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灯续焰 书名:医灯续焰 作者:潘楫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灯续焰》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7%81%AF%E7%BB%AD%E7%84%B0 <目录> <篇名>陈序 属性:武林城之东偏,曩有贤者出于其间,曰绍隆王先生。其为人也。朴 迟重,人 莫知之。敝冠穿履,参绍觉师。师心知其贤。已而得道,遂发灵兰金匮之藏,尽其 术,皆解验之。其治病也,划然无疑难矣。先生没而道大行。潘翁邓林,乃其大弟 子也,以故城东有潘氏之学。数年以来,翁道日隆,望日重,而翁必 然曰∶嘻! 此吾王先生之教也。着脉及证数万言,啜叶者众,而翁必退然曰∶嘻!此吾王先生 之教也。人以此贤潘氏,求为弟子者惟恐后。仆观自古师弟之间,盖难言之。自马 融大儒,不能不疑其弟子康成;而吕步舒,或不知其师书。况夫士无贤不肖,入朝 见嫉;女无美恶,入宫见妒。美好者,不祥之器。秦太医李醯之事,岂必不见于门 下哉?而翁终身不忘其师,诸弟子事翁益谨。取黄帝、扁鹊脉书,及近世来诸名家, 条分缕析,讲习不倦。翁之所以教弟子,如王先生之于翁;而弟子之事翁,一如翁 之所以事王先生,可不谓难耶?夫翁生平诚长者,其神术若长桑阳庆,固不待言; 乃诸子以魁杰之才,丘园之秀,厌弃章句,敝屣功名,而心切向往,如七十子之事 孔子。此非翁之道德殊妙,能致是哉?仆于是尤有感焉。士处斯世而全性命,亦极 难耳。以谯玄之术数而难免,以李业之志节而难免,以左慈之幻术而难免,以霍原 之教授而难免。翁与弟子,治其方书,与物无害,与人无争,亦可谓高蹈君子,质 有其文矣。此尤仆所慨叹以为不可及者。岁在执徐,翁春秋六十,适医灯一书告 竣。仆乐得而读之。其网罗群有,剖析毫芒,至矣;而犹不敢自名一家,比于诠注。 翁学之富,技之精,志之谦,此岂末学浅术所能测其堂奥哉。间者蒋子介眉属予言, 因遂述其师弟源流之义,以为翁寿,即以为此书之序。然则翁之所以寿世者,其又 在是也夫。 \x四明陈朝辅燮五氏谨序于西泠之不系舟。\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予素不谙医,尝从二三知己后,讲论切磋,粗闻大义,乃知其道与易通,最精 微,亦最易简也。近世业医家,源流弗彻,好为奇诡之说以欺人,而其惝恍支离, 误人滋甚。宗人邓林子,沉心此道,博综深思。寂寂东城水竹间者数十年,不藉人 知而知藉甚。申酉后,文人墨士,疏笔砚,弃制举,皆负笈邓林之门。邓林初与抉 素问阴阳生化之奥,晰灵枢经脉俞节之微;次辩越人之难经,探仓公之断案,阐仲 景,论叔和,以及河间、洁古、东垣、丹溪等诸家异同之说,皆有以究其本而折其 衷。座下数十辈,率一时名流,虑无不洞开心胸者。最后,乃取紫虚真人所纂四言 举要而节解焉。因脉及证,因证及方。举从前所阐灵素诸家之要,尽融会于平实切 近之中,使读者见如指掌,此所谓最精微、最易简也。以为菽粟即菽粟,以为珍奇 即珍奇。彼偏僻诡诞,欺人误人者,视之竟何如耶?书成,更名医灯续焰。藉此一 续,而后得以普照十方。其功德于后世者,又何可纪极。邓林意萧淡,不屑屑逐声 利。视诊之余,即闭户垂帘,觞咏以自乐。其高致如此。吾友张卿子,玄湛渊微, 覃精易理,与邓林隔水而居。两家门人,无少别异,问难和衷,相长相益。一时相 传为艺林盛事,而予亦得数过从聆闳论焉。呜呼!若邓林者,进于道矣,技云乎哉。 \x壬辰初夏宗末之淇谨序。\x <目录> <篇名>叙原 属性:绍龙王先生者,楫之受业师也。楫童年即知之。万历壬子夏,有同盟朱仲修相 引,乃负笈先生之门。先生与楫同里,相去仅百武。以故朝暮随从,风雨无阻。先 生盖未尝暇豫倦教也。先生初命楫读灵素,次本经,次难经,次伤寒论,次金匮, 次脉经。随读随讲。不升座,不据席,不作学究态。及其兴到理融,口言心应。开 阖也,升降也,方圆也,动静也,上下之感应也,左右之往来也,拆之则千,熔之 则一。卷舒六合,搏弄五行,真令花落空中,风生座上。愚如楫者,亦隐隐跃跃, 有瞻前忽后景象。先生岂常人也哉。先生少孤,早弃学。于经书义理,漠不相入。 传家医业,坐此而废。虽常以此为邑邑,然亦相安于无可奈何。已弱冠,听讲于土 桥绍觉师。师悯其钝朴,命令求慧。先生乃发愿拜清净,三年如一日。忽心中若初 燃之灯,乍明乍暗。久之,觉灯光渐大,灯焰渐高。试一开卷,便能解,非复畴昔 之茫然矣。自此日明一日,即大乘中秘、义理幽玄之书,皆若焚山照渚,水陆现形, 一无逃遁者。先生道业因之尊崇,家声借以振起,益信先生之非常人也。先生西归, 仅五十有九。时为天启甲子之二月,迄今三十年。所及门者,亦复凋谢殆尽。楫老 矣,欲述其指授,愧非游夏之才;不述,又无以毕先生之志。会庚寅夏日,偶及门 有以崔氏脉诀索讲者。读之良备,因用为张本,下以先生平日所教者注解之,而后 附以方。命曰医灯续焰,意谓挑灯而续其焰耳。若曰即此是灯,则吾岂敢? 先生于楫,名则师生,情同父子。受恩罔极,图报无从。尝欲作一传,以表先 生之才异,每苦无因。今本编注成,先后翻阅,皆本先生胸臆,故不敢僭为己有。 叙表于首,以充作传之意。 \x不肖潘楫叙\x <目录> <篇名>潘隐君邓林先生传 属性:隐君姓潘氏,名楫字硕甫,一号邓林。先世三川人。自中允公某,扈建炎皇帝 跸,因家武林。十六世传至君。虽不仕,少以孝弟闻闾里。及壮,博学有经世才, 负大略。遭时丧乱,遁迹城隅,德益高。东南人士,师尊之,至不敢名且字,皆曰 邓林先生。先生父云乔公,丈夫子四举,先生最后。三兄走通邑大都贾。云乔公经 营先生就外传,不令知生产业。先生移瞬辄诵如宿习。发甫燥,一日忽请云乔公曰∶ 兄也牵车,有弟不能代。兄奉甘旨硕劳,大人为儿藿肉浆酒谋。卜商氏何人哉?事 父母能竭其力,未学谓学。儿质下中,颇及效仲由负米故事,即百里犹膝下耳。会 延教授余杭溪南者,束修之肉不缺供。与三兄洗腆,分庆伏腊,雍雍如也。云乔公 绝怜爱之。念佳儿须卜佳妇,议先生婚。定情已协,告。先生长跪阿母前,作婴儿 啼,不欲遽受室,割养妻子。迨迟久婚成,先生孝道愈不衰。云乔公素倜傥多奇, 鄙小儒章句学。顾盼诸子,惟先生神似。先生配徐孺人卒。继配杨孺人,尤健持门 户。与先生执子妇礼,足娱两老人堂上。云乔公遂决策命先生游,观先生胆智。先 生亦内顾少慰,从张将军建阃粤东焉。当是时桢朝乱起,所在群盗蚁屯蜂合,不可 爬梳。粤峒獠窥伺蠢动。先生角巾乌衣,以如意指麾方略,出奇捣渠。渠一鼓夺隘, 余莫敢仰视,争牛酒下先生。先生功还阃帅。归省亲,柔声怡容,仍一孝子,无赫 赫功见颜面也。云乔公侦知大喜,语杨孺人曰∶若真吾儿。我家安仁。三十年一进 阶,郁郁着闲居赋,何如此儿差快人意。复命先生往。先生窃见父母饮啖减畴昔, 心忧之。诡言候张将军骑吏来同发。已而云乔公夫妇同夕逝。先生号血数斗,伟躯 者骨立矣。丧毕复游粤。张将军执先生手,如两臂复完。流氛獗甚,张迁转去粤, 深入败没。先生病不与俱,且见事势多不可为,还里门。自拟清凉居士,卖药都市 中。厥后天下大定,交游多至大官,欲举先生于朝。先生掉头不悦,坐医隐,人以 伯休目之。自壮及髦,凡受业先生者,数百辈。观其器宇,即识为潘门弟子。有以 医从先生游,饮上池照,不失尺寸。知先生者曰∶先生寄志于医。盖以兄西怀君善 病,先生体阿母志,往师王绍隆。不但烧须灼艾,终日夕视脉和药必精,故通于神 明如此。三兄先先生死。未亡暨藐遗孤,悉就先生。生分哺,死归葬。又其常行无 足异者,所着书多可传。诗文落落有高致。年七十四,寿终于家。往岁予疾濒殆, 先生方寸匕起之。日一笋舆过余,只鸡尊酒,谈宴欢甚。观先生饮户第一,酡颜俨 红玉,与人坐春风中,知其有隐德者。其子杓灿、苍与,皆邑知名士。苍与早夭。 杓灿敦伦尚节,概有父风,而才尤隽爽,光大先生门户未艾。先生没后三年,与余游交最善。 蒋芑曰∶先生非隐者也,而德以成其隐,时会然也。身不及显,其子欲无显得 乎?惟孝友于兄弟,效奇幕府,晚晦迹于方书,是亦为政焉。乃或父子相戾,亲兄弟争钱财,亦独何哉。 <目录>卷一 <篇名>血脉隧道第一 属性:脉乃血 ,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水自源而分流曰 。合分起伏,道各井然。人身之血,犹夫水也。血中之脉, 犹夫 也。 通则水源活,脉通则气血行。气也,血也,其在于人身,浑沦条析, 非一非二。设经脉不先为流转,则潜行默运之机碍矣。 濡守使,又安望其各尽乃 职耶。