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学源流论 书名:医学源流论 作者:徐大椿 朝代:清·乾隆二十二年 年份:公元1757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学源流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5%8C%BB%E5%AD%A6%E6%BA%90%E6%B5%81%E8%AE%BA.txt <目录> <篇名>自叙 属性: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 被其 之近,不能兼及。况乎不可治者,又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 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 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 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人之所系, 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遇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 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 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 保之重。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 ,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所以势出于相违 ,而道因之易坠也。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于是博览方书, 寝食俱废。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 而窃概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 焉伤怀 ,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 乎? \x乾隆丁丑秋七月洞溪徐大椿书于吴山之半松书屋\x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无气存亡论 属性: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 ,既 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 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 而, 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 ,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 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 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报导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分焉。所 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这时,已 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息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 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 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 ,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 ,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 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 亡,则百不失一矣。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 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节节之旁中有小心, 阴阳合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 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 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 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 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 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若欲与造 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躯壳经络脏腑论 属性:凡致病必有因,因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今之医者曰∶病必分经络而后治之。似矣,然 亦知 病固非经络之所能尽者乎?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其中,则有脏腑以实 之。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乎脏腑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为之道路,以传变周流者也 。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 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 者,亦易传。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 ,所谓躯壳之病也。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 传, 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今人不问何病,廖举一经以 借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易治,在脏 腑者难治,且多死。在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其大端如此。至于躯壳脏腑之属于某经 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表里上下论 属性: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之部位。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 上下 之别焉。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 脏腑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间。表之病易治 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 。若夫病本在表,而传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 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以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热, 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若夫病本在上,而传于下,病本在下,而传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 亦不易治。所以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气渐充,而邪气亦 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故善医者,知病势之 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 于传,则必先求其本,后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病之生死难 易,思过半矣。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阴阳升降论 属性: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 降。 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 ,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 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 。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顷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 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虚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 ,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 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 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越其阳而竭其阴 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属性: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 者。 