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养生导引法 书名:养生导引法 作者:胡文焕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养生导引法》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5%85%BB%E7%94%9F%E5%AF%BC%E5%BC%95%E6%B3%95.txt <目录> <篇名>一、中风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 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解说〕采用正立背靠墙姿势,不息,行气,(功法详见本节讨论)运用意识导气,使内气从头至足而 止。这种练功法可以治疗疽病、疝气、大风、半身不遂,以及各种风痹病。 〔原文〕二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将两脚趾仰起、行气,五息而止,引气至腰背。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并能改善人的 听觉。经常用此法练功,还能使诸根(佛家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 对于声、色等能产生感觉,故称为根)清净,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袭和干扰。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静),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 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壁的坐式,伸展两脚和足趾,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从头上引气,使内气随 意念向下行到双脚十趾及足掌心的涌泉穴。如此反复以意引气做二十一次,等到脚底似有受气的感觉时为止。 这就是所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 (同促)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解说〕采用背部端正靠墙的坐式,不息,行气,以意念引导内气,从嘴内至头顶为止。 可以治疗疽病、痹症、大风和半身不遂。 〔原文〕五法∶一足 (同蹋、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欷(通欹、斜。倾 侧)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解说〕一只脚踏地不动,另一脚伸向侧面,转身成斜势,两手相合尽量随身体掉转, 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风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气血不能通达润养肢体。 〔原文〕六法∶手前后递(交替、顺次更迭)互拓(举、推),极势三七,手掌向下, 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 (同膊。肩膀、肩 胛)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 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 〔解说〕两手前后交替互推,尽力活动二十一次。然后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头面向心胸, 以意行气下达涌泉穴和仓门,气至后守一会儿收功,收功时要放松全身,将气散开,使气平调。 此后再活动头部,向肩部前、后、左、右倾斜,柔和自如地转动十四次。这种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 脉的寒邪,使筋脉拘急逐渐消除。 〔原文〕七法∶两手抱左膝,伸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痿。 〔解说〕采用踞坐姿式,用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治疗下 肢活动障碍,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软无力。 〔原文〕八法∶两手抱右膝着膺(胸)。除下重难 屈伸。 〔解说〕用踞坐位,两手抱右膝贴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难以屈伸。 〔原文〕九法∶踞(凭倚)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 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即倚坐位。伸展右腿,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 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七息,然后伸左腿,足向外展。这种功法能治疗下肢屈伸、跪拜、 起立困难,小腿疼痛,肿胀麻木。 〔原文〕十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 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膊内风,两膊井内冷血,两腋筋脉挛急。 〔解说〕采用站式,使身体上下正直,一手向上举,仰掌象推东西一样,一手向下 象按捺东西,两手尽量用力,上下反复交替进行二十八次。这种功法可祛除肩膀内的风邪, 两肩井内血脉受寒,两腋筋脉拘急痉挛。 〔原文〕十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 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解说〕踞坐位,伸展左脚,两手抱右膝,伸直腰,用鼻吸气,尽量使吸呼深长,行气 七息,然后再伸左脚外展。此法可治疗下肢屈伸、跪拜、起立困难,小腿疼痛。本节与原文第 九法动作大致相同,一为右,一为左,交替进行即为一个完整功法。 〔原文〕十二法∶偃卧(仰面而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 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解说〕采取仰卧位,并拢两膝,伸展两脚,把腰伸 直,用口吸气,使气达腹中,小腹随吸气鼓起,呼气收缩,上下振荡,连作七息而止。这种功 法可治疗高热身疼痛,两小腿动作不便。 〔原文〕十三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 三寸,握固。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 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甜酒)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然后咽 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 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 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 (恨、忿)。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解说〕治疗四肢疼闷和活动不便,腹中积气。导引时床席必须平稳,采用正身仰卧位 ,松解衣带,枕高以三寸为宜,两手握固,握固就是用两手四指握住大拇指。握固后 舒展两臂使其距离身躯两旁各五寸,两脚趾立起,两脚之间相距亦为五寸。体位摆好后要安 心定意,调和呼吸,莫思其它杂事。并徐徐地嗽“醴泉”,所谓醴泉,即是用舌舐唇口牙齿 所产生的唾液,因为唾液能滋润肠胃,帮助消化,胜过甘美如甜酒的泉水,所以被称为醴泉。 将产生的唾液先嗽口齿,然后咽下。再徐徐以口吐气,用鼻引气入咽喉,这些动作要轻要慢, 不可着急硬做。等待做好这些动作,进一步调和呼吸引气入里,引气时勿要使自己耳听到呼 吸出入的声音。