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诊家正眼 书名:诊家正眼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42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诊家正眼》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8%AF%8A%E5%AE%B6%E6%AD%A3%E7%9C%BC <目录>卷一 <篇名>脉之名义 属性:《内经》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此明胃气为脉道之 根,脏腑之本,气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气于谷,万物资生之本也。凡谷之 入,必先至于胃,万物归土之义也。坤土不敢自专,精微上输于肺,盖地道卑而上 行也。肺为干金,所受精微,下溉脏腑,盖天道下济而光明也。金土互输,地天交 泰,清而上升者为营血,阴生于阳也;浊而下降者为卫气,阳根于阴也。营血为阴, 故行脉中;卫气为阳,故行脉外也。) 【按】审病察脉,以决死生,非指下了然,将安所凭借乎!深慨世医 不知脉为何物。若以为气乎,而气为卫,卫行脉外,则知非气矣。若以为 血乎,而血为营,营行脉中,则知非血矣。若以为经隧乎,而经隧实繁,则 知非经隧矣。然则脉果何物耶?余尝于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古之脉 字,从血从HT ,谓气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寻经络也。今之脉字,从肉从永, 谓胃主肌肉,气血资生而永其天年也。夫人之生,惟是精与神而已。精 气即血气,而神则难见也。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 焦,灌溉百骸,故脉非他,即神之别名也。神超乎气血之先,为气血之根 蒂,善乎华元化曰∶“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根据于 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所以古之论脉者云∶“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东垣亦曰∶“脉贵有神,正指胃气言也。”是知谷气充则血 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故脉也者,实 气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气血之神也。脉即神之别名,此千古未剖之疑义也,特表而出之。 <目录>卷一 <篇名>气口独以为五脏主 属性: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 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 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者,六部之总 称,非专指右关之前也。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 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由是知气口即寸口也。曰变 见者,饮食所变之精微,皆显见于手太阴之气口,而阴阳盛衰之象,莫不从此 见矣。吴草庐曰∶“两手寸部俱名为气口,不仅言右寸肺脉为气口者也。”) 《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扁鹊 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处至高,受百脉之朝 会,布一身之阴阳,故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者是也。是以十二 经皆有动脉,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 <目录>卷一 <篇名>脉辨至数 属性:《内经》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 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动,至也。再动, 再至也。常人之脉,一呼两至,一吸亦两至。呼吸定息,谓一息将尽,而换息未起之际,脉又一至, 故曰五动。闰,余也,犹闰月之义。言平和之脉,若得五动,即太过矣;惟当太息之际,亦为平脉,何 也?凡人之呼吸,三息后必闰以一息之长,五息再闰,谓之太息。故曰‘闰以太息’, 乃应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之数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则总计定息太息 之间,大约一息脉当六至,故《五十营篇》曰,‘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 也。呼吸脉行丈尺,凡昼夜五十度,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以应周 天二十八宿。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 共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昼夜也。是为常度。使五十营之数,常周备无 失,则寿亦无穷,故得尽天地之寿矣。周行八百一十丈,昼夜五十营之总数也。)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 气。(一呼一吸,脉各一动,则一息二至,减于常人之半,脉之迟者也。 迟主阴寒,阳气衰微也,故曰少气。《十四难》谓之离经脉。)一呼脉三 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 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矣。《难经》亦曰‘离经’。躁 者;急疾之谓,阳盛阴衰,热之象也。尺热,言尺后近臂有热,则必通身皆 热。脉来数躁,而身有热,故知其病温。数滑而尺不热,阳邪内盛,当病内风。若 使外感于风,宁有尺不热之理乎!滑,不涩也。涩,不滑也。滑为血实气壅,涩为气滞血少,故当病痹。) 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 死。”(一呼四动,则一息八至矣,而况以上乎。《难经》谓之夺精。四至曰脱精,五 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脉绝不至,则元气已 竭。乍疏乍数,则阴阳败乱无主。三脉若见,不死安待。) <目录>卷一 <篇名>日夜五十营 属性:《内经》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 命曰狂生。(营,运也。经脉营运于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脏之精气。夫周身上下前后左右,凡 二十八脉,其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 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以 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则脉行八百一十 丈。其有太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 寸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也。持,诊也。但 诊寸口而数其至,则脏腑之衰旺可知也。)五十动而不 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代者,止而复来也。盖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不能 营运也。若五十动而无止者,则终无止矣。五脏之气 皆足,和平之脉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难经》曰∶‘吸者随阴入,呼者因 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然则五脏和者气脉长,五脏病者气脉短。 观此一脏无气,必先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脏、三脏、四脏、五脏者,皆当自远而近,以次而 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 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也。庸工于此而尚欲 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良可悲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 乎阴,而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此脏气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 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 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 始。(予,犹与也。短期,死期也。言死期已近也。终始者,十二 经各有绝气先见,是名为始也。详见《灵枢·经脉篇》。)所谓五十动而 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 也。”(以为常者,无病之常脉也。因此可以知五脏之气。若欲决其死期,则在乍数 乍疏也。不满十至而代,则乍数乍疏矣。非代脉之外。别有乍数乍疏也。) <目录>卷一 <篇名>诊贵平旦 属性:《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 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者,阴阳之交 也。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迨至平旦,复会于寸口。 斯时也,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将退而未退,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谷气未行, 故经脉未盛,而络脉调匀,气血未至于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有过,犹言有病也。 若饮食入胃,则谷气流行,直行之经,往往强盛,而横行之络,气先至者强,气未至 者弱,经络之脉不能调匀,则气血之盛衰,未可尽凭矣。) <目录>卷一 <篇名>寸关尺之义 属性:(增补) 《内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名曰寸口。从寸至 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大指从鱼际穴至高骨,得一寸,故名为 寸也。肘腕内廉尺泽穴至高骨得一尺,故名为尺也。正当高 骨之上,乃尺与寸交界之际,故名为关也。