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王旭高临证医案 书名:王旭高临证医案 作者:王旭高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王旭高临证医案》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7%8E%8B%E6%97%AD%E9%AB%98%E4%B8%B4%E8%AF%81%E5%8C%BB%E6%A1%88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临证医案,非古也。古人视病不立案语,但书方药。自宋设医学科命题考试医生,取其学问高等者,入太医局。 自后医生诊病,相沿先立案语,后书方药,但随作随弃,无有辑之者。如宋之许知可、张季明,明之薛立斋、 陈维宜、孙文垣,以及国初喻嘉言、徐大椿辈,虽有医案类,皆因治疗效验,笔诸于书,其文 乃记事,非临证也。良以病多转变,方难一定,恐泥学人眼目,故作者恝置之。然余谓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 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对病书方,因题立义,相对斯须,人之性命系焉,己 之得失亦系焉。虽不足为根柢之学,而病者之情形,医者之学识心思,尽在于是。苟能溯其脉证,观其变化,奚 啻与病者医者一堂共语,不大可触发手眼哉!故叶氏《临证指南》,海内风行。 然叶案语意高深,方多平淡,学人践其迹,未必入其室。因叶负一时重名,所视者非富贵膏粱,即病深气竭,贫贱 初病者寥寥焉。盖气体不同,方法即异,读其书而得其用者鲜矣!余旧得无 锡王泰林旭高先生方案二卷,爱而藏之,以篇页无多,未梓。更求二十余年,不可得。客春游梁溪访老友刘君石香, 石香出十卷示余,云新得于李氏者。亟假归读之,其心思之敏,见识之超, 清华而不高深,灵变而有矩 ,视叶案易于学步。且复诊甚多,前后推究,考其得失,尤足以资助学人。因并余所 藏者,去其重复,合而选之。间有字句冗沓率意处,略为删整,根据类编次,分 二十六门。每门附以拙论,略见大意。其有精警与未惬意者,复随案指出,正之有道,非敢有意毁誉也。原书十卷, 约得五六,厘为四卷,命儿辈录出,不敢自私,付之梓人,以公同学焉。 \x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孟春耕霞方氏序于倚云吟馆\x <目录>卷之一 <篇名>温邪门 属性:某 久患三疟未愈,劳力更感风温,而发时证,及今八日。壮热烦躁,汗不能出,疹不能透,热郁蒸痰,神 糊呓语,两胁疼痛,难以转侧,胸闷气粗,动则欲厥。所以然者,邪热与瘀伤混 合,痰浊与气血交阻,莫能分解,以致扰乱神明,渐有昏喘之险。 豆豉(五钱) 苏梗(一钱) 郁金(一钱) 赤茯神(三钱) 连翘(三钱) 丹皮(钱半) 当归 (三钱) 杏仁(三钱) 天竺黄(钱半) 木通(一钱) 猩绛(七分) 菖蒲(五分) 青葱 枇杷叶 渊按∶郁金、杏仁解气郁,当归、葱、猩解血郁,豆豉、苏 梗从里达表,尤宜佐黄芩、鲜地等以解热郁,否则热不解而诸郁亦不开,热蒸痰阻,陷入胞络易易。 宋 湿温过候,斑疹并见,心胸烦懊,神识模糊。脉数混混而不清,舌心苔干而不腻。湿蕴化热, 热渐化燥。气粗短促,目赤耳聋。阴精下亏,风阳上亢。虑其内陷昏痉。拟生津达邪,兼芳香逐秽。 鲜斛 淡豆豉 竹茹 连翘 橘红 赤苓 天竺黄 黑栀 菖蒲 郁金 羚羊 陈胆星 牛黄清心丸(五 分) (加)犀黄(三厘) 又 湿温邪在太阴、阳明,湿胜于热,太阴为多;热胜于湿,阳明为甚。日晡烦躁,阳明旺时也。口虽渴, 苔仍白腻,乃湿蕴 化热,余湿犹滞,气火熏蒸,蒙蔽清窍,故斑疹虽透而神识时糊,脉沉小而数疾,皆邪郁不达之象。倘若热甚风动变 劲,便难措手。 半夏 赤苓 鲜斛 连翘 川连(姜汁炒) 菖蒲 通草 豆豉 郁金 益元散 竹茹 茅根 黑栀 渊按∶宜参凉膈散缓缓通下,不致下文化燥内陷耳。盖湿温 虽不可早下,而热胜挟滞者,不下则热邪挟滞不去。湿邪亦从热化燥化火也。 又 湿温旬日,脉数较大于昨,热势较盛于前,所谓数则烦 心,大为病进,并非阴转为阳、自内达外之象。舌苔白浓,上罩 微灰,面红目赤,阳盛之征;头昏耳聋,阴虚之象;小溲窒塞, 气化不及也。当生津以彻热,利窍以化湿。救阴不在肾而在生胃 津,去湿不可燥而在通小便。盖汗生于津,津充汗出而热解;小肠为心之府,小便通利,心火降而神清。 羚羊角 赤苓 菖蒲 竺黄 泽泻 益元散 知母 鲜斛 通草 竹叶 鲜薄荷根 另∶用珠子(五分) 血珀(五分),为末,调服。 渊按∶名言傥论,勿草草读过。 又 湿热郁蒸,如烟如雾,神识沉迷,脉时躁时静。静则神 倦若寐,躁则起坐如狂,邪内陷矣。虽便不通,而腹鸣不满,肠 胃不实,其粪必溏,未可骤攻下之。大凡温邪时症,验舌为先。 今尖苔白,上罩微霉,邪在营气之交。叶氏云∶邪乍入营,犹可 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羚、元、翘等是也。从此立方,参以芳香宣窍。 犀角 羚羊角 鲜斛 竺黄 元参 连翘 益元散 赤苓 竹茹 至宝丹(一粒) 又 前方加鲜地、栝蒌仁、枳实。 又 舌黑而干,湿已化燥;频转屎气,脘腹按痛,邪聚阳明, 肠胃已实,当商通腑。但小便自遗,肾气虚也。正虚邪实,津枯 火炽,惟有泻南补北,勉进黄龙汤法。 鲜地 人参 生军 元参 元明粉 菖蒲 竺黄 连翘 竹叶 甘蔗汁(代水煎药) 渊按∶蔗汁生饮最妙。代水煎药,不但腻膈,且失凉润之性矣。 又 下后舌黑稍退,而脉反洪大,神识仍昏,阳明火旺也。 清阳明燔灼之火,救少阴涸竭之阴,用景岳玉女煎。 鲜地 元参 鲜斛 知母 竺黄 麦冬 石膏 竹叶 芦根 蔗汁(一杯,冲) 又 津回舌润,固属休征;风动头摇,仍为忌款。温邪虽 退,元气大虚,虚风上扰不息,又防眩晕厥脱。今当扶正熄风,参以生津和胃。 生洋参 钩钩 天麻 茯神 制半夏 石决明 秫米 陈皮 麦冬 竹茹 甘蔗皮 渊按∶热滞虽从下而松,肝家阴液早为燥火所伤,故见证如此,迟下之累也。 胡 素有肝胃病,适挟湿温,七日汗解,八日复热。舌灰唇 焦,齿板口渴,欲得热饮。右脉洪大数疾,左亦弦数。脘中仍 痛,经事适来。静思其故,请明析之。夫肝胃乃腹中一脏一府, 木乘土则气郁而痛。若不挟邪,安得寒热?即有寒热,断无大 热,以此为辨也。又询大便坚硬而黑,是肠胃有实热,所谓燥屎 也。考胃气痛门,无燥屎症,惟瘀血痛门有便血,然此症无发狂 妄喜之状,则断乎非蓄血,此又一辨也。渴喜热饮,疑其为寒似 矣。不知湿与热合,热处湿中,湿居热外,必饮热汤而湿乃开, 胸中乃快,与阴寒假热不同,再合脉与唇,其属湿温挟积无疑。 《伤寒大白》云∶唇焦为食积。此言诸书不载,可云高出前古。 豆豉 郁金 延胡 山栀 香附 赤苓 连翘 竹茹 蒌皮 外用葱头十四个,盐一杯,炒热,熨痛处。 按∶病本湿温挟食,交候战汗而解,少顷复热为一忌。