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书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作者:王泰林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退思集类方歌注》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9%80%80%E6%80%9D%E9%9B%86%E7%B1%BB%E6%96%B9%E6%AD%8C%E6%B3%A8.txt <目录> <篇名>序 属性:《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二书,吾邑王旭高先生所着也。先生名泰林, 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阴柳宝诒尝选刊先生医案,称先生读书,上自轩岐,下迄清季诸 家,无不精心灌注,于古书则研求古训,于后人书则必分别疑似。所着有《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诸书,均未梓行云。今医案经方君耕霞、柳君宝诒选刊 ,流行于世,其余数书屡求不得。乙卯冬,华君松岩惠余稿本一束,云已藏弃多年。先是东 房桥有先生之门人,年老忽发狂易,以钞录各书沉之水中。华君仅捞得方歌二种,残缺不完 。 一页,即照《伤寒》《金匮》方补之。详阅《退思集类方》,本徐灵胎氏《伤寒类方》化裁编 辑,以《金匮》方、后人方附丽之,分为二十四类。其《医方歌诀》亦本《兰台轨范》通治 方而作,故所注多遵徐书,而博采群书,间有先生新注,及自制数方附见,去取颇属审慎, 注释亦极明白。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 观其治案可知也。惟此书尚非定本,故上有王先生所批“此方宜入某类”、“宜改从某注”、 某方可删”语。又如麻黄汤类之神术散,注云∶“又有太无神术散、叔微神术散,俱编入 平胃散类。”泻心汤类之进退黄连汤,注云∶“崔氏八味丸编入肾气丸类。”今无此二类。 栀子豉汤下注有“余义见卷四杂说”云云,亦经散佚。又小青龙汤下注,尚着有《古方余论 》,则不止柳氏所谓三种,可知年愈远,而书愈有阙,惜哉!惜哉!乃蓄意访求,知先生故 里去余家仅数十武,先生裔孙某君云∶“高祖昆季五人,旭高最少,享高寿,无嗣,故殁后 无绍其业者;门弟子各走一方,无从追考。其着述六十年来散佚无一存矣。”则是二书虽非 全璧,亦足觇王先生学问之一斑也。道、咸之间固享名于苏、浙者,何其着述竟无存耶!且 此本得之沉水之余,字迹有剥落之处,急谋付梓,以广流传;复以少时录存先生所编着之《西 溪书屋夜话录》《医方歌括》及《增订医方歌诀》《薛氏湿热论歌诀》各一卷,合为一册, 洵属医学家之要书,不可再使抱残守缺,湮没不彰,此付刊之举,不容或缓者已。 \x庚申冬月无锡周镇小农别署伯华谨识于惜分阴轩\x <目录> <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属性:《伤寒》《金匮》方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金匮》两书,为后世医方之祖。其方治病, 虽千头万绪,而条理不紊。方中之药,少者仅一二味,而又无所不包括;多者至二三十味, 而又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方祖”。此卷所辑,皆其方也。间附后世数方,使人从流溯 源,知夫熔古化新之妙。学人能于此卷诸方,精思而熟读之,应变无穷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 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若风、寒、 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以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加术汤 属性: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 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 通营与卫。(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先煮 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不须啜粥恐留滞。(不须啜粥, 恐留恋麻黄之性也。)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 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其精切又如 此。)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麻黄汤治卫 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 毙。(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 也。)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发热恶寒无汗喘, 脉浮而紧麻黄谛。(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 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 ,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虚者,同补气血药服。)冷风哮嗽还堪济。(冷风哮证 ,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金 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寒湿在表汗之宜, 麻术相须功益济。(麻黄得术,自不至于过汗;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此治寒湿在 表之正法也。)发散方中白术加,海藏神术(汤)从此例。(发散方中加白术,洁古谓之“开 鬼门”。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术散,以代麻、桂,自云神妙。)安道辨论颇精明,(王安道着 《医经溯洄集》,辨伤寒温热甚悉。)《活人》加减休拘泥。(朱肱《类证活人书》载夏至后用 麻黄汤,须加知母、石膏、黄芩,后学多宗其说,亦见之不明,可见暑湿何可更用麻黄。) 此乃伤寒第一方,读书勿被书瞒蔽。(旭高按∶麻黄汤或谓专治伤寒,或谓通治杂病,只缘 未识正旨也。若知明为寒伤营之主剂,非惟温暑不取用,即邪浅在卫,亦何至于误用。而凡 寒邪在营者,何不以通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属性:治太阳温病,无汗而喘,大热大渴。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打碎绵裹) 以 水七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属性: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麻黄(半两去节)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仁(半两) 甘草(一两炙) 锉麻豆 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宜避风。(此方分两甚轻,疑 类唐人校订《金匮》,加减仲景之方,非原方也。不然,汉时四钱匕,以今秤计之,只得八 九分,而欲以治发热身疼之证,有杯水车薪之诮矣。) 麻杏甘草石膏汤,泄肺存阴定热喘。(麻黄汤,治寒喘也;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热 喘也。)无汗汗出休拘泥,(按∶《伤寒论》原文本作“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改作“无汗而喘,大热者”,颇属理正辞明。盖汗出何可更用麻黄,无大热何可更 用 热 以 麻 多从实证看。(此要诀也。不独喘病,百病皆然。)虽未明言治温病,此汤清散颇相安。(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虽未出方治,而此汤清散,正是治温之法也。)除去 石膏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热身疼风湿搏。此与麻黄加术法,大同小异别风 寒。