其义岂苟哉!)扁鹊曰∶“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 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要者,扼要也。会者,朝会也。尺寸皆肺之经脉, 百脉皆来朝会,岂非扼要之所乎!肾肝为阴,处乎尺内。心肺为阳,处乎寸内。治,犹属也。言所属之位也。) 岐伯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三部,上中下也。三候,天地人也。上古诊脉,不独寸口,于诸经 之动脉皆诊之。此云三部九候也。可见扁鹊之三部九候,大非经旨明矣。)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 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 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三 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 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 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 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以此推之,经衣冠文物指 人身上中下动脉各有 所候,以诊诸脏之气,非独以寸口为言也。如仲景脉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阳,正是 此意。《难经》所云∶“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乃只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 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虽为捷法,不无背谬经旨乎!【按】扁鹊曰∶“上部法天,主 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 之有疾,仍宗经旨“上竟上、下竟下”之义。但九候之说,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分浮 中与沉之三候,得无又谬乎!若以扁鹊之说为是,则轩岐之说为非;轩岐之说为 是,则扁鹊之说为非矣!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浮之与沉,固无庸议矣。中 则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浮而无中,固曰无根。沉则必无中矣,何仅以 为沉脉主里,而全无必死之症乎!盖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经 云∶“真脏脉见者死”,脉无胃气者,谓为真脏脉也。是除诸怪脉之外,皆得谓之有 中脉耳。何弃其彰明较着之经文,而反以浮中与沉,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此 事之不可解者也。况诊脉之法,或以手测,或以目视,而非仅从事于指按也。史称 扁鹊以诊脉为名,而仓公、仲景以下,有不竞趋于名者哉!沿袭至今,而讹以传讹, 为其所纷更者愈多矣。余尝寻绎经文,得其旨趣。人迎止隶于喉旁,三部须兼乎 手足。脏则候之于左手,腑则候之于右手。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脏腑皆然,庶不使 有纤毫之疑,而荧惑于其间也。彼七表、八里、九道之纷纭,智又出扁鹊下矣。世 多识之,故不赘焉。) 【按】《内经》以三部各有天地人,三而三之,为九候。上中下不定 乎寸部之位,与扁鹊之寸上关中尺下不同。上部俱定于头面两额之动 脉,即下文天以候头角之气,动应于指(此脉在额两旁瞳子 骨空处); 人以候两颊之动脉(即听会穴等分);地以候口齿之气,动应于指(此脉 在鼻孔下旁,近巨 穴之分)。是则面部不独色诊,且脉诊矣。脉诊则 仍用七诊,可以知头面之详矣(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 陷下也)。中部之三候,俱以寸诊。其地候胸中之气,则气口也。本经《经 脉篇》所谓行气于府,即膻中气海穴也。下部之天,候于关之肝,地候于 尺之肾,人候于脾胃之气。三部之候,天位乎上,人位乎中,地位乎下。独 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天气下降,接乎地之阴气,此地中之天,人高于 地,即高乎地中之天矣。三部以头候头之属,以手候脏腑之属,不及脐以 下至足者,以足之四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胃主宗筋,与肾相 连,并筋骨主之矣。是则手候脏腑之属,并及脐以下至足,以诸脉皆系于 手足,诸经足之脉亦连于手(上廉、下廉、前廉、后廉之类是也),不可泥 头候头之属,遂泥当以手候手之属,足候足之属也。乃本篇之后复申言 之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 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蠕蠕, 微动貌。浑浑,不清貌。徐徐,缓而迟也。)其应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 死。”(此经文弹按,乃是刺法,与诊脉互相发明其理。)手踝之上,手太阴 肺经脉也,应于中部。(去踝五寸,手踝骨在下,从内廉至太渊,计有五 寸。)足踝之上,足太阴脾经脉也,应于下部。(去内踝骨之上五寸,乃三 阴交之上,漏谷之下也。盖漏谷去踝六寸乃是。)则中部之三候,举一手 太阴,而可概其余。(手太阴者,百脉之所会,大中之中,故应中部。)下部 之三候,举一足太阴,而可概其余。(足太阴,阴土也。阴之与土,其气俱 下,故应下部。)按而弹手足踝者,所以尽两太阴脉之量,周悉无遗也。故 可取之察吉凶也。(诸脉独于两太阴脉加意者,太阴属坤,坤为胃。手太 阴之中部天而即统乎中部之地与人,贵天之中也。是太阴之下部人而即 统乎下部之天与地,贵人之中也。天人之际得中,而地道自宁,不必揭地 之中,且以知天人之中,即胃之中,即地之中也。)《内经》之旨,精奥渊 微,非神圣不能穷其理,故扁鹊以寸关尺配上中下,犹未尽然也。 滑伯仁曰∶“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 指取定关位,却下前后二指。初轻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 次重候消息之。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脉行 四至为率,闰以太息,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 脉,各以其部断之。”(自己之气息调匀,则他脉之至数明辨,故凡诊必先调息 也。男子属阳,故先诊左手;女子属阴,故先诊右手也。 先以中指取定关部,然后下前后二指,则尺寸方准也。轻候消息,其名曰举;中候 消息,其名曰寻;重候消息,其名曰按。一息四至,为和平之脉;若当太息,必以五 至为和平也。太过者,洪大有力;不及者,迟细无力也。各以 五脏六腑察其微甚,审其从违,断其吉凶生死之法如此也。) 又曰∶“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 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 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独 疾、独迟,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左 手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手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 (臂长脉亦长,故下指宜疏;臂短脉亦短,故下指宜密。同等者,不大不 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也。相符者,寸为阳、为高,宜浮大;尺为阴、 为下,宜沉小也。相应者,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 也。不相戾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此四脉者,平人无病之脉也。其或大小 独见,迟数偏呈,左右相反,时令相戾,男女相违,皆知其为病脉也。左属 阳,阳在表,与四肢相应;右属阴,阴在里,与腹脏相应也。余可类推。) 又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则阴阳 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至者 为阳,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 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 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 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上下者,以尺与寸相比度也。阳生于阴者, 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心火也。 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肺金也。阴生于阳者,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 左寸君火,分权于右尺相火也。来者,为气之升,主乎阳也;去者,为气之降,主乎 阴也。《内经》以来盛去衰为钩脉,阳气盛满之象。若去来皆盛,钩之太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应者,寻常应手之脉也。止者,歇至不匀之脉也,如促结涩代之类是矣。) <目录>卷一 <篇名>三焦分发三部 属性:岐伯曰∶“寸以候上焦,关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扁鹊 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于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华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按】三说而细绎之,乃知脉本身中之元神,和会后天谷气,以周流 于一身者也。盖元神附于肾间之动气,出于下焦,合水谷之精气,谓之 营气;升于中焦,合水谷之悍气,谓之卫气;升于上焦,营行脉中,卫行脉 外,其宗气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故三焦者,统领周身之气,而分隶于胸 膈腹,即分发于寸关尺,灼然无可疑者。乃伯仁亦承讹袭舛,而谓右尺 云“手心主、三焦脉所出”,何其不稽于古,不衷于理耶! <目录>卷一 <篇名>重轻审察 属性:扁鹊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 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 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 来疾者,肾部也。”