每次引气,要专心以意念送气,使气达足,并由趾头使气出,这样引气五息, 六息,会从脚趾头出气一次,这种功法 能把从脚趾头出气一次作为一息。初做者,由一息数到十息,以后渐渐增加,能行到 一、二百息,病就好了。治疗期间,不要吃生菜、鱼和肥肉。进食过饱之后,以及喜 怒忧忿时,都不可行气。惟有在凌晨清静时侯,行气最好,这种功法能治疗各种疾病。 〔原文〕十四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解说〕展开两足向上抬脚,可以治疗麻木不仁及小腿寒痹。 \x小结∶\x 本书首篇叙述了中风病的导引治疗。中医认为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 万物。正常的风不会伤人,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气候骤变时,人体受到邪风侵袭才会生病。 古人把这种邪风伤人所致之病,统称为“中风”,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 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包括了风邪入中人体引起的风痹、风湿、中风偏枯(半 身不遂)、中风不仁(肢体肌肤麻木)、中风口 (口眼歪斜)、大风等多种疾病。现代 所说的中风,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言语困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病症。大致相当 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栓塞等疾病及其后遗 症。本篇的导引法对后一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十分有益。本节提出的中风病导引法有静功、动 功和动静结合功多种。体位有“倚壁”、“踞坐”、“仰卧”、“立身”等。呼吸方法有“ 不息”法、“纳气”法、“引气”法等,并对导引行气方法、注意事项,行气要领等做了全面 论述,属性十分丰富,兹就呼吸方法讨论如下∶ 1、不息法 不息法,古人又称为闭气法、闷气法等。就是吸气后停 闭呼吸片刻再呼出的练气方法。古代练功家,在∶‘呼吸精气”以养生的思想指导下, 认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练气吐纳,须使吸入精气尽量停布 于体内,供机体充分吸收,方可充身养生。即所谓使身心“纳气”、“受气”、“食 气”者也。如《养性延命录》说∶“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 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俱,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肺)明, 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忤(侵袭)人也。”《备急千金要方》说∶“和 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 ,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则寒暑不能侵, 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者也。”可见古代练功家非常重视闭气不息的 呼吸方法,认为它可祛病延寿,使人身心俱安,具体练习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十七调气法”说得比较详明,其法是“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 ,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以鼻细细引入,出气一此前法。”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既 云闭气于胸膈,恐是不闭鼻中气,只以意坚守此气于胸膈中,令出入息,似动不动,氤氲 缥缈,如香炉盖上烟,汤瓶嘴中气,自在出入,无呼吸之者,则鸿毛可以不动。若心不 起念,虽过三百息可也。”可见不息之法,不是停止呼吸,而是使吸入之气,在体内有所 停留。练习要点是∶一是要使呼吸深长细匀,由呼吸浅短、次数多,而变成细长、中间停 闭,次数少。正常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钟16~20次。练不息功日久后,可达到每分钟3~4 次,甚至1~2次,而不感气闷不适,仍然自然舒适。二是要配合数息,默数鼻端吸入气后的 次数,从一数至十或数 百。使气闭时间自然延长。三是以意守气于胸膈肺(华盖)中,使气似动非动, 如烟如雾,弥漫于体内。但闭气法的练习一定要渐进,自然,切勿硬闭, 而使气憋、头闷,产生不良副作用。文中的“自极七息”的“自极”,字义虽是尽量 用力,但不是说要用力憋气、闭气,而是要使呼吸尽量深细匀长,每分钟内减少 呼吸次数。清·李涵虚《道窍谈》中说∶“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须顺其自然。”要是 硬闭拖长时间,就会“使气则竭,并气则伤。”因此,停闭呼吸法,无论是呼停闭气, 还是吸停闭气,在练功初期都不宜随便应用,必须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在形成深长的 腹式呼吸和匀细入出后,方可渐进而不息。初期停闭时间不宜太长,不息太长,常会引 起气机壅塞,甚至胸闷、头晕、胸胁不适、疼痛,腹胀等。 2、纳气法 纳气法,即是吐纳法。可用鼻纳气,口吐气或口纳气,鼻吐气。如本篇十一法说∶“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十二法说∶“口纳气,振腹七息”。《王子乔八神导引法》认为 纳气的要领是∶“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吐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 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或“徐以口纳气,填 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也就是说纳气之法,吸气要徐徐而行,安心定志,排除杂念 ,专心吸气使达腹内而气沉丹田,气息达到一定限度后,慢慢以鼻出气,呼吸出入时要微 细均匀,使耳不能闻及往来。切忌强硬延长呼吸,要循序渐进,久习自然便会深长。纳气法是 气功的基本功法,练习时要从自然柔和入手,首先要精神安宁,形体放松,然后从自然呼吸 练习起,逐步使呼吸深长,使气被纳入肺内时, “不迟不速”、“勿忘勿助”、“必轻必和”,如蚕吐丝,绵绵不断,形成深长、 细匀的腹式呼吸。然后以意念引导吸呼.徐徐送气入腹部脐下,产生一种因横膈 下降,而使气体下沉丹田的感觉,所谓“填腹”、“振腹”、“胀腹”及“腹内 松静气腾然”即是气沉丹田的感觉和表现。古人认为纳气务求“调柔入细,引短令 长”才能使“呼吸绵绵,深入丹田”。 3、引气法 引气法就是行气法、导气法。如第一法说∶“行气从头至足止。”三法说∶ “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 丸,下达涌泉是也。”十三法说∶“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使脚趾头使气出。” 这是一种运用意识使“内气”循一定路线营运,如从头至足,从丹田至脊,上脑内等, 意气相根据,以意行气的功法。道家的“大小周天功”、佛家密宗的“贯气法”均与此 相似。《鸡峰普济方》认为∶“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 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引气法是一种以意引气攻疾祛病的方法,具体功法有三 种∶ (1)引气攻病法。如《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 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本篇“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 疝、大风、偏枯、诸风痹”,《疝气门》“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等便是引 气攻病的例子。 (2)引气营运法。如“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法。泥丸是道家术语,即是脑内或头 顶部位。《黄庭内景经》说∶“脑神精根字泥丸。”涌泉是穴位名,位于前足心凹陷,足 底的前三分之一处。以意念“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人于泥丸, 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天隐子》)或“闭口缄息,存想气真气自尾闾升夹脊, 透泥丸,逐其邪气”(《逍遥子导引诀》)。本法是古代练功家常用的整体行气法, 后世又将此法发展成了“大、小周天法”等全身性引气营运法。具体练法请参照本书 《老人门·通玄集周大法》。 (3)引气外出法。如“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圣济总录》 说∶“念气从足十趾出,久自觉气通手足,行之不止,身日轻强,气脉柔和,荣卫调畅。” 可见引气外出主要是以意念想象“内气”外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久行之有调和荣卫、 疏通气血,祛病强身的作用。 《气功》杂志(1983, 4(1)∶8~9)曾介绍运用引气法战胜瘫痪的经验,现摘 录如下∶作者刘荣华患脊髓蛛网膜炎后四肢麻木,肌肉萎缩,二便失禁。采用仰卧或侧卧 位,以意念从头至足,节节放松,并以意念思想从头至足有一白球下落,然后入地,再周 而复始,以利入静。两月后,觉腹背发热,上肢有力,眠食好转,能坐凳上。后加练丹田 涌泉贯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丹田之气下引至两脚底涌泉穴,吸气时又用意念将气引回至 丹田。三月后,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命门发热,自觉有气沿脊柱而上。一天 早晨,这热气终于贯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霎时刷地一下,轰然一震,恰似闪电雷呜, 周身抖动。从此身体上也出现了奇迹;四肢麻木,胸腹腰臂的紧束感都彻底解除,能迈开 大步行走了。愈后两次接受脉象仪、心电图、断层X 光电视透影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并接 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医学会联合气功仪测试,如实地描绘出了气功锻炼的皮肤电阻温 度等图象。 <目录> <篇名>二、风痹门 属性:〔原文〕一法∶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 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解说〕一说∶采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的功法,可以治疗风痹;二说∶采用 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功法,可以治疗厥痹;三说∶采用两手交替拉两脚背放在膝盖上 ,可以治疗体痹。 〔原文〕二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 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解说〕仰卧,并拢两膝,伸展两足,伸腰,用口吸气,吸气时使气达腹,使腹隆 起,令小腹感到充实、臌胀,尽力如此行气七息。可消除痹痛、热痛,两腿不能自如活动。 〔原文〕三法∶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头。 除痹呕。 〔解说〕采用踞坐体位伸腰,用两手攀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使呼吸深长,行七 息,然后将两手放在两膝头上。这种功法可以除痹止呕。 〔原文〕四法∶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 足寒,周身痹厥逆。 〔解说〕采用仰卧体位,正直舒展两手足臂,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作七息,然后摇脚 三十次而止。这种功法,可消除胸受寒、脚受寒,周身痹痛,四肢厥冷。 〔原文〕五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解说〕用背端正靠墙壁而站或坐,不息,行气,引内气从头顶下达足底 而止。这种功法可以治疗大风、半身不遂、各种痹症。 〔原文〕六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解说〕采用左右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行五息而止。这种功法可去痿痹, 通利九窍。 〔原文〕七法∶仰两足指,引五息止。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 诸根,无有挂碍。 〔解说〕行气时,仰卧,将两足趾仰翘起,引气五息止。可以治疗腰背痹痛,半 身不遂,使人耳聪。久行,还可以使眼、耳、鼻、舌、身、意,佛家所说的六根,保持清 净健康,不受外界的侵袭和干扰。本法与“中风门”第二法大致相同。 〔原文〕八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 拜起,胫中疼痛痹。 〔解说〕采用踞坐位,伸展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 消除下肢难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麻木。 〔原文〕九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解说〕采用左右臂抬起拱抱胸前姿式,闭气不息九通。可治疗臂足疼痛,劳累疲倦, 风痹不遂。 〔原文〕十法∶凡人常觉脊倔强而闷,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 一住(暂停一会儿),待 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 日没三辰(时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解说〕凡人常觉得脊背倔强不舒而且头闷,可仰面尽量抬两肩向上,将头向 左右摇摆,左右摇摆二十一次,暂停一会儿,等血气流通,稳定下来,然后再作。开 始做时要慢,以后逐渐加快,不要先快后慢。无病之人经常能在早起、中午和日没这三 个时辰,每次每时辰各作十四次。能消除寒热病,脊腰颈项痛,风痹,两膝颈头疼痛。 用鼻吸气,每次尽力行七息。可以使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等都得到消除。 \x小结∶\x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 关节、肌肤,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一类疾患,中医均称为痹证。《诸病 源候论》认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 病曰风痹。”可见这里所说的“风痹”是指阳经和阴经同时受风邪侵袭而引起的较严重痹 症,不完全是风邪所伤而引起“行痹”。 本篇讨论了风痹症的养生导引法,主张根据风痹症的不同病情选用不同导引法。一般风 痹、体痹可采用脚跟勾脚拇趾左右交替进行数次的锻练方法。活动困难的周身痹痛,可采用 仰卧位或背靠墙站位,不息行气,摇动两脚。腰背及下肢痿痹,可采用踞坐位,两手抱膝头, 伸腰,或两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配合吐纳行气法,进行锻练。上肢痹痛,可 采用抬左右两臂拱抱胸前,不息行气。脊椎及颈项痛,可采用仰面抬肩,左右摇头的动作 和吐纳法。并指出练功的时间应安排在早起、中午和日没这三个时辰。练习时要先缓后 快,长期坚持。 <目录> <篇名>三、心腹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将足趾仰翘向上,用鼻吸气,尽力行七息。