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学心悟 书名:医学心悟 作者:程国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学心悟》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5%BF%83%E6%82%9F <目录> <篇名>序 属性:昔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诚以济人为急。相之良、则安天下,医之良、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虽 隐与显有殊,而名闻于一时,眼前收效,是亦君子之所用心而不敢忽也。第操是术者,非探其奥窈,有以洞见 肺腑,讵可轻为尝试!此予少时曾读《灵兰》,惊深渊浮云之喻,遽为却步望洋之叹,有不类河伯初时之溟 也哉! 程君钟龄,原字山龄,资分高,搜讨富,攻举子业,有声庠序。乃以家贫善养为务,问取岐黄书,寻绎 往复。又于张、刘、李、朱四大家,贯穿融会,一编入手,必有所折中,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由是出 而问世,踵门者无虚日,经年累月,每为远地作信宿客,凡有来者,多叩门而返。自憾无广长舌,化百千身,以 应人之求也。爰着《医学心悟》一书,授之生徒。所言悉有根柢,而笔又足以达之,故四方从游 者日益进。尝语门弟子曰∶一壶冰,三斛火,只在用之适其宜耳。然而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昔医缓兄弟三 人,其二兄治病,治于未形,虽名不闻于诸侯,而所学益大。书中百误歌以及人参果等篇,是又在医方之外, 弭忠于未萌,而兼为保生计,非迂谈也。一日所获之钱,多合膏散,任人取携,投之辄效。穷乡得此,有一服 而两人分饮取验者。膏去风毒及百病,凡有患处,贴肤而消除者,啧啧有言。此岂虚声动人之听闻哉!频年以来, 钱到即散,总为此事着力,视昔之崔世明、李庆嗣不少让。诊视之际,不论贫富贵贱,咸细心处治,审症必详, 用药必当。眼光所到,四面流通,无非实地济人之心,所着方书,抄阅者众。君虞其不广及也,乃付之剞劂,以公 同志。宁 不与调和燮理者,均称其职,而无憾也乎!君曰∶书成之后,一担稍释,我无复内顾矣。予犹以为不然,古 之仁圣高贤,尽属救世,实地工夫,尽有着落。当前利益,非为空言,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君有以自见矣, 无事他适也。至其书之精意,愧非越人,难窥底里,亦不过从傍觇君之用心与观其所行而质 言之,以俟世之识者,共相鉴赏而已。是为序。 \x时\x \x雍正壬子上春 同学姻弟饶兆熊拜手书于天宁禅院\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虽 然,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 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予少多病,每HT 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 潜心玩索者有年,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从游者日益众。然此衷常栗栗危惧, 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盖以上奉君亲,中及HT 友,下逮 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爰作是书,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然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 下学之要。二三子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 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仰体天帝好生之心,修证菩提普救之念 俾闾阎昌炽,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非业医者所深快乎!况为父者 知此可以言慈;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之心则为 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 \x时\x \x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 天都普明子程国彭钟龄自序\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医道自《灵》、《素》、《难经》而下,首推仲景,以其为制方之祖也。然仲景论伤寒 而温热、温疫之旨有未畅。河间论温热及温疫,而于内伤有未备。东垣详论内伤,发补中 、枳术等论,卓识千古,而于阴虚之内伤,尚有缺焉。朱丹溪从而广之,发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之论,以补前贤所未及,而医道亦大全矣。夫复何言?不知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 分之即见其偏。兹集兼总四家,而会通其微意,以各适于用,则庶乎其不偏耳。 一、虚火、实火之别,相隔霄壤。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若误治之,祸如反掌。兹以内 出者为子火,外至者为贼火,分别虚实,以定补泻,似千古晦义,一旦昭然,而于对症用药 之间,有画沙印泥之趣。 一、凡病,不外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兹特着为辨论,约之则在指掌之中,推之可 应无穷之变,学人宜究心焉。 一、医门论治,本有八法,而方书或言五法,或言六法,时医更执偏见,各用一二法, 自以为是,遂至治不如法,轻病转重,重病转危,而终则至于无法,大可伤也。予故着为 医门八法,反复详论,俾业医者,沉酣于八法之中,将以扶危定倾,庶几其有活法矣。 一、伤寒门,古称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尚不能尽其变。遂谓仲景《伤寒论》 非全书,而予独以四字论括之,何其简也?不思伤寒只此表、里、寒、热四字,由四字而敷 为八句,伤寒实无余蕴。夫伤寒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 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精乎此,非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可坐而得,即千 变万化亦皆范围于其中。予读仲景书十数年,颇有心得,因着伤寒四字论,以为后学津梁云 析清楚,纲举目张,辩论详明,毫无蒙混,治伤寒者,取则乎此,可渐登仲景之堂而入其室 一、中风寒热之别,实因乎人之脏腑为转移,从此勘破,则清凉温热之剂,各当其可, 而古今之疑团以释。 一、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六气相杂,互相为病,最宜细辨。若概指 为伤寒,投以散剂,为害实甚,不可不慎于其初。 一、杂症各有内伤、外感之不同,须从此分别,则治法不至混淆,而取效神速。 一、女人之病,多于男子,因其有行经、胎、产等事也。且性情多郁,尤易生病,故治 法另有变通。兹特详着于后,其与男子同病者不载,特载其不同者而已。非缺也。 <目录>卷一 <篇名>医中百误歌 属性: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医家误,辨证 难,三因分症似三山(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 看(治病必求其本,须从起根处看明)。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厘清,却到厘清 浑又变(如热极脉涩细,寒极反鼓指之类),胸中了了指难明(扁鹊云∶持脉之道,如临深渊 而望浮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 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寒暑相推者,时之常;寒暑不齐者,时之变。务在静观而自得之, 正非五运六气所能拘也)。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辩循环理,管教阳证 入三阴(六淫之邪,善治三阳,则无传阴之患)。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 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用药相反,厥祸最大)。医家误,伐无过(伐无过,谓攻伐无病 处也),药有专司切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药味虽不相反,而举用非其经 犹为未合,如芩、连、知、柏,同一苦寒,姜、桂、椒、萸,同一辛热,用各有当,况其 他乎)。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药虽对症 而轻重之间,与病不相称,犹难骤效)。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 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药虽与病相称,而用之过当,则仍不称矣,可见医贵三折肱也)。