(《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素问》阴阳应象论曰∶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 阴之使。)隧道,即经脉也。言其在血中,精密隐隧,自成一道。《灵枢》营气篇云∶营气之道,内谷 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营出中焦之义 了然。)《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 脉。(壅遏犹言拥迫,使入隧道,而无别道可避也。)《灵枢》卫气篇云∶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 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合 诸篇论观之,乃知血为总名,而脉则指营气流行不息之道耳。若与血二,实无有二。 然非呼吸,不能流行,故曰气息应焉。(仲景平脉篇云∶呼吸者,脉之头也。又《灵枢·动输篇》云∶其 行也,以息往来。) <目录>卷一 <篇名>法地合心第二 属性: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天阳地阴,气阳血阴。人之脉,以血为体,固当配地。然观其上下周匝,出入 脏腑,联系贯通,起伏交会,一如大气之行于地中。故地有脉而山川秀丽,人有脉 而形体安全。象之吻合,莫有肖于此者。故曰其象法地,能再因其象而取法焉。则 吾医之识脉,与堪舆之寻龙,无二义也。府者,藏也,聚也。隧道乃精专所注,故 为血之府。充遍人身,应夏火之气。中焦变赤,得正南之色,故为心之合。肺主皮 毛而朝百脉,如部落然,故为皮之部。(《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又六节脏象篇云∶ 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肺者气之本,其充在皮。又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又平人气象论云∶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又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目录>卷一 <篇名>始生营卫第三 属性: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肾为十二经脉之根,故曰资始。胃乃生化之源,故曰资生。肾之与胃,盖有先 后天之分焉。《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 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此即资始资 生之注脚也。所谓阳中之阴者,盖本乎营卫耳。营者营运于中,卫者护卫于外。营 为阴血,行脉之中,入隧道也。卫为阳气,行脉之外,不入隧道也。 <目录>卷一 <篇名>气动脉应第四 属性: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 气如橐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气,阳也。血,阴也。阳主动,阴主静。脉之行也,必气为之先。气行则血行, 气动则脉动。阴阳相应而不相失,如交谊然。橐,圈橐也,无底之器。 ,管 也, 有孔之物。夫阳气之自顶至踵也,虽固护于外,无间隔于中。其游行出入,溪谷募 腠,又各有窍穴,故如橐如 。波,微浪也,涌叠而前。澜,回澜也,旋涡而返。 血之在气中也,陇涌流行,亦复回环灌溉,故如波如澜,若合若分,互为体用。周 流上下,无始无终,此则循环之义矣。 <目录>卷一 <篇名>寸口大会男女定位第五 属性: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肺,手太阴肺注手 阳明大肠,手阳明大肠注足阳明胃,足阳明胃注足太阴脾,足太阴脾注手少阴心, 手少阴心注手太阳小肠,手太阳小肠注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注足少阴肾, 足少阴肾注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注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注足少阳胆,足少 阳胆注足厥阴肝,足厥阴肝还复注手太阴,是谓一周。其脉数十二经,共长十六丈 二尺。各有长短,亦逐经各有动脉。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 明脉动合谷、阳溪;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手 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手厥 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 ;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 阴廉之类。既皆有动脉,是皆可即其脉以诊病。今惟取手太阴寸口动脉,决诸病之 死生吉凶者,何耶?盖手太阴一经,内属肺脏。其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其肺系 上连喉咙吭嗌以通呼吸。肺主一身之气,气非呼吸不行,脉非肺气不布。故仲景云∶ 呼吸者,脉之头也。又寅初方升之气,出于中焦。中焦,指胃也。盖胃为水谷之海, 属土居中。灌溉四脏以及百骸。所谓灌溉者,无非一水谷之气。四脏中固有土,而 土中亦具四脏。(即胃气中要有弦、钩、毛、石,弦、钩、毛、石中要有胃气义。)脉之昼夜, 五十环周。始于此,亦终于此。始终循环,原无少间。但以一日夜分四时论之,必以寅初为更始 也。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盖以此时,诸脉更始于胃。 其大小虚实,躁静疾徐,种种毕露。出于胃,即注于肺,最为切近。又必由肺之呼 吸以行,此所谓肺朝百脉也。呼出于阳,吸入于阴。一呼脉二至,一吸脉二至,总 四至为一息。一日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即此一呼一吸,脉气行去六寸,以一 万三千五百息算来,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得周行于身五 十度,此昼夜脉行度数之准则也。(据越人二十三难云∶脉数总长十六丈二尺,任督二跷在内。以一呼一吸行六 寸算之,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共行八百一十丈。周于身者,得五十度。后又云∶其始从中焦注手太 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所谓如环无端者。不知二跷、任督从何处接入?岂附行于足少阴、太阳 耶?附则不能在循环注接之内。当俟知者。)凡初持人之脉,先令仰手。以腕之高骨对平处,谓之关上。 关前为阳,后为阴。阳曰寸,阴曰尺。尺至寸,长一寸九分。即此一寸九分,三部分之,为寸、关、尺 也。关居中,若为阴阳界限,而阴阳实互交于此。能先后细为推究,未有不得其病情者。三部中又各有定位。 木火居左,金土居右,水居其下。若以相生论之,则左关肝木生左寸心火,左寸心火生右关脾土,右关脾 土生右寸肺金,右寸肺金生两尺肾水。魂为肝神,魄为肺神。谷不可言脾神,然其变化资生,生死以之,更 神乎神矣。谷神,一魂魄也;魂魄,一谷神也,而又总摄于心君。游行出入,虽无处不到; 而盛衰逆顺,未有不从寸口验焉。左肝、心为木、火,为阳主升,主生长,职多发 施,故曰司官。右肺、脾为金、土,为阴主降,主收受,职多聚纳,故曰司府。男 子生于寅,以阳为体。左阳也。左大则气钟于阳,故在男为顺。女子生于申,以阴 为体。右阴也。右大则气钟于阴,故在女为顺。由是男女之本命分系于左右,顺则 虽病,而本命犹可扶持。关前一分,人命之主者,指魂魄谷神也。左为人迎,右为 气口者,指司官、司府也,决断神门。关后有两者,指两肾也。