(麻黄加术汤治寒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汤 属性: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面目肿,大有热色,发热无汗,脉洪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 热者。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打) 甘草(炙) 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术汤 属性: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自利而渴者;并治风寒客于脉而不去,营气热腐而肉 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疠风气,下焦脚弱。 越脾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半夏汤 属性:治肺胀咳喘脉浮大者。越脾汤原方枣加三枚,姜加一两,加半夏半升。 越脾汤越脾中气,发汗生津凉散委。(越脾者,发越脾中之津气而为汗,是凉散法也。) 麻石甘草枣生姜,《金匮》以之治风水。恶风身肿脉洪浮,面赤热渴乃堪使。(旭高按∶《金 匮 是风水者,乃肺、脾、胃三经受风热之阳邪,痹其营卫之气,升降不得自如,斯水饮入胃, 不能输脾归肺,下达膀胱,而反外溢肌肤,故一身悉肿。其证恶风发热,脉洪浮而渴,故知 为风热,亦尝验之矣。然必兼有无汗而喘见象,与此汤一服,亦未必汗出,其水反从小便去, 真匪夷所思者。)里水黄肿其脉沉,便利亡津加术饵。(名越脾加术汤 旭高按∶水在里,当 不渴,渴则可征水去。今渴而黄肿不去,是水未去也。水未去,何以渴?小便自利,亡津液 故也。盖脾气实者,小便利则水去;脾气虚者,小便利则亡津,亡津令渴。病虽始于里水, 其实里已无水,水只在皮肤中,故亦用越脾,使从表解。但加白术一味,补脾气生津液,以 固其里,则意无不到矣。)营气热腐为疠风,俗号“大麻疯”即是。清疏营卫最相宜,加术 缘其脚弱尔。(按∶疠风因风客久而化热,营气被其煽灼,血肉腐坏,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即俗所谓“大麻疯”是也。喻嘉言有见及此,故曰“汗宜频发,血宜频刺”,但 未有其方。旭高观此汤清疏营卫,与嘉言之说合符。石膏清热生津液,麻黄疏风通血脉,甘 草解热毒,姜、枣和营卫,若不脚弱,则白术亦可不加。后人遇此证,绝不知用此汤,何也?) 温邪挟饮填肺中,为胀为喘加半治。散邪清热越脾佳,蠲饮消痰半姜美。(名越脾加半夏汤 肺 胀咳喘,为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越脾汤散邪清热之功多,蠲饮消痰之力少,故加半夏辅其未 逮,更加姜一两以助半夏之功,周密之至矣。)此与青龙加石膏,佐使寒温相对峙。(此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相为对峙。小青龙汤中有半夏无石膏,越脾汤中有石膏无半夏,观二方所加之 意,全重在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借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借辛凉亦能 清热。前越脾加术汤生津止渴,借白术入清热药中;此越脾加半夏汤下气定喘,又借半夏入 清热药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化裁后学矣。)又与越脾加术汤,下气生津分彼此。千古医 方仰仲师,一加一减皆精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 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去皮) 甘草(各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鸡子大一块打)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 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发热恶寒太阳病,无汗烦躁力能攘。(“发热恶寒无 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着眼。)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多温粉扑之良。(仲景温粉方失,成无 己《伤寒明理论》用白芷、 本、白术、川芎、米粉扑之。)寒之浅者仅伤卫,风而甚者营 亦伤。中风卫实因烦躁,清火发汗此方强。(按∶风伤卫,寒伤营,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 紧,是大法也。此大青龙脉证俱属伤寒,而去中风者,全在烦躁上看出。若寒邪,则但呕逆, 惟 盖风寒中伤,各有浅深,又各随其人之体气虚实而为病。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 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正是互文见意处。此汤治 中风卫实之法,乃清火发汗之重剂也。)证较麻黄为尤重,预保阳明圣法彰。(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曰∶“此麻黄证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诸证全是麻 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 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 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 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烦躁脉微弱,恶风汗出不相当。 (少阴亦有烦躁证,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为辨,不可服此。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咛之 意深矣。)热因寒用方堪救,误服青龙阳必亡。(少阴烦躁,当热因寒用,如四逆汤加猪胆之 例,方可救其万一。若误服青龙,必召亡阳之祸,慎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水 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有加减法, 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属性: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也。 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二两。煮法同。强人服一升,虚人减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不渴呕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证,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诀也。其 余下利与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备举辛温散水寒, 兼 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于麻、桂二汤内, 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发散之猛,再复五味、干姜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温 散水寒,从阴出阳,庶几水从汗解而不伤阴,此发汗散水之圣方也。)溢饮水肿服之奇,发 汗散水此所谓。(溢饮者,水肿也。水饮外溢于肌肤,旁流于四肢,故一身悉肿。然亦必有 喘咳见证,用此发汗散水,其效乃奇。)肺胀烦躁加石膏,寒温并进斯为贵。(肺胀咳喘,多 因水饮,而烦躁则挟热邪,故于小青龙汤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蠲,于法尤为密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甘草麻黄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面目黄肿,小便不利。 甘草(二两炙)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 服一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小者,属少阴也。