医 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病症错乱,当分标本 相其缓急而施治法)。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须 诵读(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谓求其属也)。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 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亢则害其物,承乃制其极,此五行四时迭相为制之理)。医家 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长沙用药寒因热用,热 因寒用,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并举,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读精思,自然会 通。然时移世易,读仲景书,按仲景法,不必拘泥仲景方,而通变用药,尤为得当)。医家 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脾胃论》《内外伤辨 》,补中、枳术等方,开万世无穷之利)。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 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祛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 算计(轻剂误事,峻剂偾事,二者交讥)。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 力,明察秋毫乃得之(病至思治,末也,见微知着,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医家误,鲜定 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病轻药应易也,定见定守,历险 阻而不移,起人于垂危之际,足征学识)。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 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脓熟 不针,则内溃;未熟早针,则气泄不成脓。脓浅针深,则伤好肉;脓深针浅,则毒不出而内 败),百毒总应先艾灸(隔蒜灸法,胜于刀针。《外科正宗》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疼时) 头面之上用神灯(头面不宜灸,宜用神灯照法。《外科正宗》云∶内服蟾蜍丸一服,外将 神火照三枝。此法不止施于头面,而头面为更要)。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 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当尽心力,施良药以济之)。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 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者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 意,人日虚兮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病须早治)。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 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大苏云∶我有疾必尽告医者,然后诊脉,虽中医亦可治疗 我但求愈疾耳,岂以困医为事哉)。病家误,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 朝夕更医也不必(既效不可屡更)。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再蹉跎时日深, 恐怕回春无妙剂(不效则当速更)。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 后食前皆有道。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病 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病家误,好多言,多 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 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 腹舍哺天地久。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病 家误,救绝气(病患昏眩时以手闭口而救之也),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 如入井复下石(鼻主呼吸,闭紧则呼吸绝,世人多蹈此弊,故切言之)。两者有误误未歇,又 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 药之时偏作主,平时可是学岐黄。旁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 底昏迷永不悟。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药中误,药不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 效,徒使医家枉用心(郡邑大镇易于觅药,若荒僻处须加细辨)。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 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洗、炙、蒸、煮,去心、皮、壳、油、尖,一 一皆不可苟)。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枯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参以 原枝干结为美,蒸过取汤则参无宝色,锡条可当人参否)。药中误,秤不均,贱药多兮贵药 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煎药 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曰入声),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煎药误,水频 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 熟,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目录>卷一 <篇名>保生四要 属性:一曰∶节饮食。人身之贵,父母遗体,食饮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绵靡己,浸淫经 络,凝塞腠理,变症百端,不可胜纪。唯有纵酒,厥祸尤烈,酒毒上攻,虚炎灼肺,变为阴 虚,只缘酷醉。虚羸之体,全赖脾胃,莫嗜膏粱,淡食为最,口腹无讥,真真可贵。 二曰∶慎风寒。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风为最,七十 二候,伤寒传变,贼风偏枯,歪斜痿痹,寒邪相乘,经络难明,初在三阳,次及三阴。更有 中寒,肢冷如冰,急施温补,乃可回春。君子持躬,战战兢兢,方其汗浴,切莫当风,四时 俱谨,尤慎三冬,非徒衣浓,惟在藏精。 三曰∶惜精神。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嗟彼昧者,不爱其身,多言 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出于舍,舍则已空。两肾之中,名曰命门,阴阳 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午、未两月,金水俱伤,隔房独宿,体质轻强。 亥、子、丑月,阳气潜藏,君子固密,以养微阳,金石热药,切不可尝。积精全神,寿考弥 四曰∶戒嗔怒。东方木位,其名曰肝。肝气未平,虚火发焉,诸风内动,火性上炎。无恚 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善动肝气,多至呕血,血积于中,渐次发咳。凡人 举事,务期有得,偶尔失意,省躬自克。戒尔嗔怒,变化气质,和气迎人,其仪不忒。 <目录>卷一 <篇名>治阴虚无上妙方 属性:天一生水,命曰真阴。真阴亏,则不能制火,以致心火炎上而克肺金,于是发热、咳嗽 、吐痰诸症生焉。盖发热者,阳烁阴也;咳嗽者,火刑金也;吐痰者,肾水虚泛而为痰,如 锅中之水,热甚则腾沸也。当此时势,岂徒区区草木之功所能济哉!必须取华池之水,频频 吞咽,以静治于无形。然后以汤丸佐之,庶几水升火降,而成天地交泰之象耳。主方在吞津 液。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敷布五脏,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肾中阴亏,则 真水上泛而为痰,将并华池之水,一拥俱出。痰愈多而肌愈瘦,病诚可畏。