可治腹内 痉挛急剧痛。 〔原文〕二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 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解说〕仰卧,用口吸气,鼻出气,可消除腹内里急坠胀。用口将气吞足咽下数十次,让 气在口中变温。可以温中祛寒,治干呕、腹痛。用口深吸气七十次,使气至腹内,腹随气而 大幅度地鼓起收缩,起伏振荡,然后用口吞气咽下数十次,并用两手相互摩擦使掌心发热,以热 掌摩腹,则可使气下。 〔原文〕三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切痛。 〔解说〕仰卧,将两足掌两手掌向上仰,用鼻吸气,行气七息。可消除腹中痉挛剧痛。 \x小结∶\x 中医所说心腹痛是指心下,即剑突下胃脘部及腹中疼痛。《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腹 痛病诸候”说∶“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指心腹之间)故也。邪 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 气不得息。”认为心腹痛,是由于脏腑虚弱,风寒停留于心腹之间,邪气上下相攻 而成。治疗应温中扶正,理气祛寒。 本篇的功法,均取仰卧位,展伸手足,可使全身放松,腹部舒适。呼吸采取以鼻 纳气,口吐气,或口吸气,鼻出气,使气达腹的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 时腹部凹陷(顺呼吸),或吸气时腹部凹陷,呼气时腹部隆起(逆呼吸)均可,但应 以使气压腹中,使小腹感到充实、饱满、臌胀和振动,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感到发热。 这样就能温中祛寒,调气止痛,治疗腹痛、呕吐、气郁等症。实践证明,腹式呼吸法 对消化系疾病,如胃溃疡、胃痉挛、过敏性肠炎、便秘等有良好效果。 本篇还介绍了“咽气”法和摩腹法。“咽气法”,后世称“吞气“或“食气”法, 是将空气大口吞咽于胃中,然后再吐出,或以意引气通过胃肠,由肛门排出的一种功法。 这种功法可使胃肠蠕动直接得到调解,使腹中气机通利,积聚消散,对胃痛、腹痛、消化 不良、便秘等,有良好功效。“咽气”可以由大口吸气和大口吐气的喘吸法练起,逐渐能 使气停留胃中,下达肠间,最后由肛门排出。摩腹法是调理肠胃功能的重要方法,古人又 称其为摩脐腹、摩生门,认为“腹宜常摩”为养生要诀之一。方法是两手搓热,然后相叠( 一般右手按在左手背上),用掌心在脐的周遭,右边上来,左边下去的顺时钟方向,分小圈 、中圈、大圈各转摩12次。腹痛时摩腹可以理气止痛,无病之人,常摩腹可以调理脾胃。 帮助消化,健脾强身。 <目录> <篇名>四、霍乱门 属性:〔原文〕一法∶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 〔解说〕转筋发作不止,男子以手握固阴部,女子以手牵乳房,两手牵住乳房 两边即可。 〔原文〕二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外踵者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 膝寒,胫骨疼,转筋。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足根向外分开,足趾向内相根,同样是鼻纳气, 尽力行气七息。可治两膝寒痹,小腿骨疼痛,转筋。 〔原文〕三法∶覆卧,傍视,立两踵,伸腰,鼻纳气。去转筋。 〔解说〕俯卧,侧头看一旁、用两足趾着地,将两足跟立起,伸展腰,鼻吸气。 可治转筋。 \x小结:\x 中医所说霍乱是指突发吐泻、腹痛、转筋(俗名“抽筋”,指四肢筋脉痉挛牵掣 疼痛的病症)等症的疾病。包括现代所称的“霍乱”及“急性肠胃炎”等,但不等于现 代医学的霍乱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病诸候”说∶“冷热不调,饮食不节 ,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 故也。”可见转筋症,主要由于寒气入于筋脉所致。本节对霍乱转筋提出了三种导引方法 ∶一是男子用手握固阴器,女子用手牵 两乳房;二是仰卧,舒展手足。踵向外趾相对,行气七息;三是俯卧,侧头,足趾着地 立起足根,伸腰,纳气。这些方法均简便易行,除可用治霍乱转筋外,还可以防治一般的 “抽筋”病。 <目录> <篇名>五、呕吐门 属性:〔原文〕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 除腹肚冷气宿食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 〔解说〕坐正,两手伸向背后,用一手握固另一手腕部,反手按地,使腹鼓起如弓弦, 上下鼓动七次。将手左右更换同样握腕反手按地,鼓腹七次。可消除腹肚中冷气和宿食积胃, 以及胃口寒凉,饮食入胃则呕吐上逆。 〔原文〕二法∶偃卧,展胫两手,左右跷(举足)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 中病,食苦呕。 〔解说〕仰卧,伸展两腿两手,跷起两足根,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腰中疾病 ,食后苦于呕吐。 〔原文〕三法∶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 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解说〕坐地,伸直两脚,用两手牵拉两足,尽力做十二遍。可治疗胃不能受食呕吐。用两 手指交叉兜两脚底,直至两脚感到困痛后松开使脚舒,再把头枕在膝上,尽力按上法做十二遍。可治 肠胃不能受食呕吐。 \x小结∶\x 本篇对呕吐提出了三种导引法。第一法,背手着地,以使腹上下活动,帮助消除 宿食寒气;第二法,仰卧跷踵,舒展肢体,以引气腹中,使气调呕止;第三法,坐位 伸脚,以手握足,或用手兜足,以头枕膝,以活动腰腹理气除呕。有静功、有动功, 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 <目录> <篇名>六、气门 属性:〔原文〕一法∶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极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 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 〔解说〕两手向后,左右两手相合尽力托腰向上,振摇两臂肘来去七次。然后同前式 样,合手托腰,将双手直向上向下用力摩腰反复十四次。可治脊、心、肺气壅闷不舒。 〔原文〕二法∶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厥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 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无有违逆。 〔解说〕两足趾相对,行气五息止,以(意念)引气入心肺,可消除厥逆上气。进而尽 量用力,使两足相对,以意念引肺中内气出,让病患营运肺气,使肺气在体内外展转屈伸正常运 行,所到之处就会无有阻碍,气顺滞消。 \x小结∶\x 本篇气门所述主要是肺气壅塞和厥逆上气。肺主气、司呼吸,主人体气的营运。《灵枢·九 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也。”所谓华盖,是比喻说肺脏居上,就好象在 上的天,复盖着万物一样。肺居上而主肃降,肺气肃降才能使吸入的清气和五谷的 精微向其它各脏腑布散,维持各脏腑的正常活动。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如果“肺失肃降”,就会出现喘、咳,肺气上逆和胸闷 气壅。治疗时宜理气降逆。本篇采用两手托腰,摇动两肘;由上向下用力摩腰的动功 和以意念引肺中内气出的静功调理肺气壅塞,主要是由上向下的摩腰背可使气机舒 利,使气由上向下而降;以意念引肺中气出,可使郁滞之气消散,壅塞之气宣发。若能 动静结合,效果可更好。慢性肺心病、气管炎、哮喘等病患均可采用此功。 <目录> <篇名>七、痰饮门 属性:〔原文〕一法∶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 左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解说〕左侧卧或右侧卧,不息行气十通。