汗出 而脉躁疾者,又一忌。适值经来,恐热邪陷入血室,从此滋变, 亦一忌。故用豆豉以解肌,黑栀以清里,一宣一泄,祛表里之客 邪。延胡索通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兼治上下诸痛。郁金苦泄以 散肝郁,香附辛散以利诸气,二味合治妇人经脉之逆行,即可杜 热入血室之大患。栝蒌通府,赤苓利湿。加竹茹、连翘,一 以开胃气之郁,一以治上焦之烦。外用葱、盐热熨,即古人摩按之法,相赞成功。 渊按∶此虽有食积,亦不可下,以胸痞脘痛,渴喜热饮,中 焦湿饮郁遏不开,寒热错杂,阳明之气失于顺降。若遽下之,轻 则痞膈,重即结胸矣。同一湿温夹滞,其不同有如此者。 又 服药后大便一次,色黑如栗者数枚,兼带溏粪。脘痛大 减,舌霉、唇焦俱少退,原为美事。惟脉数大者变为虚小无力, 心中觉空,是邪减正虚之象,防神糊痉厥等变。今方九日,延过两候乃吉。 香豉 青蒿 沙参 赤芍 川贝 郁金 黑栀 竹茹 稻叶 金橘饼 渊按∶大便通而痛减,乃葱盐按摩之功也。葱能通气,咸能 顺下,阳明之气得通,胃气自然下降;胃气通降,大便无有不通 者。夫便犹舟也,气犹水也,水流顺畅,舟无停滞之理。若但知 苦寒攻下,不明中气之逆顺,是塞流以行舟耳! 秦 温邪十二日,斑疹遍透,神识仍糊,大便屡行,齿垢未 脱。舌尖红,中心焦,阴津灼也。左脉大,右脉小,元气弱也。 昨投清泄芳开,是从邪面着笔;今诊脉神委顿,当从元气推求。 要知温属阳邪,始终务存津液;胃为阳土,到底宜济甘凉。所虑 液涸动风,易生痉厥之变;胃虚气逆,每致呃忒之虞耳! 羚羊角 沙参 生草 竺黄 菖蒲 鲜石斛 犀角 元参 洋参 泽泻 茯神 芦根 蔗汁 另用濂珠粉三分,上血珀末三分,开水调服。 又 昨用甘寒生津扶正,病势无增无减。然小便得通,亦气 化津回之兆也。症交十三日,是谓过经,乃邪正胜负关头。从此 津液渐回,神气渐清,便是邪退之机;从此而津液不回,神糊益 甚,便是邪进之局。正胜邪则生,邪胜正则重。仍以生津救液,冀其应手。 羚羊 鲜斛 沙参 洋参 麦冬 泽泻 赤苓 元参 蔗汁 芦根 珠黄散 又加知母、川贝。 又 甘寒清润,固足生津,亦能滋湿。向之舌绛干焦者,今 转白腻,口多白沫,是胃浊上泛也。小便由于气化,湿滞中焦, 气机不畅,三焦失于输化,故不饥,不思纳,小便不利也。法宜宣畅三焦。 豆卷 赤苓 猪苓 泽泻 生苡仁 杏仁 通草 竹茹 陈 皮半夏曲 谷芽 血珀(五分,研末,冲服) 渊按∶帆随湘转,妙于转环。脾肾阳气素虚,阳邪一化,阴 湿即来。在脉神委顿时早防之,庶免此日波变。然不料其变之如 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挛湿痹,苏地用麻黄汤浸,借以发汗,与此症总不相宜。 又 瘀热蓄于下焦,膀胱气痹不化,少腹硬满,小溲不利。 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恐生喘呃之变。开上、疏中、渗下,俾得三焦宣畅,决渎流通。 紫菀 杏仁 桔梗 川朴 陈皮 赤苓 猪苓 泽泻 苏梗 血珀 通草 又 照方加参须(五分),煎汤调下血珀(五分)。外用田螺二枚,葱白 一握,桃仁三钱,曲少许,麝香五厘,肉桂五分,合打烂,炖温,敷脐下关元穴。 又 温邪甫退,少腹板硬,膀胱气化无权。昨议疏泄三焦, 小便仍不畅。今少腹硬满过脐,其大如盘,按之不痛,脉沉小, 舌白腻,身无热,口不渴,所谓上热方除中寒复起是也。夫膀胱 与肾相表里,膀胱气化赖肾中阳气蒸腾。肾阳不足,膀胱水气凝 而为瘕,须防犯胃冲心呃厥等变。急急温肾通阳泄水,犹恐莫及。 肉桂五苓散,送下金匮肾气丸三钱。 渊按∶须此方解下焦之围,再佐葱、盐按摩更妙。 又 通阳泄水,与病相投,虽未大减已奏小效。腹中觉冷,中阳衰弱显然。 照方加木香、炮姜。 尤 症交十二日,目赤耳聋,舌白烦渴,脉洪大而汗出。当 辛凉以彻气分之热邪,甘凉以救肺胃之津液。 北沙参 麦冬 知母 竺黄 元参 生石膏(薄荷同打) 滑石 竹叶 芦根 又 目张不语而神慧,与汤则咽,身能转侧。舌苔灰白,脉 形洪滑。并非邪闭心包,乃肝阳夹痰火阻塞清明之府。勿再芳香开达,开则邪反内陷矣,慎之! 羚羊角 川贝 郁金 茯苓 胆星 石决明 远志 鲜斛 竹油 姜汁 北沙参 渊按∶清火熄风,豁痰通窍,丝丝入扣。惟沙参可斟酌,以其补肺也。舌苔灰白,痰火征兆。 又 目张不语,多汗脉大。阳盛阴虚,防其厥脱。急救其阴,希图万一。 生洋参 石决明 沙参 茯神 麦冬 川贝母 五味子 又 目已能合,口已能言,但舌蹇而言涩。汗多稍收,脉大 稍敛,似有一线生机。所嫌两臂动强,恐其发痉。拟存阴熄风法。 羚羊角 鲜地 生地 洋参 沙参 石决明 麦冬 钩钩 蔗汁 渊按∶几乎类中。大抵平素肺肾阴气不足,肝阳有余,年过四十者,每有是证。 华 温邪八日,神识模糊,斑色红紫,脘腹拒按,结热旁 流。舌红干燥,目赤唇焦,而又肤冷汗出,脉伏如无。邪热内闭,阴津外泄,颇有内闭外脱之虑。勉进黄龙汤法。 大生地 参须 生军 枳实 连翘 天竺黄 元参 菖蒲 鲜斛 渊按∶肤冷、汗出、脉伏,非虚象,乃闭象也。从斑色红紫上看出。参须可斟酌。 某 久病元气未复,又感湿温,已愈旬日。解表、疏中、通 下之药,皆已服过。现脉仍数,舌白腻。头汗多,身热不解,咳 嗽不扬,小溲不爽。且以分泄三焦,再看转机。 豆卷 杏仁 赤苓 腹皮 川朴 桔梗 蒌皮 苏梗 泽泻 滑石 通草 高 舌白,口渴,咽痛。湿温化热,症方四日。年高正虚,势防战汗。冀其无变为佳。 薄荷 桔梗 射干 滑石 牛蒡子 橘红 杏仁 枳壳 蔻仁 芦根 又 温邪挟积化燥。昨服药后战汗不透,大热虽减,里热仍炽。舌霉边白,脉形不显。高年恐其内陷。 大力子 香豉 鲜斛 连翘 黑栀 薄荷根 滑石 枳实 又 胸脘板痛拒按,此属结胸。舌心燥边白,此挟痰水,挟 气积。症交七日,温邪内伏,将燥未燥,将陷未陷。昨午投生津 达邪一剂,今结胸症已具。势不容缓,再进小陷胸法。 川连 半夏 枳实 蒌仁 香豉 黑栀 渊按∶仲景小陷胸以枳实佐川连,栝蒌佐半夏,苦泄辛润, 开中焦之痞,以化痰水热邪。方名陷胸,与诸泻心汤出入,并非 下剂。今人以蒌、枳为通腑之药,殊属可笑。 顾 温邪得食则复。舌心尖焦黄而干,边苔白腻,心胸痞 闷,此挟积,挟气,挟痰,挟水。大便已十二日不通,其势不得不下。 半夏 茯苓 泽泻 川连 枳实 川朴 蒌仁 大黄 元明 粉 杨 胸闷头痛,寒热往来。邪在少阳,有汗而热不解,是伤 于风也。舌薄白,边色干红。阴亏之体,邪未外达,而津液暗 伤,渐有化燥之象。症交七日,中脘拒按,似欲大便而不得出, 少阳之邪传及阳明,胃家将燥实矣。防其谵语,拟少阳、阳明两解法。 柴胡 淡芩 半夏 枳实 甘草 香豉 黑栀 蒌仁 桔梗 滚痰丸(钱半) 渊按∶从大柴胡、陷胸变化,不用大黄、黄连,以阴亏液 伤,拒按在中脘,不在大腹也。借滚痰丸以微通之,心灵手敏。 又 得汗得便,邪有松机,是以胸闷、心跳、烦躁等症悉 除,而头痛略减也。虽自觉虚馁,未便多进谷食,亦未可就进补剂,但和其胃,化其邪可耳。 