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水从汗解斯方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 即已。”)脉沉小者属少阴,温固必须加附子。(名麻黄附子汤)麻得甘草缓中焦,汗不伤阴 厥有旨。(王晋三《古方选注》曰∶“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 邪从表散。”深得厥旨。)水之为病殊多端,表里阴阳非一致。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 当分利。单单腹胀最难医,青筋突起无生理。(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内助土气,后一方 用熟附,温固肾液,而外散水气,则皆君以麻黄。盖麻黄气味轻清,无微不入,故能透出肌 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惟此能达之,故不特在表之风水 可用,而在里在肾之水,咸可用之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即已。”而 发汗之法,又各有浅深不同如此,可谓简而该矣。然又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见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为阳,及一身 悉肿者为表,当发汗耳。若单腹胀青筋突起,为土败木贼之候,难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治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头不痛,但欲寐,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无 汗恶寒(与太阳同)头不痛,脉沉欲寐(俱少阴证)少阴殃。若无发热当温补,(用附子汤) 反热邪犹连太阳。故用麻辛兼发表,温经熟附恐亡阳。(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 ,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 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 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属性: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者。 麻黄(去节) 连翘(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枚) 甘 草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降注雨水,谓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杏仁甘草梓皮凑,煮以潦水加姜枣,瘀热身黄功克奏。泄湿从 阴出太阳,(此表里分解法。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 虽从外之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肉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 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甚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黄 从汗解无留垢。缘其有表此方施,若无表证茵陈究。(本方使黄从汗解,茵陈蒿汤使黄从下 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 利不止者,为难治也。麻黄(二两半) 升麻 当归(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 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草苓冬姜术知,玉竹黄芩归与石,辛温寒润互兼施。厥阴错杂邪难 解,阴中升阳用此宜。(此方升散寒润,收缓渗泄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麻黄、 升麻名汤也。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 归、术甘温,玉竹甘寒,缓脾胃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生津泄热之功,不能提出阴 分热邪,故以麻、桂、升、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 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颇难医。此乃伤寒之坏病,下 寒上热涉危疑。(此乃伤寒之坏病,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证施治。病证之杂,药 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格。)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浓朴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脉浮者。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去节) 石膏(鸡子大一块) 杏仁(去皮尖) 半夏 五 味子(各半升)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 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麻黄汤石膏,细辛杏半味姜邀,还加小麦宜先煮,下气祛邪止咳标。小麦甘平缓心 气,用医心咳法殊超。咳而心痛为心咳,仿此临时加减调。(《金匮》此方,不详见证,而但 云“脉浮”。浮为邪气居表,固宜驱之外散,然观其药品,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 或 并附及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心咳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心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北沙参(三钱) 石膏(三钱同薄荷头研) 牛蒡子(钱半) 杏仁(三钱去皮尖) 桔 梗(五分)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去心) 半夏(一钱) 茯神(三钱) 远志(五 分) 小麦(五钱) 水三盏,先煮小麦减一盏,纳诸药,煎至一盏服。(痰多加川贝母, 咽喉肿痛去半夏,汗多加五 心咳汤用北沙参,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远志麦冬夏,小麦煎医心咳珍。(按∶五脏六 腑皆令人咳,究不离乎肺经。此心咳一证,虽属心火上逆,以余验之,其始多由外感。夫外 感温邪,必先肺卫而及心营,观经文“咳则心痛”句,义可推矣。逮至咳呛不已,震动心胞 之火,势必上逆,而为咽肿喉痹。前人谓生脉散加茯神、远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见效, 余因参入开泄肺经之药,重用小麦煎汤代水,治之乃验。盖小麦甘平,为心之谷,缓心宁气, 大有殊功,即从浓朴麻黄汤意化出,故附于此,以就正于当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射干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 射干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麻黄 生姜(各四 两) 大枣 射干麻黄汤细辛,紫菀款冬味夏朋,姜枣同煎疗肺冷,咳而上气水鸡声。酸收苦泄兼辛 散,肺气宣通痰自平。(此治形寒饮冷伤肺之要方也。喉中水鸡声者,痰气出入而 咯也。 由肺中冷,阳气不能宣其液,郁于肺而生声,乃复用《本经》主治咳逆上气之品,大泄阴液, 宣通肺气。