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汤液本草 书名:汤液本草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98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汤液本草》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B1%A4%E6%B6%B2%E6%9C%AC%E8%8D%89 <目录> <篇名>《汤液本草》序一 内容: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 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 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十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 ,不必如编类者,先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当用桂枝 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 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 、少阴、厥阴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于《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 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 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元戎》、《阴证略例》、《 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 也。 其间议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 咸精 ,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 <目录> <篇名>《汤液本草》序二 内容: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 之伊芳 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汉张仲景广之,又倍于伊芳尹,得立法之要 ,则不害为确论。金域洁古老人派之,又倍于仲景,而亦得尽法之要,则不害为奇注。洁古 倍于仲景,无以异仲景之倍于伊芳尹,仲景之倍于伊芳尹,无以异伊芳尹之倍于神农也。噫!宗之 ,广之,派之,虽多寡之不同,其所以得立法之要,则一也。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 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 皆不出于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 ,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成无己《明理方例》云∶“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凭 ,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方,医帙之中,特为缜细,参 合古法,不越毫末,实大圣之所作也。文潞公《药准》云∶“惟仲景为群方之祖也。”昔唐 宋以来,得医之名者,如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范汪、胡洽、朱奉议、王朝奉、钱仲阳、 成无己、陈无择辈,其议论方,定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金域百有 余载,有洁古老人张元素,遇至人传祖方不传之妙法,嗣是其子云岐子张璧、东垣先生李杲 明之,皆祖长沙张仲景《汤液》,惜乎,世莫能有知者。予受业于东垣老人,故敢以题。 <目录> <篇名>《汤液本草》后序 内容:刘禹锡云∶《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传写既久,朱墨错乱,遂令后人 以 为非神农书,以此故也。至于《素问》本经,议者以为战国时书,加以“补亡”数篇,则显 然非《太素》中语,宜其以为非轩岐书也。陈无择云∶王叔和《脉诀》即高阳生剽窃。是亦 后人增益者杂之也。何以知其然?予观刘元宾注本,杂病生死歌后,比之他本即少八句。观 此八句,不甚滑溜,与上文书意重叠,后人安得不疑?与《本草经》朱书杂乱,《素问》之 补亡混淆,何以异哉!宜乎,识者非之,继而纷纭不已也。吾不知他时谁为是正。如元宾 与洁古详究而明,称其中凡有所疑而不古者削去之,或不复注而直书本文。吾不知为意易晓 不 之耶?二者必居一于此。又启玄子注《素问》,恐有未尽,以朱书, 待明者改删增益。传录者皆以墨书,其中不无差误。如《刺热论》注,五十九刺,首云“王 注”,岂启玄子之自谓乎?此一篇又可疑也。兼与《灵枢》不同,以此经比之《素问》八十 九刺,何者为的?以此观之,若是差别,劳而无益,学人安所适从哉?莫若以《金匮》考之, 仲景所不言者,皆所不取,则正知真见定矣。卢君论血枯,举《太素》云∶此得之年少时大 脱血而成。又 秽物不消。又举犯月水入房,精与积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古人谓之 精积。元丰中,雄州陈邦济收一方,治积精及恶血淹留,胞冷绝娠,验者甚多,其意与《内 经》相近。乌贼鱼骨本治漏下与经汁不断, 茹去淹留恶血,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予 观方注条云∶古人用此,皆本草法一句,何其知本哉。以是知轩岐之学,实出于神农也。又 知伊芳尹汤液不出于轩岐,亦出于神农也。“皆”之一字,至甚深广也,岂独乌贼断汁之一法 哉。故知张伯祖之学,皆出于汤液,仲景师而广之,迄今汤液不绝矣。晋唐宋以来,号明医 者皆出于此,至今大定间,洁古老人张元素及子云岐于张璧、东垣李杲明之三老者出,想千 百载之下无复有之也。何以知其然?盖当时学人虽多,莫若三老之实绝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内容: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 之,芍药。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 肾, 水也,苦以补肾,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 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 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 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 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 之,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 以炒盐补心。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 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 泻肾。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 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目录>卷之一 <篇名>脏腑泻火药 内容: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 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用药法象 内容: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天之 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 乃 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 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药性要旨 内容: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 内容:\r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图\pt1.bmp\r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升降者天地之气交 内容: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 阴, 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 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升上而发汗。然 而, 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 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粥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 为阴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内容: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 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 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五味所用 内容:苦泄,甘缓,酸收,咸软,淡渗泄,辛散。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药类法象 内容: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纯阳,性温,味甘辛)。 