可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宜采用右侧卧 位,左有饮病,宜采用左侧卧位,如果还有痰饮不消,可不息,行气以排之,左右各行气 十二息,这样就可以治愈痰饮了。 \x小结∶\x 痰饮是人体内水液停积,输化失常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前人将散在胃肠者称为痰饮,饮 流胁下者称为悬饮,淫溢四肢肌肉者称为溢饮,支撑胸肺者称为支饮。痰饮多因肺失宣 降,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饮留胃肠而致。主证为胸 胁支满,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饮,头昏目眩、短气心悸,背寒冷 如掌大等。治疗痰饮,应以温化为主,因为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本篇主 张采用侧卧,不息法。治一般痰饮,谓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如果 是较严重的痰饮病,还应以意念引“内气”排除痰饮。这实际上就是前述的引气攻病法 (见“一、中风门”解说)。气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膈肌活动加大,脾胃运化健旺, 肾中阳气得补,从而令痰饮温化,三焦气机通畅,故对痰饮病有很好效果。练功时若能 针对痰饮留聚的部位,如胸胁、胃院等,以意念引“内气”直达病所而攻邪祛病,则会 收到更好疗效。 文中“不息十通”的“通”,有几种解释∶(1)一通即一遍。如《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七·白发候养生方导引法”说∶“一通者,一为之,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 “不息十通”即按不息法做十遍。(2)用鼻吸气五次,口吐气一次为一通。如《诸病源 候论》“ 卷三十二·痈疽病养生方导引法”说∶“鼻内息五方一吐,为一通。”笔者认 为此处的“通”即是“全部”、“整个”意,即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或动作即是 一通。如“鼻内息五方一吐”为一整体呼吸过程,完成一遍此呼吸过程即是一通。如 “八、痨瘵门”以“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为一通,即齿叩十四次,吞气咽下十四 次为一整体动作,完成这二个十四次动作一遍,为一通。一通的动作次数有多有少,少者 一次,多者十几次,不能规定一定次数为一通,而应当根据实际完成一个动作的次数定 “通”。 <目录> <篇名>八、痨瘵门 属性:〔原文〕一法∶以两手着头上相叉,长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 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解说〕把两手交叉放在头上,长吸气即吐出。坐在地上,慢慢地伸展两脚, 用两手从外边将膝抱起,急低头进入两膝之间,这样两手交叉抱头上行功十三遍, 可治三尸病。 〔原文〕二法∶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 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虫伏尸皆去,面体光泽也。 〔解说〕叩齿十四次,吞气咽下十四次,为一通,如此做三百通为止。连做二 十日,可使体内邪气都消除;做六十日,小病可愈;做一百日,大病可除,藏于体内 的三虫和伏尸均可消除,使人精神焕发,面体光泽。 \x小结∶\x 痨瘵即是肺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病。古人认为人身中有作祟损人,使人患痨瘵的“ 三尸”和“三虫”等。《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病诸候”说∶“人身内自有三 尸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恶(禁忌邪恶,犯之则为害伤人),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 外邪,为人患害,其发作之状,或沉沉默默,不得知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或 块踊起;或挛引腰脊;或精神杂错。”并指出三尸为∶飞尸、遁 尸,沉尸,另有风尸、尸注(与三尸合称五尸)及伏尸等。道家认为,三尸是隐藏 在人体的作祟之神,每逢庚申日,向天神诉说人的过恶,损人身心。三尸者, 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脏;下尸血姑,伐人胃命。气功练到一定 程度,可驱三尸,使人长寿。 三虫,就是长虫(蛔虫)、赤虫(姜片虫)和蛲虫。是人体寄生虫。又与伏虫、 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合称九虫。 本篇针对“痨瘵病”的特点,提出了二种导引法。一是以双手抱头,长吸气,缓吐 气,再坐下缓展两脚,用手抱膝,向两膝间低头,并抱头十三通。一是叩齿和吞咽气 。叩齿,又称“琢齿”,本书“十九、口齿门”有∶“一法∶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 琢齿三十六。治齿痛。”并认为叩齿“常数行之,使齿不痛,发牢不白,头脑不痛。” 叩齿的方法可先叩臼齿三十六次,次叩门牙三十六次,再错牙叩犬齿各三十六次, 最后用舌舔牙周三、五遍。每天清晨刷牙嗽口后进行最好。也可以随时行之。 <目录> <篇名>九、胁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 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解说〕本段大意是突然左胁痛,可念∶“肝为青龙……”,用意念导气至左胁下 ,则病除。文中“青龙”、,‘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均为 道家隐语。下段“白虎”、“魂神”、“甲申直符吏”等同。不详解释。 〔原文〕二法∶右胁痛,念∶肺为白虎,右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 从甲申直符吏,入右胁下取病去。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 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解说〕右胁痛,可念∶“肺为白虎……”用意念导气入右胁下,则病除。此外, 采用侧身卧位,仲展手臂,伸直脚,用鼻吸气,从口出气,行七息而止。这样还可消除胁部 皮肤痛。 〔原文〕三法∶端坐伸腰,右顾视月,口纳气,咽之三十。除左胁痛。开目。 〔解说〕正坐伸腰,眼向右顾视月亮,用口吸气,咽气三十次。可消除左胁痛。要开目 行功。 〔原文〕四法∶举手交项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急挽。久行, 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解说〕举两手交叉向上放在颈后,相互用力握紧。可治胁下痛。坐地交叉两手手指, 不要完全握固,急相拉。久行此法,可使身体结实得如同金刚。同时还须调息,调息的 要领是呼吸要匀而长,存想如风吹云般轻飘,如雷发作般地隆呜巨声和亮光随呼入吸进了腹中。 \x小结∶\x 本篇介绍了道家默念咒语的导引方法,虽然咒语带有迷信颜色,但从导引方法来看这是有 一定科学性的。有针对性的默念几个字或一段话,可以诱导思想专一,融化杂念,减 少睡意,专注病位,使人易于入静和放松。但从临床实践来看,默念的字句不宜太长, 太长因用意太过和不易与呼吸配合,可致头胀头痛,胸闷烦燥,呼吸促迫或滞塞。本篇 是先念咒语而后调息,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影响呼吸。本节对呼吸方法提出了“令息调长 ,如云,如雷”的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练气功的基本呼吸要求就是要使呼吸“调柔 入细,引病短令长”,柔细就是要柔和轻细,使气的出入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行 云流水,来去自然。