今立一法,二六 时中,常以舌抵上 ,令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舒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口复一口 数十乃止。此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每见今之治虚者,专主六味地 黄等药,以为滋阴壮水之法,未为不善,而独不于本原之水,取其点滴以自相灌溉,是舍真 求假,不得为保生十全之计,此予所以谆谆而为是言也。卫生君子,尚明听之哉! <目录>卷一 <篇名>人参果 属性:昔者纯阳吕祖师,出卖人参果,一纹一枚,专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并能御外邪,消 饮食,轻身不老,却病延年。真神丹妙药也。市人闻之,环聚争买者千余人。祖师大喝曰∶ 此果人人皆有,但汝等不肯服食耳。众方醒悟。今之患虚者众矣,或归怨贫乏而无力服参, 或归怨医家不早为用参,或归怨医家不应早用参,或归怨用参之太多,或归怨用参之太少, 或归怨用参而不用桂、附以为佐,或归怨用参而不用 、术以为援,或归怨用参而不用二地 、二冬以为制。议论风生,全不反躬自省,以致屡效屡复,难收全功。不佞身肩是任, 宁敢造次,博稽古训,百法追寻,每见历代良医,治法不过若此。于是睁开目力,取来参果 一车,普送虚人服食。凡病危而复安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肯服参果者也。凡病愈而复发 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不服参果者也。世人请自思维,定知此中消息。惟愿患者各怀其宝 必然服药有功,住世永年,无负我祖师垂救之至意,是恳是祷。 以上数篇,发明医中之误,细详调摄之方,盖弭患于未萌,治未病之意也。后此皆言治 <目录>卷一 <篇名>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属性:或问曰∶医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 身之中。子试静坐内观,从头面推想,自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自背至头;从皮肉推想,内 至筋骨脏腑,则全书之目录,在其中矣。凡病之来,不过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 己。内伤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风、寒 、暑、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 于变症百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论治法,不 过七方与十剂。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 、滑、涩、燥、湿也。精乎此,则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泻不宜补。内伤 之邪,自内而出,宜补不宜泻。然而泻之中有补,补之中有泻,此皆治法之权衡也。又有 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虚似实,实似虚,不可以不辨。明乎此,则病 无遁情矣。学人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细加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融会贯通 彻始彻终,了无疑义,以之司命奚愧焉。 <目录>卷一 <篇名>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属性: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如风、寒、暑、 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总 计之,共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于以出焉。然病即变化,而总不离乎一十九字,一十 九字总之,一内伤、外感而已。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道中必 须提纲挈领,然后拯救有方也。 <目录>卷一 <篇名>火字解 属性: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 雷火,种种不一,而朱丹溪复以虚实二字括之,可谓善言火矣。乃人人宗其说,而于治火, 卒无定见,何也?是殆辨之犹未确欤!予因易数字以解之,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 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 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子逆则安之,如补 气、滋水、理脾等药,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 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病 机一十九条,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若不明辨精切,恐后学卒至模糊,余故反复详 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 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 一曰发∶风寒拥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二曰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三曰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气汤之类是也; 四曰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来真水有亏,不能制火,所谓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如地黄汤之类可用也。 养子火有四法∶ 一曰达∶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 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也; 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 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 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 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以上治火法中,贼则宜攻,子则宜养,固已。然邪盛正虚之时,而用攻补兼行之法, 或滋水制火之法,往往取效。是知养子之法,可借为驱贼之方,断无以驱贼之法,而为养 子之理。盖养正则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无也。世人妄用温补以养贼者 固多,而恣行攻伐以驱子者,更复不少。此皆不得火字真诠,而贻祸斯民也。可不慎欤! <目录>卷一 <篇名>脉法金针 属性: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中,均以胃 气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缓悠扬之意,乃为胃气,谓之平人。 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肾病。如但见 弦、洪、毛、石,而胃气全无者,则危矣。夫天有四时,而弦、洪、毛、石四脉应之,四时 之中,土旺各十八日,而缓脉应之。共成五脉,五脏分主之。如肝应春,其脉弦;心应夏, 其脉洪;肺应秋,其脉毛;冬应肾,其脉石;脾土应长夏,其脉缓也。然而心、肝、脾、肺 、肾虽各主一脉,而和缓之象必寓乎其中乃为平脉,否则即为病脉。若但见弦、洪、毛、石 而胃气全无者,即为真象脉见矣。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治 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夫胃气全亏,则大可危。胃气稍乖,犹为可治,即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者,浮、中、沉 之中也。如六数、七极,热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三迟、二败,寒也,中候有力,则有 神矣。脉中有神则清之而热即退,温之而寒即除。若寒热偏胜,中候不复有神,清温之剂将 虽然,神气不足,犹当察其根气。根气者,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 两尺又为根中之根也。《脉诀》云∶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历试之, 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之法, 必求其根以为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其偏于阳,则浮、芤、滑、实、洪、数 、长、大、紧、革、牢、动、疾、促以应之;其偏于阴,则沉、迟、虚、细、微、涩、短、 小、弦、濡、伏、弱、结、代、散以应之。