升麻(气平,味微苦) 柴胡(气平,味苦辛) 羌活(气微温,味苦甘平) 威灵仙(气温,味苦) 葛根(气平,味甘) 独活(气微温,味苦甘平) 细辛(气温,味大辛) 桔梗(气微温,味甘辛) 白芷(气温,味大辛) 本(气温,味大辛) 鼠粘子(气平,味辛) 蔓荆子(气清,味辛) 川芎(气温,味辛) 天麻(气平,味苦) 秦艽(气微温,味苦辛平) 荆芥(气温,味苦辛) 麻黄(气温,味甘苦) 前胡(气微寒,味苦) 薄荷(气温,味苦辛) 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 乌头(气热,味大辛) 干姜(气热,味大辛) 干生姜(气温,味辛) 良姜(气热,味辛,本味甘辛) 肉桂(气热,味大辛) 桂枝(气热,味甘辛) 草豆蔻(气热,味大辛) 丁香(气温,味辛) 浓朴(气温,味辛) 木香(气热,味苦辛) 益智(气热,味大辛) 白豆蔻(气热,味大辛) 川椒(气热,味大辛) 吴茱萸(气热,味苦辛) 茴香(气平,味辛) 延胡索(气温,味辛) 缩砂(气温,味辛) 红蓝花(气温,味辛) 神曲(气大暖,味甘) 湿化成(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 兼味 之) 黄 (气温平,味甘) 人参(气温,味甘) 甘草(气平,味甘) 当归(气温,味辛,一作味甘) 熟地黄(气寒,味苦) 半夏(气微寒,味辛平) 白术(气温,味甘) 苍术(气温,味甘) 陈皮(气温,味微苦) 青皮(气温,味辛) 藿香(气微温,味 槟榔(气温,味辛) 蓬莪术(气平,味苦辛) 京三棱(气平,味苦) 阿胶(气微温,味甘辛) 诃子(气温,味苦) 杏仁(气温,味甘苦) 大麦 (气温,味咸) 桃仁(气温,味甘苦) 紫草(气寒,味苦) 苏木(气平,味甘咸。一作味酸) 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 泽泻(气平,味甘) 猪苓(气寒,味甘) 滑石(气寒,味甘) 瞿麦(气寒,味苦辛) 车前子(气寒,味甘) 灯心草(气平,味甘) 五味子(气温,味酸) 桑白皮(气寒,味苦酸)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 白芍药(气微寒,味酸) 麦门冬(气寒,味微苦) 犀角(气寒,味苦酸) 乌梅(气平,味酸) 牡丹皮(气寒,味苦) 地骨皮(气寒,味苦) 枳壳(气寒,味苦) 琥珀(气平,味甘) 连翘(气平,味苦) 枳实(气寒,味苦酸) 木通(气平,味甘) 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气寒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 黄柏(气寒,味苦) 黄芩(气寒,味苦) 黄连(气寒,味苦) 石膏(气寒,味辛) 草龙胆(气寒,味大苦) 生地黄(气寒,味苦) 知母(气寒,味大辛) 防己(气寒,味大苦) 茵陈(气微寒,味苦平) 朴硝(气寒,味苦辛) 栝蒌根(气寒,味苦)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 玄参(气寒,味微苦)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 香豉(气寒,味苦) 地榆(气微寒,味甘咸)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标本阴阳论 内容:天 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 地 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 标,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标本也。又,脏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脏腑 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 传流病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 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 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 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 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除大小便不 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 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然非真 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 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荥火,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 经五穴内泻荥火,少府穴是也。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 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 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补木,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 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以药论之,入肾经药 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目录>卷之一\东垣先生药类法象 <篇名>五方之正气味 内容:(制方用药附)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三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圣人垂世立教,不 能浑说,必当分析,以至理而言,则阴阳相附不相离,其实一也。呼则因阳出,吸则随阴入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此上说止明补泻用药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为君。用药 之机会,要明轻清成象,重浊成形。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清中清 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浊中清者,荣养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故《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 涌泄为阴,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各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 平也。详见本论。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随证治病药品 内容: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 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 ,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 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凡例 内容: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 辛及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寒宜甘发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 药内选用,分两以君臣论。 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以黄连、当归身和血,为佐;兼以各经药 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黄、当归身为君;以羌活、防风为臣;甘草、甘菊之类为佐。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下血先后,以三焦热论。 凡水泻,以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为佐。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治病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以半夏为佐;喘者,以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以黄 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防己为君,甘草、黄柏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属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旋加减用之。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东垣报使 内容:太阳∶羌活,下黄柏。 阳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阳∶上柴胡,下青皮。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青皮,上柴胡。 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阳明大肠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经异,升麻芍药白者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通经用此药为使,更有何病到膏肓。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诸经向导 内容:\r太阴经向导图\pt2.bmp\r \r阳明经向导图\pt3.bmp\r \r厥阴经向导图\pt4.bmp\r \r少阳经向导图\pt5.bmp\r \r太阳经向导图\pt6.bmp\r \r少阴经向导图\pt7.bmp\r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制方之法 内容: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药之气味,不比同 时之物,味皆咸,其气皆寒之类是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 ,各有浓薄,性用不等。制其方者,必且明其为用。经曰∶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 中之阳;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 则 发热。