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望诊遵经 书名:望诊遵经 作者:汪宏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望诊遵经》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C%9B%E8%AF%8A%E9%81%B5%E7%BB%8F <目录> <篇名>叙 属性:予先君石城翁。讳坤坚。字义彰。读书之暇。尝谓予曰。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 而施之。适足以杀人。尔学医有年矣。抑亦知其要否。予起而对曰。昔轩辕氏定本草。作内经。卢扁雷桐。莫 不遵其规矩。汉晋唐宋。鲜能出其范围。今读其遗文。会其旨趣。其法门有二。一曰诊。一曰治。望闻问切者。 诊法也。针灸药石者。治法也。将欲治之。必先诊之。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也。顾欲知其诊之 所当然。究其诊之所以然。则凡天地古今之理。南北高下之宜。岁时气候之殊。昼夜阴晴之变。以至赋禀 强弱之不齐。老少居养之各异。莫不着见于四诊焉。岂但明乎血气经络皮肉筋骨。与夫病之五脏六腑。 症之七情六淫也哉。盖着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是故寒热补 泻之法。因诊而定。标本先后之理。因诊而分。七方十剂八法九针。莫不因诊而决用舍焉。昔贤所谓明理 者。明此理也。辨证者。辨此证也。理不明。则证莫能辨。证不辨。则治莫能分。故治病必须知诊。诊病必须遵 经。予先君曰。入门矣。未入于室也。经文深奥。诊法精微。既已识其大纲。尤当考其细目。慎之哉。穷理尽性 之事也。格物致知之功也。身家之所寄托。生死之所相关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勉旃勉旃。余退而 志之。恒以自警焉。今着遵经。有感于是。因书篇首。以告后人。 \x光绪元年三月上浣新安汪宏广 氏书于西安航埠\x <目录>卷上 <篇名>诊法常以平旦 属性:灵素谈医妙入神。穷源探本在清晨。时平可辨邪和正。法定能分假与真。有疾音容俱转变。无 色脉自 调匀。常经万世皆师范。诊视须当永奉遵。原夫昧爽方兴。天道之阴阳中正。黎明甫启。人身之志气清灵。 观形以验温凉。平能合度。察色而瞻动静。法不离经。斯时也。九候无差。五音悉准。有过易窥。有偏易诊。辨 三因之虚实。气色分明。察五脏之盛衰。精神平允。见微知着。固能判断吉凶。原始反终。更足周知生殒。盖 观日以揣摩。亦援天而指引。由是参病情。稽诊法。指下融通。心中浃洽。脉息共形容合论。推究无穷。声音 与气色交参。变通不乏。譬若权衡正直。观俯仰而较锱铢。亦如尺度均同。计毫厘以分阔狭。况乎因人 矩。候气平章。不似日中之温暖。不同夜半之清凉。营卫会于脉口。气色见于明堂。有证皆显。无隐弗彰。经 络均匀。按法真堪处变。规模宏远。持平可以为常。尔乃观其所由。视其所以。或端本以澄源。或因此而识 彼。寒多热少。分脏腑之盈亏。暮重朝轻。析阴阳之表里。故察人情。观日晷。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即从权而 诊视。不执其经。然触类以引伸。难逾厥旨。若夫金乌返照。玉兔腾精。病因时而进退。气随日以流行。有平 脉时脉。有正声变声。诊或违夫昼夜。治即昧于重轻。是则望闻问切之方。皆失其正。补泻迎随之法。不得 其平。于是圣人。著作内经。申明平旦。合四诊而同观。会三才以参看。有为有守。广宇内之栽培。无党无偏。 协时中之条贯。是以德迈羲农。功高霄汉。宜其达四海以讴歌。历千秋而灿烂。不然。何以为医学之范围。 妙化育而参赞。 <目录>卷上 <篇名>望色常宜定静 属性:平明诊法已敷陈。望色还须气息匀。更待伊芳人心志定。聆音察理论精神。扶持当缓缓。言语莫频频。坐卧 情和洽。寒温服适均。医家看视宜恬静。邻里瞻观慢博询。休谈长与短。应辨假和真。成败所关。死生攸寄。 脉息岂无隐微。声音亦有同异。神凝志一。始能融会贯通。理明义精。方可引伸触类。脏腑之情蕴奥。安可 粗心。气色之道精深。不容率意。若乃晨昏昧昧。楼阁葱茏。或敷脂粉兮。污其颜色。或居帷幔兮。蔽其形容。 慢言三折其肱。揣摩弗确。即使十全之技。看视无从。却愁仓卒又持灯。尤恐奔波多乱目。俗医治病。还道 这气色朦胧。无甚差错。咦。纵然仿佛分虚实。只在依稀想像中。 <目录>卷上 <篇名>明堂周身部位 属性:欲观气色。先识明堂。欲察明堂。先知部位。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 灵枢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 方下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 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男女异位。 男子色在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女子在面王。为膀胱 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左为左。 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此面王之部。男女之分也。所谓明堂者。鼻也。庭者。颜也。阙 者。眉间也。面王者。鼻准也。下极者。阙庭之下。两目之中也。颊外谓之绳。膝盖谓之膑。口旁大纹为巨分。颊 下曲骨为巨屈也。色之见于明堂。犹脉之出于气口也。气口者。血脉之大会。明堂者。呼吸之宗气也。气口 明堂。其义一也。 <目录>卷上 <篇名>明堂六部提纲 属性:明堂望法。有五脏之分。有六部之辨。六部者。中央脏腑之部为内。四旁肢节之部为外。横分之为上下。竖 分之为左右也。以内外言之。色见于内部者。其病在内。色见于外部者。其病在外。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 病自外走内。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自内走外。内者重。外者轻。从内走外者。脏传腑。腑传表。由重而轻 也。从外走内者。表传腑。腑传脏。由轻而重也。此内外之辨也。以上下言之。色见于上部者。其病在上。色见 于下部者。其病在下。色从下部走上部者。其病自下走上。色从上部走下部者。其病自上走下。上为阳。下 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不行极而上。阳病自上走下为重。自下走上为轻。阴病自下走上为重。 自上走下为轻。此上下之辨也。以左右言之。色见于左部者。其病在左。色见于右部者。其病在右。色从右 部走左部者。其病自右走左。色从左部走右部者。其病自左走右。左为阳。右为阴。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 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自左走右为从。自右走左为逆。女子自右走左为从。自左走右为逆。此左右之辨 也。由是而五色交错。六部合参。则又各有行走。各有逆从。是必察其色之所起。辨其色之所向。以推其顺 逆。而断其吉凶焉。然其色之行走。于意云何。盖其色上锐者。其行上向。其色下锐者。其行下向。在左右如 法。而内外亦然矣。此六部之提纲也。岐伯曰。脏腑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其斯之谓欤。 <目录>卷上 <篇名>面貌分应脏腑 属性:既察明堂之部位。当观面貌之部位。盖内经望法。有因明堂而分者。有因面貌而分者。何则。脏腑经络相 通。表里上下相贯。血气周流。无有间断。以故气色见于明堂。即以明堂分脏腑。气色见于面貌。即以面貌 分脏腑。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脾热病 者。鼻先赤。此热病之脏部也。热病从所部而起者。至期而已。言至其气正之时日而愈也。推而论之。则热 病之死生间甚。时日之王相休囚。皆可按法而究焉。然又言少阳之脉色荣颊前。太阳之脉色荣颧骨。则 是以颊前为少阳之部。以颧骨为太阳之部矣。其曰。荣未交者。