即应肾间动气也, 即《难经》八难所谓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曰神门。关前谷神、关后神门二脉, 即生人之先后二天也。无二者,言无此二脉也。无则根本绝矣,故死。(即无一亦死。)仲 景云∶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殆亦关前关后之谓乎?男女脉 同,同于定位。惟尺则异,异于盛衰。男子钟于阳,故阴弱。女子钟于阴,故阴盛。 独验于尺者,天一资生之始,阴阳即判于此耳。(尺乃生人之根本,如草木之色香华实皆判定于根 。) 反此,则男得女盛,女得男弱,男女皆失其常,故当病至。 <目录>卷一 <篇名>七诊九候第六 属性: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与皮毛相得曰浮,按之至骨曰沉,中则在浮沉之间,上下即寸与尺,此概两手 六部而言也;左右,左手、右手也,是谓七诊。言能消息细求,错综审别,则上下 表里之病,无遁情矣。一说上下左右,即脉要精微论所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 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 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竟,尽也。上竟于鱼际,下竟于尺末。)又《素问》三部九候论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 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亦谓之七诊,但与本文七诊之 义不同,当参看。九候者,言脉分三部。三部中,各有浮中沉,是谓九候。九候之 情形,非举按轻重不能得,其候以五动为准。寸则候胸上至头之疾,关候膈下至脐 之疾,尺候脐下至足之疾。左脉候身之左,右脉候身之右。病随脉之所在而见。不 病,则脉不应。与前七诊,大同小异。(七诊九候当参看。)总不外仲景所谓效象形容四字而 已。心肺居上,脉应浮。肾肝居下,脉应沉。脾胃居心肺肾肝之间,谓之中州,脉 亦应在浮沉之间。心肺同一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属心;浮涩而短者, 象秋金,故属肺。肝肾同一沉也,但沉而弦长者,象春木,故属肝;沉实而濡者, 象冬水,故属肾。脉和而缓,不虚微,不实强,不疾不迟,自有一种舒徐冲融气象, 土之性也,脾胃宜之。命门右肾,固舍相火,然终不能离水位,故与左同断。 <目录>卷一 <篇名>四时胃气第七 属性:春弦夏洪,洪当作钩。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天地之气,东升属木,位当寅卯,于时为春,万物始生。其气从伏藏中透出, 如一缕之烟,一线之泉。在人则肝应之而见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 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者 是也。气转而南,属火。位当巳午,于时为夏,万物盛长。其气从升,后散大于外, 如腾涌之波,燎原之火。在人则心应之而见钩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盛去衰, 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者是也。气转而西,属金。位当申酉, 于时为秋,万物收成。其气从散大之极,自表初收,如浪静波恬,烟清焰熄。在人 则肺应之而见毛脉。即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平人气象论所 谓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者是也。气转而北,属水。位当亥子,于时为冬,万 物合藏。其气从收降而敛实,如埋炉之火、汇潭之泉。在人则肾应之而见石脉,即 玉机真藏论所谓其气来沉以搏,平人气象论所谓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者是也。(玉机真藏作 冬脉营。营者营聚于中,中必实,亦石之义。钩而按之坚,乃有石义。不尔,是夏脉矣。)以上经论 所云四时诸脉形状,虽因时变易,其中总不可少和柔平缓景象。盖和缓为土,即是 胃气。有胃气而合时,便是平脉。玉机真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今弦钩毛石中有此一种和缓,即是灌溉四旁,即是土矣,亦即是脾脉矣。以其寓于 四脉中,故又曰善者不可得见。平人气象论云∶长夏属脾,其脉和柔相离,如鸡践 地。察此脉象,亦不过形容其和缓耳。辰戌丑未四季之月,各月土旺一十八日,即 是灌溉四旁之义。故分而为四,有土而不见土也。若论五行,则析而为五。土居其 中,是属长夏。况长夏居金火之间,为相生之过脉,较他季月不同,故独得见主时 之脉。二说虽殊,其义不悖,当参看。所谓太过、不及者;言弦钩毛石之脉,与时相 应,俱宜和缓而适中。欲其微似,不欲其太显;欲其微见,不欲其不见。今即以一 弦脉论之。若过于微弦而太弦,是谓太过。太过则气实强。气实强则气鼓于外,而 病生于外。若不及于微弦而不弦,是谓不及。不及则气虚微。气虚微则气馁于内, 而病生于内。其钩毛石之太过不及,病亦犹是。今不但不见春弦之太过不及,而反 见毛浮之秋脉。当升而反降,当生而反杀。气机大逆,神转不回,是谓克贼,未有 不病而死者。春木既为金克,金日邪旺,正何以堪,故死于此。五脏皆以此理推之, 自无差失。四时有四时之脉,四时有四时之病。但土灌四旁,虽病变百出,必以之 为本。况胃气乃水谷之精。诸脉有神,水谷之力也。不闻得谷者昌乎。诚不可不审。 <目录>卷一 <篇名>平和迟数第八 属性: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医至病家,宜默坐片时。先调停自气,令呼吸均匀,方诊其脉。(平人气象论云常以不 病患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大约以我呼吸一息,得彼脉四至五至为准则。(呼吸闰 以太息,故在四至五至之间。)此为平和之脉,断为无病。虽病亦极微浅,以脉不为病变故也。( 病邪微,不能变易其脉。)若一息三至,不及四五,是名迟脉。迟则气寒而行慢,故病主冷。 若一息六至,过于四五,是名数脉。数则气热而行快,故病主热。转迟则更迟,在 三至以下,而冷者愈冷矣。转数则更数,在六至以上,而热者愈热矣。此迟数脉病 之相应也。迟数既明,寒热乃定。欲知寒热之所属,又当别乎浮沉耳。 <目录>卷一 <篇名>内外因第九 属性: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为提纲,引申触类。 在表则浮,在里则沉。迟则为寒,数则为热。固一定不易之理,而因则有二焉。 此内外之不可不辨也。外感六淫,因之于天。内伤七情,因之于人。六淫者,天之 阴阳风雨晦明也。即《左传》医和所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 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也。淫者,淫佚偏胜。久而不复之谓。故阴淫则过于清冷, 而阳气不治,寒疾从起,如上下厥逆,中外寒栗之类。阳淫则过于炎燠,而阴气不 治,热疾从起,如狂谵烦渴,血泄浸淫之类。风淫则过于动摇,而疾生HT 末,如 肢废毛落、 习螈 之类。雨淫则过于水湿,而疾生肠腹,如腹满肿胀,肠鸣濡 泻之类。晦淫则过于昏暗,阳光内郁,而成惑疾,如百合狐惑,热中脏燥之类。明 淫则过于彰露,阳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动悸,错妄失神之类。七情者,人之 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即所谓七气。而巢氏《病源论》,以劳气易惊气,又增寒热二 气,广为九气。若配四时五脏,则又只言五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 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是已。