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卫生宝鉴 书名:卫生宝鉴 作者:罗天益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43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卫生宝鉴》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D%AB%E7%94%9F%E5%AE%9D%E9%89%B4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自轩岐设教。其为天下斯民虑。至深远也。然去圣既远。教虽存而不免浸至失真。此所以必 又待豪杰之士为之维持发越、而后可以永其传也。历代以来。若秦越人、淳于意、张仲景、华元化、 孙思邈。盖皆其人焉。奈何自思邈而下。世代益远。所失益甚。士之习医业者。各尊所闻、行所知 。伥伥乎莫知适从矣。是故凡遗书所存。其处方立论。纷纷乖缪。或气运之有遗。或经络之不审。 或表里升降而混于所施。君子于此不能无识议焉。天愍斯民。嗣生豪杰。而镏河间、张洁古、李东 垣诸公者。挺然复出。启前圣不传之秘。焕然为后学之模范。然当时学人。惟真定罗谦甫氏。独得 李氏之正传。故所辑卫生宝鉴一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 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太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 括以己意。旁及于诸家 者也。江左旧有刻板。兵燹不存。士大夫家罕有其书。虽间有能誊录者。往往病于差缪。弃置不省 。后生晚学。殆有未尝经目者矣。吾友院判韩公公达。为予言其幼稚时。尝承先君子复斋先生之训。 谓罗氏深得李氏不传之奥。其处方立论。不偏于一。而于针法本草,莫不备述。实医家至要之书。 尝雠校其讹舛。欲重刊行而未暇。汝辈当继志勿忘也。先人没已久。言犹在耳。某今幸承泽余。叨 仕医垣。日近圣天子清光。思所以报称万一者。惟是书为然。恒惜其传布之不广。乃命医士钱垣 缮写。捐俸赀鸠工 木。与众共之。子盍为序。呜呼。罗氏之书。将翕然为人所争诵矣。夫李氏之 学。得罗氏 而益明。罗氏之书。得韩氏而传播不朽。是其嘉惠后学、羽翼医教之盛心。于何如也。因不辞而书 以为末序云。 \x永乐十五年岁在丁酉冬十一月癸丑太医院院判淮南蒋用文书\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卫生宝鉴者、罗谦甫所着之书也。谦甫、东垣李明之之门人。东垣在当时。有国医之目。已达 奥。谦甫盖升其堂而入其室者。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书已板行。元末毁于兵 燹。故今少见全籍。 近年以来。间有。抄录之者。又多遗逸。独吴。郡韩氏家藏为善。本盖复斋韩公恒补其缺略。正其 讹误。此书之不废其、有幸矣。复斋尝欲 梓以惠于世。有志未遂而卒。遗命属其子公达。公达拳 拳服膺不忘。既刻东垣脾胃论、及内外伤辨、用药珍珠囊三书已。又刻完是书。为费不赀。卒成其 先人之志。间征广文为序。窃观方书。古今不一家。其或有非出于良医师之手集录。往往用之或失其 宜。不能收效而反有戕贼人者。非方之罪。盖不知医之误也。大抵医家着述。其说尤难。一或失理 。生死安危、在亳忽间耳世或病张长沙着论。有大人之病而无婴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 斯殆所谓难也欤。今观谦甫是书。备诸证疗。盖斟酌古方而参以己意。且一一经试用之。无不神应 。如养由基之于射。百发百中。诚有裨于医道为不少矣。复斋、深究其然。乃欲广其传以寿斯 人于无穷。闵世疾苦之心切矣。公达克推是心。无所违焉。果能俾是书之传。如其先人之欲。贤哉 公达之为人子也。使其书家列而户置之。其功不亦溥乎。穷乡下邑之士。猝然有疾。不得良医师。 得是书而观之。对证以求方。根据方而服药。必洒然如褫。不至于束手待毙。使凡浅之夫为医者。得 是书而观之。于用药必有所循仿。必不至于谬误。其为惠泽于人者。讵可涯乎。遂 书以为序。以见公达父子之用心也。今国家覃至仁以为治。跻斯世斯民于寿域之中。而公达之为。 盖有所助也欤。公达名夷。仕为太医院判。忠勤端悫。小心慎密。尤为上所知遇云。  \x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十二月戊戌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奉政大夫庐陵胡广序\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吴郡韩公复阳。精于医学。尝以李东垣门人罗谦甫所着卫生宝鉴书。详加考订。将寿诸梓。未 就而殁。公之季子公达。克世其业。遭逢圣明。仕为太医院判。尝持此书语予曰。吾将刻之以成先 志。幸一言以序之。予既诺而未暇为。今年冬。公达又殁。其子布复泣且拜。恳求不已。予惟上古 圣神。闵斯民之扎瘥夭阏。不得以全其寿。于是为之医药以济之。厥后名医世出。各以意见着方书 。联篇累牍。非止一家。然用而试之。有得有失。独近世东垣所着内外伤辨等篇。发前人之所未发 。故其所着之方。靡不神效。谦甫受业其门。得闻至论。其为此书。斟酌损益。具载悉备。嘉惠于 世者浓矣。公达既精通其艺。上承于眷遇。下济于斯人。而尤 以继先志为务。此仁人孝子之用 心。予于公达素相知。于其殁岂能忘言哉。世之为医者得此书。诚如鉴之烛物。一举 然在目。必 不至于差谬。凡有疾者观于此书。诚足以卫生。不至于危殆。然则此书之传。其功不亦博乎。遂书 以序于后。 \x永乐十五年岁次丁酉十二月戊申翰林院学士奉政大夫兼右春坊右庶子建安杨荣书\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太医罗先生。学于东垣李君。源流于易水张君。其道大行。惧夫二君之传久而泯没也。集录铨 次而刻之梓者。非一编矣。暇日携成书四帙见示。而曰且将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阅之。曰药误永 鉴者。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曰名方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 据根据也。曰药类法象者。气味浓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遇如是 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慎之也。大抵皆仁者之用心。抑论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 有似是而非。利于此而害于彼者。况医之为道。阴阳虚实。千状万态。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合四 者而一之。名曰卫生宝鉴。夫鉴之本明。其应物也。无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 。得是书者诚能习 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亳之差 。其用岂不博哉。不然。未用时置之高阁。仓卒间但备检阅。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 啻霄壤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殆非先生垂示后人之意 也。 \x至元辛巳冬至日郧城砚坚题于卷首\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夫医与造化参。学之精者为难。至着书垂训。冀后世必然之用者为尤难。罗君谦甫。东垣先生 之高弟。尝谓予言。初受简席下。东垣先生曰。汝将为为人之学欤。闻道之士乎。请曰。愚虽不敏 。幸蒙先生与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故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 私淑不传之妙。大抵人之疾 。不外乎阴阳变征。我能参两间。会一身。推穷其所受根源。方为可 尔。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间。如敌在目中。然后审药为攻。未尝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为一书。题 曰卫生宝鉴。曰辨误者。证世之差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择方者。别夫药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 证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治疗。与彼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 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学。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万言。自 非以医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医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欤。昔王彦伯医声既着。列 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初不计其酬 谢。今罗君亦以道心济物。复能着书垂后。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济。当以彦伯同流。其谁曰不然 。故乐为题其端云。 \x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汲郡王恽序\x <目录> <篇名>自启 属性:天益上东垣先生启曰。窃以射不师于后羿。岂能成弹日之功。匠非习于公输。未易耸连云之构 。惟此医药之大。关乎性命之深。若非择善以从之。乌得过人之远矣。兹者伏遇先生聪明夙赋。颖 悟生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论病者则以及于国。驱驰药物。如孙吴之用兵。条派病源。若神禹之 行水。是以问病而证莫不识。投药而疾靡不瘳。有元化涤胃之神功。得卢扁起人之手段。犹且谦以 接物。莫不忠于教人。如天益者口口晚生东垣口族幼承父训。俾志学于诗书。长值危时。遂苟生于 方技。然以才非卓荦。性实颛蒙。恐贻口人之讥。常切求师之志。幸接大人之余论。始惭童子以何 知。即欲敬服弟子之劳。亲炙先生之教。朝思夕诵。日就月将。其奈千里孑身。一家数口。内以生 涯之逼。外为官长之拘不得免焉。是以难也。今乃谨修薄礼。仰渎严颜伏望。怜鄙夫之间。为之竭 焉。见互乡之童。与其进也。使得常常之见。得闻昧昧之思。若味亲糟粕之余。是赐获丘山之重。 过此以往。未知所裁。谨启。 <目录> <篇名>重刊卫生宝鉴后序 属性:夷幼承先子严训。言东垣李先生医术之精。古今罕及。门人罗谦甫深得其秘奥。二公所着脾胃 论。卫生实鉴诸书。皆补前人之未备。分门辨误。不执于一偏。以至针法、本草。无不详尽。诚医 家切要而不可缺者。或乃论其用药不施攻法而多补。迂缓难用。此不能深究其旨而妄为之说也。观 各方中所用麻黄、葛根、汗剂也。瓜蒂、赤豆、吐剂也。大黄、芒硝、牵牛、巴豆、下剂也。三 攻之法。未尝不用。特其攻补随宜。施之先后。各有攸当。传诸书皆已版行于世。惜乎毁于元兵、 今抄本传讹者多。吾尝正其缺误。欲寿诸梓。因循未果。汝他日当成吾志焉。未几。先子下世。夷 拳拳服膺弗敢忘。迩年以来。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用药珍珠囊三书。刊板已就。今复捐俸资。 令医士钱垣缮写罗氏卫生宝鉴二十四卷。补遗一卷。计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万五千余字。募工 刊完。将以广布四方。庶几不负我先子平昔之志。非惟从事于活人之术者。究心于此。大有所益。 而遐壤僻邑无医之处。仓卒遇病。检方用药。亦必得其效也。 \x永乐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吴郡韩夷公达谨识\x <目录> <篇名>补刻卫生宝鉴后序 属性:神农氏尝百药以治人病。于是为有医之始。厥后素难诸篇继作。而医乃大备。然上古之治疾。 简略不繁。所用不过一二味而已。自张仲景制伤寒诸方。而后世相承竞撰方书。至有充栋之当。然 或奇峻太过。或泛杂不专。求其一验者盖鲜矣。若东垣李明之。生金源之时。得轩岐之髓。用药处 方。如衡准物。攻补之施。未尝有毫发苟。盖二三百年来。南北所共遵用。而不敢有异议者。此岂 非杰然于其学人哉。罗谦甫氏为东垣高第弟子。卫生宝鉴。则李氏十书之羽翼也。有论有方。跬步 不敢越其师家。法而发明遗蕴。时有裨所未备者。盖今学东垣者之所必由。而世决不可少者也。旧 刻在苏。余因弭节之暇取而览之。则残缺特甚。乃属郡守史侯。订正其讹。且求善本而补焉。呜呼。 济人利物。士君子之急务。而有位者尤甚。若是书不完。则是览者必废。而东垣无辅也。何忍其若 是哉。此固予之心也。倘今既全之后。从此流传或穷乡乏医之处。一有所需。而无遗珠之叹。则前 贤及物之仁。举在是矣。孰谓不收于一补之功乎书成宜志。乃书其后。以为有志泽世者之告。匪直 为医家之言也矣。 \x弘治七年夏五月既望赐进士出身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刘廷瓒宗敬跋于姑苏之冰玉堂\x <目录>卷一 <篇名>春服宣药辨 属性:戊申春。先师东垣老人论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毋杀孩 虫胎夭飞鸟。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行秋令则民大疫。故国有春 分停刑之禁。十二经有取决于胆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阳证禁下。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少阳用事。万物方生。折之则绝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药者。乃伐 天和而损脾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师之论。着为此论。 世传宣药、以牵牛、大黄之类。或丸或散。自立春后。无病之人服之。辄下数行。云凡人于冬三月 。浓衣暖食。又近于火。致积热于内。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热疾。又云。解三焦积热。去五脏余毒 。殆无此理。方冬严气凝寒。