是病未传也。则荣已交者。是病已传也。视 其交于何部。而断其传于何经也。设或色见少阳之部。诊得少阴之脉。或色见太阳之部。诊得厥阴之脉。 此为阴阳争见。表里皆病。所谓两感者是已。不言阳明者。缺文也。夫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 中。挟 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故其为病也。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如经云。面热者。 足阳明病。仲景云。阳明病。面合赤色。是皆可为阳明之诊也。更有腹胁膈之分焉。所谓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此皆部位之分。病色之辨也。皮肉血气筋骨。亦各有分部焉。 灵枢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 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盖以五脏之属。分五形之部也。若夫风病之诊又不同。心风诊在口。 其色赤。肝风诊在目下。其色青。肺风诊在眉上。其色白。脾风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诊在肌上。其色黑。凡 若此者。务须沉潜反复。融会贯通。病虽变出多端。医者常若可见。庶乎其不瘥矣。至于幼科五脏之部。痘科八卦之位。 盖因内经诸法。隐其文。彰其义耳。能精乎此。亦可触类旁通矣。(肌上之肌。高士宗作HT 。HT 、颊 肉也。宜从之。) <目录>卷上 <篇名>五官分应五脏 属性:既知面貌分五脏。当知五官分五脏。何则。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故周礼疾 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 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是以内经 望法。以五色分五行。以五官分五脏。于是乎诊于面。则面有五脏之分。诊于窍。则窍有五脏之别。盖无往 而非五脏之所属。亦无往而非五行之所属也。且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经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 血气皆上于面。而出空窍。其精阳气上出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味。走唇舌而为味。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 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释之者曰。 鼻白。肺病也。色深白喘而胸满者。邪实也。色浅白喘而不满者。正虚也。目 青。肝病也。色深青者。邪实也。 色浅青者。正虚也。唇黄。脾病也。色深黄者。邪实也。浅黄者。正虚也。舌赤卷短。心病也。色深赤焦卷者。邪实 也。色浅红滋短者。正虚也。耳黑。肾病也。色深黑者。邪实也。色浅黑者。正虚也。盖以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因 五官以分五脏也。然五官之分。有视形容之法焉。有观气色之法焉。或因形容分五脏。或因气色分五脏。 则又各有提纲。各有条目。详述于后。可以参观。所谓耳目不违心。结诸心形诸色也。夫形色之理。阴阳之 道也。阴阳也者。合之。则脏腑经络。具一阴阳也。分之。则耳目口鼻。各一阴阳也。身体之大。毫发之微。莫不 有形色之理焉。莫不有阴阳之道焉。邵子所谓物物具一太极者。可不引之相发明哉。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分应五脏 属性:既知五官分五脏。当知五色分五脏。盖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经云。 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故青病在筋。 赤病在脉。黄病在肉。白病在皮。黑病在骨。盖以色应脏。以脏合形也。然或察部以言脏。或察色以言脏。亦 犹诊脉之法。或以气口寸关尺分五脏。或以弦钩代毛石分五脏。夫弦钩代毛石者。五脏之气。见于血脉 也。青赤黄白黑者。五脏之气。见于气色也。五脏之气。见于气色。因以气色分五脏。五脏之气。见于明堂。因 以明堂分五脏。此活法也。亦定法也。至若以气色分脏腑。则浮泽为外。病当属腑。沉浊为内。病当属脏。若 更合气色部位分脏腑。则色见于脏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脏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脏气不足之病。 见于腑部者。其色深浓。当为腑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腑气不足之病。故以阴阳言。则脏阴也。腑阳 也。色见诸阴者。脏病也。见诸阳者。腑病也。察其何部何色。而断其何脏何腑也。举凡皮肉血脉筋骨。亦以 气色部位分之。矧气色有阴阳。部位有阴阳。脏腑病症。又各有阴阳。参而伍之。错而综之。可以象求。难以 数推矣。 <目录>卷上 <篇名>相气十法提纲 属性: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 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 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 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 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 而微。则先实而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 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 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 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成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 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 彰。此气色之提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 <目录>卷上 <篇名>望法阴阳总纲 属性:明堂察色。以脏腑部位为体。以气色诊法为用。故分观之。可以识其常。合参之。可以通其变。然究其常变。 而原其始终。要不离乎阴阳之旨。盖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故以五色分言之。青属少阳。旺于春。赤属太阳。旺于夏。白属少阴。旺于秋。黑属太阴。旺于冬。黄属中 央土。寄于四季。旺于长夏。以六部分言之。外者上者左者皆为阳。内者下者右者皆为阴。以十法分言之。 浮清甚散泽为阳。沉浊微抟夭为阴。于是乎气色兼见。部位互考。则阴阳相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阴 阳之总纲也。顾阴阳之道。阳清阴浊。阳升阴降。阳热阴寒。阳动阴静。阳外阴内。阳上阴下。阳左阴右。阳道 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以色见诸阳者易治。见诸阴者难疗。外感阴病见阳色者易治。阳病见 阴色者难疗。内伤阳病见阴色者易治。阴病见阳色者难疗。凡此阴阳之理。既可合气色部位以相参。亦 可合脏腑病症以相证者也。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阴 阳变化。