香豉 豆卷 半夏 川贝 赤苓 陈皮 郁金 川斛 通草 竹茹 又 用和胃化邪法,一剂颇安,二剂反剧。良以畏虚多进谷 食,留恋其邪,不能宣化,郁于心胸之间,湿蕴生痰,热蒸灼 液,烦躁、恶心、错语。两手寸关脉细滑数,两尺少神,舌边干 红,心苔黄腻,皆将燥未燥,将陷未陷之象。拟导赤泻心各半法,生津化浊,和胃清心。 犀角 川连 鲜斛 枳实 半夏 赤苓 连翘 黑栀 橘红 生甘草 通草 郁金 竹茹 芦根 万氏牛黄清心丸(五分)。 渊按∶阳明痰热未清,遽进谷食,致有下文如是大变。宜仿仲景食服法,佐大黄以微下之。 又 症交十三日,身热不扬,神昏,舌短苔霉。邪入膻中,闭而不达。急急清泄芳开,希冀转机。 犀角 连翘 枳实 竺黄 芦根 菖蒲 黑膏 牛蒡 元参 薄荷根 郁金 鲜斛 紫雪丹五分,另调服。 又 神情呼唤稍清,语仍不出,邪欲达而不达。胸胁红点稍 现,迹稀不显,斑欲透而不透。口臭便秘,时觉矢气,阳明燥实 复聚。舌短心焦边绛,膻中之火方炽。芳开清泄之中,参以生津荡实。 前方加沙参、细生地、磨大黄。 又 口臭喷人,胃火极盛。斑疹虽见,透而未足。目赤神 糊,脉洪口渴。急急化斑为要。古法化斑,以白虎为主。今仍参以犀地清营解毒,再复存阴玉女煎。 犀角 黑膏 麦冬 竺黄 大生地 知母 沙参 洋参 菖蒲 人中黄 芦根 石膏(薄荷打) 渊按∶前方未知下否。若未通,可再下之,所谓急下以存阴 也。有犀地、白虎清营救液,见证有实无虚,不妨放胆。 又 目能识人,舌能退场门,症渐有生机。当大剂存阴,冀其津回乃吉。 大生地 鲜石斛 麦冬 洋参 元参 生甘草 鲜生地 石膏 犀角 沙参 蔗汁 又 黑苔剥落,舌质深红,阴津大伤,燥火未退,左脉细 小,右脉洪大,是其征也。际此阴伤火旺,少阴不足,阳明有 余,惟景岳玉女煎最合。一面存阴,一面泻火,守过三候,其阴当复。 鲜生地 生石膏 元参 洋参 大生地 黑山栀 生甘草 知母 沙参 连翘 芦根 渊按∶右脉洪大,阳明热结夹滞显然。 又 频转屎气,咽喉干燥,燥则语不出声。此阳明火势熏蒸,津不上承。重救其阴,兼通其腑,再商。 大生地 鲜生地 麦冬 生军 海参 北沙参 生甘草 元参 元明粉 渊按∶从前欠下,尚是实热见象,海参嫌腻膈。 又 下后液未回,急当养阴醒胃。 生洋参 茯苓 橘红 麦冬 蔗皮 大生地 石斛 沙参 元参 谷芽 又 耳聋无闻,舌干难掉,阴津大伤。用复脉法。 大生地 麦冬 元参 洋参 阿胶(川连三分,拌炒) 生甘草 鸡子黄 又 迭进滋阴大剂,生津则有余,泻火则不足。今交三候, 齿垢退而复起,神识已清,非阴之不复,乃燥火未清耳。今当法取轻灵。 洋参 枳壳 川贝 橘红 赤苓 枣仁(猪胆汁炒) 川连 雪羹汤煎。 又 诸恙向安。每啜稀粥,必汗沾濡,非虚也,乃津液复而 营气敷布周流也。小溲涩痛,余火未清。惟宜清化。 冬瓜子 鲜石斛 通草 黑栀 生谷芽 甜杏仁 甘草梢 又 病退。日间安静,至夜发热神昏,乃余热留于营分也。 小溲热痛,心火下趋小肠。仿病后遗热例,用百合知母滑石汤合导赤散。 木通 草梢 竹叶 知母 鲜生地 滑石 百合 泉水煎服。 范 阴虚挟湿之体,感受时令风温,初起背微恶寒,头略胀 痛,欲咳不爽,发热不扬,舌白腻,大便溏。峻投消散,暗劫胃 津,以至饥不欲食,嗜卧神糊,呃忒断连,斑疹隐约。症方 八日,势涉危机。阅周先生方,洵尽美善,僭加甘草一味以和 之,具生津补中之力,未始非赞襄之一助也。若云甘能滋湿,甘 能满中,孰不知之!须知苔薄光滑,胸不满而知饥,乃无形湿 热,已有中虚之象,此叶氏所以深戒苦辛消克之剂,幸知者察焉! 牛蒡子 前胡 橘红 竺黄 郁金 刀豆子 桔梗 神曲 菖蒲 连翘 薄荷叶 竹茹 甘草 枇杷叶 渊按∶此痰呃也。中虚挟痰,胃气通降不顺所致。 又 症逾旬日,系温邪挟湿,病在气营之交。苔白腻而边 红,疹点透而不爽,寐则谵语,寤则神清,呃声徐而未除,脉象 软而小数。周先生清营泄卫、理气化浊,恰如其分。 羚羊角 连翘 竺黄 川连 橘红 牛蒡子 半夏 丁香 柿蒂 竹茹 薄荷根 通草 茅根 渊按∶寐昏寤明,痰火阻塞上中焦显然。方较上首好。 又 热处湿中,神蒙嗜卧,呼之则清,语言了了。舌白腻, 脉软数,知非邪陷膻中,乃湿热深漫于上焦,肺气失宣布耳。呃 尚未除,胃浊未化。拟从肺胃立法。 射干 杏仁 郁金 橘红 代赭石 川贝 沙参 桔梗 通草 旋复花 茅根 冬瓜子 渊按∶开肺降胃,更为得旨,所以呃除神清。 又 呃除,苔稍化,欲咳不扬。仍从前法加减。 前方去代赭石,加蛤壳、赤苓。 又 去旋复花、射干、桔梗,加豆卷。 又 便泄数次,粘腻垢污。胃浊以下行为顺,故连日沉迷嗜 卧,昨宵便惺惺少寐,且屡起更衣,愈觉神烦倦乏耳。今便泄未 止,舌苔仍白,身热已和,酒客中虚湿胜。拟和中化浊,仿子和甘露饮。 生洋参 于术 赤苓 泽泻 滑石 鸡距子 广藿 木香 葛花 橘红 通草 竹茹 渊按∶痰从便去,热亦随之,中焦之浊清,上焦之热亦降, 故诸恙若失,转惺惺少寐耳。然苔未化,余湿未清,脾胃转运未复也。不可早补。 又 病已退,湿未楚。前方加减。 前方加参须、于术、神曲、谷芽。 孙 温邪袭肺,肺失清肃,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 喘息痰嘶,舌干口腻。昨日之脉据云弦硬,现诊脉象小而涩数, 阴津暗伤,元气渐馁,颇有喘汗厥脱之虑。夫温邪为病,隶乎手 经,肺胃位高,治宜清肃。痰随气涌,化痰以降气为先;气因火 逆,降气以清肃为要。姑拟一方,备候高明酌夺。 鲜石斛 射干 杏仁 象贝 沙参 苏子 桑皮 沉香 芦根 竹油(冲服) 冬瓜子 枇杷叶 姜汁 渊按∶议论明晰,最宜学步。方中沉香易黄芩则善矣。盖热 化肺清,不患不降。凡诸清肺药皆能降气,沉香属木,降肝不降肺耳。 黄 舌干而绛,齿燥唇焦,痰气喘粗,脉象细数。无形邪热 薰蒸于膻中,有形痰浊阻塞于肺胃,而又津枯液燥,正气内亏, 恐有厥脱之变。拟化痰涤热治其标,扶正生津救其本。必得痰喘平,神气清,庶几可图。 羚羊角 旋复花 葶苈 杏仁 川贝 鲜石斛 元参 茅根 竹油 沉香 代赭石 苏子 姜汁 枇杷叶 滚痰丸(三钱,人参汤送下) 又 头汗淋沥,痰喘不止,脉形洪大,面色青晦,舌红干 涸,齿板唇焦。此少阴阴津不足,阳明邪火有余,火载气而上 逆,肺失降而为喘,症势危险,深虑厥脱。勉拟救少阴之津,清 阳明之火,益气以敛其汗,但肺以定其喘,转辗图维,冀其应手乃妙。 大生地(海浮石拌捣) 洋参 牛膝 五味子 石膏 桑皮 川贝 炙甘草 麦冬 人参(一钱,另煎,冲) 陈粳米煎汤代水。 渊按∶脉形洪大,合之头汗面青,上实下虚大着。从补下纳 气之中,想出清热救津之法,故能应手。人参、石膏、粳米,救肺清热,亦所以救肾也。 又 汗稍收,喘稍平,脉大稍软。但气仍急促,心中烦躁, 舌红干涸,齿垢唇焦。津液犹未回,虚阳犹未息,上逆之气犹未 降,虽逾险岭,未涉坦途。今少腹似有透 之象,是亦邪之出路。仍拟救少阴,清阳明,再望转机。 大生地(蛤粉炒) 洋参 沙参 元参 麦冬 鲜生地 牛膝 通草 豆卷 五味子 竹叶 枇杷叶 陈粳米煎汤代水。 渊按∶前方应手,此即头头是道。通草、豆卷,淡渗泄表。 恐其耗津。不必虑邪之不去,津气回而邪自不容矣。 