据巢氏言九气之状,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 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气上者,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食,故气上矣。喜气缓者,喜则气和,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气消者,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矣。恐气下者, 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矣。寒气收聚者,寒则 经络涩滞,故气收聚矣。热气泄者,热则腠理开窍,营卫通,故汗出而气泄矣。忧 气乱者,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气耗者,劳则喘且汗, 内动外泄,故气耗矣。思气结者,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是谓九 气,而七气即在其中。虽皆内因,而为病则有二种。一种因感触情境,气久不散, 着而为病者,病生于情也。一种因五行之盛衰,五脏之虚实,互相胜复,病中见情 者,情生于病也。病生于情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又 曰∶东方生风,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 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在声为歌,在变 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 忧。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 胜恐。又《灵枢》口问篇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 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脉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 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又《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忧恐悲喜怒, 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 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又《灵枢》本神篇云∶怵惕思虑者则伤 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 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 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 乱,四肢不 举。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肺喜乐 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皮革焦。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 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 痿厥,精时自下。又《素问》调 经论云∶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喜则 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又 《素问》痿论,岐伯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 血也。又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 为白淫。又《素问》遗篇云∶人忧愁思虑即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愁忧恐惧则伤心。又《灵枢》口问篇云∶口鼻者,气之 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 液道开,故涕泣出焉。又寿夭刚柔篇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又《素 问》血气形志篇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苦,病生 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又《素问》疏五过论云∶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流连,病有所并。又 云∶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逆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又 曰∶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 痿为挛。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又通评虚实论云∶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暴怒之病也。又《灵枢》刺节真邪 篇曰∶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又《素问》经脉别论曰∶有 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惊而夺精,汗出 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此皆病生于情也。情生于病者,如《素问》金匮真言 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又《素问》调经 论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又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又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又云∶ 胆为怒。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 则恐。又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又《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 休,神不足则悲。又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又《灵枢》行针篇曰∶多阳者多 喜,多阴者多怒。又《素问》解精微论曰∶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 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又《灵枢》本神篇曰∶肝 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又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 笑不休。