一以贯之矣。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相应提纲 属性: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 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何言之。肝属 东方木。通于风气。在时为春。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变动为语。其藏魂。其脉弦。其声呼。其音角。其臭臊。其 味酸。其液泣。其合筋。其荣爪。其腑胆。其日甲乙。其时寅卯。其经足厥阴。此青色之应也。心属南方火。通于 暑气。在时为夏。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噫。其藏神。其主血。其声笑。其音征。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 其合脉。其荣色。其腑小肠。其日丙丁。其时巳午。其经手少阴。其包络手心主。此赤色之应也。脾属中央土。 通于湿气。在时为长夏。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变动为吞。其藏意。其脉缓。其声歌。其音宫。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合肉。其荣唇。其腑胃。其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其经足太阴。此黄色之应也。肺属西方金。通于 燥气。在时为秋。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其藏魄。其主气。其脉毛。其声哭。其音商。其臭腥。其味辛。 其液涕。其合皮。其荣毛。其腑大肠。其日庚辛。其时申酉。其经手太阴。此白色之应也。肾属北方水。通于寒 气。在时为冬。在窍为耳。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欠。其藏志。其脉石。其声呻。其音羽。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 合骨。其荣发。其腑三焦膀胱。其日壬癸。其时亥子。其经足少阴。此黑色之应也。色之应乎脏者。亦应其腑。 应乎腑者。亦应其经。但当分其部位之内外。察其气色之阴阳。五色之见。莫不相输应焉。顾应者。常也。不 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生克矣。知其生克。则知其逆从矣。五脏各有病证声色臭味。当与气口明堂 相应焉。其太过不及。相生相克者。皆病也。从外知内。盖本乎此。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主病提纲 属性: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 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 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 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 。脚下痛。虚 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 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 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 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 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 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 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 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 可见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太过则薄所胜而乘 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 一隅三反。亦可推测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 <目录>卷上 <篇名>部色主病提纲 属性:既知气色之主病。当知部色之主病。夫而后可因部位气色之所主。以言脏腑经脉之所病。谨按灵枢经 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 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臂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 欠。气虚则肩臂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 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疟狂温淫。汗 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 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 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 不用。为此诸病。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 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 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 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 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 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 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三焦手少阳之 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 指不用。为此诸病。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 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 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 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此皆经脉之病也。经脉十二。外络形骸。内通脏腑。故其为病。或见于形容。或见于气色。形容有 部。气色有部。或因形容知其病。或因气色知其病。是皆主病之谓也。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 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夫明堂四体面貌五官。与夫经络之所行。形层 之所属。固尽五脏六腑之部也。明察乎是。言病其庶几乎。 <目录>卷上 <篇名>四时望法相参 属性:凡观五色之殊。当审四时之变。经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 气之内外。既因乎时。色之浮沉。当因乎气。故可以气之内外。