又 阴津稍回,气火未平。仍宜步步小心,勿致变端为幸。 大生地 洋参 沙参 元参 泽泻 麦冬 天竺黄 鲜石斛 石决明 茯神 芦根 张 温邪两候不解,脉形洪大中空;神昏蒙而如醉,舌淡红 而无苔。与汤亦不却,不与亦不讨;呓语如呢喃,叮咛重复道。 昨日用芳开,神情略觉好。然凭症而论之,乃津枯而液燥。是必 甘寒润燥生津液,俾得气化津回方保吉。聊立方法以备参,候高明以商夺。 大生地 鲜石斛 沙参 茯苓 麦冬 羚羊角 鲜生地 竺黄 甘蔗汁 芦根尖 渊按∶案语清华,方法简洁,非学识兼到者不能。 许 温邪内蕴,痰浊上泛。壮热无汗,神识模糊,气逆痰多,舌腻尖红,大便不通。势防厥脱。 羚羊角 葶苈 杏仁 川贝 竺黄 黑山栀 蒌仁 枳实 豆豉 菖蒲 滚痰丸三钱。此方效。 渊按∶实热夹痰,滚痰丸甚合,煎方亦好。 吴 温邪五日,舌苔干黄,壮热无汗,胸腹板满硬痛,手不 可近。此属结胸。烦躁气喘,口吐涎沫。防其喘厥。 黑山栀 豆豉 蒌仁 川连 杏仁 生大黄 葶苈 柴胡 枳实 淡芩 元明粉 皂荚子 凡结胸症,烦躁气促者死。此方是大柴胡汤、大小陷胸、栀豉合剂。 渊按∶烦躁无汗而有气喘者,柴胡不可用。用柴胡仍蹈前人治 伤寒之故辙也。幸有硝、黄、连、杏主持其间,否则坏矣。 又 下后结胸之硬满已消,而烦躁昏狂略无定刻,舌苔干 燥,渴欲凉饮,壮热无汗。邪气犹在气分。以苦辛寒清里达表,冀 其战汗无变为妙。幸其壮热无汗,可冀战汗。若汗出而仍壮热, 则内陷矣。此方三黄石膏汤、鸡苏散与栀豉合剂。 又 战而得汗,脉静身凉,邪已解矣。舌黄未去,胃中余浊未清,尚宜和化。 川贝 赤苓 豆豉(炒) 连翘 黑山栀 通草 滑石 枳壳(炒) 竹茹 凡战汗后脉静身凉,用方大法,不外乎此。 严 病后元气未复,温邪乘虚窃发。初起即便壮热神糊,舌 干,肩膊胁肋疼痛。今方二日,邪未宣达,已见津涸之象,其为 重候可知。当此论治,是宜达邪以解其表。然叶氏云∶初起舌即 干,神略糊者,宜急养正,微加透邪之药。若昏愦而后救里,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北沙参(一两) 牛蒡(三钱) 杏仁(三钱) 焦曲(三钱) 黑山栀(钱半) 豆 豉(三钱) 连翘(三钱) 竺黄(一钱) 枳壳(一钱) 茅根(一两) 鲜薄荷根(五钱) 渊按∶深得叶氏心传。 孙 营阴素亏之体,感受温邪,病起肢麻寒热,旋即便泄神 糊。今交七日,脉数而洪,舌燥齿干,必荡气促。阳明之火方 炽,少阴之阴已涸。又腹硬痛,大便三日不通。积聚于中不下, 气火尽浮于上。似宜通降为先。然阴津大涸,不得不先养其津。姑拟一方备商。 鲜生地(一两四钱) 北沙参(二两) 磨苏梗(五分,冲) 杏仁(三钱) 天 竺黄(钱半) 茯神(三钱) 麦冬(五钱) 川贝(三钱) 悉尼汁(一杯,冲) 枇杷叶(三片) 渊按∶先养正救津,斯为老眼无花。 又 津回舌润,汗出甚多,热势亦退。惟心烦不寐,大便不通。仍以前方加减。 前方去苏梗,加细生地一两,天冬三钱,麻仁三钱。 蔡 温邪发斑透疹,总在肺胃两经。邪热郁蒸,从里达外。 血分热炽则发斑,气分热炽则发疹。邪从外入,由气传营。热自 内出,由营达气。此症胸前先发斑点,身未觉热。数日之后,始 发寒热,续布痧疹。似乎营分先有伏热,而后温邪凑集,肺胃受 病,始见咳嗽寒热等症。然斑已将化,疹已透齐,即有余邪,清 之解之可已;乃反胸痞烦闷,气升恶心,喉痛难咽,其故何欤? 良以怀孕八月,适当太阴、阳明养胎之候,邪热甚于肺胃,胎气 失荫而上逆,繇是胸高气逆,烦躁不得卧,岂非病虽由热,而实 乃胎气上冲所致也。为今之计,清解肺胃温邪,以化斑疹热毒, 是为正治。然燎原之下,液灼津伤,亦必养其津液。胎气上升, 为变最速,尤要先平胎气。肺主一身之主,又必降其肺气。肺气降而得卧,胎安不上冲,庶无喘厥之虞矣。 鲜生地(一两) 淡豆豉(三钱,同鲜地研) 川贝母(三钱) 磨苏梗(五分,冲) 磨犀角(五分,冲) 磨郁金(五分,冲) 纹银(一两,先煎) 元参(二钱) 白薇 (三钱) 竹茹(一钱) 野苎根(五钱) 枇杷叶(三片,去毛) 又 温邪上受,自气传营;而化火上炎,由胃及肺。喉属肺 经,咽属胃经。凡咽喉之症,属实火者多,因肺胃之阳盛。肾脉 循喉,肝脉绕咽,系虚火者,始关肝肾之阴亏。是其大略也。此 症乃斑痧之后,喉痛色赤,全由邪火炽张。图治之方,犀角地 黄,不出甘寒清解。昨吐红痰,无非气火熏蒸。今观脉色,已觉 神清爽朗。喜逢知己,共斟酌而揣摩,幸谢主人,转忧疑为欣 慰。立夏恰今朝,病能减而即是退;怀麟当此疾,胎不动即是 安。大便才通,亦是转机之兆。小心调理,冀无欲速之讥。略泐数行,伏希晒政。 犀角 羚羊角 川贝 鲜石斛 元参 知母 鲜生地 麦冬 枇杷叶 金银花露、绿豆皮煎汤,与燕窝汤相和频饮。 又 夫温邪燔亢之余,余热固未能净;肺胃燎原之下,阴津 必受其戕。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叶氏之名言;安胎须顺气, 阴火忌上冲,妇科之要论。此症儿及两候,温痧既退,安得邪火 复炽?喉肿既消,何以燥痛复盛?所以然者,胎当七八月之间, 正肺与大肠司养之际,肺肠相为表里,肺主气而大肠主津,肺受 火淫,燥热移于大肠,大肠当养胎之际,遂移热于胞络。《内 经》云∶人有重身,九月而暗,是胞之络脉绝也。胞脉者,系于 肾而络胞胎。今热上迫肺,故音哑、咳嗽而喉复痛也。按此段经 文,明指胎中阴火,当九月之期有此音哑一症,教人勿亟治之, 惟恐伤其胎气耳。兹方八月,即得音哑咳频,岂非殃及池鱼之谓 欤!今以甘凉生津治其上燥,参入咸寒以降阴中伏火,经所谓热 淫于内,治以咸寒是也。须知治病要察机宜,养阴而火自降,指 久病虚羸而言。火退而阴自充,乃暴病未虚之症。先辈有提其要 曰∶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是其义也。然欤否欤,仍候华先生裁正。 北沙参(一两) 川贝(去心,勿研,三钱) 元精石(三钱) 知母(三钱,秋石 煎汤拌浸) 蝉衣(一钱,去翅足) 大豆卷(三钱) 元参(三钱) 天花粉(三钱) 枇 杷露(一杯,冲服) 野苎根(三钱) 赤苓(三钱) 生甘草(四分) 纹银(五分) 改方加羚羊角钱半,鲜生地七钱,黑山栀钱半。 渊按∶伏温由内达外,由里传表,从少阴而出太阴,所以退而 复来,轻而再重,不尽由乎胎热。疹属肺,肺主一身之表。斑属胃, 胃为万物所归,温邪每从两经而达也。胞络者,乃胞门子户之胞, 非心包络。胞络系肾,少阴之脉贯肾,上入喉中,热邪由少阴上干喉中,故音哑。甚则喉痛。 鲍 半月不大便,症交十二日,神昏舌煤,齿垢干枯。阳明 邪火极炽,少阴阴液已亏,肠中宿垢不下,邪热无从出路。不下 恐火盛劫液而痉厥,下之恐亡阴而呃脱。极难着笔,姑备一方。 犀角 鲜生地 生大黄 茯神 当归 菖蒲 大生地 连翘 枳实 麦冬 竺黄 元明粉 渊按∶一面养阴彻热,一面通腑最稳当。硝、黄宜轻用。 又 便解三次,神气渐清,舌煤已化。今拟生津。 鲜石斛(一两) 川贝(二钱) 茯神(三钱) 元参(三钱) 生甘草(五分) 麦 冬(三钱) 竺黄(钱半) 竹茹(一钱) 北沙参(一两) 大生地(一两) 甘蔗皮(一 两) 沈 阴虚之体,感受温邪,反复。