(由是推之,不独以左右六部分候脏腑,即指下轻重之间,便 可测何经受病矣。粗工不察于此,而专分六部,则脉中之微妙,岂在是可尽其蕴耶!)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辨别 属性:岐伯曰∶“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 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 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言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心肺皆居上而属阳,但心位乎南,故为阳中之阳;肺位 乎西,故为阳中之阴也。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但肾 位乎北,故为阴中之阴;肝位乎东,故为阴中之阳也。脾土位卑为阴,且 为孤脏而居乎内,又不主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扁鹊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 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 之?然,牢而长者,肝也;举之濡,按之来实者,肾也。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阳也,故心肺之脉皆浮也。心为阳中之阳,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为 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也。吸入者,阴也,故肾肝之脉皆沉也。肾为阴中之阴,故 沉而且实也;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也。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内经分发脏腑定位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 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 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 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 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 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 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 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 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 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 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 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 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竟,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 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 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 根。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 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 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 内外之义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 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清者,冷也。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 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 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 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 便昭然于心目矣。《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 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 误矣。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膻中为手 厥阴经,即心包络也。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外,上也。 内,下也。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 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 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 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 两肾之中。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 两肾之间,且脉之应于指下,为有经络,循经络朝会于寸口,而《内经》并 无命门之经络,妄以穴名为脏,配列右尺,真是蒙昧千秋矣。三焦者,中 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气。三焦通,则周身之气皆通。故经曰∶“上焦 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王叔和分发于寸关尺,乃至当也。而高阳 生分隶于右尺,尤为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经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 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 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此《内经》三部之候法也。腑不及 胆者,寄于肝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至高阳生伪诀,以 大小肠列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厥阴膻中,竟置 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为之辨。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 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大 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见及于 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 眼。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不知经络相为 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经者一也。《灵枢》曰∶“上焦出于胃 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 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 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 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 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 士者,三焦理纵。”由是则有形象矣。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叛经者 二也。《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 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 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 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 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以膻中足十二 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 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 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灵枢·邪客篇》曰∶“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 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 臣也。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叛经者三也。心、肝、脾、肺 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 之左右也。《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 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 椎下陷中两肾间。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 成乎坎也。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详考《内 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虽然, 左阳右阴,天之常也。左水右火,地之理也。