又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又《素问》脉解篇云∶阳明所 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 而惊也。又曰∶少阴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 阴阳相薄,故恐也。又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又《灵 枢》根结篇曰∶厥阴为阖,阖折即气绝而喜悲。又《素问》缪刺篇曰∶邪客于足少 阴之络,令人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又《素问》生气通天论曰∶俞气化薄,传为 善畏,及为惊骇。又《灵枢》五变篇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 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 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又《素问》痹论曰∶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又曰∶肝痹, 夜卧则惊。此皆情生于病也。故病生于情者治其情,如喜胜悲,悲胜怒之类。情生 于病者治其病,如平肝怒解,温胆悸宁之类。外因之邪自表而入。当其在表,正气 应之,其脉必浮。若见沉脉,邪已去表而入里矣。若脉不及四至,名曰迟。迟则邪 在阴分,主冷。过于四至,名曰数。数则邪在阳分,主热。内因之邪,自内而生, 如暴喜、卒惊。暴怒阳气浮越,脉应之而浮,其中必虚。如今之暴怒蹶仆、卒惊晕 倒、大喜伛痛如中风状,而非外来之风,此即所谓虚风也。若忧思悲恐,久积沉郁, 脉应之而沉,以无虚浮风象,故直指曰气耳。迟则为冷。若脉迟,不论因于何气, 皆主冷也。数则为热。若脉数,不论因于何气,皆主热也。数皆主热。若浮而得之, 不论何因,其热在表。沉而得之,其热在里。迟既主冷,若浮而得之,不论何因, 其冷在表而虚。沉而得之,其冷在里而结。外因之表里阴阳,内因之风气冷热,非 参以脉,则不能分别。然而脉理浩繁,能提括其纲,自可条析其目,但以浮沉迟数 四者而触类焉。则引彼可以证此,申此可以例彼,而诊家之精义,思过半矣。 <目录>卷一 <篇名>浮脉第十 属性: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绵一作帛。)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天覆于上,阳也。浮脉似之,故曰法天。其脉应手皮毛,轻手可得。按之且有 泛泛欲上之势,如水中漂木,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脉经》所谓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者是也。若浮脉中加以洪大,来盛去悠,是为有力之浮脉,谓之浮大之脉 亦可。若浮脉中加以虚大,迟而且柔,是为无力之浮脉,谓之虚大之脉亦可。若浮 而虚大之甚,则涣散弥漫,不敛不实,名曰散脉,《脉经》所谓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者是也。若四边有而中则无,名曰芤脉。芤者,中空之草,其状如葱。《脉经》所谓 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者是也。若浮而小,名曰濡脉。如帛浮于水,按之软薄,全无力 也。若浮濡之甚,则极虚极小,名曰微脉。不胜重为寻按,《脉经》所谓若有若无,或欲绝者是也。 <目录>卷一 <篇名>沉脉第十一 属性: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 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蛛丝然。 地载于下,阴也。沉脉似之,故曰法地。其脉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更有 深深下沉之势,《脉经》所谓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者是也。若沉之极,似附着于筋 骨,名曰伏脉,《脉经》所谓极重按之乃得者是也。若沉而有力,实大弦长。弦则强 急,且大且实,坚牢之义,自可想见。《脉经》有革脉而无牢脉,要知牢即革也。革 脉形如按鼓,亦即强急坚牢之义,皆有余于外者。若牢之甚,则内外皆实, 而 强,如有根蒂也。沉而无力,既小且柔,是名为弱。《脉经》所谓极软而沉细,按之 欲绝指下者是也。弱之甚,则更柔更小,若有若无,萦萦如蜘蛛之丝,名曰细,与微脉固不相远也。 <目录>卷一 <篇名>迟脉第十二 属性: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 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应四至,是其常也。迟则一息三至,气不振发,行不如度, 故曰属阴。缓则小 于迟,犹未能及于四至。若一息二至,元气已损。一息一至, 元气已败,病则必不可治。两息一至,真精夺去,虽一见脉,正气已无,不过烬灯 之余焰耳。迟而浮大,或为虚散,或为芤革。迟而浮小,不为濡则为微。迟而沉小, 不为细则为弱。迟而细,则力不足于往来,名曰涩。往来艰涩,则易于散,而或有 一止。(不足之止。)然非绝藏之脉,故止而复还也。结则缓中时或一止,止而复来。盖 气有结滞,脉为阻碍,暂一止而复来。(阻塞之止。)与涩之易散一止者,不相悬也。代 则缓中一止,止不能回。(脱根之止。)《脉经》所云∶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正如替代之 代,有出无入,有去无来之象。 <目录>卷一 <篇名>数脉第十三 属性: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脉以四至为平,闰以太息,大约不出五至。若一息六至,是为数脉。气行速疾 逾于常度,故曰属阳。一息七至,气更速快,故曰疾。一息八至,阳热已极。一息 九至则元神散脱,而与迟之夺精者,固无异也。数而浮大,其名曰洪。数而沉大, 不为牢即为实。数而往来流利,是名曰滑,即《脉经》所云辗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者。数而有力,是名曰紧。紧原以形状言,不以至数言。但紧脉敛实似弦,弦则直 急如弦。紧则《脉经》所云如转索,如切绳,内有搅动弹搏之状,似乎数也。若 数中时见一止,(失伦之止。)名曰促脉。脉流数疾,势如奔逸,偶不相继,故一止耳。 仲景云∶阳盛则促,故当于寸口见焉。若数脉见于关上,名曰动脉。盖关为阴阳交 互之处,阴阳不和,两相抗激,势不相下,故迸于上而厥厥动摇也。然上下无头尾, 只在一分之关上,非圆实之小豆,不足以形容其状也。 <目录>卷一 <篇名>长脉第十四 属性: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脉位有三,寸关尺也。长则透出本位。惟其透出,乃见长象。非气之充畅,不 能有此,故曰治。若长而端直,应于指下,是为弦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曰∶ 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者是也。 <目录>卷一 <篇名>短脉第十五 属性: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脉短,则气不充畅,无论在寸在尺,俱不能满足本部。惟其不能满部,乃见短 象。气不足,非病而何?然此惟尺寸见之。设若在关而不满本部,则与尺寸不相接 矣,理无此脉。盖脉类多矣。有一脉,自有一脉之形。形有不同,故病亦各异。若 脉数形兼见,而病亦数种兼成。仲景所谓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者也。如下文云云。 <目录>卷二 <篇名>浮脉主病第十六 属性: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脉与皮毛相得。