浓衣暖食近火。所以敌天气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饮汤而夏饮水。皆 自然之道。何积热于内而生疾乎。 且阴阳偏胜则疾。果三焦积热。是阳亢阴绝。岂有得生之理哉。故难经云。腑病易治。脏病 难愈。邪气中脏。病之极矣。今言五脏俱有邪毒。则神将何根据。内经亦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 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 为寒变。奉长者少。又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适寒温。和喜怒而 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至。又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 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当少阳用事。 万物向荣生发之时。惟当先养脾胃之气。助阳退阴。应乎天道以使之平。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气 味俱浓、苦寒之剂投之。是行肃杀之令于奉生之月。当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营运之气减削 。其不能输精皮毛经络必矣。奉长之气。从何而生。脏腑何所以禀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诛 罚无过。是谓大惑。无病生之。有病甚之。所谓春服宣药者。自轩岐而下。历代明医。俱无是说。 呜呼。此理明白。非难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圣贤之言为准 。则可免疑误之悔。夭折之祸矣。 <目录>卷一 <篇名>革春服宣药歌 属性:天与圣人同一体。长养万物不言利。黄帝内经福万世。惟恐生民触邪气。调神四气谨根据行。身 体康强无病滞。去圣逾远医道衰。谁解非非而是是。初春宣药服寒凉。无故令人遭疫疠。肠鸣腹痛 下数行。脾土既衰复损胃。周身百脉失经常。安乐身中强生事。少阳用事物向荣。一夜风霜反凋弊 。春不生荣秋不收。奉养之气从何至。四时失序化难成。血气一衰神不炽。主明下安养生昌。心不 明时灾患继。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保生君子勿他求。当向内经求圣意。 <目录>卷一 <篇名>无病服药辨 属性:谚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柱。此无稽之说。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备焉。食之以调五脏。 过则生疾。故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 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身之由也。又 云。酸走筋。辛走气。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至于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补精益气。倘用之不时。食之不节。 犹或生疾。况药乃攻邪之物。无病而可服焉。圣济经曰。彼修真者。蔽于补养。轻饵药石。阳剂刚 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荣涸。阴剂柔胜。积若凝冰。为洞泄寒中之属。则真 火微而卫散。一味偏胜。一脏偏伤。一脏既伤。四脏安得不病。唐孙思邈言药势有所偏胜。令人脏 气不平。裴 谏唐宪宗曰。夫药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况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炼以火气。非 人五脏所能禁。至于张皋谏穆宗曰。神虑清则气血和。嗜欲多而疾 作。夫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 。故昌黎伯铭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杀人不可计。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 直取目见。亲与之游。而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诫。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 书李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卢植、金吾将军李道古。 今又复取目见者言之。僧阎仲章服火炼丹砂二粒。项出小疮。肿痛不任。牙痒不能嚼物。服凉膈散 半斤始缓。后饮酒辄发。药以寒凉之剂则缓。终身不愈。镇人李润之。身体肥盛。恐生风疾。至春 服搜风丸。月余。便下无度。饮食减少。舌不知味。口干气短。脐腹痛。足胫冷。眩运欲倒。面色 青黄不泽。日加困笃。乃告亲知曰。妄服药祸。悔将何及。后添烦 躁喘满。至秋而卒。张秀才者。亦听方士之说。服四生丸。推陈致新。服月余。大便或溏或泻 。饮食妨阻。怠惰嗜卧。目见黑花。耳闻蝉声。神虚头旋。飘飘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药之误也。 遂调饮食。慎起居。谨于保养。三二年间。其证犹存。逾十年后方平复。刘氏子闻人言腊月晨。饮 凉水一杯。一月至春而无目疾。遂饮之。旬余。觉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呕吐。全不思食。恶水而不 欲见。足胫寒而逆。医以除寒燥热之剂急救之。终不能效。此皆无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 于丧身殒命。壁里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厦。梁栋安。基址固。壤涂毁暨。柱于壁中。甚不 近人情。洁古老人云。无病服药。乃无事生事。此诚不易之论。人之养身。幸五脏之安泰。六腑之 和平。谨于摄生。春夏奉以生长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饮食之有节。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 恬虚无。精神内守。此无病之时。不药之药也。噫。彼数人者既往不咎矣。后人当以此为龟鉴乎 。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名实辨 属性: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阳证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盖柴胡味苦平。行少阳经。黄芩味苦寒为佐 。治发热口苦。生姜辛温。半夏辛热。治发寒而呕。人参甘温。安胃和中。大枣甘平温。和阴阳。 调荣卫。生律液。使半表半里之邪而自解矣。大承气汤治阳明本实痞满燥实。枳实苦微寒、泄痞。 浓朴苦温、除满。芒硝辛寒、润燥。邪入于腑而作热实。以大黄苦寒下之。酒制者为因用。