惟有缓脉,一息四至,号曰平和,不得断为病脉 耳。其他二十九字,皆为病脉。必细察其形象,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主病在表 沉,不浮也,主病在里。迟,一息三至也,为寒。数,一息五至也,为热。滑,往来流利 也,为痰、为饮。涩,往来滞涩也,为血少气凝。虚,不实也,为劳倦。实,不虚也,为邪 实。洪,大而有力也,为积热。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微,细而隐也,小,细而显也, 为气少。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长,过乎本位也,为气旺。短,不及本位也,为气少。 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弱,微细之甚也,为气血两亏。濡,沉而细也,为真火不 足。动,如豆粒动摇之象也,为气血不续。伏,脉不出也,为寒气凝结,又或因痛极而致。 促,数时一止也,为热盛。结,缓时一止也,为寒盛。芤,边有中无也,为失血。代,动而 中止,有至数也,亦为气血不续,又为跌打闷乱,以及有娠数月之兆。革,浮而坚急也,为 精血少。牢,沉而坚硬也,为胃气不足。疾,数之甚也,为极热。散,涣而不聚也,为卫气 散漫。惟有缓者,和之至也,为无病。其所主病,大略如此。如或数脉相参而互见,则合而断之,以知其病。 至于脉有真假,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谓真假?如热 证脉涩细,寒证反鼓指之类。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又外感风寒,将有正汗,亦 脉不出。书云∶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 上,或见于左,或见于右,诊法不可造次。何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或乍大乍小, 迟数不等,此为祟症。 又有老少之脉不同,地土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然而脉证相 应者,常也。脉证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诊家之要,庶不相远矣。然总其要领 总不出胃、神、根三字。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一字乖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 危殆矣。必须胃、神、根三者俱得,乃为指下祯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 法,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目录>卷一 <篇名>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属性: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 亦不出此。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 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冻饮料食,烦躁 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 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 新久,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浓 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 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 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 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胎,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 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 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 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 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 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然病中有热证而喜热饮者,同气相 求也。有寒证而喜冷冻饮料,却不能饮者,假渴之象也。有热证而大便溏泻者,挟热下利也。有 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而手足厥冷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 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名曰阴躁也。有有汗而为实证者,热邪传里也。有 无汗而为虚证者,津液不足也。有恶寒而为里证者,直中于寒也。有恶热、口渴而为表证者 温热之病自里达表也。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为治病之权衡,尤辨之不可不早也。 <目录>卷一 <篇名>医门八法 属性: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 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 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 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学人诚熟读而精思之,于以救济苍生,亦未必无小补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汗法 属性: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 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 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 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 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 足之证;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 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 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 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经云∶动气在 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 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 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 越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 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 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 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 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 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术, 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 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证、脉沉细,少阴证、反发热者,有 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 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 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 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 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 空疏,凡用汗药,只须对症,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 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 土不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 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证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 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浅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阳,而发散阳明,已隔一层。