而知其色之浮沉。亦可以色之浮沉。而知其 气之内外。然浮沉若是。而气色何如。盖尝闻之。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春肝木旺。其色当青。若甚 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春以泽为本。春时色青。如以缟裹绀。曰平。青多泽 少曰病。但青无泽如草滋曰死。夏心火旺。其色当赤。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 病在内。夏以泽为本。夏时色赤。如以缟裹朱。曰平。赤多泽少曰病。但赤无泽。如 血曰死。长夏脾土旺。其 色当黄。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长夏以泽为本。长夏色黄。如以缟裹 栝蒌实。曰平。黄多泽少曰病。但黄无泽如枳实曰死。秋肺金旺。其色当白。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 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秋以泽为本。秋时色白。如以缟裹红。曰平。白多泽少曰病。但白无泽如枯骨 曰死。冬肾水旺。其色当黑。若甚而浮清。是谓太过。病在外。微而沉浊。是谓不及。病在内。冬以泽为本。冬时 色黑。如以缟裹紫。曰平。黑多泽少曰病。但黑无泽如煤 曰死。凡此四时之色。得其平则不病。不得其平 则病者。亦犹脉之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也。然当其时而见其色者。常也。非其时而见 其色者。变也。变或先时而见。后时而退者。为太过。后时而见。先时而退者。为不及。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 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以生克言之。色生时者为虚邪。时生色者为实邪。 色克时者为贼邪。时克色者为微邪。色时相应者为正邪。五色之见。可比例而推也。时日支干。孤虚旺相。 亦可按法而究焉。第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矣。若夫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应寒 而反温。夏应热而反凉。或时已至而气未至。或气已至而时未至。或至而太过。或至而不及。气色与之相 应者。顺时者也。不相应者。逆时者也。此又四时五色之变。其太过不及。可候气而参观也。夫邪气之客于 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色脉。乃 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此皆四时之要也。 <目录>卷上 <篇名>四时气色主病 属性:既知四时之色。须知四时之病。知四时之病。以察四时之色。夫而后可按四时之色。以言四时之病。其病 维何。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夏脉如钩。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脉如浮。太 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如营。太过则 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脾脉者。中 央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此皆四时之病也。 然此四时之病。内经以脉言。而吾以色言者何哉。盖尝读内经而有悟于岐黄之言焉。岐伯曰。夫色脉与 尺脉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 明也。黄帝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由此观之。四时气色之生克。亦可 以脏腑经脉之病症比例而推矣。何也。五脏之病。四时之色。推之以五行之理。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 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设或知病而不知诊。或知诊而不知病。则虽能知诊。 虽能知病。而究不知诊病。即能知诊病。而尚不知治病。而况尚不知诊。尚不知病耶。呜呼。灵素之书。若此 其详也。延医之法。若此其备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善忘之忘。宋林亿等较正千金素问。皆云 当作怒。今考素问气交变大论。亦作怒。宜从之。) <目录>卷上 <篇名>昼夜阴晴相参 属性:既讲春夏秋冬之异。须知昼夜阴晴之殊。盖人在气交之中。与气候之相应也。犹影之随身。犹水之鉴形。 夫是故昼为阳。卫气日行于阳。夜为阴。卫气夜行于阴。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 血凝泣而卫气沉。血气营卫之相应如此。则色之相应可征矣。何者。脉以应月。色以应日。昼则气行于阳。 色之见也。当光辉而外映。夜则气行于阴。色之见也。当明润而内含。晴则气热。热则气淖泽。淖泽则黄赤。 阴则气寒。寒则血凝泣。凝泣则青黑。此皆其应也。色之应乎昼夜阴晴者。常也。不应乎昼夜阴晴者。病也。 夫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色当因病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也。其或暮轻朝重。夜减昼加。则不在 乎卫气。而独主乎脏气矣。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夫所不胜者。克我者也。所胜 者。我克者也。盖以一日分为四时。以四时分应五脏。肝日甲乙。其时寅卯。心日丙丁。其时巳午。肺日庚辛。 其时申酉。肾日壬癸。其时亥子。脾日戊己。其时辰戌丑未。以五脏之日时。合五脏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间 甚之候。死生之期。胥于是乎推。亦于是乎断矣。然而一日之内。一时之间。寒暄不齐。雨 靡定。则又各有 所胜。各有所不胜矣。若夫宫室有冷暖之殊。衣服有寒温之异。病或因之而重轻。色或因之而损益。虽不 当以昼夜论。亦皆可作阴晴观。触目关心。存乎人矣。 <目录>卷上 <篇名>五方望法相参 属性:夫人之有是身也。资始于天。资生于地。禀精气以成形。藉阴阳而赋命。顾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气化有五 行之异。风土于焉而变。气色由是而分矣。经曰。东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 多黑。中央之人多黄。此相应之谓也。然相应者色之常。不相应者色之变。或常或变。而无过不及者。平色 也。或常或变。而有过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气胜地气为顺。地气胜天气为逆。五色 之见。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时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时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 症相生者。病之顺者也。不合乎四时。而与声音脉症相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变。可比例而参观也。析 而言之。一方之间。一邑之内。地形有高下。则风气有寒温。地形有燥湿。则风气有刚柔。风气既感于中。形 色必应于外。是故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柔。垆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HT 土之人丑。