热散气 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气名之。钱仲阳以升麻汤治小儿寒暄不时。阳明经受邪。身热目疼。鼻干不 得卧。及疮疹未发。发而不匀。升麻苦平、葛根甘 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温。芍药酸微寒。调和中气。拒邪不能伤其里。白术散治小儿阳明本 虚。阴阳不和。吐利后而亡津液。虚热口干。人参、甘草、白术、甘温。和中补胃。藿香、木香辛 温芳馨。可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阴阳而导其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 。生津液而解肌热。局方中四物汤。调荣养卫。益气滋血。当归辛温。熟地黄甘温能滋血。川芎辛 温。白芍药味酸微寒。能养气。盖血为荣。气为卫。四物相合。故有调益滋养之实。黄 建中汤治 面色痿黄。脐腹急痛。脾胃不足者。肝木乘之也。木胜其中。土走于外。故痿黄见于面。难经曰。 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黄 、甘草。甘温能补脾土。芍药之酸。能泻肝木。水挟木势。亦来 侮土。故作脐腹急痛。官桂辛热。散其寒水。生姜、大枣、饴糖。辛甘大温。益气缓中。又与脾胃 行其津液。以养四脏。建脾制水。补子泻鬼。使四脏各安其气。必清必净。则病气衰去。建中之 名。亦不诬矣。上数方。药证相对。名实相辅。可垂法于世。近世用双解散。治风寒暑湿。饥饱劳 逸。殆无此理。且如风邪伤卫。必自汗而恶风。寒邪伤荣。必无汗而恶寒。又云。伤寒伤风。其证 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热而气虚。中湿自汗。必体疼而沉重。且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往一来。 未有齐至者也。饥则损气。饱则伤胃。劳则气耗。逸则气滞。其证不同。治法亦异。盖劳者温之。 损者补之。逸者行之。内伤者消导之。今内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 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里。言仍似是。其理实违。其是之谓欤 。如搜风丸、祛风丸。有搜风祛风之名。无搜风祛风之实。百解散亦此类也。谚云看方三年。无病可 医。疗病三年。无药可用。此亦名实不相辅故也。噫。去圣逾远。其术 昧。人自为法。无可考证 。昔在圣 人。垂好生之德着本草。作内经。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人。以仲景之心为心 。庶得制方之旨。 <目录>卷一 <篇名>承气汤辨 属性:仲景伤寒论云。寒邪外伤。传而入里。里者。入胃是也。邪气入胃。则变而为热。胃中之气郁 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实则泻之。人所共知。如缓急轻重之剂。则临时消息焉。若不恶寒反恶 热。谵语烦渴。腹满而喘。手足 然汗出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如邪气入深。恐有燥屎。欲知 之法。与小承气汤试之。若腹中转失气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不转失气者。必初硬而后溏。尚 未可攻。攻之则腹满不能食。若腹大满不通者。亦以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如发汗后 不恶寒但热者。胃实也。当和其胃气。调胃承气汤主之。成无己云。大热结实者。大承气。小热微 结者小承气。以热不甚大。故于大承气汤内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不减浓朴、枳实也。如不至大 坚满。邪气盛而须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气汤。必以轻缓之剂攻之、于大承气汤中去浓朴、枳实、 加甘草。乃轻缓之剂也。若大承气证。反用调胃承气汤治之。则邪气不散。小承气汤证。反用大承 气汤下之。则过伤正气。而腹满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尝越圣人之制 度。后之学人。以此三药合而为一。且云通治三药之证。及无问伤寒杂病内外一切所伤。一概治之。 若根据此说。与仲景之方。甚相违背。又失轩岐缓急之旨。红紫乱朱。迷惑众听。一唱百和。使病者 暗受其弊。将何诉哉。有公心审是非者。于内经仲景方内求责。使药证相对。以圣贤之心为心。则 方之真伪。 自可得而知矣。 <目录>卷一 <篇名>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属性:仲景云。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者。此言邪气在表之时也。夫寒邪属阴。身之外者属 阳。且夫各脏腑之经络。亦属阳也。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 此皆卫外而为固也。或烦劳过度。阳气外损。不能卫固。阳为之虚。阳虚者阴必凑之。故阴得以胜。 邪气胜则实。阴盛阳虚者此也。阴邪既盛。腠理致密。阳气伏郁。不得通畅。所以发热恶寒。头 项痛。腰脊强。应解散而药用麻黄者。本草云。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盖麻黄能退寒邪。 使阳气伸越。作汗而解。故曰阴盛阳虚。汗之则愈。里气和平而反下之。中气既虚。表邪乘虚而入 。由是变证百出。故曰下之则死。外台秘要云。表病里和。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正此意也。 <目录>卷一 <篇名>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 属性: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者。此言邪气在里之时也。夫寒邪始伤于表。不解而 渐传入于里。变而为热。人之身在里者为阴。华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谓之入腑也。腑之为言聚也。若府库而聚物焉。又为水谷之海、荣卫之 源。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流水谷。水谷不消去。郁而为实也。此阳盛阴虚者此也。故潮热引饮。腹 满而喘。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潮热者为实也。此外已解。可攻其 里。而反汗之。表无阴邪。汗又助阳。阳实而又补。 表里俱热。不死何待、外台秘要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正此意也。 <目录>卷一 <篇名>汗多亡阳 属性:齐大哥十一月间。因感寒邪。头项强。身体痛。自用灵砂丹四五粒并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 汗后身轻。至夜。前病复来。以前药复汗。其病不愈。复以通圣散发汗。病添身体沉重足 冷而恶寒 。是日方命医。医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积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侧。