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膨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 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 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痒痛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 。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示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 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 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 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 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络身不悟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属性: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 凿, 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盖 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 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 之类,无所不补。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 不专于一处也。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 效。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解;消痰者,无痰不消。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 至张洁古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征也。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 络脏腑耶?曰∶此不然也。盖人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如此胡治 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 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 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孰知其功能,实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显然者尚如此,余则更 无影响矣。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平凡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 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 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总之变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肾藏精论 属性:精藏于肾,人尽知之。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不知也。夫精,即肾中之脂 膏也 。有长存者,有日生者。肾中有藏精之处,充满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长存者也 。其欲动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日生者也。其精施去施生,不去亦不生,犹 井中之水,日日汲之,不见其亏;终年不汲,不见其溢。《易》云∶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 以革,其理然也。曰∶然则纵欲可无害乎?曰∶是又不然。盖天下之理,总归自然。有肾气 盛者,多欲无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左传》云∶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若纵欲不 节,如浅狭之井,汲之无度,则枯竭矣。曰∶然则强壮之人而绝欲,则何如?曰∶此亦无咎 无誉,惟肾气略坚实耳。但必浮火不动,阴阳相守则可耳。若浮火日动而强制之,则反有害 。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其者或发痈疽 ,此强制之害也。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 过用则衰竭。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老子云∶无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 道,乃长生之诀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一脏一腑先绝论 属性:人之死,大约因元气存亡而决。故患病者,元气已伤,即变危殆。盖元气脱,则五脏六 腑皆 无气矣。竟有元气深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脏一腑先绝者。如心绝,则昏昧不知世事; 肝绝,则喜怒无节;肾绝,则阳道痿缩;脾绝,则食入不化;肺绝,则气促声哑。六腑之绝 ,而失其所司亦然。其绝之象,亦必有显然可见之处。大约其气尚存,而神志精华不用事耳 ,必明医乃能决之。又诸脏腑之中,惟肺绝则死期尤促。盖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赖其气以 养,故此脏绝,则脏腑皆无禀受矣。其余则视其绝之甚与不甚,又观其别脏之盛衰何如,更 观其后天之饮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则修短之期可决矣。然大段亦无过一年者。此皆得之 目睹,非臆说也。 <目录>卷上\经络脏腑 <篇名>君火相火论 属性: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 而为 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 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 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而肾中 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亦有心火为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亦 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治心火 ,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若肾火飞 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迥然不同。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 故治法宜详究也。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参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 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目录>卷上\脉 <篇名>诊脉决死生论 属性: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 往往 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于胃 ,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 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概也。其次,则推天运 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 应。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 气无害。