《诸病源候论》“卷二·风诸候”引《无生经》曰∶“治百病,邪鬼 、蛊毒。当正偃卧,用目闭气,内视丹田,以鼻徐徐内气,令腹极满,徐徐以口吐之,勿 令有声。令入多出少,以微为之……又当存作大雷电,隆晃走入腹中。为之不止,病自除 矣。”这里“当存作大雷电”,就是以意想象有大雷电,其声光进入了腹中,隆晃即隆隆晃 晃,隆隆是形容雷电的巨声,晃晃是形容雷电的亮光。“如雷”也就是存想有隆隆晃晃的雷 电进入了腹中。 <目录> <篇名>十、腰痛门 属性:〔原文〕一法∶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 ,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 井肋腰脊疼闷。 〔解说〕一手向上尽量伸展,手掌向四方回转,另一手下垂,掌心向下用力按。然后将 两手掌相合头上,指与指用力互推,侧身斜倾,转身抬头似看向上的手掌,并使心气向下 疏散放松,感到向下的气又向上循行即达最大限度。左右上下作二十八次都要这样。 可祛除肩部、胁肋、腰脊的疼闷。 〔原文〕二法∶平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 腰极势。然始却跪,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 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解说〕两膝跪地,伸展两手向前按在地上,等到腰脊内气转动,全身骨松气散时 ,尽力伸腰。然后将身体反回来后仰而跪,便会立刻感觉到好象脊背里有冷气出来,使肩 臂疼痛,疼痛要达到闷痛,才坐下,来回做十四次。可祛除五脏不和,背痛闷。 〔原文〕三法∶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似回转向仰面努膊井向上也, 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气行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若无病患,常 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项痛。 〔解说〕见“二、风痹门”第十法。 \x小结∶\x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痛常为肾亏的一种表现, 但外感风湿寒热邪气也可以引起腰痛。本篇主张腰痛应以动功为主。一法采用举手转身,使 心气向下放松的动作,反复活动两肩、胁及腰;二法采用跪地用手着地撑起腰脊转动、伸展, 后仰腰肢的动作,尽量使腰脊大幅度运动,使其感到疼痛,或者达到闷痛,才坐下收功。这种 以动疏通气血,舒展腰部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易筋经》中的“摘星换斗势”,口诀∶ “只手擎天 掌复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作法∶单手高举, 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八段锦》中的“ 仰托一度理三焦”等都可以说是法一的演变。 <目录> <篇名>十一、香港脚门 属性:〔原文〕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 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 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脚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解说〕采取正坐势,两脚伸直,全身放松吸气,引气向下,使心中感到柔适松散, 然后屈收一足放在膝下把脚舒展开,另一足伸直,使脚趾上屈,并尽量用力。接着向后仰 睡,在头还未着席时,两手立即用力前伸,头向上向前伸,就象被拉起来一样,这些动作要 同时进行,上下来回做十四次,换脚,同样做十四次。治脚疼、腰背冷、血寒风痹,逐渐亏 损之病。 〔原文〕二法∶覆卧,傍视,内踵,伸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 酸疼,脚痹弱。 〔解说〕俯卧,两眼向旁看,脚跟向内,伸腰,用鼻子吸气,尽力行气七息。可消除脚中 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原文〕三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 彻到,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挽,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送气向 下急三七,不失气。数行,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解说〕伸展两足坐下,以意引气,使内气行散到足底涌泉穴,如次三通。气完全 达涌泉后,始收屈右脚,用双手立即握拉脚底涌泉穴,足向前踏手向后拉,同时进行,手 足都用力,并向下以意送气二十一次,不要使其失气。常行,可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 〔原文〕四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使急;一足安膝头心,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 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髀疼急。 〔解说〕屈一脚,脚趾尽力向上翘;另一脚放在屈脚腿的膝头中间,放松身心,行气 使气至足,从两足跟向下出气。然后,一手推膝头向下落于地,另一手向后按地,努力 同时行动,左右交换做同样的动作各十四次,可祛除膝髀疼急。 〔原文〕五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 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 〔解说〕一脚踏地,一脚向后把脚解溪穴(在足腕中)处放在踏地脚跟处,两手用力一 侧向后伸,侧身转动努力做十四次。左右同样动作。可祛除足疼痛痹急,腰痛。 \x小结∶\x 中医所说的香港脚病是指以腿足软弱,行动不便为主症的疾病。古代因其主症是足缓纵不随 ,又名“缓风”或“脚 弱”。一般可区分为两个类型,即以足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干、湿香港脚 如出现气促胸闷,心悸烦渴等证,则称为香港脚冲心,为香港脚病之危候。 本篇对香港脚的导引主张动、静功结合。在运功方面以活动脚、腿及腰为主。在静功 方面强调呼气时要“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散气向涌泉”,“送气向下 三七,不失气”;“散心,两足跟出气向下”。这里的“纵身”“散心”和“使心内柔和适 散”就是要求练功行气时要“松静自然,心宁体散”,避免紧张,克服杂念,使自己有意 识地处于一种非常舒适轻松和宁静的状态。怎样才能松静舒散呢?文中提出一是要“纵身” ,首先要放纵身体、四肢、肌肉、呼吸,使其如散如纵,无有紧张;二是要“散心”,使身 心同时松散,无有挂牵,不为杂念声色干涉,集中心思呼吸行气,“使心内柔和适散”,这样 才能进入最佳状态。使内气充实,营运体内,然后以意引气“散气向涌泉”,“两足跟出气向下 ”就可达到“以气攻病”,治疗香港脚的目标。“纵身”、“散心”的功法,就是后世的松静功, 松即使肌体放松,静即使跟出气心绪宁静。松静两者,相互促进,松散之后,才容易入静,入 静之后,便能放松。所以“松静自然,心宁体散”是练功的基本要求,也是练好功的要领。 <目录> <篇名>十二、积聚门 属性:〔原文〕一法∶以左足践右足上,除心下积聚。 〔解说〕把左脚踏在右脚背上,可治心下(指胃)的 积聚。 〔原文〕二法∶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 开目。除心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仰首望太阳,慢慢用口吸气,咽下,三十次止,开目行功 可除心下积聚。 〔原文〕三法∶左胁侧卧,伸臂直脚,以口纳气,鼻吐之,周而复始。