足 如冰。冷及 腰背。头汗如贯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热。烦乱不安。喜饮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 病至于此。命予治之。诊得六脉如蛛丝。微微欲绝。予以死决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为害。 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轻重。汗之者岂可失其宜哉。仲景曰。阴盛阳 虚。汗之则愈。汗者、助阳退阴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阳气泄。乃能出也。今以时月论之 。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并以太过为戒。况冬三月闭藏之时。无扰乎阳。无泄皮肤。使气 亟夺。为养藏之道也。逆之则少阴不藏。此冬气之应也。凡有触冒。宜微汗之。以平为期。邪退乃 已。急当衣暖衣。居密室。服实表补卫气之剂。虽有寒邪。弗能为害。此从权之治也。今非时而大 发其汗。乃谓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伤而汗。汗而复伤。伤而复汗。汗 出数回。使气亟夺。卫气无守。阳泄于外。阴乘于内。故经云。独阳不生。独阴不长。不死何待。 虽卢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将半。项强身体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匮要略云 。不当汗而妄汗之。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今当汗之。一过亦中绝其命。况不当汗而强汗之者乎。 <目录>卷一 <篇名>下多亡阴 属性:真定赵客。乙丑岁六月间。客于他方。因乘困伤湿面。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卧不得安。遂宿于 寺中。僧以大毒食药数丸。下十余行。心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财货。心有所动。遂燥热而 渴。饮冷酒一大瓯。是夜脐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余行。病加困笃。四肢无力。燥热身不停衣。 喜饮冷水。米谷不化。痢下如烂。鱼肠脑。赤水相杂。全不思食。强食则呕。痞甚于前。噫气不绝 。足 冷。少腹不任其痛。请予治之。诊其脉浮数八九至。按之空虚。予溯流而寻源。盖暑天之热 已伤正气。以有毒大热之剂下之。一下之后。其所伤之物已去而无余矣。遗巴豆之气。流毒于肠胃之间。使 呕逆而不能食。胃气转伤而然。及下脓血无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气弱而衰也。舌上赤涩。 口燥咽干。津液不足。下多亡阴之所致也。阴既已亡。心火独旺。故心胸燥热。烦乱不安。经曰。 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由也。遂辞而退。后易他医。医至。不审其脉。不究其源。惟见痞满。以枳壳丸下之。病添 喘满。利下不禁而死。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谓也。夫圣人治病。用药有法。 不可少越。内经云。 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尽行。复如法以谷肉果 菜养之。无使过之。过则伤其正矣。记有之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盖慎之至也。彼僧非医流。妄以大毒之剂下之太 过。数日之间。使人殒身丧命。用药之失。其祸若此。病之择医。可不谨乎。戒之。 <目录>卷一 <篇名>方成弗约之失 属性:丁巳冬十月。予从军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爱谓予曰。大儿自今岁七月间。因劳役渴饮凉茶。及 食冷饭。觉心下痞。请医治之。医投药一服。下利两行。其证遂减。不数日。又伤冷物。心腹复痞 满。添呕吐恶心。饮食无味。且不饮食。四肢困倦。懒于言语。复请前医诊。视曰。此病易为。更利 几行即快矣。遂以无忧散对。加牵牛末。白汤服。至夕。腹中雷鸣而作阵痛。少焉既吐又泻。烦渴 不止。饮冷无度。不复能禁。时发昏愦。再命前医视之。诊其脉。不能措手而退。顷之冷汗如洗。 口鼻气渐冷而卒矣。小人悔恨无及。敢以为问。予曰。未尝亲见。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亲 见之。果药之罪欤而非欤。对曰。此非药之罪。乃失其约量之过也。夫药用之无据。反为气贼。内 经云。约方犹约囊也。囊满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气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汤治外伤风邪。则 曰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大承气汤下大满大实。则曰得更衣止后服。不必尽剂。其 慎如此。此为大戒。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治病必求其本。盖李人以 优杂剧为戏。劳神损气而其 中疹然。因时暑热。渴饮凉茶。脾胃气弱。不能运化而作痞满。以药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 损其阳。虚而复伤。伤而复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谓一逆尚引 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则非失约量之过而何。故内经戒云。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下工。不可不慎也。 <目录>卷二 <篇名>灸之不发 属性:国信副使覃公中四十九岁。至元丙寅春。病脐腹冷疼。完谷不化。足 寒而逆。皮肤不仁。精 神困弱。诊其脉沉细而微。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及灸气海百壮。三里三穴各三七壮。阳辅各二七 壮。三日后以葱熨。灸疮皆不发。复灸前穴根据前壮数。亦不发。十日后。疮亦更不作脓。疮口皆干 。癸丑岁初。予随朝承应。冬屯于瓜忽都地面。学针于窦子声先生。因询穴 。曰。凡用针者气不 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大抵本气空虚。不能作脓。失其所养故也。更加不慎。邪气加之。病必不 退。异日因语针灸科忽教授。亦以为然。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几时。风疾。半身 麻木。自汗恶风。妄喜笑。又多健忘。语言微涩。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津液重竭。其证愈甚。因 求医还家。日久神气昏愦。形容羸瘦。饮食无味。便溺遗失。扶而后起。屡易医药。皆不能效。