病在太阳 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一经。病在三经,而 偏治一经,即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 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 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证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 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 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 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 ,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 、香薷饮以治暑,俾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 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 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 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 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 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 动欲擗 地者,宜用真武汤。此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又与热证汗出者,大相 径庭矣。其他少阳证,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汤 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各尽其妙 而后即安,所谓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知敛者此也。嗟嗟!百病起于风寒,风 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吁!汗岂易言哉!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和法 属性: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 汤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以误人者。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 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当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之际,应用柴胡汤和解之,而或以麻黄、桂枝发表,误矣。 或以大黄、芒硝攻里,则尤误矣。又或因其胸满胁痛而吐之,则亦误矣。盖病在少阳,有三 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当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他药,均为无益而 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阳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为切当 何其所见明确,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谓当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当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误用柴胡,谓之引贼入门。轻则为疟, 重则传入心胞,渐变神昏不语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谵语诸症簇,而医者仅以柴胡汤 治之,则病不解。至于内伤劳倦,内伤饮食,气虚血虚,痈肿瘀血诸证,皆令寒热往来,似 疟非疟,均非柴胡汤所能去者,若不辨明证候,切实用药,而借此平稳之法,巧为藏拙,误 人非浅。所谓不当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者何也?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 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 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否则寒多而益其寒,热多而助其热,药既不平,病益增剧。此非不 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热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禀质之虚实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贼甫入门,岂敢遽登吾 堂而入吾室,必窥其堂奥空虚,乃乘隙而进。是以小柴胡用人参者,所以补正气,使正气旺 则邪无所容,自然得汗而解。盖由是门入,复由是门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贼无 出路,由此而传入少阳,热气渐盛,此不关本气之虚,故有不用人参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 虚实,法在变通,不可误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脏腑之燥湿者何也?如病在少阳,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 液未伤,清润之药不宜太过,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渐结,是邪气将入于 阴,津液渐少,则辛燥之药可除,而花粉、栝蒌有必用矣。所谓脏腑有燥湿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阳,而太阳阳明证未罢,是少阳 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须加表药,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阳,而兼里热,则便 闭、谵语、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须兼里药,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阳合病,合目 则汗,面垢、谵语,遗尿者,用白虎汤和解之。盖三阳同病必连胃腑,故以辛凉之药,内清本 腑、外彻肌肤,令三经之邪一同解散,是又专以清剂为和矣。所谓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 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 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 疟,皆从此推展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 能尽其和之法,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者,和云乎哉!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下法 属性: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则下之而已 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 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 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 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 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 明病,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 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证,大便难者,急下之。