山林之 民毛而方。得木气多也。川泽之民黑而津。得水气多也。丘陵之民专而长。得火气多也。坟衍之民皙而瘠。 得金气多也。原隰之民。丰肉而痹。得土气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颜色。近者小异。远者大异。皆可以风气之 寒温。而知其色脉之常变焉。以色脉之生克。而知其病症之顺逆焉。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苟有诸中。必 形诸外。准其情。察其理。相其势。度其时。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风土虽变。气色虽异。岂能外乎五行哉。散 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矣。 <目录>卷上 <篇名>气质望法相参 属性:夫色之同于众人者。气候之常。而不同于众人者。赋禀之变。故夫气质不齐。形色亦异。经曰。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盖其赋禀独盛。故其气色独着也。然五形之人。其脏 腑之盛衰。骨节之大小。筋之粗细。肉之坚脆。皮之浓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 数。营卫之度。又各不齐。扩而充之。则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岂仅阴阳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变化 盖无穷矣。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参之四时。合之五行。可 以推其生克。断其吉凶矣。四诊心法云。五脏之色。随五形发见。百岁不变者。主色也。四时之色。随四时加 临。推迁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气之所生。客色岁气之所化。岁气胜人气为顺。人气胜岁气为逆。所谓逆 者。春当青而反白。秋当白而反赤。夏当赤而反黑。冬当黑而反黄。长夏当黄而反青。可随时而观也。夫色 之生于心也。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岂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当也。 <目录>卷上 <篇名>老少望法相参 属性: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气质之变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速。及其 老也。血气衰。肌肉枯。气道涩。营卫之行迟。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润泽也。经曰。人生十岁。 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 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 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 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五十以前。五脏相生而日长。五十而后。五脏相减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 有年已老而体未衰者。有年方壮而形先槁者。虽强弱之不齐。亦盛衰之各异尔。要之盛于中者。必着于 外。衰于里者。必形于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脏腑之盛衰。脏腑形色。犹根本之与枝叶也。此老 少之同异。可一隅而反三也。 <目录>卷上 <篇名>居养望法相参 属性:形志苦乐不同。气体居养各异。老少强弱既讲。富贵贫贱须详。藜藿之家。原难例于肉食。文绣之体。岂可 比之布衣。贫贱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热严寒之困。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 之间。此居养之不齐。而气色所由异者也。或谓富贵多虚。其治宜补。贫贱多实。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贵融 通。虚实勿拘于黑白。法嫌执滞。补泻宜察其浅深。况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贫贱恒多空乏。食必大牢。出 必乘车。富贵岂少强盛哉。是故治疗之则。必审其因。诊视之方。当观其证。五官面貌。无不变色易容。二便 均调。要皆舍标从本。见于面。盎于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诚中形外。用是见微知着。因此识彼。证治 本于岐黄。针灸循其规矩。汤遵仲景。博采众方。药效神农。参观本草。此圣人之遗范。实医士之格言也。 <目录>卷上 <篇名>变色望法相参 属性:望诊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变。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变。欲知常色 之变。必先知常色变中之变。何则。饮酒者脉满络充。故目红息粗而色赤。肝浮胆横。故趾高气扬而色青。 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饱食者。血华色而益泽。饥则气衰。甚则气少。故腹馁者。色泽减而少气。奔走于风 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闭塞。奔走于暑日中者。热袭皮肤。故色赤而浮散。房劳者。精气下泄。故目下 色青。用力者。血气上趋。故面上色赤。久卧伤气。面则壅滞。未睡伤血。色或浮赤。怒则肝气逆。故悻悻然目 张毛起而面苍。愧则心气怯。故赧赧然颜惭汗出而面赤。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喜则气发 于外。故颐解而色红且散。悲则气消于内。故五脏皆摇。色泽减而声 以杀。忧则气并于中。故两眉双锁。 色沉滞而气郁以塞。恐惧者。精神荡惮而不收。故色脱而面白。惊怖者。血气分离而乖乱。故气促而面青。 此皆常色变中之变。固可因其气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气色已定而诊之。知其常色变中之变。可诊 其病色变中之变矣。 <目录>卷上 <篇名>望色先知平人 属性: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盖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浊。不微不甚。不散不抟。光明润泽。血华其色也。 五脏生成篇曰。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夫缟者。白绢也。绢之白。犹肤之白也。绢之光明润泽。犹肤之 光明润泽也。光明者。神气之着。润泽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谓其色之正赤也。曰红。谓其白之间赤也。曰绀。 谓其青之间赤也。曰栝蒌实。谓其黄之间赤也。曰紫。谓其黑之间赤也。赤者。血色也。缟者。肤色也。其青赤 黄白黑虽不同。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间乎其中焉。肤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朱红绀紫者。隐于肤之 内。而光明润泽者。显于肤之外。故曰。如以缟裹。盖五色之着。欲其间见。不欲其独呈。欲其合于中。不欲其 露于外也。五脏之所生也。四时之所成也。气血华其色。精神彰于面焉。此所谓平人也。平人者何。无病者 也。知其平之为无病。