。属阳藏。司肺。时属秋。运主金 也。 浮紧伤寒。浮缓伤风。浮迟中风。浮数伤热。浮洪热极。浮洪而实。热结经络。浮弦头痛。 浮滑风痰。浮虚伤暑。浮濡汗泄。浮微气虚。浮散劳极。此则大概主于浮脉。而尚有兼诊之 殊者也。至若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内伤感冒。而见虚浮无力痨瘵阴虚。而见浮大兼疾。火 衰阳虚。而见浮缓不鼓。久病将倾。而见浑浑革至 。浮大有力。叔和亦云∶脉浮而无根者死。然亦可以浮诊而用治表之剂乎。夫曰。浮多主表 症曰。如浮悉属内病表里。不明生死系之矣。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如沉脉 属性:沉主于里。动乎筋骨之间。如石沉水。必极其底。外柔内刚。愈按愈实。体同地。属阴 藏。司肾。时属冬。运主水也。两尺若得沉实有神。此为根深蒂固。修龄广嗣之征。如病沉紧内 寒。沉数内热。沉弦内痛。沉缓为湿。沉牢冷痛。沉滑痰食。沉弱气弱兼汗。沉伏闭痛。此 则大率主于沉脉。而尚有兼诊之殊也。至于沉而散。沉而绝。沉而代。沉而短。沉不鼓。久 病与阳病得此垂亡之候也。若沉而芤。沉而濡。沉而涩。沉而细。沉而结。主亡血伤精六极 之脉诸如此类。不得概以沉属寒。属痛而混投。温散之剂也。更有如沉之脉。每见表邪初感 之际。风寒外束。经络壅盛。脉必先见沉紧。或伏或止。是又不得以阳证阴脉为惑。惟亟投 以清表之剂。则应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脉之疑似。不可不辨也。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如缓脉 属性:缓为脾脉。主乎中。应乎肌肉。阳寸阴尺。上下同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徐不疾 。不 微不弱。和缓有力。鼓指有神。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又如微风轻 柳梢。蔡西山曰意思忻 忻。难以名状。四时五脏得此为有胃气。其体属地天之交。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藏司脾。 时应长夏。运主季土也。不分男女老弱。心身得此。志和神畅。百病得此。不治自愈。然缓 有二。此乃有胃气雍容和缓之缓也。又有缓弛之缓。缓纵之缓。缓弱之缓。缓弛者伤湿也。 缓纵者风热也。缓弱者气虚也。缓而兼涩者血虚也。浮缓者风伤经络。沉缓者湿伤脏腑。洪 缓湿热。细缓寒湿。是皆有病之脉。而非真缓脉也。尚有阴虚浮洪无力而缓。阳虚沉细无力 而缓是。仅肖缓之。体 而非得缓之。神者也。若弦居土位。缓临水宫。盖克脉也。看此缓脉。要察胃气多少鼓击高 下去来迟速便得真确。悟从心解。未可一诊了事也。 <目录>卷之二\四诊正法 <篇名>如滑脉 属性:滑脉平匀。乃得胃气之脉也。故经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又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按 之指下鼓击有力有神。如珠圆滑。替替不绝。男得此无病。女得此有胎。乃真滑脉也。若病 则属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寸滑呕吐。关滑蓄血。尺滑 淋遗 泄。亦脉证相应之脉也。而特有如滑之脉。骤诊亦得平和。不大不小。不见歇止。不见克胜 息数如常。只是平动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无此为元气已脱。仅存余气留连脏腑。经脉之 中未尽断耳。先于死期旬日内便见此脉。乃绝脉也。虽有卢扁。亦难复苏。每见医者尚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