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 然又有不当下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证未罢,病在阳也,下之则成结胸。病邪虽已入里 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结之症,大便反硬,得 温则行,如开冰解冻之象;又杂症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 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 当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传里,已成可下之证,而其人脐之上、下、左、右 或有动气,则不可以下。经云∶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 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 之则腹满头眩,食则清谷,心下痞也。又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下轻上重,水浆不入, 蜷卧,身疼,下利日数十行。又脉微弱者不可下。脉浮大,按之无力者,不可下。脉迟 者不可下。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欲吐、欲呕者不可下。病患阳气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则呃。 病患平素胃弱,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无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 人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不可下。若误下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下不可下,而妄下误人者 然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虚细之脉,一旦而热邪乘之 是为正虚邪盛,最难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润法焉,有导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 先补后攻,先攻后补之法焉,有攻补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讲也。如三黄解毒,清之也。麻仁 梨汁,润之也。蜜煎、猪胆汁、土瓜根导之也。凉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脉虚体 弱不能胜任者,则先补之而后攻之,或暂攻之而随补之,或以人参汤,送下三黄枳术丸。又 或以人参、栝蒌、枳实,攻补并行而不相悖。盖峻剂一投,即以参、术、归、芍维持调护于 其中,俾邪气潜消而正气安固,不愧为王者之师矣。又有杂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药之法可 相参者。如老人、久病患、新产妇人,每多大便闭结之症,丹溪用四物汤,东垣用通幽汤, 予尝合而酌之,而加以苁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类,随手 取效。又尝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润药,治老人血枯,数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验,此皆 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虚,虽传经热邪,不妨借用,宁得猛然一往,败坏真元,至成洞泻,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所谓下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而下,而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 气汤,必痞、满、燥、实兼全者,乃可用之。若仅痞满而未燥实者,仲景只用泻心汤。痞满 兼燥而未实者,仲景只用小承气汤。除去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在下而痞满轻者,仲 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上焦阳气也。又有太阳伤风证,误下而传太阴,以致 腹痛者,则用桂枝汤加芍药;大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是解表之中兼攻里也。又有邪从少 阳来,寒热未除,则用大柴胡汤,是和解之中兼攻里也。又结胸证,项背强,从胸至腹硬满 而痛,手不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汤、丸。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汤。若寒食结胸,用 三白散热药攻之。又水结胸,头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水停胁下,痛不可忍者,则 用十枣汤。凡结胸阴阳二症,服药罔效,《活人》俱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又《河间三 书》云∶郁热蓄甚,神昏厥逆,脉反滞涩,有微细欲绝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温药 则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残阴暴绝,势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凉膈散合解毒汤,养 阴退阳,积热借以宣散,则心胸和畅,而脉渐以生。此皆用药浅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阳症未 罢,口渴,小便短涩,大便如常,此为溺涩不通之证,治用五苓散。又太阳传本,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少腹硬满而痛,小便自利者,此为蓄血下焦,宜抵当汤、丸。若蓄血轻微,但 少腹急结,未至硬满者,则用桃核承气汤。或用生地四物汤,加酒洗大黄各半下之,尤为稳 当。盖溺涩证,大便如常;燥粪证小便不利;蓄血证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也。此便溺、蓄血 之所由分也。血结膀胱,病势最急,则用抵当汤,稍轻者,抵当丸。结胸恶证悉具,则用大 陷胸汤,稍轻者,大陷胸丸。其他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法,则皆用汤。古人有言,凡用下 药攻邪气,汤剂胜丸散。诚以热淫于内。用汤液涤除之,为清净耳。此汤、丸之别也。 然又有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以误人者何也?东垣治伤食证 腹痛、便闭、拒按者,因于冷食,用见 丸;因于热食,用三黄枳术丸。若冷热互 伤,则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应手取效。又实热老痰,滚痰丸;水肿实证,神佑 丸;虫积,剪红丸;血积,花蕊丹、失笑丸;肠痈,牡丹皮散,随症立方,各有攸宜,此杂 近世庸家,不讲于法,每视下药为畏途,病者亦视下药为砒鸩,致令热症垂危,袖手旁 观,委之天数,大可悲耳。昔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法,即以下法为补,谓下去其邪而正气 自复,谷、肉、果、菜,无往而非补养之物。虽其说未合时宜,而于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 吾愿学人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领,以施救济之方,将以跻斯民于寿域不难矣。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消法 属性: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 经云∶坚者削之是已。然有当消不消误人者,有不当消而消误人者,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 以误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误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积聚之原,有气、血、积食、停痰 、蓄水、痈脓、虫蛊、劳瘵,与夫 癖、 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 阴诸疾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凡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和平恬淡,气血周流,谷神充畅,病安从来,惟夫一有不慎 则六淫外侵,七情内动,饮食停滞,邪日留止,则诸症生焉。法当及时消导,俾其速散, 气行则愈耳。