因 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或云。副使 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使令足于前。所为无不如意。君言失其所养。何也。予曰。汝言所养。养 口体者也。予论所养。养性命者也。且覃氏壮年得志。不知所养之正。务快于心。精神耗散。血气 空虚。因致此疾。灵枢经云。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 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血气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华荣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 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始衰。皮肤已枯。八十岁肺气衰。魄魂散离。故 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盖精神有限 。嗜欲无穷。轻丧性命。一失难复。其覃氏之谓欤。 <目录>卷二 <篇名>脱营 属性:疏五过论云。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镇阳有一士人。躯干魁梧而意气雄 豪。喜交游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从骑塞途。姬侍满前。饮食起居。无不 如意。不三年。以事罢去。心思郁结。忧虑不已。以致饮食无味。精神日减。肌肤渐至瘦弱。无如 之何。遂耽嗜于酒。久而中满。始求医。医不审得病之情。辄以丸药五粒。温水送之。下二十余 行。时值初秋。暑热犹盛。因而烦渴。饮冷过多。遂成肠鸣腹痛而为痢疾。有如鱼脑。以至困笃。 命予治之。诊其脉乍大乍小。其证反复闷乱。兀兀欲吐。叹息不绝。予料曰。此病难治。启玄子云 。神屈故也。以其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慕眷。志结忧惶。虽不中邪、病从内生。血脉虚减。 名曰脱营。或曰。愿闻其理。黄帝针经有曰。宗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脉。流溢 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终而复始。常营无已。是为天地之纪。故气始从手太阴起。注 于阳明。传流而终于足厥阴。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于是复注手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故 日夜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所谓变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 地之寿矣。今病者始乐后 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阻。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喜怒不能自节。盖心为君主。神明出 焉。肺为相辅。主行荣卫。制节由之。主贪人欲。天理不明。则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闭塞 而不通。由是则经营之气脱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何疑之 有焉。 <目录>卷二 <篇名>泻火伤胃 属性:经历晋才卿。膏粱而饮。至春病衄。医曰。诸见血者为热。以清凉饮子投之。即止。越数日。 其疾复作。医又曰。药不胜病故也。遂投黄连解毒汤。既而或止。止而复作。易医数回。皆用苦寒 之剂。俱欲胜其热而已。然终不愈。而饮食起居。浸不及初。肌寒而时躁。言语无声。口气臭秽。 恶如冷风。然其衄之余波。则未绝也。或曰。诸见血者热。衄、热也。热而寒之。理也。今不惟不 愈而反害之。何哉。内经曰。以平为期。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彼惟知见血为热。而以苦寒攻之。 抑不知苦泻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今火为、病而泻其土。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 矣。土病则胃虚。胃虚则营气不能滋荣百脉。元气不循天度。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意粗工嘻嘻 以为可治。热病未已。寒病复起。此之谓也。 <目录>卷二 <篇名>肺痿辨 属性:华严寺和上座代史侯出家。年未四十。至元癸酉四月间。因澡浴大汗出。还寺剃头。伤风寒。 头疼。四肢困倦。就市中购通圣散服之。又发之汗。头疼少减。再日复作。又以通圣散发之。发汗 数回。反添劳动喘促。自汗恶风。咳而有血。懒于言语。饮食减少。求医治之。医与药。多以生姜 为引子。至六月间。精神愈困。饮食减 少。形体羸瘦。或咳或唾红血极多。扶而后起。请予治之。具说前由。诊其脉。浮数七八至。按之 无力。予曰。不救矣。或曰。何谓不救。内经曰。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 汗。金匮要略云。肺痿之病。从何而得之。师曰。或从汗出。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今肺气已虚。又以辛药泻之。重虚其肺。不死何待。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 补之。辛泻之。盖不知内经之旨。仲景云。祸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发汗吐下之相反。 其祸至速。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识其本。近取诸身。夫 何远之有焉。其僧不数日。果亡。 <目录>卷二 <篇名>下工绝气危生 属性:丁巳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年。七十有三。于去岁七月间。因内伤 饮食。又值霖雨泻。痢暴下数行。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泄。至十月间。 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腹痛肠鸣。又以李医治之。处以养脏汤。治之数日。泻止后添呕 吐。又易以王医。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同为细末。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延至 今正月间。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予问医曰。父亲数日不见大便。何以治之。医 曰。老官人年过七旬。气血衰弱。又况泻痢半载。脾胃又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众亲 商议。一亲知曰。冯村牛山人。见证不疑。有果决。遂请治之。诊其脉。问其病证。曰此是风结也 。以搜风丸百余丸服之。