亦有势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气应于 表,其里必虚,故里不足。浮亦主风。浮而有力,风热所为。盖风为阳邪,其性轻 浮动荡,加之以热,势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荆防羌壳芩栀石膏之类。)无力则浮而虚矣。血 主里,气主表。血弱不能谐气,故反浮,亦里不足之义。(宜参 四物汤之类。)脉浮而迟, 乃鼓动之不及也,为风虚。(宜四君子汤或防桂参 之类。)脉浮而数,乃鼓动之太过也,为风 热。(宜荆防膏薄栀芩丹皮生地之类。)脉浮而紧,紧则紧敛,寒之性也,风中有寒。(九味羌活汤、麻 黄汤或苏 羌杏姜葱之类。)脉浮而缓,缓则缓漫,湿之性也,风中有湿。(宜羌防苍白术防己黄 桂附 之类。)浮虚伤暑者,暑伤乎气。气主浮外,而暑性张散,故伤暑者多汗。经曰脉虚身 热,得之伤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之类。)浮芤失血者,血去脉空耳。盖卫行脉 外,营行脉中,血失则营损,营损则脉中空,如芤草之状也。(宜黄 归芍或当归补血汤、琼 玉膏之类。)脉浮而洪,充涌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则有表无里,故曰虚火。(宜当归补血汤、 四物汤、六味丸、八味丸之类。)浮微劳极,阳气欲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 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汨汨乎不可止。盖言阳气清净,烦劳则阳精张散而竭绝。积于夏长之时,当振发而 反退陷,故变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气应振而反靡,应出而反入,如煎迫之 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渐少,即《难经》十四难所谓自皮毛以及于骨之五损,从上 下者是也。今之五劳六极,虚怯损瘵,皆煎厥之类。阳主浮,以其因于耗阳,故脉 浮微耳。(宜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大造丸、四君子汤、八珍汤之类。)脉浮而濡,衰薄之甚,仅有其上, 若无其下,故主阴虚。(宜四物汤、六味丸之类。)若浮而散,则又阴虚之极矣。阳在外,阴之 使;阴在内,阳之守。阴虚极而不能为守,则阳无所根据,浮越而散,略无阴凝内敛 之象,故阴虚剧。然而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谓之阴阳两虚亦可。(宜十全大补汤、金匮肾 气丸之类。)脉浮弦者痰饮。痰饮何自而生乎?《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 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二说虽殊,其理则一。方饮之由 胃游溢而上输于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喷发,炊釜之沸腾,即中焦之如沤。由脾散精 而上归于肺也,拔粹升纯,氤氲若 ,即上焦之如雾。由肺之通调而下输膀胱也, 气化开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渎。名虽有三,实则一气。若气虚寒不运,则饮 亦停留不行,随不运之处停留,则随停留之处见病矣。大约暴则为饮,久则成痰。 清薄则为饮,浊浓则成痰;寒多则为饮,热多则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结盐之义也。 弦乃阴脉,为阳不足。仲景云∶弦为阳运,正言阳之不能运也。又云∶沉潜水蓄, 支饮急弦,俱言阳气衰弱,不能营运其饮,故见此弦敛不鼓之脉耳。(宜金匮苓桂术甘汤、 小青龙汤之类。)水饮应沉,而言浮者,当在上焦。若浮而滑,则非弦敛不鼓之脉,寒当 化热,饮当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陈汤,或栀芩花粉玄明粉之类。) <目录>卷二\浮脉主病第十六 <篇名>附方 属性:\x参 四物汤\x 治血虚。气不能与之谐,反上气喘促,自汗恶寒,面白,脉浮,按之空涩。或曾经失血者。 人参(一钱) 黄 (蜜炙、二钱) 当归(二钱) 熟地黄(二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半) 芎(八分) 上为粗末,水二盏,煎七分,温服。 \x四君子汤\x 治真气虚弱及短气、脉弱。加陈皮,名异功散;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白术 人参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远温服。 \x九味羌活汤\x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二分半)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细辛(四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热服取汗。陶节 云∶春夏秋感冒, 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见太阳表证,宜服此平正方也。其加减法,在人 自变通耳。 \x仲景麻黄汤\x 治伤寒太阳脉浮,头项强痛,腰脊疼,发热恶寒,身体痛,无汗而喘者。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 甘草(五钱) 杏仁(去皮尖、五十粒)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初沸,去上沫,再煎至七分,温服取汗。汗出不必服尽剂。 \x清暑益气汤\x 黄 (一钱半,汗少减五分) 苍术(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去芦) 白术 陈皮 神 曲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浸) 葛根 青皮(去瓤) 当归身 麦门冬(去心 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剂之多少,临时斟酌。此东垣所制, 以治长夏土令湿胜,非独暑也。其论云∶暑湿蒸炽,人感之则四肢困倦,精神短 少,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小便黄数,大便溏频。或痢 如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或汗少,血先病而气不病也, 其脉洪缓。若血气相搏,必更加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 燥之剂治之。《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 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 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 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 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x百一十味香薷饮\x 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汤泡去白)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去壳) 黄 (去芦) 干木瓜 浓朴(姜汁制、炒黑色) 炙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汤或冷水调下。 \x当归补血汤\x 治气血俱虚,肌热恶寒,面目赤色,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重按似 无,此脉虚血虚也。此病多有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 (一两,炙) 当归(二钱,酒洗)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x琼玉膏\x 治吐血咳嗽。 生地(新鲜者,取汁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人参(六两) 以参、苓为极细末,以地黄汁和蜜拌入。用瓶贮,纸箬包其口,用桑柴火重汤 煮三昼夜。取出水浸三日。白汤点服。 \x六味丸\x 一名地黄丸。治肾经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闭,气壅痰嗽,头目眩晕, 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牙不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 为痰,血虚发热等证。其功不能尽述。 熟地黄(八两,酒蒸、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去骨) 白茯苓( 去皮) 泽泻(去毛,各三两) 上各另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滚汤下。 \x八味丸\x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弱,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 夜多漩溺等证。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x十全大补汤\x 治气血俱虚。发热恶寒,自汗盗汗,肢体倦怠,或头痛眩晕,口干作 渴,喉痛舌裂。及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利,惊悸发热。或寒热往来,晡 热内热,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干涩。或大便滑泄, 肛门下坠,小便频数,阴茎痒痛。或脐腹阴冷,便溺遗沥。或心神不宁,寤而不 寐。或形容不充,肢体作痛,或鼻吸气冷,急趋气促等证,皆是无根虚火。但服 此药,诸病悉除。凡元气素弱,起居失宜,饮食劳倦,用心太甚,以此为主。 肉桂 甘草 芍药 黄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熟地黄(各等分) 上水煎服。 \x生脉散\x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大行, 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参(五钱)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三钱) 上水煎服。 \x大造丸\x 治诸虚百损,精血两亏,形体 羸,筋骨痿弱。或七情伤感,以致成劳。 或外感失调,久成虚乏。凡一切不足之疾,服此渐复真元,功难尽述。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水浸,轻轻摆开,换洗令净白为度。勿动筋膜,用竹器盛于长流水中,浸一 刻取生气提回, 以瓦瓶隔汤煮极烂如糊取出。先倾汁入药内,用石臼、木椎捣极均细为度,入后药) 干地黄(一两五 钱) 熟地黄(二两)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半) 当归(一两) 枸杞子(七钱) 五味子 牛膝(各七钱) 杜仲(一两半) 小茴香 黄柏 白术(各二两) 陈皮(二钱) 干姜(二 钱) 侧柏叶(采向东嫩枝,隔纸焙二两) 如气虚,加人参,黄 各一两。血虚,倍当归,地黄。肾 虚,加覆盆子、炒,巴戟去心,山茱萸肉各一两。腰痛,加白术、盐水炒,萆 ,锁阳、酥 炙,续断、酒洗,各一两。骨蒸,加地骨皮,知母,丹皮,各一两。如妇人, 去黄柏,加川芎,香附,条芩,俱酒炒,一两。共末,同河车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清晨白汤下。 \x八珍汤\x 治肝脾伤损,气血虚弱,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不时寒热,眩晕昏愦。 或大便不实,小便淋赤。或饮食少思,小腹胀痛等证。 人参 白术 白茯苓(各三钱) 甘草(炙) 芍药(各一钱) 当归 熟地黄(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上水煎服。 \x仲景苓桂术甘汤\x 《伤寒论》云∶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服此汤。又治停痰寒饮,中虚冷泻等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x仲景小青龙汤\x 《伤寒论》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服此汤。 又治停饮,久咳肺寒。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 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 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x二陈汤\x 治脾胃虚弱,中脘停痰,或呕吐恶心,或头目不清,饮食少思等证,乃诸痰主药。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钱) 甘草(八分) 加姜一钱煎服。 <目录>卷二 <篇名>沉脉主病第十七 属性: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脉按之至骨曰沉。对待浮表,是曰主里。寒乃水寒,积乃脏积,总属阴凝,故 见沉脉。沉而有力,有物在里,非痰即食。(痰宜用王隐君滚痰丸,食宜用仲景大承气汤之类。)沉而 无力,里原非实,但气不伸。(宜和剂四七汤、河间正气天香散之类。)沉为在里而复迟,虚寒可 必。(宜仲景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汤之类。)沉为在里而加数,伏热何疑。(宜宝鉴既济解毒汤、导赤散、黄 连解毒汤之类。)沉而紧,则寒为敛实,故冷痛也。(宜金匮乌头煎、和剂来复丹之类。)沉而缓,则阳不 健行,故水蓄焉。(宜仲景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之类。)沉而牢,乃阴寒之滞着,应当痼冷。(宜和剂 来复丹,大七香丸。)沉而实,是阳气之聚搏,宜乎热深。(宜仲景大承气汤、子和神芎丸之类。)沉为 阴,弱为虚,沉弱必主阴虚。(宜金匮肾气丸、六味丸之类。)沉为里,细为湿,沉细定成痹湿。 (宜金匮桂枝附子汤、和剂渗湿汤或胃苓汤之类。)沉为阴,弦为饮。沉弦则饮停腹阴而时痛。(宜仲景小 青龙汤、五苓散之类。)沉为里,滑为食,沉滑则食宿肠里而难推。(宜仲景大承气汤、洁古枳术丸、丹 溪保和丸之类。)沉已气沉于骨,伏则至骨如无。势甚笃危,须分久暴。暴则既吐且利而 暴脱,温补可回;(宜和剂大七香丸、仲景理中汤或藿香正气散之类。)久则阴毒聚积之久阻,峻攻莫 愈。(宜枳实理中丸之类。) <目录>卷二\沉脉主病第十七 <篇名>附方 属性:\x王隐君滚痰丸\x(《养生主论》)痰之为病,成偏头风,成雷头风,成太阳头痛。眩晕如坐 舟车,精神恍惚。或口眼 动。或眉棱耳叶俱痒。或颔、腮、四肢游风肿硬、似 疼非疼。