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 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右尺诊相火,亦通。) <目录>卷一 <篇名>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 属性:\r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一\pt105a1.bmp\r \r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二\pt105a2.bmp\r 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 而古今所未发者。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 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 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根据次而推之,必 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着,言语未吐之时,清心 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 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根据图断之,无不验者。假 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 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 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而实大主热也。若缓滞 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 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 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 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故也。其余各部,俱仿 此而细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目录>卷一 <篇名>政运有不应之脉 属性:不应者,沉细之脉也。甚至极沉极细,几于不可见矣;第 覆病者之手而诊之则见。凡值此不应之脉,乃岁运合宜,命曰 天和之脉,不必求治。若误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运为南政。盖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运,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为北政。 甲己二年,为土运南政。(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气在南,所以南为上而北为下,故寸为上而尺 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气应之,左右皆同。脉有不应者,谓阴之所在,脉乃沉细不应本脉也。 阴者,言六气有三阴三阳,而三阴之位,则少阴居中,太阴居左,厥阴居右。脉之不 应,乃以三阴之中而以少阴所居之处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如遇少 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尺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尺不应。)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为北政。(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气在北,所以北为上而南为下,在 泉应上,司天应下,人气亦应之,故尺应下而寸应上。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尺不 应。厥阴司天,则右尺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尺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寸不 应。厥阴在泉,则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寸不应。如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 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为尺寸反。经曰∶“尺 寸反者死。”如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 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经曰“左右交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人迎气口 属性:(增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 绳大小齐等。”又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寸口者,即气口也,手太阴肺脉也,故主在中之病。人迎脉 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阳明胃脉也,故主在外之病。盖太 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气口。所谓相 应者,往来大小,若引绳之不爽也。故庞安常谓人迎气口,有喉手引绳之义。以 《脉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大非经旨。况三阳在头,三 阴在手,其义亦谬。人迎谓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明矣。然上古诊法有三∶一 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脉,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 之气。张介宾曰‘初见《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不无摇惑,未敢遽辨。及见 《纲目》之释人迎气口,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 何谓人迎,喉旁取之。近又见徐东皋曰,《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 此者,皆觉吾之先觉矣。兹特引而正之,呜呼!一言之舛,遗误千载。以此授受, 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详慎考订乎?不若吴草庐之两手俱名为气口者无弊 也。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即寸口也。脏腑阴阳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征见也明矣。’)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气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春夏主阳故人迎之阳脉微大;秋冬主阴,故气口之阴脉微大。微 大者,犹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内外皆 在焉。(言表里俱当审察也。)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脉 大紧以浮者,病益甚在外。(益甚,言病进也。脉口,即太阴气口也,故曰在中主脏。人迎,阳明腑脉也, 故曰在外主腑。脉口滑小紧沉者,阴分之邪也。人迎大紧以浮者,阳分之邪也。故皆益进日甚。)脉口浮滑者病 日进;人迎沉滑者病日损(脉口为阴,浮滑者,以阳加阴,故病日进。 人迎为阳,沉滑者,阳邪渐退,故病日损,渐自减也。)脉口滑以沉者, 病日进在内;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口人迎,经分表里,故其滑沉滑浮 而病日进者,有在内在外之别也。)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脉小大等者,病难已。人迎 气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阳,则偏于阴,故病难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脉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其义则可知。病 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病在脏者 为阴,阴本当沉,而大为阳气充也,故易已;若见小脉,则真阴衰而为逆矣。病在腑 者为阳,阳病得阳脉为顺,故浮而大者病易已。故曰∶‘阴症见阳脉者生,阳症见阴脉者死。’)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 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主表, 盛坚为外感伤寒。气口主里,盛坚为内伤饮食。此古法也。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 右分内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四时六气 属性: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 阳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 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 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 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四方 属性:东极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 南极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软。 西极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 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 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 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东西不齐,可以类剖。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五脏 属性: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平脉 属性: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犹迢迢也。