今交九日,神识时迷,舌 满碎腐,脉象渐沉。防其昏厥。备方候致和先生晒政。 犀角(四分,磨冲) 连翘(三钱) 丹皮(钱半) 栝蒌仁(三钱) 鲜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竺黄(钱半) 鲜薄荷根(一两) 另∶珠子三分,血珀四分,研细末,芦根汤送下。 又 照前方去蒌仁,加大生地、生洋参、沙参、麦冬。 又 阴津大亏,痰火炽盛,内风暗动,痉厥将至。煎药不肯沾唇,姑以汤方备试。 参须(一钱) 川贝(二钱) 石决明(八钱) 杏仁(三钱) 芦根(一两) 竹油 (三十匙,冲) 麦冬(三钱) 羚羊角(钱半,先煎) 悉尼汁(一杯,冲) 蔗汁(一杯,冲) 又 症势稍转机。仍候济慎先生裁正。 羚羊角 鲜生地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鲜石斛 北沙参 石决明 西洋参 钩钩 芦根 竹油 茯神 蔗汁 梨汁 淡姜汁 生甘草 元参(二味,济慎先生加) 渊按∶数方养阴则有余,泻火尚不足,致有下文邪热逗留之弊。 又 照前方加元精石,备候济慎先生裁正。 大生地 川贝 鲜石斛 石决明 元参 丹皮 麦冬 生洋参 北沙参 芦根 甘蔗汁 又 腑气不通,阳火不降,阴津不升。元气虽虚,不得不通其腑。 大生地(八钱) 鲜石斛(五分) 北沙参(一两) 元参(三钱) 知母(钱半) 生大黄(三钱) 当归(三钱) 生洋参(三钱) 麦冬(三钱) 芦根(一两) 洪 温邪初起,胸闷头痛,发热有汗。先宜凉解。 牛蒡子 豆豉 黑山栀 连翘 桔梗 橘红 荆芥 杏仁 薄荷 芦根 秦 发汗太过,津液内夺。昨日生津以达邪,汗虽未出而疹 点已化,热虽未退而脉象稍和,是佳兆也。苔煤而不甚燥,神糊 而有时清,犀角、地黄虽可用,然大势无变,方亦无事更张,仍照前方加味。 北沙参(一两) 竺黄(钱半) 鲜石斛(一两) 连翘(三钱) 麦冬(三钱) 茯 神(三钱,朱拌) 生甘草(四分) 元参(三钱)茅根(一两,去心) 灯心(三尺,朱拌) 九节菖蒲(八分) 渊按∶神糊苔煤,鲜石斛可用,北沙参不可用。虽养肺阴, 究嫌补肺助痰,麦冬亦然。此老好用二物,瑕瑜并见。 张 久患便血,阴气先伤于下。今感温邪挟积,肺胃之气阻 窒。上喘下泄,发热口渴,舌绛如朱,额汗不止,遍体无汗,脉小数疾。厥脱险象,勉拟一方备正。 葛根(一钱) 黄芩(钱半) 石膏(三钱,薄荷同研) 赤苓(三钱)黄连(四分) 杏仁(三钱) 牛蒡(元米炒,三钱) 生甘草(四分) 枇杷叶(三片) 上药用水两盏,煎至一盏。另用∶ 人参(一钱) 麦冬(钱半) 五味子(五分,炒) 生地(四钱) 阿胶(二钱,蛤粉炒) 用水两盏另煎,煎至半盏,冲和前煎,徐徐服下。 此为复方法。病系温邪,而阴虚欲脱,故立此法。凡暴喘多 实,而壮热舌干,宜从清解。惟久患便血,今更下泄不止,所谓喘而 不休,泄痢不止,水浆不入者不治。故不得不救其阴,希图万一。 渊按∶阴血既耗于下,脾气复伤于中,故一感温邪而上喘下 泄。泄为脾陷,喘为肾逆,两脏不守,厥脱易易。头汗者,阴不 守而阳越也。身无汗者,阴液虚而气不能化也。舌绛如朱,胃阴 亏而心火炽。脉小数疾,阴血虚而邪火伏。两方颇有心思,惟葛 根嫌升发,牛蒡嫌泄肺。盖阴阳两虚,中气不守,气虽陷,不可 升,汗虽无,不可发,急急顾虑中气阴液,犹恐不及。然肯用心如此,敬服之至。 幼 阳明热邪充盛,遍体发出紫斑,鼻血龈碎。急与清解,防内陷。 犀角 石膏 薄荷 茜草 丹皮 鲜生地 连翘 紫草 元参 茅芦根 仁渊曰∶温邪一证,前人每与伤寒混同论治。自喻嘉言始力 辨其非,然犹不能跳出。至叶天士乃别开生面,吴鞠通继之,温 热之治始大昌明。然非前人之误,前人亦为古人所误也。一误于 《内经》∶热病者,伤寒之类也。遂谓伤寒即温病,温病即伤寒, 漫无分别。再误于王叔和集仲景《伤寒论》,以温病搀入伤寒之中, 以为温热乃伤寒之变证,至后人有春变为温,夏变为暑之说,其实 伤寒与温热相去霄壤。然温病亦非一端,有冬温,春温,冬温春发, 风温痧疹,湿温之别。风温痧疹即春温一类,以感春令贼风, 伤其皮毛,内合于肺,引动伏温,故见证咳窒气粗,或发痧疹。 病在肺胃气分,宜辛凉轻泄上焦,不可用重剂及血分药。若冬 温、春温轻者,亦在肺胃,咳窒气促;重者,或发自少阳、少阴。 甚有涉厥阴者,由其阴精先虚,邪热蓄伏于虚处,其机一发,少 阴阴精先已告困,液涸劫津,昏痉颤振接踵而至,起而腰痛胁痛, 有汗不解者,不可轻视。盖腰为肾府,胁乃少阳经络游行之地, 肾水不足,木火炽张故也。吾吴地处温下,湿动最先,冬温夹湿 者少。春温已有夹痰、夹湿,湿温乃湿热相合。清其热尤须开其湿。 清热用苦泄凉润,开湿不得不佐辛通淡渗,而化燥者即不合。盖湿 从热化,见热而不见湿矣。温邪以验舌为先,不可动辄发汗。有汗固 不可再发,即无汗亦宜视其津液何如。若热盛液亏,妄汗最易昏 痉,轻则咳窒气促,重则口鼻出血。辨六经与伤寒同,治法与伤 寒大异。自汉唐及元明,多以伤寒之方治温热,虽经叶天士等大 畅厥旨,然乡曲之士,遵师传而日读《汤头》、《医宗必读》等书,仍以羌、独、柴、前为发表套剂,其祸尚未息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暑邪门 属性:温 暑邪挟积,身热腹痛,先与疏达。 香薷 川朴 花槟榔 砂仁 藿梗 苏梗 赤苓 焦六曲 陈皮 通草 又 腹痛拒按,当脐有块,壮热无汗,舌苔黄腻,气升烦懊。防其发厥。法以表里两解。 柴胡 淡芩 枳实 赤苓 赤芍 半夏 元明粉 生大黄 又 投大柴胡汤法,下出碎块溏粪两次。腹痛不减,烦懊不 安,气升呕逆,舌苔黄燥。食积填塞阳明,暑邪内走厥阴。防其昏厥。拟以泄厥阴,通阳明。 川连(吴萸炒) 楂炭 淡豆豉 黑山栀 栝蒌仁 当归 龙荟丸(三钱,绢包煎) 枳实 苏梗 木香(三味 磨冲) 外敷方∶ 葱(一把) 盐(一杯) 丁香(一钱) 飞面(三钱) 打烂,敷痛处。此四磨饮合小陷胸、栀豉、左金合剂。疏通 气分,泄肝化积。再用外敷法,其气有不通行者乎! 渊按∶暑必挟湿,湿为阴邪,最能阻碍阳气。故暑湿病多脘 腹痞痛,积滞内阻,暑湿之不化,实由气机之不通。下而痛仍不 减,乃未得辛通之药,中焦痞滞未去耳。 丁 暑乃郁蒸之热,湿为濡滞之邪。暑雨地湿,湿淫热郁, 惟虚者受其邪,亦维素有湿热者感其气。如体肥多湿之人,暑即 寓于湿之内;劳心气虚之体,热即伏于气之中。于是气逆不达, 三焦失宣,身热不扬,小溲不利,头额独热,心胸痞闷,舌苔黄 腻,底绛尖红,种种皆为湿遏热伏之征。邪蕴于中,不能外达, 亦不下行,颇虑内闭之变。拟以栀豉上下宣泄之,鸡苏表里分消 之,二陈从中以和之,芳香宣窍以达之,冀其三焦宣畅,未识能奏功否。 淡豆豉 黑山栀 通草 半夏 菖蒲 鲜荷叶 六一散 薄荷 赤苓 竹茹 蔻仁(研,后下) 吴 劳碌之人,中气必虚。暑湿热秽浊之气,自口鼻吸入气 道,满布三焦,虽舌苔满布,而胸无痞闷,非邪伏膜原之比。重 浊之药,徒伤中气,与湿热弥漫之邪无益。