除积聚, 心下不快。 〔解说〕向左胁侧卧,臂和腿都伸直,用口吸气,鼻出气,反复做。可消除积聚 和心下不适。 〔原文〕四法∶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 〔解说〕以左手按右胁,尽力将右手举高。可治疗积聚和陈旧血积。 〔原文〕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 气。以除结聚。低头不息十二通。以消饮食,令身轻强,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解说〕闭口微微呼吸,正坐,面对东方,张鼻吸气,逼气下行停于脐下,然后用 小口慢慢出气十二通。可以去掉结聚,再低头不息十二通,可以消化饮食,使身体轻快强 健。冬天这样做,可使人不怕冷。 〔原文〕六法∶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 蜀王乔。除胁下积聚。 〔解说〕正坐伸腰,向上直伸两臂,仰两手掌,用鼻吸气后闭气,到极限时呼出,如 此七息。名为蜀王乔。可消除胁下的积聚。 〔原文〕七法∶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 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 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复有 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解说〕凌晨去掉枕头,正身仰卧,伸展臂腿,静心合眼,闭口,不再呼吸,使气 达腹中,此时尽量使腹鼓起,并分开两足。再息时要内收腹部,仰起两脚,向后仰屈。 若欲再行要等到呼吸平稳后才可以重作。春天做三遍,夏天做五遍,秋天七遍,冬天九遍。 此法可洗涤五脏,滋润六腑,脏腑的病都可以治好。若还有积聚病者,可以反复鼓起和内收腹 部,到有热感时为止。这样做可以使 瘕消散,病疾痊愈。 \x 小结∶\x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积是有形的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病属血分,在脏;聚是无形气,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在腑。本病的发生,多因 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致令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结而成。治疗应 以理气活血,散积消聚为主。 本篇针对积聚的成因,提出了几种特殊的纳气导引法∶ 1、吸日精法 古代气功家认为纳气的目标是∶“吸天地之元气,采日月之精华”以充养身心,祛病延年。因 而提出了“吸日精”、“嗡月精”、“吞日”、“吞月”、“吞云雾”等纳气法。本篇第二法∶ “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和第五法∶“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 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的方法就是吸日精法。太阳是温暖人间,养育万物的天体,古人认为 面向阳光纳气,可助人 阳气,温补五脏,吸取日精,以壮身。吸日精的方法是仰面向日,面东而坐,以意念想 象将阳光中红紫光芒,吸入口中吞咽入体内,使到达患有疾病的脏腑,若其脏内感觉到 内气已至,再以气攻疾病的患处,患处产生了温暖感觉,有汗出时就会疗效更好。咽气 九次者,是为阳数,有助阳功效。逼置脐下,就是使气沉丹田。吸日精法。又称“存日 攻病法”。“吞日”和“吸日精”稍有不同,“吞日”是以意念想象将太阳吞入体内,存入 脏腑,如“火球”入身,补阳壮精。 2、蜀王乔法 “十四、补益门”王子乔八神导引法有∶“端坐伸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 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可见“蜀王乔”是一功法,至于为何 名曰“蜀王乔”或蜀王台,尚待考察。该功法的特点是将两臂向上伸直,仰两手掌,用鼻吸气, 闭气于内,到极限时再缓慢吐出,如此七息而止。主治胁下积聚。 3、腹吸法 本篇第七法介绍了“腹吸法”,即腹式呼吸法的具体练功方法。体位以正仰卧,去枕,伸展 手及腿,闭目宁神,闭口为宜。呼吸方法采用“不息法”,呼吸的要领是,使气达腹中,先尽量 使腹鼓起,再吸(或呼)时使腹尽量内收,如此,反复鼓起和内收腹部,使腹中有热感时为 止。这是练气功的最基本方法。 <目录> <篇名>十三、脾胃门 属性:〔原文〕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欹身,两手一向偏侧,急努身 舒头共手,竟扒相牵,渐渐一时尽势。气共力皆和,来去左右亦然,各三七。项前后 两角缓舒手,如是似向外扒,放纵身心,摇三七,递互亦然。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也。 〔解说〕治疗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可采用斜身,两手偏向一侧,急挺身,舒展放 松头部和两手,两手相抓互相牵拉,并慢慢牵拉一会儿,尽量保持姿势不变。作时气力要缓 和自然,然后斜身向另一方,左右来去同样姿式各做二十一次。再由脖子前后两侧慢慢伸出 手,好象向外扒,放松身心,摇动二十一次。交替这样做。可去太仓不和,臂腰虚闷不适等病。 太仓∶指胃。《灵枢》胀论有∶“胃者,太仓也。” \x小结∶\x 本篇以转动腰肢,伸展手臂,放松身心的功法,治疗脾胃病。要点是用气和力时,都要 柔和自然,舒展放松。方法颇为对症。 <目录>十四、补益门 <篇名>(一)导引行气法 属性:〔原文〕常以子后、午前,解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 黑不白。 卧引为三,以手指掐项边脉三通,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口中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啄齿无通数,治齿痛。 伏,前侧卧,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 还卧,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 邪热。 去枕,握固不息,自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微鼻内气,愈赢, 不能从阴阳。法,大阴勿行之。 〔解说〕经常于子时后,午时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固,不息行气一通, 举手左右,捂住两耳导引,可使头发乌黑而不白。 卧位引气三息,然后以手抓项旁筋脉再行气三通,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五通,以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十四次,然后相互摩擦两手指,闭目, 用摩擦过的两手指轻揉拭两眶眼,可使人眼睛明亮。 面向东而坐,不息三通,用两手捻两侧鼻孔,可治鼻中息肉。 面向东而坐,不息四通,上下齿相叩,不必计数,治牙痛。 俯卧或前侧卧位,不息六通,可治耳聋目眩。 蜷卧,不息七通,治胸中痛、咳嗽。 抱两膝就地自然卧倒,不息八通。能治疗胸膈以上至头颈、耳、目、咽、鼻的热邪。 不用枕头,握固引气,就地自然而卧,不息九通,再面向东方,可使人体内气机上下通利。 用鼻微微吸气,使气细而匀长,可以治疗瘦弱,不能行房。此功法,阴雨天勿行之。 \x小结∶\x 本篇选辑了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导引法。头项部功法有∶掩耳、掐项、拭目、 捻鼻、啄齿五法,这些功夫后世加以修改补充后有广泛应用。如掩耳法,发展成了掩 耳弹枕的呜天鼓法。用两手掩耳,以食指压中指,两指用力弹后脑枕部,耳内听到咚 咚响声,可防治晕耳呜。掐项法,发展成了擦风池提大筋法。用双手搓擦风池穴,并提 拿两枕部大筋,可改善项强紧张,预防近视、感冒,舒松项脊。拭目法,发展成了揉 眼法。揉眼眶、眼角、睛明、瞳子 等,可改善视力,防治近视。捻鼻法,发展成了擦鼻 法。