利下数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为问。予曰。未尝亲见。将何以言。高 千户退而去。或者曰。予亲见之。细说其证。予曰。人以水谷为本。今年高老人久泻。胃中津液耗 少。 又重泻之。神将何根据。灵枢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泻之。泻之则重不 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又曰。上工平 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绝气危生。其牛山人之谓欤。 <目录>卷二 <篇名>酸多食之令人癃 属性:至元己巳上都住。夏月。太保刘仲晦使引进史柔明来曰。近一两月。作伴数人。皆有淋疾。是 气运使然。是水土耶。予思之。此间别无所患。此疾独公所有之。殆非运气水土使然。继问柔明近 来公多食甚物。曰。宣使赐木瓜百余对。遂多蜜煎之。每客至以此待食。日三五次,予曰。淋由此 也。内经曰。酸多食之令人癃。可与太保言之。夺饮则已。一日。太保见予问曰。酸味致淋。其理 安在。予曰。小便主气。针经云。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胃中 。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之胞。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而涩。乃作淋也 。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 五味过则皆能伤其正。岂止酸味耶。太保欢曰。凡为人子不可不知医。信哉。 <目录>卷二 <篇名>冬藏不固 属性: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发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间。困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时 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证。 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证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夫 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躁热而 卒。异日。立甫同外郎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 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 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 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 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 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目录>卷二 <篇名>主胜客则逆 属性:古廉韩子玉父。年逾六旬有三。病消渴。至冬添躁热。须裸袒。以冰水喷胸腋乃快。日食肉面 数回。顷时即饥。如此月余。命予治疗。诊得脉沉细而疾。予以死决之。子玉及弟泣跪予前曰。 病固危笃。君尽心救治。则死而无悔。予答曰。夫消之为病。其名不一。曰食亦。曰消中。曰宣疾 。此膏粱之所致也。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数。故饮一溲二。胃热则消谷善饥。能食 而瘦。王叔和云。多食亦饥虚是也。此病仲景所谓春夏剧。秋冬瘥。时制故也。令尊今当瘥之时反 剧。乃肾水干涸不能制其心火。而独旺于不胜之时。经曰。当所胜之时而不能制。名曰真强。乃孤 阳绝阴者也。且人之身为主。天令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热。何药能及。内经曰。主胜逆 。客胜从。正以此也。设从君治疗。徒劳而已。固辞而归。遂易医与灸。不数日而卒。其后子玉感 予之诚。相好愈浓。 <目录>卷二 <篇名>用药无据反为气贼 属性: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风证。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语謇涩。精 神昏愦。一友处一法。用大黄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黄。新汲水淘净黑豆。每 日服二三合。则风热自去。服之过半。又一友云。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相合服之。其效 尤速。服月余。精神愈困。遂还真定。归家养病。亲旧献方无数。不能悉录。又增喑哑不能言。气冷 手足寒。命予诊视。细询前由。尽得其说。予诊之。六脉如蛛丝细。予谓之曰。夫病有表里虚实寒 热不等。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药无考凭。故病愈甚。今为不救。君自取耳。未几而 死。有曹通甫外郎妻萧氏。六旬有余。孤寒无根据。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昏愦 。口眼 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 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明年春。张子敬郎中家见行步如故。予叹曰。夫人病全 得不乱服药之力。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终身不救。萧氏贫困。恬 自如获安。内经曰。用药无据 。反为气贼。圣人戒之。一日。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 匡救。有病不能医疗。噫。其李氏之谓欤。 <目录>卷三 <篇名>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属性:癸丑春。 城令张君。年三十有余。身体丰肥。精神康健。饮食倍于常人。太医王彦宝曰。君 肥盛如此。若不预服凉药。恐生热疾。张君从之。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下利三十余行。异日。觉 阴阴腹痛。且不欲食。食而无味。心下痞满。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闭塞。时作如刀刺之痛。稍多食 则醋心腹胀。不能消化。以此告予。予曰。昔君刚强。饮啖如常。血气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脏之 相使。各守所司。神气冲和。身体太平。君自戕贼。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虽悔何及。予遂以四君 子汤甘温之剂。补脾安胃。更加人参、黄 、升麻。升阳补气。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服之月余。 