今交五日,神气似清 而浑,恐其过候有耳聋、神迷、呃逆等变。为治之法,且以芳香理气逐秽再议。 刀豆子 郁金 泽泻 石菖蒲 杏仁 栝蒌仁 陈皮 滑石 香薷 桔梗 北沙参 赤苓 藿香 佛手 鲜荷叶 鲜佩兰叶 顾 久处南方,阳气泄越,中脏常寒,惯服温补。现患温 疟,及今旬日。舌尖已红,根苔满白,便泄稀水,兼有蛔虫,渴 不欲饮,口中甜腻,皆是湿遏热伏之象。就锡邑治法,葛根芩连 是主方。若合体质而论,似宜温中渗下,清上解肌,拟用桂苓甘露法,试服之以观验否。 生石膏(三钱) 猪苓(三钱) 泽泻(钱半) 肉桂(三分) 滑石(三钱) 生茅 术(一钱) 茯苓(三钱) 藿香(一钱) 通草(八分) 木香(四分) 又 照前方加北沙参五钱。 丁 咳嗽已久,近患时温之后,原气未复,又感暑风,闭其汗孔,身复发热。法当先理暑风,用轻剂宣上。 桑皮 苏梗 杏仁 川贝 橘红 茯苓 冬瓜子 竹茹 此虚而挟邪,暂用轻扬表法,未便着手。 蒋 三疟日久,又感暑风,咳呛痰血,热势变乱。且以解暑,清肃肺胃。 香薷(一钱) 北沙参(五钱) 冬瓜皮(三钱) 六一散(四钱) 神曲(三钱) 青蒿(钱半) 杏仁(三钱) 丹皮(钱半) 桑叶(钱半) 白扁豆(三钱) 枇杷叶(二片) 渊按∶咳呛痰血,肺阴、肺气已伤,虽有表邪,香薷用宜斟酌。 李 暑邪内闭,恶寒发热,脉象不达,口不能言,先有咳嗽,此肺气闭塞。拟开而达之。 射干(五分) 桔梗(一钱) 连翘(三钱)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象贝(三钱) 香薷(一钱) 橘红(一钱) 菖蒲(五分) 竹茹(一钱) 牛蒡子(二钱) 玉枢丹(四分,磨冲) 安 连日烦劳忧虑深,暑邪伤气易归心。神昏脉数细而沉, 病危甚!邪闷心包,如火如焚。舌色干黄唇齿燥,耳聋便泄津枯了!三焦皆病须分晓,究治疗,河间热论宜参考。 鲜石斛 竺黄 连翘 菖蒲 赤苓 北沙参 通草 益元散 茉莉花 竹茹 薄荷叶 芦根 鲜荷叶 紫雪丹,另调服。 李 暑湿阴分之气,从口鼻肌表而入,寒热,便泄,头胀。拟芬芳逐秽,分消湿热方法。 藿香 川朴 焦六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泽泻 大腹皮 砂仁 通草 仁渊曰∶两日相合而成暑字,暑为阳邪,行役道途,力作田 间,辛苦于烈日之中,受天地炎热之气而病者,名曰伤暑。此外 飧凉袭冷,乘风露卧,皆因避暑而感受寒风冷湿之邪,虽病在暑 天,名曰暑湿,其与伤炎热之暑不同,不得以暑邪名之。前人有 阴暑阳暑之论,皆蛇足也。然盛暑之时,反多阴寒之病者何?盖 天地之化,盛极则变,六阳尽泄,一阴早寓乎其中,地上则热, 地下已寒,人身小天地,何莫不然!且湿土司令,湿浊为盛,热 蒸湿腾,湿热相合,最易感病,故四时之病,惟盛夏为杂,寒 湿、热湿、霍乱、泻痢、痧秽、暑风,名目不一,随其所感与其 人之本体而变焉,要皆暑天兼有之证,非伤暑热之正病也。然证 虽夹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两经。试思夏令用药,不外芳香、 辛淡、苦泄,虽有治心,治肺,治肝胆、膀胱,用寒、用热之不 侔,莫不为中焦脾胃开脱,不但湿土司令主气使然,以脾胃属土, 喜燥恶湿,暑天之病,无有不夹湿耳。 <目录>卷之一 <篇名>伏暑门 属性:李 暑湿先伏于内,凉风复袭于外,交蒸互郁,皆能化火, 湿遏热伏,其热愈炽。故其为疟也,先寒后热,日轻夜重。经旨 所谓先伤于热,后感于寒。喻氏所谓阴日助阴,则热减而轻,阳 日助阳,则热甚而重也。夫疟之发,必从四末始,既必扰及中 宫,故心胸烦躁,中脘痞塞。又必先呕吐而泄泻,泻已乃衰,腹中 犹胀。所以然者,热甚于中,蒸熏水谷之湿,上泛而复下泄,热 势得越,烦躁乃安,余湿复聚,故仍作胀也。今当疟退,脉弦带 数,舌苔白腻,小溲不爽,本有胃寒,痰浊素盛,虽从未得汗, 表邪未解,而病机偏重于里,法从里治。大旨泄热为主,祛湿兼之,解表佐之,是亦表里分消,三焦并治意。 葛根 淡芩 川连 甘草 苍术 川朴 橘皮 藿香 菖蒲 赤苓 泽泻 薄荷 滑石 郁金 竹茹 渊按∶泄泻呕吐,乃兼有之症,非必有之症,由暑湿秽浊郁 遏中宫,太阴失升,阳明失降,不克分化使然。 杨 年过花甲,病逾旬日,远途归家,舟车跋涉,脉沉神 昧,舌强白,中心焦,身热不扬,手足寒冷,气短作呃,便泄溏 臭。是属伏邪挟积,正虚邪陷之象。深虑厥脱。 大黄 人参 制附子 柴胡 半夏 茯苓 陈皮 淡芩 泽泻 当归 枳实 丁香 柿蒂 竹茹 渊按∶虚象实象杂沓而至,立方最宜斟酌,如无实在把握,还从轻面着笔,否恐一误不可收拾。 又 症尚险重,再望转机。 桂枝 柴胡 人参 白芍 川连 半夏 枳实 丁香 陈皮 蔻仁 炙甘草 竹茹 又 伏暑化燥,劫津动风,舌黑唇焦,鼻煤齿燥,神昏,手 指牵引。今早大便自通,据云病势略减。然两脉促疾,阴津消涸,邪火燎原,仍属险象,恐其复剧。 犀角 羚羊角 鲜生地 元参 芦根 钩钩 鲜石斛 六一散 沙参 连翘 通草 天竺黄 枇杷叶 竹叶 珠黄散,另调服。 陆 外有寒热超伏之势,里有热结痞痛之形;上为烦懊呕 恶,下则便泄溏臭。此新邪伏邪,湿热积滞,表里三焦同病也。易至昏呃变端。拟从表里两解,佐以芳香逐秽。 柴胡 生大黄 淡芩 枳实 半夏 川连 栝蒌皮 赤苓 郁金 菖蒲 蔻仁 又 投两解法,得汗得便,竟安两日。昨以起床照镜,开窗 看菊,渐渐发热,热甚神糊,两目上视,几乎厥脱。逮黄昏,神 渐清,热渐减,脉沉不起。据述热时舌色干红,热退舌色黄腻。 此乃湿遏热炽,将燥未燥,将陷未陷,但阳症阴脉,相反可虞。 勉拟河间甘露饮,涤热燥湿之中,更借桂以通阳,苓以通阴,复 入草果祛太阴湿土之寒,知母清阳明燥金之热。 甘露饮去滑石、白术,加茅术、草果、知母、姜汁、葱白头。 某 暑邪内闭不达,神糊舌白,恐其昏厥。芳香透达为宜。 鲜藿香 天竺黄 菖蒲 赤苓 连翘 益元散 郁金 竹茹 泽泻 另至宝丹一丸,菖蒲汤化下。 又 暑湿内蕴,热势起伏,胸痞泄泻,神糊心跳,经行未 止。乃正虚挟邪,虑其晕厥。据云腹胀恶心,且宽中理气。 太无神术散去草,加茯苓、泽泻、苏梗、葛根、淡芩、党参、柴胡、砂仁、通草 竹茹。 某 怀孕六月,感暑热伏邪,恶心懊 。炎天居舟,防其晕厥堕胎。 青蒿 大腹皮 半夏 赤苓 川朴 淡芩 焦六曲 苏梗 陈皮 鲜佛手 某 暑湿热阻滞阳明,积垢虽下,尚未尽净。夜间热甚,神识沉迷。所 虑津伤化燥等变。今以生津、泄热、化浊佐之。 鲜石斛 赤苓 连翘 香豉 栝蒌仁 大竺黄 淡芩 山栀 菖蒲 竹茹 某 伏暑为病,湿热居多,阴虚之体,邪不易达,此其常 也。然阴虚大有轻重之分,须知此症虚亦不甚,邪亦不多。耳鸣眩 悸,口渴胸痞,微寒微热,脉形弦数。未便大补,亦不可重剂攻邪。但得脉情无变,可保无虞。 洋参 半夏 茯神 甘菊花 蔻仁 青蒿 陈皮 钩钩 刺蒺藜 秫米 豆卷 竹茹 胡 伏暑三候,神糊呃逆,手肢微痉,痰多舌白,渴不多 饮,音低,脉大而虚,殊属棘手。今日忽周身干燥而痒,烦躁不 安。细询病原,从未得汗。按仲景云∶汗出不彻,身痒如虫行皮 肤中,久虚故也。