射干、紫菀,以苦泄之也,麻、辛、款、夏、生姜,以辛泻之也,五味子酸以收 其正气,大枣甘以缓其下行,则射干、细辛、五味之性,从麻黄外达肺经,内通肺脏,泄肺 之苦,遂肺之欲,补肺之正,温肺之阳,俾气道平而肺得阳和之致,自无 咯之声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属性: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咳逆上气, 但伏不得卧,面目浮肿者。 麻黄 桂枝 石膏 甘草 干姜 人参 当归(各三两) 川芎(一两五钱) 杏仁(四 十枚)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坐则升发阳气,足 以敌邪外散。)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此亦唐人校订《金匮》附方,非仲 景方也。然其方颇合仲景之旨,故选之。) 《录验》续命(汤)麻桂姜,芎归杏草石参 。中风拘急(风邪入络)成风痱,(“痱”, 废而不用也。)今古相传此法良。(方名“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也。)风入络中痰火壅, 驱风自必佐清凉,兼调气血扶其正,络痹通而拘急康。(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 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此方即从大 青 当归活血,甘草和诸药。盖邪风中人身痱,必由表虚,络脉弛纵,必由里热,故气宜固,血 宜活,风寒宜散,络脉宜凉,自当内外施治,以辟邪风,非处方之冗杂也。)证既属风风药 主,因人加减法当商,误投温补将邪敛,轻则偏枯重必亡。(凡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 既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其中或有阴虚、 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证加减之。即使正气内虚,亦宜于驱风药 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今人一遇此证,即用参、地、桂、附 等温补,将风火痰涎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必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 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温补误之耶!)续命(汤)中风之祖剂,若无绝证用皆臧。 口开眼合两手撒,直视摇头面赤妆,遗溺汗淋俱绝证,阴阳离决命难长。(续命为中风之祖 方,苟非中脏之绝证,皆可治之。惟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吐沫,直视摇头,面赤如妆, 汗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小续命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厥阴风泄。此六 经中风之通剂。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 桂心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 己(各一两) 附子(一枚) 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 三服。(筋急语迟,脉弦,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白芍。烦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 药,加竹沥。 身痛发搐,加羌活。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黄、枳壳。口渴,加麦冬、花粉。脏 寒下利,去防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术。汗多,去麻黄,加术。呕逆,加半夏。语言謇涩, 手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麻黄、杏仁, 麻黄汤也,治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风。参、草补气,芎、芍养血,生姜散寒,防 风治风淫,防己治湿淫,附子治寒淫,黄芩治热淫,故为治中风之通剂。刘宗浓《玉机微义》 曰∶“此方无分经络,不辨寒热虚实,虽多亦奚以为。”汪 庵《医方集解》曰∶“此方今 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旭高按∶此方即从《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 盖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该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定喘汤 属性:(张时彻《摄生众妙方》)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麻黄 半夏 款冬花 桑白皮(各三钱蜜炙) 苏子(二钱) 杏仁 黄芩(各一钱五 分) 甘草(一钱)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 加姜煎。 定喘(汤)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此定 喘之主方也。凡病哮喘,多由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间必有痰热胶固, 斯气逆声粗而喘作矣。治之之法,表寒宜散,膈热宜清,气宜降,痰宜消,肺宜润,此方最 为合度。白果收涩,二十一枚恐太多,宜减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九味羌活汤 属性:(张元素方) 治伤寒伤风,憎寒壮热,无汗,头项腰脊强痛,呕吐口渴,及感冒四时 不正之气,温病热病。此解表之通剂。 羌活 防风 苍术(各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各一 钱) 加生姜、葱白煎。(自汗,去苍术,加白术。胸满,去生地,加枳壳、桔梗。喘,加 杏仁。夏月,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黄。药备六经,治通四时,用者当随证加减, 不可执一。)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辛防苍芷葱姜互。(羌活入足太阳理游风,细辛入足少阴散伏 寒,苍术入足太阴去湿,白芷入足阳明散风,防风、葱、姜通发周身之汗)。益以芩草监辛 温,(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故用黄芩苦寒以监制之,甘草以调和之。)地芎入血调营故。 (生地、川芎引诸药入血祛邪,即借以调营。徐灵胎嫌生地寒滞,易以当归。甚是,宜遵之。) 三阳解表通用灵,四时感冒兼能顾。此方原以代麻黄,气弱阴虚人禁哺。(汪 庵《医方集 解》引张元素曰∶“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言,故立此方, 使不犯三阳禁忌,为解表效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是诸路之应兵 ,代麻黄等汤,诚为稳当,但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大羌活汤 属性:(张元素方) 治两感伤寒。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三钱) 知母 川 芎生地(各一两) 每服五钱,水煎热饮。 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即九味羌活汤去白芷,加上药。)散热培阴表里和, (羌、独、苍、防、细辛发表散邪,芩、连、防己、知母、芎、地清里培阴,白术、甘草以 固中州而和表里。)伤寒两感差堪慰。(两感伤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 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 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盖以表里阴阳俱病,故必死也。吴鹤皋《医方考》曰∶ “ 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也。”按钱祯曰∶“两感者,本表里之同病,似若皆以外感为言,而 实有未必尽然者,正以内外俱伤,便是两感。