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 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 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也。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此者,是明其气味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气之可否;用其气 ,必明其味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 证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 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用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 也。去咽嗌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奇,下者不偶。补上治上,制之以缓;补下治下, 制之以急。急者气味浓也,缓者气味薄也;薄者少服而频食,浓者多服而顿食。 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谓吐,令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土郁夺之 ,谓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制其冲逆也。通此五法 ,乃治病之大要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各定分两 内容: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等分。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酒洗曝干 内容: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 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 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者,酒浸,曝干 ,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归,酒浸,曝,发散之意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药根梢身例 内容:凡根之在土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 入土以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 ∶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 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用丸散药例 内容:仲景言∶锉如麻豆大,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者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 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 咀也。今人以刀器锉如 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厘清浊矣。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咀之药,取汁易行经络也。若治至高之病, 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 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 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 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糊为丸,取其易化 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 ,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升合分两 内容: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 咀者,即今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 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 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足矣。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君臣佐使法 内容: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 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 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治中焦热,黄连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 。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治法纲要 内容:《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 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 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 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 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 故举而使之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 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 ,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 言其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药味专精 内容: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药 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予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 乃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 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 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 ,复脉通心是也。加以人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锉一、两剂,服之 不效。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者,致不效乎?再市药之气味浓者,煎服,其证 减半,再服而安。 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矣;失其时, 则性味不全矣。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 内经》曰∶司岁备物。气味之精专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汤液煎造 内容:病患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 。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 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古人服药活法 内容: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古人服药有法 内容: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察病轻重 内容: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 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存。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诊脉,孰能知未 病之病乎?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五宜 内容: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 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 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 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 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五伤 内容: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五走 内容: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 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服药可慎 内容: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 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气相遇,恐内伤脾。脾者, 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论药所主 内容:海藏云∶汤液要药,最为的当,其余方论所着杂例,比之汤液稍异,何哉?盖尹、仲 景取其治之长也。其所长者,神农之所注也。何以知之?《本草》云∶一物主十病,取其偏 长为本。又当取洁古《珍珠囊》断例为准则,其中,药之所主,不必多言,只一两句,多则 不过三四句。