揭,高举也。高揭 长竿,梢必和缓,乃弦长而兼和缓柔软之象也。)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连珠琅 ,皆状其盛满流行,而无太过不及之弊也。) 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和柔者,悠悠扬扬也。相离者,不模糊也。如鸡践 地,喻其缓而不迫,胃气之妙也。)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厌厌聂聂,涩之象也。如落榆荚,毛之象也。轻浮 和缓,为和平之象。)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喘喘、累累、如钩,此三者,皆心脉之 阳也;而济之以沉石,则阴阳和平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病脉 属性: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盈实而滑,弦之太过也。长竿无梢,则失其和缓之 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 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连属,急数之象。其中微曲,则尚未至于全 曲,钩多胃少之象也。) 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虽不能如践地之和,亦不 至如鸟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 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不上不下,涩之象也。如循鸡羽,浮之象也。毛多 胃少,肺金之病将见也。) 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引葛者,牵连引蔓之象也。按之益坚,则石多胃少,肾病将见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死脉 属性: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曰劲曰急,强急不和,比之新张弓弦,绝无胃气矣,安得不死。) 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轻举而坚大也。后居者,重按而牢实也。 操带钩者,状其弹指之象也。但钩无胃者,其死必矣。) 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 脾死。(鸟喙者,状其硬也。鸟距者,状其急也。屋漏者,乱 也。水流者,散也。冲和之气全无,中州之官已绝矣。)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则无根矣。如风吹毛,则散乱矣。但毛 无胃,则肺气绝矣。) 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而曰夺,则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弹,则 坚劲而无伦矣。但石无胃,故曰肾死。 【按】《难经·十五难》与《内经》不同,或 《内经》有而《难经》缺,或《难经》有而《内经》无。然《难经》本以《内经》为宗,不知 何以异同乃尔。学人惟当以《内经》为主,无多岐之惑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真脉 属性:(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按】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 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目录>卷一 <篇名>脉以胃气为本 属性: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 <目录>卷一 <篇名>脉贵有神 属性: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 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 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 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 州。”即王氏之言,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 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气未散,虽数不至于极,迟不至于败,尚可图也。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 所谓有胃气也。) <目录>卷一 <篇名>神门脉 属性:两手尺中,乃神门脉也。王叔和云∶“神门诀断,两在关 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详考其论肾之虚实,俱于尺中神门 以后验之。盖水为天一之元,万物赖以资始者也。故神门脉 绝,先天之根本既绝,决无回生之日也。而《脉诀》谓为心脉者 误矣。彼因心经有穴名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 <目录>卷一 <篇名>反关脉 属性: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 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冲阳太溪太冲 属性:(增补) 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 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 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 验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 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 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男女脉异 属性:(增补) 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 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 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 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 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 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 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 不杀人也几希。”(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 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 关肝、胆,尺心、小肠。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遍考诸家,褚论为精。男 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 自上始,故乳房先槁。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 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 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目录>卷一 <篇名>老少脉异 属性: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 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 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目录>卷一 <篇名>因形气以定诊说 属性:(增补) 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 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 指。北人多实;南人多弱。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必疾;久饥必虚。室女常 濡;婴儿常数。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乎! <目录>卷一 <篇名>脉无根有两说 属性: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 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目录>卷一 <篇名>女人脉法 属性: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 之崩。(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手少阴者,心脉也。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心 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 脉沉,太阳脉浮。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 “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 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 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不去其 死,害母失胎。”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 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弦者,肝脉也。肝主疏 泄。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 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微迟者,虚寒之脉也。居经,犹云停经也。三 月一下,为血不足也。) 