今见有少阴先溃于内,而太阳继之于外者,即 纵情肆欲之两感也;太阴受伤于里,而阳明重感于表者,即劳倦竭力、饮食不调之两感也; 厥阴气逆于脏,而少阳复病于腑者,即七情不慎、疲筋败血之两感也。”此言最切此病,诚 发前人所未发。或谓两感不多见者,盖亦见之不明耳。其治法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术散 属性:(王好古《阴证略例》 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发热而无汗者,此代麻黄汤;并治脾 泄肠风。 苍术(二两制)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葱白,水煎服。(如前证有 汗者,去苍术、葱白,加白术二两,名白术汤,代桂枝汤。按∶二术主治略同,特有止汗、 发汗之异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术散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伤风头痛,无汗鼻塞,及风寒咳嗽,时行泄泻。 苍术(五两) 川芎 白芷 羌活 本 细辛 炙草(各一两) 每服四钱,加葱、 姜煎。( 海藏神术(散)苍草防,葱姜发汗代麻黄,除却苍葱加白术,太阳有汗此为良。(喻嘉 言《医门法律》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盖不欲无识者轻以麻黄、桂枝之热伤人也。”汪 庵《医方集解》曰∶“按神术、白术二汤,乃海藏所制,以代桂枝、麻黄二汤也。”然此是太 阴 风 猛,得此平和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营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 虚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用方者审诸。)《局 方》神术(散)苍羌芷,芎辛 草与葱姜,各走一经祛风湿,(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 少阳川芎,太阳羌活、 本,阳明白芷,各走一经,祛风发汗而胜湿。加姜、葱者,助其散; 用甘草者,缓其中也。)风寒泄泻总堪尝。(风药升清,故兼能治泄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白散 属性:(《卫生家宝》) 治一切风寒初起,皆可服。 白芷(一两) 甘草(五钱) 淡豉(五十粒) 姜(三片) 葱白(三寸) 水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葱豉汤 属性:(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初觉头疼身热,脉洪,盒饭服此。 葱白(一握) 豉(一升) 水煎服。 神白(散)芷甘姜葱豉,一切风寒皆可施。《肘后》单煎葱白豉,(名葱豉汤)用代麻黄 功不惭。(葱通阳发汗,豉升散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可代麻黄之用。《卫 生家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麻黄人参芍药汤 属性:(李东垣《脾胃论》) 治虚人伤寒。 麻黄 白芍 黄 炙甘草(各一钱) 人参 麦冬(各三分) 当归 桂枝(各五分) 五味子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 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东垣治一贫 士,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制此方一服而愈。原解曰∶“麻黄 散外寒,桂枝补表虚,黄 实表益卫,人参益气固里,麦冬、五味保肺气,甘草补脾,芍药 安太阴,当归和血。”后人用治虚人感冒颇效。若吐血、衄血,麻、桂究在所忌,勿因东垣 之偶效,而遂信之以误施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再造散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阳虚伤寒,不能作汗。 人参 黄 甘草 桂枝(各一钱) 附子(炮五分) 羌活 防风 川芎(各八分) 细 辛(五分) 煨姜(五片) 枣(二枚) 加炒白芍一撮。(夏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再造散用参 甘,桂附姜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煮,阳虚无汗法当谙。(陶节庵《伤 寒六书》曰∶“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 遂以麻黄重剂劫取其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无阳证。”因 立此汤。以参、 、甘、姜、桂、附,大补其阳气。佐芎、羌、防、辛,散寒发表。加芍药 者,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又云∶“人第知参、 能止汗,而不知其能发汗,以在表药队 中,则助表药而解散也。”此是节庵明见处。)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麻桂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伤寒阴暑,邪不能散。此麻、桂二汤之变方也。 官桂(一二钱) 麻黄(二三钱) 当归(三四钱) 甘草(一钱) 陈皮(随宜用或 不用亦可) 生姜(五七片或十片) 水一钟半,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若元气大虚, 阴邪难解者,当以大温中饮更迭为用。 〔附〕大温中饮(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阳虚伤寒;并一切四时劳倦寒疫之证,身 虽发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泄,但六脉无力者。此为 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所谓“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熟地(三五七钱) 人参(二五七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 肉桂(一二钱) 白术(三 五钱) 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二三 钱) 炙草(一钱) 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钟,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 盖取微汗。(如气虚甚,加黄 二三钱。如寒甚阳虚者,加附子一二钱。按∶方中柴胡、熟 地,与温中之义不符,呕恶泄泻者,非所宜也,必与附子同用,庶乎不寒不滞。) 麻桂饮中归草陈,加姜煎服汗津津。(但取津津微汗透出为度)伤寒阴暑邪难散,用此 医之效甚佳。(旭高按∶此亦麻、桂二汤之变方,较海藏神术散尤为得旨。当归、陈皮入发 汗药中,是调血而理气。盖汗由血化,亦必气机通达,而后能透出。凡患伤寒体气稍虚者, 当引用之。)大温中饮再加术,人参熟地柴胡伦。(大温中饮即麻桂饮加参、柴、地、术。) 脉细畏寒阴气胜,阳虚温托始回春。(凡阳虚阴胜,非用温中托邪,则寒凝日深,必致不救。)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脉浮弱,汗自出者;杂病自 汗盗汗,虚疟虚痢,皆可治之。若脉浮紧而无汗者,不可用;酒客及亡血家,虽病风寒而汗 出者,亦忌之。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水 七升,微火 桂枝汤方是解肌,(《伤寒论·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芍药甘草姜 枣维。啜粥渍形充胃气,(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 汗所从出,是渍形为汗也。观于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调和营卫汗斯滋。(此方桂、芍相 须,姜、枣相得,是调和营卫之方。营卫和则汗自出,故曰“解肌”。)中风伤寒太阳病,虚 疟(调和营卫之功)虚痢(和阳敛阴之效)悉治之。大凡发热脉浮弱,恶寒汗出最相宜。(桂 枝一味,治太阳发热恶寒之的药。因脉浮弱汗自出,故加白芍敛阴护营,生姜佐桂以解表, 大枣佐芍以和里,更用甘草和诸药。凡发热恶寒,脉浮弱,汗自出者,合此证即用此汤,勿 拘风寒杂证也。)