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 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至于真脏之脉,乃 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 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 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 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 重者;或有根据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 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 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 ,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 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目录>卷上\脉 <篇名>症脉轻重论 属性: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 后知 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 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 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 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 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 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 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 。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 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 ,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目录>卷上\脉 <篇名>脉症与病相反论 属性: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 最易 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 ,而反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 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归尚未发热,将来必 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 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 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 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 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 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端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 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中风论 属性: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 定病 之名,必指其实。各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 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 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 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 ,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 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 ,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 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 有纯用温补者。譬之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 垣者。或云∶补药托邪,犹之增家家人以御盗也。最又不然。盖服纯补这药,断无专补正不 补邪之理,非若家人之专于御盗贼也,是不但不驱盗,并助盗矣。况治病之法,凡久病属虚 ,骤病属实。所谓虚者,谓正虚也。所谓实者,谓邪实也;中风乃急暴之症,其为实邪无疑 。天下未有行动如常,忽然大虚而昏仆者,岂可不以实邪治之哉?其中或有属阴虚、阳虚, 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症加减之。汉唐诸法俱在,可取而观也。故凡中 风之类,苟无中脏之绝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 无恙者甚多。惟服热补者,无一存者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臌膈论 属性: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物积中,其证属实;膈者,不 能纳 物,其证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 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臌 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 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以惟脏气已绝 ,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证齐现,则不治。若膈证,乃肝火犯胃,木 来侮土,谓之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饮食不能下 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全在饮食,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 以受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而死;全 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克之时也。 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目时发,又或年当少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 臌之症,如浮肿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者亦宜广求诸法 ,而随宜施用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寒热虚实真假论 属性: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热虚实,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无误。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 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此其大较也。假实者,形 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其中又有 人之虚实,证之虚实。如怯弱之人而伤寒、伤食,此人虚而证实也。强壮之人,而失血劳倦 ,此人实而证虚也。或宜正治,或宜从治;或宜分治,或宜合治;或宜从本,或宜从标;寒 因热用,热因塞用;上下异方,煎丸异法;补中兼攻,攻中兼补。精思妙术,随变生机,病 势千端,立法万变。则真假不能惑我之心,亦不能穷我之术,是在博求古法,而神明之。稍 执己见,或学力不至,其不为病所惑者,几希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内伤外感论 属性:七情所病,谓之内伤;六淫所侵,谓之外感。自《内经》、《难经》以及唐宋诸书,无 不言 之深切着明矣。二者之病,有病形同而病因异者;亦有病因同而病形异者;又有全乎外感。 全乎内伤者;理会有内伤兼外感,外感兼内伤者。则因与病,又互相出入,参错杂乱,治法 迥殊。盖内伤由于神志,外感起于经络。轻重浅深,先后缓急,或分或合,一或有误,为害 非轻。能熟于《内经》及仲景诸书,细心体认,则虽其病万殊,其中条理井然,毫无疑似, 出入变化,无有不效。否则彷徨疑虑,杂药乱投,全无法纪,屡试不验。更无把握,不咎己 之审病不明,反咎药之治病不应。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情传变论 属性: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 病, 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预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 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知,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 ,医者不能预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 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 ,则诸病亦可渐次乎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 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 ,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 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术、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始若相安 ,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 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同人异论 属性: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 同而 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不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 ,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 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 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心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 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病者,皆当如是审 察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症不同论 属性: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 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 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 为疟,此乃疟之本症也。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若疟而 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之兼病。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中有本症 ,各有兼症,不可胜举。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 也。而治之法,或当合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尤在视 其轻重缓急,而次第奏功。一或倒行逆施,杂乱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同因别论 属性: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 有阴 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病,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 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 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 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 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 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所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 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 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则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 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亡阴亡阳论 属性: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 之药 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 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 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 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乃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 、黄 、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 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 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 ,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 ,又不在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属性: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 皆与 病相反也。外感内伤,皆有现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 。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 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 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 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 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尽,虽良工亦 能救 也。又有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其正 ,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又不至于伤生。此二者,皆人这所不知 都民。其大端,则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 多。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斯二者,方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征之端,良工知之自,自有防微 之法。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愈,此非深通经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 人所不见之地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卒死论 属性:天下卒死之人甚多,其故不一。内中可救者,十之七八;不可救者,仅十之二三。唯一 时不 得良医,故皆枉死耳。夫人内外无病,饮食行动如常,而忽然死者,其脏腑经络本无受病之 处,卒然感犯外邪,如恶风、秽气、鬼邪、毒厉等物,闭寒气道,一时不能转动,则大气阻 绝,昏闷,迷惑,久而不通,则气愈聚愈塞,如系绳于颈,气绝则死矣。若医者,能知其所 犯何故,以法治之,通其气,驱其邪,则立愈矣。又有痰涎壅 塞,阻遏气道而卒死者,通 气降痰则苏,所谓痰厥之类是也。以前诸项,良医皆能治之,惟脏绝之症,则不治。其人或 劳心思虑,或酒不节,或房欲过度,或恼怒不常,五脏之内,精竭神衰,唯一线真元未断, 行动如常,偶有感触,其元气一时断绝,气脱神离,顷刻而死,既不可救,又不及救。此则 卒死之最急,而不可治者也。至于暴遇神鬼,适逢冤谴,此又怪异之事,不在疾病之类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有鬼神论 属性: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有以召之,则应者斯至矣。夫人精神完固,则外邪不敢犯 ;惟 其所以御之之具有亏,则侮之者斯集。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 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 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内经 》有五脏之病,则现五色之鬼。《难经》云∶脱阳者见鬼。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 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故治寒 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则当求 其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穷其故,乃能无所惑而有据,否则执一端之见,而昧事理 之实,均属愦愦矣。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至于冤谴之鬼,则有数端。有自 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贻累者,有过误害人者,其事皆凿凿可征,似儒者所不道, 然见于经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类甚多,目睹者亦不少。此则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肾虚非阴症论 属性: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 亦自 谓之阴症。