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法。两中指、食指或拇指背搓擦鼻孔两侧迎香穴及鼻 旁素 穴,能防治感冒,治鼻塞头晕。加上叩齿法,就是一套完整的头项保健操,这些又 被命名为《坐式八段锦》,头面保康功等,流传甚广。 <目录>十四、补益门 <篇名>(二)虾蟆行气法 属性:〔原文〕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大佳。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 消,气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此三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 〔解说〕虾蟆行气法,正位,摇动两臂,不息十二通,此法治疗虚劳效果非常好。 侧卧位,或左或右,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化。右边有饮病,右侧卧;左边饮病,左侧 卧。如有痰饮不消,可引气 排除之。 选择日出、日中(正午)、日落这三个时辰,面朝太阳正立,不息九通,抬头仰首 吸气,取太阳精华之光,吞咽九阳之数,可使人精神百倍。 \x小结∶\x 本篇第二条在“七、痰饮门”,第三条在“十二、积聚门”中已有讨论。这里重点 探讨虾蟆行气法。 《诸病源候论》“卷一·风身体手足不随候”有∶“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 。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者,更互 (蹋和踢的意思),犹言蹶(同 。颠 仆;踏)。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可见虾蟆行气法是古人模仿虾蟆游走 的动作而行的导引术。方法是∶俯伏床上,两手平撑,支持上身,然后用力左右振动两 臀部,不息九通。振两臀就是交替踢蹬两腿,犹如牲畜尥蹶子,虾蟆蹈水那样,左踢动九次 ,右踢动九次。踢动时要配合呼吸,使动静结合。 本节曰∶“虾蟆行气法,正坐,自动摇两臂,”方法是端正而坐,如虾蟆游水样摇动两 手臂。可与前段结合,作为二节动作,先摇臂行气,后摇臀踢脚行气,使成一完整 虾蟆功。 <目录>十四、补益门 <篇名>(三)入火法 属性:〔原文〕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 向南方蹲踞,以两手从屈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考。脊骨末端, 尾部)完, 治淋,遗溺愈。 箕(基。同 )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 引之。愈寤寐,精气不泄。 两手交叉颐(夷。面颊、腮)下,自极。利肺气,治暴气咳。 举两脚,夹两颊边,两手据地服(《病源》作蹲坐)疗宿壅(痈)。 举右手,展左手,坐,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 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仰,若血久瘀为之,即愈。 竖足五指。愈腰脊痛,不能反顾视者。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肩挽之。愈倾侧膝腰及小便不通。 东向坐,向日。左手揖目,举身望北斗,心服月气,始得众恶不入,理头仰苦难牵。 右手反折,各左右自极张弓。兼补五脏不足,气则至。 抱两膝着胸自极。此常令丹田气还,补脑。 坐地。直两脚,以手捻脚胫,以头至地。调脊诸椎,利发根,令长美。 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项上,治久寒不能自温,耳不闻勿正倍声。 不息行气,从头至足心,愈疽痂,大风,偏枯诸痹。 极力左右振两臂,不息九通。愈臂痛、劳倦,风气不遂。 〔解说〕入火法,练功时要下垂两臂,不息行气,此即所谓不被火伤的功法。 采用面向南方(南方在五行属火)下蹲的蹲踞姿势,两手从屈膝的两膝之中伸入, 握住两足掌五趾,让双腿向内弯曲。能通利腰、 尾部,使之强健,治疗淋病、遗尿。 采用屈膝张足而坐的箕踞姿势,用两手攀足心,双足相并,再交叉两手,右手经 左足背握住右脚背,左手经右足背握住左脚背,用力拉脚。可以治疗嗜眠和精神不振。 原文“寤寐”,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从“久寐”解,“精气不泄”从“精气 不明”解。 两手交错托在腮下,用力上引。可以疏通肺气,治疗突然发作的气逆咳嗽。 高举两脚膝,夹在面颊两旁,两手按地蹲坐。(参照《诸病源候论》卷二十, “两脚”从“两膝”解,“据地服”从“蹲坐”解)。此功法可治疗宿痈病,就是积 水积气,日久成饮水不消的癖积病,因癖生痈。 举右手向上,展左手下垂,坐在地上,右脚上抬,掩压在左脚上,治尾骨部疼痛。 举两手交叉放在颈后,尽量用力相握。能治疗胁肋下疼痛。 伸展左手,右手在下握住左手拇指,尽量用力;伸展右手,左手在下握住右手拇指, 也尽量用力牵引。都能治疗骨节酸疼的疾患。 伸展两脚,两手指伸向脚五趾上。(“掩两脚”参照《诸病源候论》改为“伸两脚”) 。这种功法可治疗腰部疼痛似折,不能弯腰前后仰。如果是瘀血久停造成的,施用这种功 法很快就能痊愈。 竖立足五趾,仍采用伸展两脚的坐式,还能治疗腰脊疼痛,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用右手从头上向下牵引左手。能治疗项部不能反转回视的疾患。 坐在地上,伸展左手,用右手指牵引左肩。可以治疗身体偏侧,膝部、腰部不通 利,小便不通。 面向东坐,向着太阳。左手遮目旁,抬头望北斗,心中存想月亮的光华。可以强壮 身体,使得诸邪气不能侵入,并能治疗头痛难以抬举转动。 右手反转弯曲,左手与右手用力交替进行,姿势如开弓状。此功法兼能补养五脏气虚 亏损,使正气恢复。 坐在地上,以两手抱两膝尽量用力贴胸。这种功法经常进行,能使丹田的元气回还,有 补脑的功效。 坐在地上,伸直两脚,用两手捏住脚腕,将头下弯到地。这种功法可调理各节脊椎,通 利头发根部,使头发长而美。 坐在地上,交叉两脚,将两手从脚弯中伸入,低头把手交叉放在项上。能治疗久寒不能自 己转温,耳朵听不见比正常声音加倍响的声音。 行不息行气的功法,用意念把“内气”从头引达足心为止。可治愈疽、 疝气、大风、半身 不遂和多种风痹证。 极力振动左右两臂,闭气不息,连续作九遍。可治疗臂痛、过劳疲倦、风气不遂等症。 \x小结∶\x 《云笈七签》“卷三十四·杂修摄篇”说∶“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 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规中指南》说∶ “神是火, 是药。”《金仙正论》说∶“火者神 也。曰汞、曰日、曰鸟、曰龙,皆我之真意也。”可见古人所说练功中的“火”就是用 意,用意来掌握呼吸,就是火候。如果只知道发功猛练,用意大过,一味追求发动内气, 就必然会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水火既济”,引起所谓“走火”症。轻则气冲胸腹,胸 闷腹胀;重则火冲头目,致头痛目痛,胀重如箍;有的甚至周身气窜,外动不已,癫狂躁 越,“入魔”成疾。纠正的方法就是息火、退火、散火,使火降水升,“阴平阳秘”。“入 火法”承接于吸日精光之后,可以认为就是为了防止入火后火候太过,使火盛阳亢, 火水不济,故以垂两臂不息,以息过盛之火,所以又叫做“不伤火”法。所谓不伤火就是不 要被火所伤,引起阳亢而走火。至于吸日精的具体练习法见“十二、积聚门”。 本篇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火法”为纲,意在强调练气入火后,即应注意息火、 退火,勿使太过而伤火。垂两臂者,意在引气向下,降火平阳,和下面的“入水,举两手臂 不息”正相反,后者举两手臂是为了引火向上,其义详见入水法解说。 本篇后面各段功法,各自成段,与“入火法”似无特殊联系。 <目录>十四、补益门 <篇名>(四)龟鳖行气法 属性:〔原文〕龟鳖行气法,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由鼻出纳气。愈鼻塞不通。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干舌苦。 〔解说〕龟鳖行气法,以衣被覆盖口鼻,不息九通,采用正卧位,呼吸要匀细深长由 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