非务简也,亦取其所主之偏长,故不为多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内容:\r表格一\pt8.bmp\r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谨候 气宜,无失病机。其主病何如,言采药之岁也。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先岁物何也,天地 之专精也,专精之气,药物肥浓,又于使用,当其正气味也。五运主岁,不足则物薄,有余 则物精,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是以质同而异等,形质虽同,力用则异也。气味有 浓薄,性用有躁静,治化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r表格二\pt9.bmp\r \r表格三\pt10.bmp\r \r表格四\pt11.bmp\r \r表格五\pt12.bmp\r \r表格六\pt13.bmp\r \r表格七\pt14.bmp\r \r表格八\pt15.bmp\r \r表格九\pt16.bmp\r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气味生成流布 内容: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 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者为阳 ,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神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七方 内容: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 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顿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 ,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目录>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篇名>十剂 内容: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 、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 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防风 内容: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行经之药,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 元气。去芦并钗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云∶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 痛胁风。头面游风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东垣云∶防风能制黄 ,黄 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 而至,乃风药末润剂也。虽与黄 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 。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升麻 内容: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浓,阳中之阴也。无毒。 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云∶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及腐烂者用。若补脾胃 ,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 《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 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 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 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 胜言。又云∶太阳几几,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 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羌活 内容:气微温,味苦、甘,平;苦、辛,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 《象》云∶治肢节痛,利诸节,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 关节。去黑皮并腐烂者用。 《心》云∶去温,湿风。 《珍》云∶骨节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药也,非无为之主,乃却乱反正之主。太阳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 非此不治。又云∶羌治,足太阳、厥阴、少阴药也。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 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则气雄,独活则气细,故雄者入足太阳,细者入足少阴也 。又钱氏泻青丸用此,壬乙同归一治也。或问∶治头痛者何?答曰∶巨阳从头走足,惟厥 阴与督脉会于巅,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痛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独活 内容:气味与羌活同。无毒。气浓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阴肾经行经之药。 《本草》云∶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痫 ,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 久新者。 《液》云∶独活细而低,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痹,不能动止,非此 不能治。 《象》云∶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去皮净 用。 《心》云∶治风须用,又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 《珍》云∶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柴胡 内容: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少阳经、厥阴经行 《象》云∶除虚劳寒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 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芦用。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 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 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 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 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故能 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 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 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 。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 。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 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 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 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 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 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葛根 内容:气平,味甘。无毒。 阳明经引经药,足阳明经行经的药。 《象》云∶治脾虚而渴,除胃热,解酒毒,通行足阳明经之药,去皮用。 《心》云∶止渴升阳。 《珍》云∶益阳生津,勿多用,恐伤胃气。虚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 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花,主消酒 。粉,味甘,大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秃,以葛根浸、捣汁饮 之,良。 东垣云∶葛根甘平,温,世人初病太阳证,便服葛根升麻汤,非也。 朱奉议云∶头痛如欲破者,连须葱白汤饮之,又不已者,葛根葱白汤。 易老云∶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 内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调三合,能解鸩毒。 《衍义》云∶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 若头颅痛者,可服之。葛根汤,阳明自中风之仙药也。 《本草》又云∶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威灵仙 内容:气温,味苦、甘,纯阳。 《象》云∶主诸风湿冷,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及治伤损。铁脚者佳。去芦 用。 《心》云∶去大肠之风。 《本草》云∶忌茗。