罔顾其现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 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必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 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 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 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 ,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即如伤寒瘥后,房事不 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 人,复患大症。根据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然则无病 而房后感风,更不宜用热补矣。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证现脉。如果六脉沉迟,表里 绵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证,即使其本领强壮,又绝欲十年,亦从阴治。若系所现脉证,的系 阳邪,发热烦渴,并无三阴之症,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劳过度,亦从阳治。如《伤寒 论》中阳明大热之证,宜用葛根、白虎等方者。瞬息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若阳症 转阳症,亦即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近世惟喻嘉言先生能知此义,有《寓意草》中黄长人 之伤寒案可见。余人皆不知之,其杀人可胜道哉! <目录>卷上\病 <篇名>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属性:今之医者,谓吐血为虚劳之病,此大谬也。夫吐血有数种。大概咳者成劳。不咳者不成 劳,间有吐时偶咳者,当其吐血之时,野狼狈颇甚,吐血即痊,皆不成劳,何也?其吐血一止,则 周身无病,饮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之后,或阴虚内热,或筋骨疼痛,绵可服药而 痊。若咳嗽则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气升,多则三年,少则一年而死知。盖咳嗽不 止,则肾中之元气震荡不宁,肺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故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皆云∶ 谷气之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则脏腑皆取精于肺 。肺病,则不能输精于脏腑,一年而脏腑皆枯,三年而脏腑竭矣,故咳嗽为真劳不治之疾也 。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其嗽亦有时稍缓,其饮食起居不甚变;又其人善于调摄,延至三年 之后,起居如旧,间或一发,静养即愈,此乃百中难得一者也。更有不咳之人,血证屡发, 肝竭肺伤,亦变咳嗽,久而亦死。此则不善调摄,以轻变重也。执此以决血证之死生,百不 一失矣。 <目录>卷上\病 <篇名>胎产论 属性:妇科之最重者二端,堕胎与难产耳。世之治堕胎者,往往纯用滋补;治难产者,往往专 于攻 下。二者皆非也。盖半产之故非一端,由于虚滑者,十之一二;由于内热者,十之八九。盖 胎惟赖血以养,故得胎之后,经事不行者,因冲任之血皆为胎所吸,无余血下行也。苟血或 不足,则胎枯竭而下堕矣。其血所以不足之故,皆由内热火盛,阳旺而阴亏也。故古人养胎 之方,专以黄芩为主。又血之生,必由于脾胃。经云∶营卫之首,纳欲为宝,故又以白术佐 之。乃世之人,专以参 补气,熟地滞胃,气旺则火盛,胃湿则不运,生化之源衰,而血益 少矣。至于产育之事,乃天地化育之常,本无危险之理。险者千不得一,世之遭厄难者,乃 人事之未工也。其法有乎产妇,不可令早用力。盖胎必转而后下,早用力,而胎先下坠,断 难舒转,于是横生倒产之害生。又用力,则胞浆骤下,胎已枯涩,何由能产?此病不但产子 之家不知,即收生稳妇亦有不知者。至于用药之法,则交骨不开,胎元不转,种种诸症,各 有专方。其外或宜润,或宜降,或宜温,或宜凉,亦当随症施治。其大端以养血为主,盖血 足,则诸症自退也。至于易产强健之产妇,最多卒死。盖大脱血之后,冲任空虚,经脉娇脆 ,健妇不以为意。轻举妄动,用力稍重,冲脉断裂,气冒血崩,死在顷刻。尤忌举手上头, 如是死者,吾见极多。不知者以为奇异,实理之常。生产之家,不可不知也。 <目录>卷上\病 <篇名>病有不必服药论 属性: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药者,如黄胆之类是也。黄胆之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轻者用之 俱效 不入囊中,所服之药,非补邪,即伤正,故反有害。若轻病则囊尚未成,服药有效。至囊成 之后,则百无一效。必须用轻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另有秘方传授,非泛然煎丸之 所能治也。痰饮之病,亦有囊,常药亦不能愈。外此如吐血久痞等疾,得药之益者甚少,受 药误者甚多。如无至稳必效之方,不过以身试药,则宁以不服药为中医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方药离合论 属性: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血气,以除 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 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相辅者,或相反者,或相用者,或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若 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 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譬之作书之法,用笔已工,而配合颠倒;与夫字形 俱备,而点画不成者,皆不得谓之能书。故善医者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合观之,而 无方不本于古法,然后用而弗效,则病之故也,非医之罪也。而不然者,即偶或取效,隐害 必多,则亦同于杀人而已矣。至于方之大小奇偶之法,则《内经》详言之,兹不复赘云。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古方加减论 属性:古人制方之义,微妙精详,不可思议。盖其审察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 ,其 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痼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此汉以前之 方也。但生民之疾病,不可胜穷,若必每病制一方,是曷有尽期乎?故古人即有加减之法, 其病大端相同,而所现之症或不同,则不必更立一方,即于是方之内,因其现症之异,而为 之加减。如《伤寒论》中,治太阳病用桂枝汤,若见项背强者,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喘者, 则用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下后脉促胞满者,桂枝去白芍汤;更恶寒者,去白芍加附子汤,此 犹以药为加减者也。若桂枝麻黄各半汤,则以两方为加减矣。若发奔豚者用桂枝,为加桂枝 汤,则又以药之轻重为加减矣。然一二味加减,虽不易本方之名,而必明着其加减之药。若 桂枝汤倍用芍药而加饴糖,则又不名桂枝加饴糖汤,而为建中汤。其药虽同,而义已别,则 立名亦异。古法之严如此。后之医者,不识此义,而又欲托名用古,取古方中一二味,则即 以某方目之。如用柴胡,则即曰小柴胡汤,不知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用猪苓、泽泻, 即曰五苓散,不知五苓之妙,专在桂枝也。去其要药,杂以他药,而仍以其方目之。用而不 效,不知自咎,或则归咎于病,或则曰咎于药,以为古方不可治今病,嗟呼!即使果识其病 而用古方,支离零乱,岂有效乎?遂相戒以为古方难用,不知全失古方精义,故与病毫无益 ,而反有害也。然则,当何如?曰∶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 减之;如不尽合,则根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 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方剂古今论 属性:后世之方已不知几亿万矣,此皆不足以各方者也。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原 ,识 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 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用变化不穷。圣人这智,真与天地同体,非人之心思所能 及也。上古至今,千圣相传,无敢失坠。至张仲景先生,复申明用法,设为问难,注明主治 之症,其《伤寒论》、《金匮要略》集千圣之大成,以承先而启后,万世不能出其范围。此 之谓古方,与《内经》并垂不朽者。其前后名家,如仓公、扁鹊、华佗、孙思邈诸人,各有 师承,而渊源又与仲景微别,然犹自成一家。但不能与《灵》、《素》、《本草》一线相传 ,为宗枝正脉耳。既而积习相仍,每着一书,必自撰方千百。唐时诸公,用药虽博,已乏化 机。至于宋人,并不知药,其方亦板实肤浅。元时号称极盛,各立门庭,徒骋私见。迨乎有 明,蹈袭元人绪余而已。今之医者,动云古方,不知古方之称,其指不一。若谓上古之方, 则自仲景先生流传以外无几也;如谓宋元所制之方,则其可法可传者绝少,不合法而荒谬者 甚多,岂可奉为典章?若谓自明人以前,皆称古方,则其方不下数百万夫常用之药,不过数百品,而为方数百万随拈几 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嗟!嗟!古之方何其严, 今之方何其易,其间亦有奇巧之法、用药之妙,未必不能补古人之所未及,可备参考者。然 其大经大法,则万不能及。其中更有违经背法之方,反足贻害。安得有学之士为之择而存之 ,集其大成,删其无当,实千古之盛举。