可知其不平之为病矣。 <目录>卷上 <篇名>色以润泽为本 属性: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 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润泽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润泽者生。沉夭者死。然 则色之润泽。岂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 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血色虽变。而犹有润泽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血色已变。而更无润泽也。夫润泽之有无。犹 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润泽。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 二。实决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润泽为本。盖润泽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润 泽之着。有血气即有润泽。有润泽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 有色不可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润 泽为本。法异而理同也。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交错合参 属性:窃谓五色交错。有分见者焉。有间见者焉。生克于是乎推。吉凶以此而断。所谓分见者。六部之色。彼此不 同也。如青赤分见。赤黄分见。黄白分见。白黑分见。黑青分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分见。黄黑分见。黑赤 分见。赤白分见。白青分见。此色之相克者也。所谓间见者。五色之着。彼此相乘也。如青赤间见。赤黄间见 黄白间见。白黑间见。黑青间见。此色之相生者也。青黄间见。黄黑间见。黑赤间见。赤白间见。白青间见。此 色之相克者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然皆各有浅深。则亦各有虚实。是必察其泽夭。而后决其成败。倘 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救疗。要在合乎四时。参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图 索骥也可。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十法合参 属性:望诊之法。五色交错。已述于前。十法合参。当讲于后。盖察其气色。分其生克。固知其病之顺逆。症之从违 矣。由是参以浮沉之法。则知其病之表里。参以清浊之法。则知其病之阴阳。参以微甚之法。则知其病之 虚实。参以散抟之法。则知其病之远近。参以泽夭之法。则知其病之成败。而又合气色言之。如色赤者。热 也。赤而微者。虚热也。赤而甚者。实热也。微赤而浮者。虚热在表也。微赤而沉者。虚热在里也。甚赤而浮者。 实热在表也。甚赤而沉者。实热在里也。若更合清浊而言。则知其病之脏腑矣。合散抟而言。则知其病之 轻重矣。合泽夭而言。则知其病之吉凶矣。而凡五官六部。与夫四时五色。皆可错综参观。夫如是。病之传 变。不亦昭然乎。虽然。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故必参伍于脉 症。错综于声音。察之至精。问之至确。然后决其病焉可也。 <目录>卷上 <篇名>五色六部合参 属性:明堂望法。五色既可互参。六部亦当合论。试举阴阳相乘之诊为例。而凡五色六部。仿此类推。假如上部。 阳位也。黑色。阴色也。黑色见于上部。阴乘阳也。下部。阴位也。赤色。阳色也。赤色见于下部。阳乘阴也。阴乘 阳位。为阴盛阳虚。阳乘阴位。为阳盛阴虚。若阳色见于阳位。为重阳。阴色见于阴位。为重阴。中藏经曰。热 发于上。阳中之阳邪也。热发于下。阴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阳中之阴邪也。寒起于下。阴中之阴邪也。脉 经云。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栀子豉汤吐以升之。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 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导之。阳气上争。得汗者生。此相乘之旨也。然病有表里。色有浮沉。病有虚 实。色有浅深。又当参伍十法。以通其变焉。举一反三。庶乎可矣。 <目录>卷上 <篇名>气色部位合参 属性:尝谓诊视明堂。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之变明。盖部位者。体也。气色者。用也。气色见于 脏部者。病在脏。见于腑部者。病在腑。见于枝节之部者。病在枝节。由是而观。有相应者焉。有相乘者焉。合 五行而推之。变在其中矣。所谓相应者。如青为风。青见肺部者。风中肺也。青见心部者。风中心也。青见脾 部者。风中脾也。青见肾部者。风中肾也。气色部位。皆当相应也。所谓相乘者。如青属肝。青见肺部者。肝乘 肺也。青见心部者。肝乘心也。青见脾部者。肝乘脾也。青见肾部者。肝乘肾也。气色部位。皆可相乘也。抑又 闻之。本部见本色。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不得其平。则皆病也。假如鼻者脾之部。黄者脾之色。脾部见 黄色。则本经自病。正邪也。若见白色。则子盗母气。虚邪也。若见赤色。则母助子气。实邪也。若见青色。则彼 能克我。贼邪也。若见黑色。则我能克彼。微邪也。太过者属乎腑。不及者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矣。 第气色有散抟。则病症有轻重。气色有泽夭。则病症有生死。气色有清浊。则病症有阴阳。浮沉之表里不 同。微甚之虚实亦异。合之四时。参之四诊。变在其中矣。吾故曰。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着。症候 之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之学人。仿此而推之可也。 <目录>卷上 <篇名>气色门户合参 属性:望色之法。部位既已参观。门户亦当合论。盖明堂察色。以入门户为凶。所谓门户者。阙庭肺门户。目肝门 户。耳肾门户。口心脾门户。若有气色入者皆死。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 入口者春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上。心有病。 入口者冬死。盖五脏之色。各入本脏门户。至被克之时。为死期之日也。然必其色沉夭。则可谓云尔。脉经 曰。病患首部。耳目口鼻有黑气起。入于口者。为入门户。其病主死。是又以黑色为死气。以口为门户也。扁 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云。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肺 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又凡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 口者。死在三日中。此二节。皆有门户吉凶之辨。部位生克之分。学人当参之十法。合之四时。庶可知其常变焉。 <目录>卷上 <篇名>色病宜忌合参 属性:尝谓色分五行。则有生克。色分阴阳。则有宜忌。盖阳病而见阳色。阴病而见阴色者。宜也。阳病而见阴色。 阴病而见阳色者。忌也。是故邪盛于表。色宜浮清。反见沉浊者。忌也。气衰于里。色宜沉浊。反见浮清者。