倘迁延日久,积气盘踞坚牢,日渐强大,有欲拔不能之势,虽有智者,亦难为 力,此当消不消之过也。 然亦有不当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气虚中满,名之曰鼓,腹皮膨急,中空无物,取其形如 鼓之状,而因以名之。此为败症,必须填实,庶乎可消,与蛊症之为虫为血,内实而有物者 大相径庭。又如脾虚水肿,土衰不能制水也,非补土不可;真阳大亏,火衰不能生土者, 非温暖命门不可。又有脾虚食不消者,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者,肾虚水泛为痰者,血枯而经 水断绝者,皆非消导所可行,而或妄用之,误人多矣。所谓不当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积聚、 瘕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焉。 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积日久,气郁渐深,湿热相生,块因 渐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削之、 之以底于平。但邪气久客,正气必虚,须以补泻 迭相为用,如薛立斋用归脾汤,送下芦荟丸。予亦尝用五味异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补并 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块消及半,便从末治,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 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凡攻病之药,皆损气血,不可过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肾,分布五方,胃、大肠、小肠、膀 胱、三焦、胆与膻中,皆附丽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浅深,凡用汤、丸、膏、 散,必须按其部分,而君、臣、佐、使,驾驭有方,使不得移,则病处当之,不至诛伐无过 矣。此医门第一义也,而于消法为尤要。不明乎此,而妄行克削,则病未消而元气已消,其 害可胜言哉!况乎积聚之原,有气、血、食积,停痰、蓄水、痈脓、虫蛊、劳瘵,与夫 癖 、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各各不同,若不明辨,为害非 轻。予因约略而指数之。 夫积者,成于五脏,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六腑,推之则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 气也。痛有定处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则痛,嗳腐吞酸者,食积也。腹有块,按之而 者, 痰也。先足肿,后及腹者,水也。先腹满,后及四肢者,胀也。痛引两胁,咳而吐涎者,停 饮也。咳而胸痛,吐脓腥臭者,肺痈也。当胃而痛,呕而吐脓者,胃脘痈也。当脐而痛,小 便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憎寒壮热,饮食如常,身有痛,偏着一处者,外痈也。病 人嗜食甘甜、或异物,饥时则痛,唇之上下有白斑点者,虫也。虫有九,湿热所生,而为蛇 、为鳖,则血之所成也。胡以知为蛇鳖?腹中如有物,动而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岭南之 地,以蛊害人,施于饮食,他方之蛊,多因近池饮冷,阴受蛇、 之毒也。病患咳嗽痰红, 抑抑不乐,畏见人,喉痒而咳剧者,劳瘵生虫也。 如弓弦,筋病也。癖则隐癖,附骨之病 也。 则有块可征,积之类也。瘕者或有或无,痞气之类也。少腹如汤沃,小便涩者, 胞痹也。痛引睾丸,疝也。女人经水自行,而腹块渐大,如怀子者,肠覃也。经水不行,而 腹块渐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妊、无妊,可于脉之滑、涩辨之也。至于湿热下坠,则为 阴菌、阴蚀、阴挺下脱、阴茎肿烂之类,而虚火内烁庚金,则为痔漏、为悬痈、为脏毒,种 种见症,不一而足,务在明辨证候,按法而消之也。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而不知其变 化曲折,较他法为尤难,则奈何不详稽博考,以尽济时之仁术也耶?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吐法 属性: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 因而越之是已。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 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又或食停胸膈 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高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 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妨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 用吐法导祛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 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 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 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 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 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 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动气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 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 火必强,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怒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 合法。若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患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 用瓜蒂散与橘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 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用半夏、橘红各八钱,浓煎 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 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证,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 者,更难任吐,而稀涎、皂角等药,既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 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 立至数两,其人渐苏,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 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合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 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橘、半、姜汁, 灌如前法。魇梦不醒者,以莲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 如前法。喉闭喉风,以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 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 如此者尤众。盖因证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 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利则止,是以吐痰止利 也。丹溪治妊妇转脬,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 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涧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韭汁去瘀血以治前 症。