若然无汗脉浮紧,(是麻黄证)酒客血家切忌施。(无汗忌酸敛,酒客忌甘, 血家忌辛热,故皆不可用。)夏月黄芩加入剂,改名阳旦汤宜知。(夏月用桂枝汤加黄芩,名 阳旦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桂汤 属性:治伤寒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此汤。桂枝汤原方桂加二两。 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奔豚病象如此)太阳药(桂枝汤乃太阳经 药也。)治少阴病,(奔豚病,少阴肾邪上逆也。)病起烧针寒气侵。水邪实由外寒召,重散 外寒便泄阴。(用太阳经药治少阴病者,水邪上逆,实由烧针外召寒入,故仍从表治。惟加 桂二两,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病,此方可加减用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腹中大实痛者,属阳明也。桂枝加芍药汤内更加大黄二两 桂枝加芍汤和里,(此用阴和阳法)升举阳邪出太阴。病本太阳医误下(误下引邪入于 太阴)因而腹痛此方斟。(虽见太阴证,而太阳之证尚未罢,故仍用桂枝汤,但加芍药三两, 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大实痛者阳道实,(腹满时痛,不过伤太阴之气, 大实痛,则邪气结于太阴,而转属阳明之燥实矣。)桂枝汤内大黄临。(名桂枝加大黄汤,此 双解表里法也。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 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 反有理阴之功,俾燥屎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营运,而腹痛减。不因误下而 禁下,见症施治,无不尽然。凡妄下必伤胃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气实则 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太阴则满痛不实,阴道虚也;阳明则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 痛,下痢之兆;大实而痛,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 之方。)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并治寒疝 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 桂枝加附(汤)急温经,止汗回阳即救津。(此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 属燥液。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借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 泄,正以救液也。)漏汗(汗出不止)仍复恶风(表邪未尽)者,溲难(津液少)肢急(阳 虚液脱,而骨属不利。)可回春。(“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若形如疟,是玄府反闭,故加麻黄。此玄府不闭,故加附子。若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 于里,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此漏不止而小便难,四肢拘急,是阳亡于外,急当扶阳, 故用桂枝加附子。仲景辨证之确、用药之精如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黄汤 属性:治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正 黄如柏汁,腰 弛痛,如有物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 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桂枝汤原方加黄 三两。 桂枝加 (汤)治黄汗,(因汗色黄,故病即名黄汗。)身热胫冷心烦乱。(湿伤于下, 故胫冷。湿上甚为热,故身热心烦。)腰 弛痛(腰下无汗之故)小便难,(湿热交混,气机 不化。)汗出但从腰上半。和其营卫以祛邪,湿郁皮中从汗散。(此方治湿郁皮中,阳气内郁, 而又表气不固,故用黄 固表气,桂枝汤宣阳气和营卫,令黄从汗解也。)假令诸黄其脉浮, 此方亦可相参赞。(浮为在表,当从汗解。若脉沉者,又当利其小便。)黄汗沾衣色正黄,致 病之由湿热断。历节风水颇相同,临证推求理自判。(黄汗与历节相似,但历节一身尽热, 黄汗则身热而胫冷;又与风水相似,但风水恶风,黄汗不恶风为异。且历节、风水,汗色不 黄,为可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黄桂枝五物汤 属性: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桂枝汤去甘草,加黄 三两,生姜加三两。 桂五物(汤)治血痹,黄 芍药桂姜枣。脉微细紧是阳虚,卧出风吹病之旨。(《素问·五 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状若风痹身不仁,(风痹则走注疼痛 ,血痹则不痛,而但不仁为异,所谓“营气虚则不仁”也。)因其脉细宜煎此。祛风固表和 营卫,阳气宣通痹自已。(旭高按∶此方以桂枝汤加重生姜,佐桂枝领黄 行阳通痹,既以 祛风,且以固表,庶几血中之风出,而血中之阳气不与之俱去。不用甘草者,欲诸药周卫于 身,不欲留顿于中也。然《金匮·血痹虚劳篇》又别出一条云∶“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 则愈。”盖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证,血既以风入 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乃愈,以是知血分受痹,必以 宣通阳气为首务矣。此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 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汤原方加浓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朴杏(汤)治寒 喘,(麻黄汤治表寒之喘,此汤治里寒之喘。)下气消痰温散攒,寒气留中邪在表,(此因下 后寒气留中,肺气失降,犹幸表邪未解,故只微喘,仍用桂枝汤解表,但加浓朴温胃散寒, 杏仁定喘下气。)鼻鸣不渴始相安。(按∶此方治喘,必外有头痛鼻鸣、形寒畏冷、口无燥渴 等因,始可服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属性: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痛, 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此方宜入《五苓散类》。)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约阴利水行阳缀。(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姜、术 行阳化水,为利中焦水气之法。)汗下亡津水饮停,胸满溺涩病之诀。以其无汗去桂枝,(头 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而去桂枝者何也?以解肌或下,邪未能去,而津液已伤,故反无汗, 则不宜更用桂枝辛温燥液以发其汗矣。心下满则加白术,小便不利则加茯苓,此乃亡津液而 有停饮者也。)小便通时汗斯彻。(凡表未解者,必当先解其表。此因小便不利,故专利其小 便,俾小便利则邪亦从而解矣。所谓发汗利小便为治太阳两大法门,以此夫!)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 桂枝新加人参汤,(曰“新加”者,申明表邪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加,故 曰“新加”。更妙在姜、芍各加一两,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仍是和营卫法。仲景方一丝不 乱如 者,(气 而过汗者方可用。)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葛根汤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先煮)。 