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细辛 内容: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浓于味,阳也。无毒。 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 《象》云∶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去头芦并叶。华州者佳。 《珍》云∶主少阴经头痛。 《心》云∶主诸项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热,温阴经,散水寒以去内寒。 《本草》云∶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 ,开胸中,除喉痹, 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久服明目,利九窍。 东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 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本草》又云∶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川芎、牡丹、 本、甘草, 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汁、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石、滑石 ,反藜芦。 《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芷 内容: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 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于升麻汤四味内加之。 《象》云∶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主之。 《珍》云∶长肌肉,散阳明之风。 《心》云∶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日华子》云∶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一切疮疥,排脓止痛生肌, 去面 疵瘢,明目。其气芳香,治正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治鼻病。内托,用此 长肌肉,则阳明可知矣。又云∶当归为之使,恶旋复花。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川芎 内容:气温,味辛,纯阳。无毒。 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本经药。 《象》云∶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妊妇胎不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 ,煎至一半,服。神效。 《珍》云∶散肝经之风,贯芎治少阳经苦头痛。 《心》云∶治少阳头痛及治风通用。 《本草》云∶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 无子,除脑中冷痛,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 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除内寒。 《日华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症结宿血,养新血。 易老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阴经。 《衍义》云∶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若单服久服,则走散真气,即使他药 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东垣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加川芎;若头痛者,加 本;诸经若头痛, 加细辛。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青空之剂,为缘诸经头痛,须用四味。 《本草》又云∶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麻黄 内容:气温,味苦,而甘辛,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 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象》云∶发太阳、少阴经汗。去节,煮三二沸,去上沫。不则,令人心烦闷。 《心》云∶阳明经药,去表上之寒邪。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珍》云∶去荣中寒。 《本草》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 症坚积聚。 《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根、节能止汗。夫 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 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 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风、伤寒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药性论》云∶君。味甘平,治瘟疫。 《本草》又云∶浓朴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本 内容:气温,味大辛、苦,微温;气浓味薄,阳也,升也,纯阳。无毒。 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太阳经风药,治寒邪结郁于本经。治头痛、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 亦痛。 《心》云∶专治太阳头痛,其气雄壮。 《珍》云∶治巅顶痛。 《本草》云∶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 ,润泽,疗风邪 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流风四肢。恶 茹。此与木香,同治 雾露之气;与白芷,同作面脂药治疗。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雾露之气,皆为伤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雾露 之气,神术、白术汤内加木香、 本,择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桔梗 内容:气微温,味辛、苦,阳中之阳。味浓,气轻,阳中之阴也。有小毒。 入足少阴经,入手太阴肺经药。 《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气。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珍》云∶阳中之阴,谓之“舟楫”,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心》云∶利咽嗌胸膈之气。以其色白,故属肺。辛、甘,微温,治寒呕,若咽中痛, 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 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下蛊毒。 易老云∶与国老并行,同为舟楫之剂。如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 ,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 《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本草》又云∶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石膏,疗伤寒。畏白芨 、龙眼、龙胆。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鼠粘子 内容:气平,味辛,辛温。 《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秦艽 内容: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 手阳明经药。 《象》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治黄病骨蒸。治口禁及肠风泻血。 去芦用。 《珍》云∶去手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去本经风湿。 《本草》云∶菖蒲为之使。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天麻 内容:气平,味苦。无毒。 《象》云∶治头风。 《本草》云∶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其苗名定风草 。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黑附子 内容:气热,味大辛,纯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通行诸经引用药。 入手少阳经三焦、命门之剂。 《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白术为佐,名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湿 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治经闭。慢火炮。 《珍》云∶治脾湿肾寒。 《本草》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 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 ,为百药之长。 《液》云∶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 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 逆也。 《本草》又云∶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冬月采为附 子,春月采为乌头。