由此观之,症在危疑之际,古人恒以涌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 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呕、自吐而 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吁,可不 畏哉!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清法 属性: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 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 量其证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 见于口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症丛生,不一而足。此 当清不清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 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证,相隔霄壤。又有阴虚劳瘵之证,日 晡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躁,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 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隔阳,假热之证,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 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冻饮料而不能下 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 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内伤、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郁发之是也 暑热伤气,则补而清之,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 开鬼门、清净府、除陈 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通大便也。伤食积热,则消而 清之,食去火自平也。惟夫伤寒传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者,借非白 虎汤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之证,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姜汁些少为引,或 姜制黄连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因热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气结,喜、怒、忧、 思、悲、恐、惊,互相感触,火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开六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 调肝气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然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逍遥一方,以之治气上、气结者,固为相宜,而于气缓、气 消、气乱、气下之证,恐犹未合。盖气虚者,必补其气。血虚者,必滋其血。气旺血充而七 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 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 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 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 而愈奋飞,雷因雨而益震动,动阴蒙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 是以虚火可补而不可泻也。其有专用参 ,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 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 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 若本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证,亦宜 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 则疗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 然又有清之不量其证者何也?夫以大热之证,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证,而清 剂太过,则寒证即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 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 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热不除?而又何必沾沾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 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 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 、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 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 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证也。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 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目录>卷一\医门八法 <篇名>论温法 属性: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然有当温不温误人者 即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 量其证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 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 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证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湿侵淫,四肢拘急,发为痛痹, 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邪热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 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 不知渴,又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指,色似烟熏,形如槁木,近之无 声,望之似脱,甚至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唇、口、齿、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为真热假 寒之候,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更有郁热内蓄,身反恶寒;湿热 胀满,皮肤反冷;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 数,阳乘阴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候,此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令伤风,则温而解 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硬,温药不止 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 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 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反佐以取之,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 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 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