忌 也。身热烦躁。谵语妄言。其色宜赤。反见肢厥面青者。忌也。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其色宜黄。反见热盛色赤 者。忌也。失血脱津液。色宜黄白。反见面色鲜赤者。忌也。下痢便脓血。色宜黄涩。反见身热面赤者。忌也。麻 痘斑疹。诸痛疮疡。色皆宜赤。反见青黑者。忌也。霍乱吐下。诸呕泄泻。色皆宜黄。反见青黯者。忌也。由是而 推。一病有一病之宜忌。一症有一症之宜忌。凡色病相应者。宜也。相反者。忌也。反之微者。难治。反之甚者。 即死。然犹有要焉。则在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 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此之谓也。若夫声音脉息之宜 忌。亦可以相应相反。比例而推焉。 <目录>卷上 <篇名>气色声音合参 属性:尝谓形容气色脉病声音。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非相应者可凭。而不相应者不可凭也。盖有常焉。有变 焉。因常可识其同。因变可知其异。故四诊分观。则各有所当。四诊合论。亦皆有可凭。自其同者言之。诊不 变。治亦不变。自其异者言之。诊无常。治亦无常。然而常变不离五行。异同难逾四诊。参而伍之。错而综之。 虽虚实不齐。脏腑相胜。而生克可推。吉凶可断焉。试先以气色声音。合而参之。如肝色青。其声呼。其音角。 心色赤。其声笑。其音征。脾色黄。其声歌。其音宫。肺色白。其声哭。其音商。肾色黑。其声呻。其音羽。有是气色。 有是声音。此为相应。若见其气色。而不闻其声音。或闻其声音。而不见其气色。则五脏有盛衰。五行有生 克矣。假令望见青之气色。而不闻角之声音。反得心之声音者。木生火也。得肾之声音者。水生木也。此相 生之谓也。得脾之声音者。木克土也。得肺之声音者。金克木也。此相克之谓也。五色五音。皆可比例以相 参也。然气色有微甚。声音有盛衰。病症有虚实。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矣。要之相生者顺。相克者逆。气色克 声音者。其死速。声音克气色者。其死迟。气色生声音者。其愈速。声音生气色者。其愈迟。声色相应。而无过 不及者。平人也。声色相应。而有过不及者。病患也。腑病多相生。脏病多相克。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 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气色声音合参之旨也。至若病之定名。症之定候。其中又各有形容。各有 宜忌。惟精于病症诸书。熟于疗治诸法。识其常。通其变。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庶可迎刃而解矣。 <目录>卷上 <篇名>气色脉象合参 属性:既讲声音合参之旨。当明脉象合参之诊。灵枢曰。色脉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 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 矣。夫所谓相胜相生者。何也。脉胜色。色胜脉。谓之相胜。脉生色。色生脉。谓之相生。五色五脉。合之五行生 克。可类推也。假令色青。其脉当弦。今见青色而不得弦脉。反得毛脉者。脉胜色也。得代脉者。色胜脉也。此 相胜之谓也。得石脉者。脉生色也。得钩脉者。色生脉也。此相生之谓也。脉鉴云。色克脉者其死速。脉克色 者其死迟。色生脉者其愈速。脉生色者其愈迟。然以余观之。五脉有微甚。五色有浅深。五病有虚实。承制 之理。由是而窥。剥复之机。由是而测。约而言之。相胜者死。相生者生。相应而无过不及者平。相应而有过 不及者病。脏病多相胜。腑病多相生。太过属乎腑。不及属乎脏。脏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皆色脉合参 之旨也。 <目录>卷上 <篇名>气色病症合参 属性:既讲脉象合参之旨。当明病症合参之诊。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 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 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 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善欠。 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此皆相参之法也。由是而参之五官。五官其应也。参之五体。五体其应也。参之情志形容。声音臭味。与夫 毛发皮肉。经络筋骨。皆其应也。盖应者常也。不应者变也。知其常变。则知其病症矣。知其病症。则知其生 克矣。假如色青而得肾证。水生木也。色青而得心证。木生火也。此相生之谓也。又如色青而得肺证。金克 木也。色青而得脾证。木克土也。此相克之谓也。凡相生者顺。相克者逆。色生病者为虚邪。病生色者为实 邪。色克病者为贼邪。病克色者为微邪。色病相应者为正邪。太过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脏。脏腑相乘。可 由是而推也。然病症有三因。气色有十法。又当因诊以通其变焉。时日支干。孤虚旺相。亦可按法而合参 矣。由是而参之四时气候有异也。参之五方风土有殊也。参之气质强弱不齐也。参之老少盛衰不等也。 参之形志苦乐不均也。而况居移气。养移体。合乎七情六淫以为病。故见于形色。发于声音。显于症候。应 于脉息者。遂千变万化。种种不同。夫千变万化。种种不同。而究不能出乎四诊之范围者何哉。盖天以阴 阳五行。化生万物。有诸内。必形诸外。隐于此。必显于彼。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本而万殊。万殊而一本也。 <目录>卷上 <篇名>推展望色大意 属性:窃谓脉之理微。色之理愈微。盖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然病症不同。气色当异。苟推而广之。扩而充之。 触类而长之。则虽难以形容者。亦可以拟议焉。如风色当青。寒色当黑。暑色当赤。湿色当黄。风令脉缓。寒 令脉急。暑令脉虚。湿令脉涩。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 者。尺之皮肤亦涩。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合色脉皮肤而参观。则风 令脉缓者。当色青而皮肤缓。寒令脉急者。当色黑而皮肤急。暑令脉虚者。当色赤而皮肤减而少气。湿令 脉涩者。当色黄而皮肤涩。夫如是而风寒暑湿之色。难以形容者。不亦心解矣乎。不宁唯是。又如喜则气 散。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者。亦可因其气之变。而拟议之也。何也。喜色油然以出。怒色 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也。色者气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也。更进 而推展之。如经言风寒中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夫皮肤既闭。则其面色亦闭矣。此可因经 言皮肤闭。而知其面色闭。又可因病患面色闭。而知其皮肤闭。即可因面色闭。皮肤闭。而知其伤于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主表。其证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夫恶寒无汗。则其皮肤闭也可知。皮肤闭 则其面色闭也又可知。此可因恶寒无汗。而知其面色闭。即可因面色闭而知其恶寒无汗。又可因恶寒 无汗而知其头项痛。腰脊强。即可因头项痛。腰脊强。恶寒无汗。而知其太阳病。伤于寒矣。伤寒论云。太阳 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斯时也。未发热者。色或惨然而黑。此外寒之色也。已发热者。