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乌头 内容:气热,味大辛,辛、甘,大热。有大毒。行诸经。 《象》云∶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慢火炮拆,去皮用。 《本草》云∶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消胸上痰 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堕胎。其汁煎之 ,名射罔,杀禽兽。 《液》云∶乌、附、天雄、侧子之属,皆水浸炮裂,去皮脐用之。多有外黄里白。劣性 尚在,莫若乘热切作片子, 再炒,令表里皆黄,内外一色,劣性皆去,却为良也。世人罕如此制之。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缩砂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阳明经、太阳经、足少阴经。 《象》云∶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劳虚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云∶治虚劳冷泻,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虚痛,下气。 《液》云∶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 使,则入肾;与赤、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荜澄茄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荜拨 内容:气温,味辛。无毒。 《本草》云∶主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 癖。 《衍义》云∶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香附子 内容:气微寒,味甘,阳中之阴。无毒。 《本草》云∶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气、长须眉。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 治崩漏。 《图经》云∶膀胱、两胁气妨,常日忧愁不乐,饮食不多,皮肤瘙痒瘾疹,日渐瘦损, 心忪少气。以是知益气,血中之气药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气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 是推陈也。与巴豆同治泄泻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珍》云∶快气。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草豆蔻 内容:气热,味大辛,阳也。辛温。无毒。 入足太阴经、阳明经。 《象》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与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胀满短气,消酒进食,止霍乱 ,治一切冷气,调中补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义》云∶性温,而调散冷气力甚速。虚弱不能饮食,宜此与木瓜、乌梅、缩砂、益 智、曲、 、盐、炒姜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豆蔻 内容:气热,味大辛,味薄气浓,阳也。辛,大温。无毒。 入手太阴经。 《珍》云∶主积冷气,散肺中滞气,宽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气进食,去皮用。 《心》云∶专入肺经,去白睛翳膜。红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积聚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液》云∶入手太阴,别有清高之气,上焦元气不足,以此补之。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延胡索 内容:气温,味辛。苦、辛,温。无毒。 入手足太阴经。 《象》云∶破血治气,月水不调,小腹痛,暖腰膝,破症瘕。碎用。 《液》云∶治心气痛、小腹痛,有神。主破血,产后诸疾,因血为病者。妇人月水不调 ,腹中结块,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损下血。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茴香 内容:气平,味辛。无毒。 入手足少阴经,太阳经药。《象》云∶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炒黄色,碎用。 《本草》云∶主诸 、霍乱及蛇伤。又能治肾劳, 疝气,开胃下食。又治膀胱阴痛, 香港脚,少腹痛不可忍。 《液》云∶茴香本治膀胱药,以其先丙,故云小肠也,能润丙燥。以其先戊,故从丙至 壬。又手足少阴二药,以开上下经之通道,所以壬与丙交也。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红蓝花 内容:气温,味辛。辛而甘温苦,阴中之阳。无毒。 《象》云∶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与当归同用。 《珍》云∶入心养血。谓苦为阴中之阳,故入心。 《本草》云∶主产后血晕,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其苗,生捣敷游肿。 其子,吞数粒,主天行疮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儿 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 中血气刺痛,用红花一大两,分为四分,酒一大升,煎强半,顿服之。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良姜 内容:气热,味辛,纯阳。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乱腹痛,反胃呕食,转筋泻痢。下气,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黄 内容: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 命门之剂。 《象》云∶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入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脾胃虚弱,疮疡 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去芦用。 《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 《本草》云∶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妇人 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皆同。惟木 茎短而理横,折之如绵,皮黄褐色,肉中 白色,谓之绵黄 。其坚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症癖,肠风血崩,带下,赤白 痢,及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调,消渴痰嗽。又治头风热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 白水、汉中,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 与桂同功,特味稍异,比桂但甘平,不辛热耳。世 人以苜蓿根代之,呼为土黄 ,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颇能乱真,用者 宜审。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 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 今《本草》、《图经》只言河东者,沁州绵上是也,故谓之绵 。味甘如蜜,兼体骨柔 软如绵,世以为如绵,非也。别说云,黄 本出绵上为良,故《图经》所绘者,宪水者也, 与绵上相邻,盖以地产为“绵”。 若以柔韧为“绵”,则伪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为别耳。 东垣云∶黄 、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也。《灵枢》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 肤,肥腠理而司开阖。黄 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特益气异耳。亦在佐使。桂则通血也,能破血而实卫气,通 内而实外者欤。桂以血言, 一作色求,则 为实气也。恶鳖甲。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苍术 内容:气温,味甘。 入足阳明、太阴经。 《象》云∶主治同白术,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小,如白术也 。《衍义》云∶其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再换泔浸二日, 去上粗皮。 东垣云∶入足阳明、太阴,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术,不分苍、白。其苍术别有雄壮之气,以其经泔浸、火炒,故能出汗 ,与白术止汗特异,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苍、白有止、发之异,其余主治,并见《图经》。 <目录>卷之三\草部 <篇名>白术 内容: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太阳、少阴经,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四经。 《象》云∶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去诸经之湿,理胃。 洁古云∶温中去湿,除热,降胃气,苍术亦同,但味颇浓耳。下行则用之,甘温补阳, 健脾逐水,寒淫所胜,缓脾生津去湿,渴者用之。 《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 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