吴又可云∶发根燥痒,心烦如灼,名曰药烦, 中气虚也。《金匮》云∶声如从瓮中出,是中气之湿也。又按 《内经》∶言微音低,谓之夺气。由此推之,明是中虚浊恋,液 涸痰蒙,势极凶危。惟有和中宣化,听其胃气自为敷布,以冀万一生机。 洋参(三钱) 橘饼(三钱) 甜杏仁(三钱) 豆卷(五钱) 蜜梅(一枚) 北沙 参(三钱) 麦冬(三钱) 枇把叶(蜜炙,二片) 姜汁(少许) 上方取辛甘化浊,酸甘化液。考又可药烦条中重用人参、生姜,和中宣化,法有来历。 某 营阴素亏,伏邪晚发,热势起伙,心嘈胸闷,舌心光红,边薄白。疟邪初起,势防加重。 豆豉 赤苓 半夏 沙参 桑叶 青蒿 黑山栀 陈皮 淡芩 某 症经九日,热势起伏,神糊,舌干黑。此伏邪壅遏,劫 液入营之势也。高年最易昏痉之变。 鲜生地 天花粉 黑山栀 犀角 菖蒲 香豆豉 鲜石斛 薄荷叶 连翘 芦根 天竺黄 吴 暑湿伏于太阴,中焦阳气不化。神蒙若寐,身热不 扬,肢冷脉濡,手指牵引,舌根牵强,风痰阻络之象。服过通阳 益阴,云蒸化雨之法,病亦无甚增损。然舌苔灰白浓指,口泛甜 味极甚,中宫有浊,阳不舒化。仿缩脾饮醒中化湿浊。浊化则口甜减,阳舒则蒙昧清。 党参 乌梅 淡干姜 草果 炙甘草 砂仁 茅术 大生地 茯苓 生姜 大枣 渊按∶据舌苔、口甜而论,湿痰阻遏中宫,阳不舒化无疑。党参、 乌梅、生地酸甘助阴腻膈,大不相宜,矛盾一至此乎!手指牵引, 虽属木燥土虚,肝风内动,当此上中焦湿痰蒙闭,肺胃气机不能 舒布,即欲养阴,如胃气不化何!治病当先急者大者,若头痛医头,便为庸手。 赵 高年元气素亏,未病以前先已倦怠乏力,微觉咳嗽。五 六日以来加以发热,热势起伏,是有新邪乘虚而袭,引动伏邪晚 发也。今诊脉小数而虚,干咳欲呕,舌边光红,根苔白 ,热甚无汗,津枯邪恋,虑其化燥神昏。 北沙参 苏子 青蒿 杏仁 川贝 牛蒡子 前胡 橘红 通草 枇杷叶 吴 伏邪内蕴为瘅疟,外发为流注。入于肺则喘咳,注于肠则便溏。正虚不克支持,幼孩当此,易致成惊。 青蒿 杏仁 淡芩 泽泻 荆芥 象贝 桔梗 橘红 赤苓 六一散 双钩钩 童 伏邪晚发,朝凉暮热,头痛胸闷,舌白无汗,似宜疏 达。至于腰痛眼花,其阴内亏,邪不易达,恐致淹缠,宜小心为是。 秦艽 赤苓 青蒿 苏梗 杏仁 甘菊花 枳实 杜仲(姜汁炒) 豆豉 桑叶 顾 病方三日,外无大热,而虚烦懊 ,反复不安,寐则神 思扰乱,舌苔白腻,恶心欲呕,腹中鸣响,大便溏泄秽臭。邪积 在里,气机不达。用栀、豉以发越其上,陈、朴以疏理其中, 葛以散之,苓以泄之,夏、秫和胃而通阴阳,阴阳交则得寐。明日再议。 渊按∶起病即是湿痰挟滞,阻遏中宫,热郁不达之象,勿谓外热不扬而轻视之。 又 伏暑至秋而发,其发愈晚,其伏愈深,故其为病也,大 起而大伏,热一日,退亦一日,既非间疟,又非瘅疟。瘅疟则但 热不寒,间疟则寒热往来。此症微寒发热,热一昼夜而退,退亦 不清,名之伏暑,其说最通。夫暑必挟湿,湿蕴则化热蒸痰,痰 不易出,热盛劫津也。身重属湿,烦躁属热,热来口渴,渴不多 饮,仍是湿遏热炽见象。舌苔白而干枯,是湿邪在于气分,气虚 故湿不易化也。叶氏云∶舌白而薄者,肺液伤也。病方八日,邪 未宣达,刻下用方无庸深刻,但须解表而不伤正,去湿而不伤阴,清 热而不助湿,生津而不碍浊,中正和平,耐心守服,扶过两候,始冀渐安。 黑山栀 连翘 茯苓 川贝 通草 北沙参 滑石 泽泻 豆豉 枇杷叶 鲜薄荷根 渊按∶伏邪深重,脾肺气弱,力不足以化达之,故大起大伏耳。 马 幼稚伏湿挟积,阻滞肠胃,蒸痰化热,肺气窒痹,是以 先泻后咳,继以发热。今便泄已止,更气急痰嘶,肺气阻痹尤 甚。法当先治其肺,恐肺胀生惊发搐,其变有莫测耳。 葶苈子(三钱) 莱菔子(三钱) 六一散(三钱) 枇杷叶(三片) 渊按∶遏重消痰泻肺,清热化积,即在其中。 又 痰气喘逆,平其大半。热势起伏,退而复作。时下多疟,须防转疟。 白萝卜汁(一杯) 鲜薄荷汁(半杯) 二味略煎,去渣,加入冰糖三钱,烊化,再以姜汁一滴冲服。 渊按∶此方更妙。 何 伏暑挟积,寒轻热重,已经月余。舌心焦黄,舌边白腻。 阳明积热,化火劫津,炼浊成痰,将至蒙闭,至于脘痛拒按。两 经攻下,痛仍不减,苔犹未化,非清化不能荡其实,拟用凉膈散加味。 凉膈散 鲜石斛 川连 两下之后,舌心犹然焦黄,故仍可用下法。然舌边白腻,必挟水气,凉膈散中再加半夏亦可。 陆 伏邪挟积,但热不寒,头痛鼻血,便泄稀水。热甚于里。拟清里解表法。 葛根芩连汤 豆豉 连翘 枳实 黑山栀 鼻血,便泄稀水,知其为热。不用犀角者,其舌苔白也。不用大黄者,其脘腹按之不痛也。 李 伏邪湿热内蕴,三焦气机不达。午后发热,胸闷头胀, 尿少无汗。舌苔白腻,脉象软细。拟开上、疏中、渗下,仿河间法。 豆卷 杏仁 陈皮 藿梗 滑石 赤苓 桔梗 半夏 焦六曲 川朴 通草 胡 素有痰饮咳嗽,今夏曾经吐血,是肺受热迫也。兹六、 七日来伏暑内蕴,凉风外袭。病起先寒栗而后大热,热有起伏, 表之汗不畅,里之热不退。所以然者,痰饮阻于胸中,肺胃失其 宣达故耳。舌色底绛,望之粘腻,心苔白浓如豆大者一瓣,此即 伏暑挟痰饮之征,而况气急痰嘶乎!据云二十六日便泄数次,至今 大便不通,按腹板窒,却不硬痛,小溲先红浊,今则淡赤不浑, 乃湿热痰浊聚于胸中,因肺金失降,不能下达膀胱,故湿浊上逆 为痰气喘 之候。病机在是,病之凶险亦在是。法当从此理会, 涤痰泄热,降气清肺,乃方中必需之事,但清肃上焦尤为要务耳。 葶苈子 郁金 川贝 杏仁 枳实 羚羊角 胆星 连翘 赤苓 竹油 枇杷叶 滚痰丸(入煎绢包) 陈 余邪余积,留恋未清;元气元阴,消耗欲竭。暂停苦口 之药,且投醒胃之方。化气生津,忌夫重浊;变汤蒸露,法取轻清。效东垣以化裁,希弋获以图幸。 清暑益气汤 荷叶 香稻叶 蒸露,每晨温服四、五杯。 渊按∶汤丸膏散,古人各有意义,非徒具虚文。若变汤为 露,法取轻清,惟大邪去而胃气不胜苦药者宜之,此处恰合。 徐 热伏心胸,湿蕴脾胃,病起如疟,延今两月。胸中热闷, 饮食不思,从未得汗。舌色底绛,苔如酱瓣,此即湿遏热伏之验 也。无汗者津液亏,徒发其汗无益也。生津彻热,化湿开胃。胃气敷布,其汗自来。 川连 黑山栀 豆豉 广皮 香薷 麦冬 赤苓 薄荷 生姜 六一散 此药煎好,露一宵,早起温服。 浦 伏邪挟积,阻塞中宫。疟发日轻日重,重则神糊烦躁, 起卧如狂。此乃食积蒸痰,邪热化火,痰火上蒙包络,怕其风动 痉厥。脉沉实而舌苔黄,邪积聚于阳明,法当通下,仿大柴胡例备商。 柴胡 淡芩 川朴 枳实 生大黄 栝蒌仁 半夏 又 下后热净神清,竟若脱然无恙。惟是病退太速,仍恐变幻莫测。拟方再望转机。 川连(姜汁炒) 陈皮 半夏 淡豆豉 淡芩 枳实 郁金 栝蒌仁 六神曲 竹茹 病退太速,仍恐变幻,老练之言宜省。 凡下后方法总以泻心加减,仍用栝蒌、枳实何也?盖因胸痞未舒,舌苔未化故耳。 又 昨日疟来,手足寒冷,即腹中气撑,上塞咽喉,几乎发 厥,但不昏狂耳。此乃少阴疟邪,内陷厥阴,上走心包为昏狂, 下乘脾土为腹撑。脾与胃为表里,前日昏狂,病机偏在阳明,故 法从下夺。今腹胀,舌白,脉细,病机偏在太阴,法当辛温通 阳,转运中气为要。随机应变,急者为先,莫道用寒用热之不侔也。 