色 或怫郁而赤。此表热之色也。若未得汗。其色当闭。若已得汗。其色当开。若将汗未汗。则色当有闭而欲开 之象矣。匪直此也。更可因其赤色之微甚。而知其热之轻重。因其赤色之浮沉。而知其热之进退。因其赤 色之散抟。而知其病之聚散。因其赤色之泽夭。而知其症之成败。而凡六部十法。与夫四时五色。莫不可 推。伤寒如此。诸病亦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难以笔楮形容矣。 <目录>卷上 <篇名>主病条目大意 属性:色自内而达外。已言其相应矣。医从外以知内。当讲夫主病焉。夫相应之与主病。其义一也。其义一。其用 二。如湿病色黄。疸病色黄。脾病色黄。此内外相应之理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然脾病之黄。不同于疸。疸 病之黄。不同于湿。此气色主病之分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盖相应者。言其色之同。主病者。辨其气之异。 夫色之同者。拟议非难。而气之异者。形容不易。故今条目诸篇。惟集古圣先贤所言者。分录于后。学人不 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否则如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矣。至若病症不齐。气色各异。可 以象求。难以言尽。然能熟其提纲。识其部位。参伍诊法。错综病情。虽四海之大。百世之远。万病之殊。皆可 因望而知变。因变而知治。大哉。至哉。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非岐黄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斯。 <目录>卷上 <篇名>青色主病条目 属性:经云。青黑为痛。夫青者。肝胆之色。亦风木之色也。虽为痛为风。宜以部位诊法参观。然后言其寒热虚实。 如鼻头色青者。腹中痛也。青黑甚者。痛甚为挛也。面青而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 者。死证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头痛颊青黄。目眩晕不欲闭。身体沉重。兀兀 欲吐者。厥阴太阴为病。痰厥头痛也。腹痛。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热饮。或腹满下利者。寒痛也。腹中作痛。 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者。虫也。色青。脉至长而左右弹者。有积气在心下肢 。名 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也。青而闭滞者。痹痛也。环目鼻而青者。筋骨酸痛也。目间青 脉见者。胆滞掣痛也。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者。阴毒之为病也。烦躁如狂。心 腹搅痛。头旋欲吐。面目青黑。四肢冷逆者。中砒霜之毒也。中毒。手足面皆青者。时过救之。恐不及也。 青 者。肝病也。色微苍。嗌干。善悲。善怒。时憎女子。多汗恶风。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青者。风病发搐也。乍赤 乍青者。螈 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面青目反视。手足摇者。肝痫也。痫发手足厥冷。偃卧拘急。面 青吐沫。声音微小。脉沉细者。阴痫也。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者。食芹得之。蛟龙病也。色苍而爪枯者。肝热 也。耳前青者。风也。肝病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者。可治之证也。面青心闷乱。吐逆 呕沫。胁痛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者。肝风发也。色青苍白。见于目下。善悲。指爪皆痛。好 转筋者。筋虚伤风。为肝虚风也。善怒嗌干。咳则胁下痛。不能转侧。脚下满痛者。筋实伤热。为肝实风也。面 目青黑。卒然喑哑不声。踞坐不得。四肢缓弱。遗失便利者。肝虚寒。厉风所损也。面青颊赤者。疟病寒热也。 疟病色苍苍然太息者。肝疟也。先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满泄。两颔痛者。 脾热病也。小儿面青肉冷。目陷干呕。利下如水者。夏月积冷。暴凉加之。而胃气虚弱也。小儿夜啼。面色青 白。手足俱冷。不欲吮乳。曲腰不伸者。脾寒也。两颊如青黛者。中恶也。卒然面青气促者。惊怖也。小儿初生。 眉青脸赤口撮者。脐风也。小儿上气气逆。面青喘嗽。昼夜不息者。风冷入肺也。面青目瞠者。气喘也。小儿 面色时青时白时赤时黑者。险证也。青遮口角者。必难治也。目下胞青者。胃寒也。青而紫者。恶血也。瘀血 上冲。中心闷乱。色青者。死证也。筋痹好悲思。颜色苍白。四肢痿痹。手足拘挛。伸动缩急。腹中转痛者。筋虚 极也。色青逆噫。喜恍惚失气。状似悲泣之后。舌强咽喉干。寒热恶风。不可动。不嗜食。苦眩。善妄言者。脉极 也。青黑惨暗者。阳气虚也。青白形瘦如柴者。元气衰弱也。青或兼白者。阳虚阴胜也。脉涩面色青者。营气 不足也。目下色青者。或多忧惊。或多色欲也。面如尘垢者。少阳病也。咳嗽面青者。肝乘肺也。面青夺色者。 久病也。色青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气走心下。足胫寒。胁痛引小腹。善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者。肝积 之病。男子积疝。女子瘕淋也。妇人面青者。肝强脾弱。或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也。妊娠右目下青者。女胎 也。妊娠目上青者。生女又产难也。妊娠沟洫青者。双生也。无病而青色见于天庭者。将病瘟疫也。青如点 染者。晦气时侵也。山根年寿青者。频逢疾病也。面青多言而热者。阴中之阳邪也。面青多言而寒者。阴中 之阴邪也。面青不言而寒者死。阴之极也。面青目黄者。必难治也。青白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 肝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黑色如拇指大。 点见于颜颊上者脾病。虽少愈。必卒死也。青色横于正面者。 行尸也。脱色而面苍苍然者。阴阳俱脱。表里相离也。吐泻目陷。睑青如磕伤者。土败木贼也。青色绕耳者。 半年损寿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者。死在六十日也。劳病青色自发际接印堂至鼻者。死在三十日 也。劳病青色自发际至鼻及人中者。死在十七日也。满面色青者。即死也。耳聋百节皆纵。目HT 系绝。色先 青白。乃死者。少阳终也。痰涎壅极。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色青黑者。脾胃气绝也。眼闭不开。躁急扰乱 懊。囊缩。色青灰白者。肝脏绝也。面青但欲伏眠。汗出如水不止者。肝绝也。四肢 习。唇吻反青者。肝绝 也。面色青。眼视人不直。数泪出者。肝绝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不泽。毛 折乃死者。脉无胃气。金克木也。脾病色黄体青。夫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 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是皆青色之目也。 <目录>卷上 <篇名>赤色主病条目 属性:经云。赤为热。夫赤者。心与包络小肠之色。亦暑热之色也。然热有表里阴阳虚实之辨。色有浮沉清浊微 甚之分。推而言之。则四时六部。亦各不同。如额赤者。上热也。颐赤者。下热也。目痛鼻干面赤者。阳明病也。 面赤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