或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或齿颊似痒似痛, 而疼无定所,满口牙浮,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 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如 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胶,或如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 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戳,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 出,则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 因触发,忿怒悲啼,雨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方数道, 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或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戳, 乍起乍止,并无常所。或不时手臂麻疼,状如风湿。或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 所螫。或四肢不举,或手足重滞。或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阖甚难。或阴晴交 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 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 肉惕。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风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虚,或曰虚,或曰寒,或 曰热邪。惟洞虚子备此疾若,乃能治疗。病势之来,则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 塞烦郁,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并从肺胃间涌起,凛 燃毛竖,喷嚏千百,然后遍身烦躁,则去衣冻体,稍止片时。或春秋乍凉之时, 多加衣衾,亦得暂缓。或顿饮冰水而定,或痛饮一醉而宁,终不能逐去病根。乃 得神秘沉香丸方,屡获大效,愈人数万。但不欲轻传匪人,故以隐语括之。诗曰∶ 甑里翻身甲带金,于今头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十七两 中零半两,水丸梧子意须斟,除驱怪病安心志,水泻双身却不任。 大黄(蒸少顷、翻过再蒸、少顷即取出,不可过)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硝 如金色) 沉香 百药煎(此用百药煎,乃得之方外秘传。盖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甚有奇 功。曰倍若沉者,言五倍子与沉香,非礞倍于沉之谓也。以上各五钱。)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汤食后空心服。 一切新旧失心丧志,或癫或狂等证,每服一百丸。气盛能食,狂甚者,加二十丸,临时加减消息之。 一切中风瘫痪,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结者,每服八九十丸,或加至百丸,永无秘结之患。 一切阳证风毒香港脚,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加至百丸。 一切无病之人,遍身筋骨疼痛不能名者,或头痛牙疼,或摇或痒,风蛀等证, 风寒鼻塞,身体或疼或不疼,非伤寒证者,服八九十丸。痰盛气实者加之。 一切吞酸嗳逆膈气,及胸中疼闷,腹中气块冲上,呕沫吐涎,状如反胃,心下 恍惚,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阴阳关格,变生乖证,食饥伤饱,忧思过虑,心下 嘈杂,或痛或哕,或昼夜虚饱,或饥不喜食,急慢喉闭,赤眼,每用加减服。 一切新旧痰气喘嗽,或呕吐,头晕目眩,加减服之。 一切腮颔肿硬若瘰 者,及口糜舌烂,咽喉生疮者,每服六七十丸。加蜜少许, 一处嚼碎噙化,睡时徐徐咽之。曾有口疮者,服二三十丸,根据前法噙之,三二夜即瘥。 凡一切男妇大小,虚实心疼连腹,身体羸瘦,发时必呕绿水、黑汁、冷涎,乃 至气绝。心下温暖者,量虚实加减服之。若事属不虞之际,至于百丸,即便回生。 未至颠危者,虚弱疑似之间,只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立见生意。然后续续进之, 以瘥为度,兼服生津化痰,温中理气之药。 一切荏苒疾病,凡男妇患非伤寒内外等证,或酒色过度,或吐血,或月事愆期, 心烦志乱,或腹胀胁痛,劳倦痰眩,或暴行日中,因暑伏痰,口眼 斜,目痛, 耳,鼻塞,骨节酸疼,干呕恶心,诸般内外疼痛,百药无效,众医不识者,根据 前法加减服之,效。大抵服药,须临卧在床,用熟水一口许,咽下便卧。令药在 喉膈间,徐徐而下。如日间病出不测,疼痛不可忍,必欲急除者,须是一根据前卧 法服。大半日不可服汤水,及不可起身行坐言语。直候药丸除逐下焦痰滞恶物, 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每夜须连进二次。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仍 服前数。下五七次,或直下二三次而病势顿已者,次夜减二十丸。头夜所服,并 不下恶物者,次夜加十丸。人壮病实者,多加至百丸,惟候虚实消息之。或服过 仰睡,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痰气泛上,乃药病相攻之故也。少顷药力既胜, 自然宁帖。往往病久结实于肺胃之间,或则暴病全无泛滥者,服药下咽,即仰卧, 顿然百骸安静,五脏清宁。次早先去大便一次。其余遍数,皆是痰涕恶物。看甚 么粪,用水搅之,尽是痰片粘涎。或稍稍腹痛,腰肾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恶物, 闭气滞肠,里急后重者,状如痢疾,片饷即已。若有痰涎易下者,快利不可胜言。 顿然满口生津,百骸爽快。间有片时倦怠者,盖因连日病苦不安,一时为药力所 胜,气体暂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此药并不洞泄刮肠大泻,但取 痰积恶物,自肠胃次第而下。腹中糟粕,并不相伤。其推下肠腹之粪,则药力所 到之处,是故先去其粪。其余详悉不能尽述,服者当自知之。 \x仲景大承气汤\x 此仲景以之下邪热入里、成痞满燥实坚者。后人用下腹中一应有余 积聚食物皆效。但寒饮冷积不宜。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 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x仲景小承气汤\x 功力稍次于大承气。不甚坚硬燥结者宜之。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枳实(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 者,尽饮之。若更衣,勿再服。 \x大七气汤\x(即和剂四七汤) 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致脏气不平,心腹胀满。 半夏 茯苓(各四两) 浓朴(炒三钱) 紫苏(二钱) 上锉入姜煎服。 \x河间正气天香散\x 治九气。 乌药(二两) 香附末(八两) 陈皮 苏叶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盐汤下。 \x仲景理中丸\x(加附子二钱、炒,即名附子理中丸。今人用为汤更捷。) 治伤寒霍乱,下利清谷, 感冒吐泻,一切脾胃虚寒,中冷不食等证。 干姜(炮) 白术(炒) 甘草(炙)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