淡芩 半夏 陈皮 茯苓 熟附子 川朴 丁香 槟榔 草果 白蔻仁 通草 前方用寒,后方用热,随症用药,转换敏捷,不避俗嫌,的是一腔热血。 渊按∶少阴阴邪,上凌君火,下乘脾土,经所谓有余则制己 所不胜,而侮己所胜。案亦老练,必如此转语,方不为病家指摘,否则虽有热肠,亦招谤怨。 又 投姜、附、达原、神、香、二陈合剂,喉中 痰声顿 时即平,腹胀遂松。今脉缓大,神气安和,腹中微觉胀满,痰多粘腻。脾脏阳气虽通,寒热痰涎未化。仍宗前法,轻减 其制。 前方去附子、槟榔,加大腹皮。 又 腹中之气稍平,湿热余邪未尽,所以微寒微热,仍归疟 象。头胀身痛,知饥能食。法拟疏和,兼调营卫。 二陈(去甘草) 豆卷 青蒿 秦艽 焦六曲 谷芽 生姜 红枣 仁渊曰∶暑邪与温邪异,伏暑亦然。当暑感而即发者,为暑邪。暑天受暑湿之邪,不即发,秋后复感凉风,闭其 汗孔,欲发不能速发,外则形寒,内则发热,寒热起伏无已,有类乎疟,为伏 暑。古人谓往来寒热属少阳。余谓暑湿伏邪,往来寒热,全由脾胃为病。少阳胆甲,因脾胃失化波及之耳。盖脾为阴 土,恶湿喜燥,澡则升化,湿郁之而不得升;胃为阳土,恶热喜凉,凉则顺 降,热阻之而不得降。升降窒滞,故多胸腹痞闷。木寄土居,土失温凉,木不条畅,必然之势。湿重者多寒,热甚者 多热。热则消水而口渴。湿郁于中,又渴不多饮。湿热互蒸,胃浊不化,舌 苔每布白腻。底绛者,热为湿遏也;淡白者,湿胜也。化黄、化燥、化灰,热胜于湿。湿亦化燥,化火也。胸腹痞 满,板硬拒按,或挟痰挟食,视其人之本体及所感之轻重而为变迁。论治∶ 初病以苦辛芳淡为正轨,徒为发汗无益。盖苦能泄热,辛能通气,芳可解郁,淡可利水,使中宫郁遏通解,不汗自 汗,不便自便,为邪在气分治法。入营则不然,若初入营分,犹可透营就 气,仍从气分而解。已陷营分,昏蒙狂呓,犀地、牛黄、至宝之类,亦所必需。劫津化燥,痞结硬满,邪实阳明, 救阴通腑与温邪同治。但温邪从温化火,火退而病解;伏暑从湿化燥,燥去而 湿或再来。所以然者,湿虽化燥,终属阴邪,且湿最伤中,中虚而阴湿易生。故清到六、七,须为审顾。下法亦有 不同。温邪可下宜速,伏暑可下宜缓。温邪下之邪清,伏暑下之邪未必清。温 属火,为阳,性速,暑夹湿,多阴,性迟。温邪阳明兼少阴者多,伏暑兼太阴者多也。甚有大便半月不通,胸腹痞 满,仍属无形湿热而不可下者。总宜验舌,若浓白而未化黄燥者,虽满亦不 可下。下之不但邪势不服,中气大伤,更为难治。须识气通病解四字,其于治伏暑,思过半矣。再者热虽灼而汗少, 苔虽燥而灰黄,若渴饮不多,或多而胸痞,凉苦可用,须佐芳香。若龟板、 鳖甲、鲜石斛、鲜生地等,清滋沉降宜慎,每见愈投愈燥者矣。其故由暑必夹湿,中气不升化,清滋抑遏而邪愈不化也。 <目录>卷之一 <篇名>疟疾门 属性:严 年届六旬,元气素弱,向有肝气,近患三疟。两月以 前,先受伏暑;小愈之后,三疟遂作。脉弦,肝胃尤甚。木胜胃 土,恶谷厌纳,痰多呕恶,心跳少寐,便闭溺赤。盖胃气一虚, 百病丛生矣。高年虽大便两旬不通,未可以通阳为务。培养中气,启胃化痰,是为扼要;调和营卫,退其寒热佐之。 党参 冬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当归 桂枝 淡芩 枣仁 泽泻 谷芽 鹿角霜 生姜 红枣 上方以六君子汤坐镇中宫,补脾健胃,气运则痰湿自化,气 旺则津液自生。合入当归、桂枝,和营散邪。更复鹿角霜之通阳 者,以治背独恶寒。再加黄芩以泄热,监制桂、鹿之辛温,使无 偏畸,不失调和之义。枣仁安神,泽泻去湿,谷芽醒胃,姜、枣调和营卫,皆佐使之助耳。 某 大疟百日,营卫两虚。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胃阳 虚则胸腹时痛而吞酸,脾阴虚则经事愆期而盗汗。补脾胃以化其疟痰,和营卫而退其寒热。营卫一和,盗汗自止。 党参(姜汁炒) 冬术(土炒) 半夏 茯苓 陈皮 川连(吴萸三分,煎汁 拌炒) 制首乌 白芍(桂枝三分,煎汁拌炒) 煨姜 红枣 吴 三疟一载有余,经停将及两载。腹中胀满,有块作痛。 是血先凝结于前,气复阻滞于后,加以寒痰积聚,中气失运。法当先运其中。 六君子去炙草,加木香、当归、川朴、生姜、茺蔚子、红枣。 石 三疟久而痰涎聚,肝胆逆而郁火盛,以致发狂。今狂已退,痰火犹未全除。拟化胃经之痰,平肝胆之火。 半夏 茯苓 橘红 牡蛎 淡芩 川贝 牛膝 鳖甲 白术(土炒) 竹茹 钩钩 徐 盗汗便溏,心脾之病也。脾气不运则便溏,心阴不守则 盗汗。大疟日久,寒热仍作,营卫不调。补心脾,和营卫,归脾 汤加减治之。 党参 黄 冬术 熟地 白芍 砂仁 六曲 枣仁 归身 茯神 木香 牡蛎 浮麦 红枣 渊按∶运脾气,补脾阴,和营卫,温督脉,前数方皆虚疟,久疟治法。 营 久患疮疥,湿热浸淫,复因外感暑湿为疟,缠绵不已, 变为三疟。诊脉濡小,其湿仍恋,而元气渐伤,虑加腹满,宜早图之。然须安逸忌口为要。 白术 半夏 赤苓 陈皮 大腹皮 川朴 神曲 藿梗 蔻仁 通草 鸡距子 此用正气散去甘、桔、苏、芷,加通草、蔻仁,疏通气分之湿,用鸡距子以解酒湿。 朱 厥阴过升,阳明失降,疟成烦闷、痞呕,当变柴胡制而为泻心法,和阳明即所以和少阳也。 川连(姜汁炒) 半夏 广皮 藿梗 白蔻仁 竹茹(姜汁炒) 此人舌苔半边白如水晶粉团,必有痰饮。后于此方中加生姜三片,其呕即止。 渊按∶本不当去生姜。若去之,便失南阳制方之义矣。 庄 但热不寒,此为牡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 桂枝 半夏 伏苓 陈皮 川朴 草果 炙甘草 生姜 红枣 又 疟发间日,但热不寒,口腻多涎,乃寒痰郁于心下,阳气不得宣越故也。 蜀漆 桂枝 半夏 陈皮 茯苓 羌活 菖蒲 另∶独头蒜六枚,黄丹六分,雄黄五分,共研末为丸。清晨朝向东分五服,开水送。 又 舌白胸闷,背寒独甚。拟宣通阳气,以化痰浊。 麻黄汤合二陈汤,加鹿角霜、石菖蒲。 又 疟止,当调胃气。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白蔻仁 生姜 红枣 孙 间疟变为大疟。其寒也,三日一作;其热也,日无间断。 此卫气不得疏通,邪痹不达,是属卫实而营虚,营虚故内热不止也。拟和营卫以祛邪。 桂枝 白芍 柴胡 半夏 赤苓 天花粉 淡芩 陈皮 生姜 红枣 徐 左脉细弦,肝肾亏也;右脉软弱,脾胃虚也。三疟之后, 气血两亏。补肝肾,调脾胃,养气血,必得安逸少劳而后可也。 党参 大熟地 杜仲 枸杞子 冬术 茯神 归身 陈皮 白芍 生姜 红枣 王 三疟止作,延及五年,营卫之不调,脾胃之不和,肝肾 之不足,不言可知矣。近今月经频至且多,而有血块,腹反胀满, 何也?夫血之与气,犹权衡也。和则平,偏则病,一胜必一负。 血去多则血虚,血虚则气旺,非真气之旺也。气无血以涵之,则 气肆横而有似于旺耳。盖疟久必伤脾,脾伤则肝亢。脾统血,肝 藏血,肝亢则血不藏,脾虚则血失统,故经事频来;而仍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