桂枝汤中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太阳邪乍及阳明。(喻嘉言曰∶“太阳而略兼阳明, 则以方来之阳明为重,故加葛根。”)KT KT (音殊,引颈难伸之象。)汗出恶风者,断 入阳明是定评。(张元素曰∶“桂枝汤加葛根,所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若太阳初病便服葛根, 是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者。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 桂枝去芍汤和阳,误下中焦阳气伤。(芍药专益阴气,桂枝汤去芍药者,误下阳虚,浊 阴必僭于中焦,故去芍药之酸寒,存一片阳和甘缓之性,得以载还中焦阳气,成清化之功。) 胸满脉促邪犹在,(中虚而表邪仍在,故仍用桂枝。)微恶寒加附子良(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微恶寒则阳亦虚矣,故加附子,以杜亡阳之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栝蒌桂枝汤 属性:治太阳病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也,宜此主之。 桂枝汤原方加栝蒌根二两。(喻嘉言谓“栝蒌为君,分两当重,桂枝为臣,分两当减”, 其意颇通。)栝蒌桂枝汤治痉,桂枝汤内栝蒌进。太阳证备项背强,脉反沉迟痉将振。太阳 之脉本浮,今脉沉迟,故曰“反”。沉迟非内寒,乃营卫之行不利,津液少而经脉滞,(故知 将欲作痉也。)痉为风病亦津伤,(古称“痉”为“风强病”,然风行必燥,津液必伤。)风自 宜驱津必润。(桂枝汤和营卫以驱风,栝蒌根濡津液而治痉。按∶伤寒项背强KT KT , 汗出恶风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其脉必浮数,为邪风盛于外也;此身强KT KT 然,脉反 沉迟,为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同,而一加葛根以散表,一加栝蒌根以滋内, 则不同也。)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桂枝甘草(汤)补心阳,止汗除烦功独良。(此方采取桂枝之半,便另有精义。桂枝复 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 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故得外止汗而内除烦。)发汗过多心下悸,悸而欲按是阳亡。 (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故悸而欲按,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 振欲擗地,则当用真武汤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半夏散及汤 属性:治少阴咽痛。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各别捣筛已,合治之,(各研另秤, 则分量准。)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 以水一升 半夏散(及)汤(此一方二法∶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桂甘草,少阴咽痛 服之好。(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半夏一味,但分两不同,便治证迥别,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 减也。)身不发热脉细微,恶寒欲吐方堪捣。(按“少阴病”三字,所该者广,必从少阴诸现 证细细详审,然后咽痛知为少阴之咽痛,否则何以知其非君相火炎与风温燥火之咽痛耶?此 方所主咽痛,脉必紧细,身不发热,必恶寒欲吐,咽虽痛而不红肿。盖阴寒之气上逆,浊痰 痹阻咽喉,故用半夏之辛温,豁其痹阻之痰浊,桂枝之辛热,散其上逆之阴寒,缓以甘草之 甘平,和以白饮之谷味,使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则桂枝、半夏治咽痛, 庶无劫液之虞。)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芍药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并治腹中不和而痛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 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汤平剂,(此亦桂枝汤之变,偏于营分,纯一不杂之方也。)和营止(腹)痛功 无比。(气血不和,肝木乘脾则腹痛。白芍酸收苦泄,能行营气而泻肝木,甘草甘缓,能和 逆气而补脾土,甘酸相合,甲己化土,故治腹痛。)芍药功专止汗烦,(芍药和营益阴,功专 止烦,烦止汗亦止,故《伤寒论》反烦、更烦、心悸而烦者,皆用之。)心烦脚挛阴虚致。 脚筋挛急属阳明,(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故脚挛急属阳明。)不从标本从中治。(芍药止烦 汗,甘草缓挛急,斯合乎阳明不从表本,从乎中治之法。)又有芍甘附子汤,汗后而反恶寒 使。(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是治阴虚;此汗后反恶寒,是阴阳俱虚,故加附子。)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治伤寒脉浮,误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者。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加蜀漆三两(洗去腥),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为末,以水一 斗二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 甘草(各一两) 龙骨 牡蛎(各二两) 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 合,日三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各三两,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火迫(古人治伤寒有火熨、水攻之法。)心经阳欲 越,肢寒汗出必惊狂,(按亡阳惊狂,必有肢寒汗出见证。)神明散乱行将脱,固脱安神此剂 彰。(火迫心经之阳,非酸收可安,故去芍药,而用龙、牡镇摄,借桂枝、蜀漆疾趋阳位, 以救猝然散乱之神明,故先煮蜀漆,使其飞腾,劫去阳分之痰,并赖其急性,引领龙、牡, 从阳镇惊固脱。方寸无主,难缓须臾,故曰“救逆”。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曰∶此与少阴 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故用四逆辈,回其阳于肾中;今乃火逼汗, 亡其阳中之阳,故用安神之品,镇其阳于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桂甘龙牡汤同意, 火逆烧针烦躁良。(镇其阴气,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惊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 无惊狂,故蜀漆不用。其证大段相同。)《金匮》桂龙牡蛎汤,失精亡血梦交尝,脉微迟芤阴 阳弱,镇摄精神使敛藏。(此心肾不交,精伤气竭,神不敛藏之证。桂枝汤外感用之能祛邪 和营卫,内伤用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收敛其浮越之神,固摄其散亡之精。)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小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证;并治黄胆 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并主之。 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加胶饴一升,水七升,煮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及伤寒汗后身疼,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黄 一两半。