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小儿脉法 属性: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 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 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儿 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食指近发为上,名指 近眉为下,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三指 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目录>卷一 <篇名>诸病宜忌之脉 属性: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 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同泄泻。) 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目录>卷一 <篇名>怪脉 属性: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目录>卷一 <篇名>七诊 属性: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 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 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 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 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 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目录>卷一 <篇名>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属性:《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 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 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 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 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 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 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 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 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 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 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 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目录>卷一 <篇名>望色 属性:(增补) 《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 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 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怒 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风 邪。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 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 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 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 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 色,不欲如地苍。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 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即 脉有胃气,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 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 (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 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 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 《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 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 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 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 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 聚。(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 义。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 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 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泽 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 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 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 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 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 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 形色耳”。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由此观 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 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 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轩岐言外之义, 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 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 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 不仁。”又曰∶“黄赤为热。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 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鼻色黄者,小便难。独鼻尖青黄者, 其人必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气。白者亡血。黄白无泽,气虚有痰。紫浊 时病。赤为热。鲜红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 极。皆危。鼻塞浊涕是风热。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颧色赤者,心病。颧与颜黄黑者, 肾病。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 者死。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耳间青脉起 掣病。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 唇反,甲笃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黄。唇见五 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肿赤者热极,青黑 者寒极。黄者血虚,白者失血。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口燥咽干者,肾热。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齿燥无津,阳明热极。齿燥脉虚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断纹者, 难治。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舌短颧赤者,心病。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舌 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湿滑者吉,燥涩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 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身不热,口不渴,苔黑 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舌青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宜 急温。舌紫黑者阴寒,赤紫者阳热。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若语言不清,神昏脉 脱者,死。阴阳易,舌出数寸死。夏令热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 刺裂者,必死。冬月黑苔者,必死。妇人难产,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 赤,子活母死。面黄而淡,脾胃有伤,四肢痿弱,腹胀,面黄而浊如熏,湿盛黄胆。黄如橘色多热。黄兼 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必有块。面上白点,是虫积。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 主食积。目黑颊赤,主痰热。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