余盖有志而未遑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单方论 属性:单方者,药不过一二味,治不过一二症,而其效则甚捷。用而不中,亦能害人,即世所 谓涨上方者是也。其原起于本草。盖古之圣人,辨药物之性,则必着其功用,如逐风、逐寒、解 毒、定痛之类。凡人所患之症,上一二端,则以一药治之,药专则力浓,自有奇效。若病兼 数症,则必合数药而成方。至后世药品日增,单方日多,有效有不效矣。若夫外内之感,其 中自有传变之道,虚实之殊,久暂之别,深浅之分。及夫人性各殊,天时各异,此非守经达 权者不能治。若皆以单方治之,则药性专而无制,偏而不醇,有利必有害。故医者不可以此 尝试,此经方之所以为贵也。然参考以广识见,且为急救之备;或为专攻之法,是亦不可不 知者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禁方论 属性:天地有好生之德,圣人有大公之心,立方以治病,使天下共知这,岂非天地圣人之至愿 哉 之高下,以为效验,故或用之而愈,或用之而反害,变化无定,此大公之法也。若禁方者, 义有所不解,机有所莫测。其传也,往往出于奇人隐士,仙佛鬼神,其遇之也甚难,则爱护 之必至。若轻以授人,必生轻易之心,所以方家往往爱惜,此乃人之情也。一则恐发天地之 机也。禁方之药,其制法必奇,其配合必巧,穷阴阳之柄,窥造化之机,其修合必虔诚敬慎 ,少犯禁忌,则药无验。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有不神,此又阴阳之理也。《灵枢》禁服篇 ∶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这所禁,割臂歃血之盟也。故黄帝有兰台之藏,长桑君有无泄之戒 ,古圣皆然。若夫诡诈之人,专欲图利,托名禁方,欺世惑众。更有修炼热药,长欲导淫, 名为养生,实速其死。此乃江湖恶习,圣人之所以诛也。又有古之禁方,传之已广,加载医 书中,与经方并垂,有识者自能择之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古今方剂大小论 属性:今人以古人气体充实,故方剂分两甚重,此无稽之说也。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 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汤 ,伤寒大大剂也。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共八两为一剂。在今只一两六钱,又分三 服,则一服不过五钱三仞零。他方有药品多者,亦不过倍之而已。况古时之药,医者自备, 俱用鲜者,分两以鲜者为准,干则折算。如半夏、麦冬之类,皆生大而干小。至附子,则野 生者甚小,后人种之乃肥大,皆有确证。今人每方必十余味每味三四钱,则一剂重一三两矣 。更有熟地用至四两一剂者,尤属可怪。古丸药如乌梅丸,每服如桐子大十丸,今秤不过二 三分,今则用三四钱至七八钱矣。古末药用方寸经匕,不过今之六七分,今服三四钱矣。古 人用药,分两未尝从重。(《周礼·遗人》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 ,六斗四升曰 ,四 共 二石五斗六升,为人一月之食,则每日食八升有余矣。盖一升只二合也。)二十年来,时医误 阅古方,增重分两,此风日炽。即使对病,无气不胜药力,亦必有害,况更与病相反,害不 尤速乎?既不考古,又无师授,无怪乎其动成笑柄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药误不即死论 属性:古人治法,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病。如是而病犹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医之咎也 。后世医失其传,病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无所主也。凡一病有一病之名,如中风,总 名也。其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之殊,而诸症之中,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 方。又如水肿,总名也。其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之殊,而诸症又各有数症,各有定 名,各有主方。凡病尽然。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 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 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其得免于杀人之名者,何也 ?盖杀人之药,必大毒,如砒鸠之类,或大热大寒,峻厉之品。又适与病相反,服后立见其 危。若寻常之品,不过不能愈病,或反增他病耳,不即死也,久而病气自退,正气自复,无 不愈者。间有迁延日久,或隐受其害而死。更或屡换庸医,遍试诸药,久而病气益深,元 气竭亦死。又有初因误治,变成他病,展转而死。又有始服有小效,久服太过,反增他病而 死。盖日日诊视,小效则以为可愈,小剧又以为难治,并无误治之形,确有误治之实。病家 以为病久不痊,自然不起,非医之咎,因其不即死,而不之罪。其实则真杀之而不觉也。若 夫误投峻厉相反之药,服后显然为害,此其杀人,人人能知之矣;惟误服参附峻厉之药,而 即死者,则病家之所甘心,必不归咎于医。故医者虽自知其误,必不以此为戒,而易其术也 。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药石性同用异论 属性:一药有一药之性情功效,其药能治某病,古方中用之以治某病,此显而易见者。然一药 不止 一方用之,他方用之亦效,何也?盖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北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 则取其彼长。真知其功效之实,自能曲中病情,而得其力。迨至后世,一药所治之病愈多而 亦效者,盖古人尚未尽知之,后人屡试而后知,所以历代本草所注药性,较之《神农本经》 所注功用增益数倍,盖以此也。但其中有当有不当,不若《神农本草》字字精切耳。又同一 热药,而附子之热,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同一寒药,而石膏之寒,与黄连之寒,迥乎不 同。一或误用,祸害立至。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或取其气, 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所生之方,或取嗜好之偏,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 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古方中如此者,不可枚举。学人必将《神农本草》字字 求其精义之所在,而参以仲景诸方,则圣人之精理自能洞晓。而已之立方,亦必有奇思妙想 ,深入病机,而天下无难治之症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劫剂论 属性: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罔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 邪气 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猫厣之 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药猛 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 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如病者身热 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御之。泻痢甚,不去其积 ,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 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 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 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制药论 属性:制药之法,古方甚少,而最详于宋之雷 ,今世所传《雷公炮炙论》是也。后世制药之 法, 日我一日,内中亦有至无理者,固不可从;若其微妙之处,实有精义存焉。凡物气浓力大者 ,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或以相 喜为制。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此皆巧于用药之法 也。古方制药无多,其立方之法,配合气性,如桂枝汤中用白芍,亦即有相制之理,故不必 每药制之也。若后世好奇眩异之人,必求贵重怪僻之物,其制法大费工本,以神其说。此乃 好奇尚异之人造作,以欺诳富贵人之法,不足凭也。惟平和而有理者,为可从耳。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人参论 属性:天下之害人,者杀其身,未必破其家。破其家,未必杀其身。先破人之家,而后杀其身 者, 人参也。夫人参用之而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然不可谓天下之死人皆能生之也。其 为物,气盛而力浓,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皆能补塞。故病患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 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而正气怯弱,不能逐之于外,则于除邪药中投之,以为驱邪之助。 然又必审其轻重而后用之,自然有扶危定倾之功。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 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住。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夫医者之所以遇疾即用, 。而病家服之死而无悔者,何也?