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当归建中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当归三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乐令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 前胡 细辛 黄 人参 桂心 橘皮 当归 白芍药 茯苓 麦门冬 甘草 半夏 姜、枣水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十四味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甘草 人参 麦门冬 川芎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半夏 黄 茯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罗,更用饴糖建中气,(于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仅能建中焦营气,故曰“小”。)阳虚劳损(徐灵胎《兰台轨 范》曰∶“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 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疸黄瘥。(此脾虚发黄之证,观方下所云“小便自利”,非湿 热可知矣。)阳涩阴弦腹急痛,(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阴弦而腹痛。)不瘥更 与小柴和。(腹痛服建中治太阴,不愈者,更与小柴胡治其少阳,疏土中之木也。以阴脉弦, 故用此法。)悸烦无热方堪服,(悸而烦,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以补心脾之气。盖栀子汤 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呕家禁与用毋讹。(酒家忌甘,呕家亦忌甘。)黄 建 中(汤)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此因过汗虚其卫阳,故汗后身痛,用此汤固卫气以和 营则愈。)又有当归建中法,产后诸虚属妇科。(黄 建中,补中益卫气;当归建中,补中益 营气。)乐令建中(汤)退虚热,(此药大能退虚热,生气血。)柴胡归芍细辛多,参 苓草 陈半夏,肉桂门冬姜枣和。更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 ,(亦有阴证发斑者,淡红隐 隐,散见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误服寒药立毙。)十全大补(汤)加 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十四味建中汤治脏气素虚,以之两建其 脾肾之阴阳。盖虚劳病多本脾肾,故引伸建中之法以治之。乃后人超出之方也。”又曰∶“乐 令建中汤,柴胡、细辛为君,意在退热,而阴虚之热则不可退;十四味建中汤,用附、桂、 苁蓉,意在复阳,而阴虚之阳未必可复,又在用方者之善为裁酌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芍药知母汤 属性:治诸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防风 知母 (各四两) 白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术麻黄姜附防。(此桂枝汤合术附汤,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知 母。)湿热外伤肢节痛,上冲心胃呕眩攘。香港脚冲心为恶候,汉时已有此方详。(旭高按∶此 与香港脚冲心之候颇同。诸家谓唐以前无香港脚,勿致思尔。《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后人不知“脱”字之音义,遂置此条于不论,故此方 从未有诠释之者。抑知“脱”字北音读作“腿”字,试一提出,则形瘦、头眩、短气,岂非 多因脚肿之所致耶?脚肿至如腿,则病非一日矣。揆其致病之由,《金匮》于此方左右,论 列数条∶一则由汗出入水,热为寒郁;一则由风血相搏,血为风动;一则由饮酒汗出当风, 风湿相合;更推及筋骨并伤,营卫俱微,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一条;而殿之曰∶“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则知风、寒、湿三气,无不因虚阻袭筋骨,而历节、香港脚,总由风、寒、湿三 气而成,为同源异流之证,但以独足肿为香港脚,诸节痛为历节焉耳。是方用麻、防、姜、桂, 宣发卫阳,通经络以驱外入之风寒;附子、白术,暖补下焦,壮筋骨而祛在里之寒湿。然三 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久必郁蒸而化热,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须滋养阳明,故又用芍、甘、 知母,和阳明之血,以致太阴之液,斯宗筋润、机关利,而香港脚历节可平,平则眩呕悉已矣 此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桂枝黄鳖甲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久疟营虚卫弱,汗多洒淅恶风。 桂枝 白芍 黄 (生) 防风 秦艽 当归(各一钱) 鳖甲(酥炙) 浮小麦(各 三钱) 炙草 桂枝黄 鳖甲汤,秦艽芍药草归防,浮麦枣姜疗久疟,营虚卫弱汗多尝。(旭高治一人, 病后元气未复,复感风邪,舍于腠理,与卫气并居,而病为疟,发于夜而汗多。余思疟发于 夜,是邪在营分,营气不能与卫气和谐,故多汗恶风。宗仲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参入秦 全愈。后凡用治久疟营卫虚微,而邪仍留恋者,随证加入补气血药一二味,少佐柴胡以提之, 无不应手辄效。然其中用法,自有操纵之妙∶有连服数剂者;有间日服一剂者;或有今日服 此方,明日服消导药一剂,后日再服此方者。盖久疟之人,脾胃虚薄,饮食稍有不节,便生 胀满,故药必疏补兼施,此又管窥之一得,敢以质之高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桂麻各半汤类 属性:两方合为一剂,《内经》谓之“复方”。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 三度发,脉微者,正虚也;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如虫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 也,宜此汗之。 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风乘汗入,玄府反闭,形如疟状,日再发 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二越脾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汤二分,越脾汤一分,合二升,温服一升。 桂枝麻黄汤各半,助正驱邪小发汗。太阳如疟脉虽微,热多无汗仍须散。(太阳如疟脉 微,为阴阳俱虚,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无汗,肤痒如虫行皮中, 以邪气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虽脉微不可发汗,而热多无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 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无大汗亡阳之虑。)风疟缘何属太阳,因其止作无间 断。(太阳如疟,一日二三度发,不似少阳之疟一日一发也。因风邪客于皮肤中,欲出不出, 故止作无定,后人因名之曰“风疟”。)又有桂二麻一汤,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 多,发散之功更和缓。(此与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体虚邪亦轻微按。无阳是亡阳分津,脉弱热多义当玩。(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