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而常人之情 ,无不好补而恶攻。故服参而死,即使明知其误,然以为服人参而死,则医者之力已竭,而 人子之心已尽,此命数使然,可以无恨矣。若服攻削之药而死,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 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故人参者,乃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病家如此,医家如此, 而害人无穷矣!更有骇者,或以用人参为冠冕,或以用人参为有力量;又因其贵重,深信以 为必能挽回造化,故毅然用之。孰知人参一用,凡平凡这有邪者即死,其不死者,亦终身不 得愈乎?其破家之故,何也?盖向日之人参,不过一二换,多者三四换。今则其价十倍,其所 服,又非一钱二钱而止。小康之家,服二三两,而家已荡然矣。夫人情于死生之际,何求不 得,宁恤破家乎?医者全不一念,轻将人参立方。用而不遵在父为不慈,在子为不孝,在夫 妇昆弟为忍心害理,并有亲戚朋友责罚痛骂,即使明知无益,姑以此塞责。又有孝之慈父 ,幸甚或生,竭力以谋之,遂使贫窭之家,病或稍愈,一家终身冻馁。若仍不救,棺殓俱无 ,卖妻鬻子,全家覆败。医者误治,杀人可恕,而逞己之意,日日害人破家,其恶甚于盗贼 ,可不慎哉!吾愿天下之人,断不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之。医者,必审其病,实 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然后用之。又必量其家业,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参之后,死 生无靠,然后节省用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如此存心,自然天降 之福。若如近日之医,杀命破家于人不知之地,恐天之降祸,亦在人不知之地也,可不慎哉 !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用药如用兵论 属性: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 。故 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 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 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天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 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 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 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 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 ,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河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 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 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执方治病论 属性:古人用药立方,先陈列病症,然后云某方主之。若其症少用出入,则有加减之法,附于 后方 。可知方中之药,必与所现之症纤悉皆合,无一味虚设,乃用此方毫无通融也。又有一病而 云某方亦主之者,其方或稍有异同,或竟不同,可知一病并不止一方所能治。今乃病名稍似 ,而其中之现症全然不同,乃立以此方施治,则其药皆不对症矣。并有病名虽一,病形相反 ,亦用此方,则其中尽属相反之药矣。总之,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 所陈列之症皆合。更检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 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以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 ,而冒昧施治。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汤药不足尽病论 属性:《内经》治病之法,针灸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病各有 宜, 缺一不可。盖服药之功,入肠胃而气四达,未尝不能行于脏腑经络。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 则病属有形,药之气味,不能奏功也。故必用针灸等法,即从病之所在,调其血气,逐其风 寒,为实而可据也。况即以服药论,止用汤剂,亦不能尽病。盖汤者,荡也,其行速,其质 轻,其力易过而不留,惟病在荣卫肠胃者,其效更速。其余诸病,有宜丸、宜散、宜膏者, 必医者预备,以待一时急用,视其病之所在,而委曲施治,则病无遁形。故天下无难治之症 ,而所投辄有神效。扁鹊、仓公所谓禁方者是也。若今之医者,只以一煎方为治,惟病后调 理则用滋补丸散,尽废圣人之良法。即使用药不误,而与病不相入,则终难取效。故扁鹊云 ∶人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近日病变愈多,而医家之道愈少,此痼疾之所以 日多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本草古今论 属性:本草之始, 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之圣人,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 之精 ,穷万物之理,字字精确,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故对症施治,其应若响。仲景诸方之药 ,悉本此书。药品不多,而神明变化,已无病不治矣。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隐弘景倍之, 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肛有成 书。至明·李时珍,增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 《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 之故也。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然皆不若《神农本草》之纯 正真确。故宋人有云∶用神农之品无不效,而弘景所增已不甚效,若后世所增之药则万有不 足凭者。至其诠释,大半皆视古方用此药医某病,则增注之。或古方治某病,其药不止一品, 而误以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有之。更有己意推测而知者。又或偶愈一病,实非此药之功, 而强着其效者。种种难信。至张洁古、李东垣辈,以某药专派入某经,则更穿凿矣,共详在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篇。故论本草,必以神农为本,而他说则必审择而从之。更必验之于病 而后信。又必考古方中所曾用者,用可采取,余则只可于单方外治之法用之。又有后世所谓 之奇药,或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世所未尝有者,后人用之,往往有奇效。此 乃偏方异气之所钟,造物之机,久而愈泄,能治古方所不能治之奇病。博物君子,亦宜识之 ,以广见闻,此又在本草之外者矣。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药性变迁论 属性: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根据方施用,竟有应与不应, 其故 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 气浓而力全;以后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一则种类之异也。凡物之种类不一,古人 所采,必至贵之种。后世相传,必择其易于繁衍者而种之,未必皆种之至贵者。物虽非伪, 而种则殊矣。一则天生与人力之异也。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浓 。今皆人功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一则名实之讹也。 当时药不市卖,皆医者自取而备之。迨其后,有不常用之品,后人欲得而用之,寻求采访, 或误以他物充之,或以别种代之。又肆中未备,以近似者欺人取利,此药遂失其真矣。其变 迁之因,实非一端。药性既殊,即审病极真,处方极当,奈其药非当时之药,即效亦不可必 矣。今之医者,惟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有神医,不能以假药 治真病也。 <目录>卷上\方药 <篇名>药性专长论 属性: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则通气,滋润则 生津 ,此可解者也。如同一发散也,而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一滋阴也,而 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一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 ,已有不可尽解者。至如鳖甲之消痞块,使君子之杀蛔虫,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 ,熟服多眠,白鹤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则万不可解者。此乃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