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气虽去。终不复正气。未几三旬中风而死。灵兰秘典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启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 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则动之凶咎。陷身于羸瘠矣。故形乃大伤。夫主不明。则委于左右。 委于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则民众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 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主。安得不至于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张君安危 不察。损益不分。妄加治疗以召其祸。可痛也哉。此既往不可咎。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目录>卷三 <篇名>时气传染 属性:总帅相公。年近七旬。戊午秋南征。过扬州。俘虏万余口。内选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置于左右。 予因曰。总帅领十万余众。深入敌境。非细务也。况年高气弱。凡事宜慎。且新虏之人。惊忧气蓄 于内。加以饮食不节。多致疾病。近之则邪气相传。其害为大。总帅笑而不答。其副帅时亦在坐。 异日召予曰。我自十三岁从征回鹘。此事饱经。汝之言深可信矣。至腊月中班师。值大雪三日。新 掠人不禁冻馁。皆病头疼咳嗽。腹痛自利。多致死亡者。逮春正月至汴。随路多以礼物来贺。相公 因痛饮数次。遂病。脉得沉细而弦。三四动而一止。其证头疼。咳嗽。自利腹痛。与新虏人病无异。 其脉短涩。其气已衰。病已剧矣。三日而卒。邪气害人。其祸如此。内经云。乘年之虚。遇月之空 。失时之和。因而感邪。其气至骨。又曰。避邪如避矢石。钱仲阳亦曰。粪履不可近襁褓。婴儿多 生天吊惊风。亦犹正气尚弱。不能胜邪故也。由是观之。圣贤之言。信不诬矣。 <目录>卷三 <篇名>戒妄下 属性:真定钞库官李提举。年逾四旬。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其僚友师君告之曰。肥人多风证。君今 如此。恐后致中风。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宜服之。李从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 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至一月余。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 。饮食无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满。时有躁热。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医皆无效。因陈其由。请 予治之。予曰。孙真人云。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药本攻疾。无病不可饵。平人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根据。君本身体康 强。五脏安泰。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初服一日。且推陈下行。疏积已去。又 何推焉。今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灌溉五脏六腑。周身百脉。神将何根据。故气短而促 者。真气损也。怠惰嗜卧者。脾气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脓血者。胃气下脱也。足 寒而逆者。阳气微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乱也。金匮 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证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虽粗安。促君命期矣。李闻之。 惊恐。汗浃于背。起谓予曰。妄下之过。悔将何及。虽然。君当尽心救其失。予以谓病势过半。命将难痊。固辞而退。 至秋疾甚作。医以夺命散下之。躁热喘满而死。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如李君者。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卫 生君子。可不戒哉。 <目录>卷三 <篇名>轻易服药戒 属性: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谓予曰。年十三时。五月间。因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 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热之。治 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 冷痛。岂难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女子幼小。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 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当用温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呜呼。康 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医。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 知病否。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间。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 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 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 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坡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 于世大矣。 <目录>卷三 <篇名>妄投药戒 属性:高郎中家。好收方书。及得效药方。家人有病。自为处治。亦曾有效。中统庚申五月间。弟妇 产未盈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 。恐药力未达。又进五十丸。须臾间大吐且泻。其痛增极。肢体渐冷。口鼻气亦冷。急求医疗。未 至而卒。后太夫人见予。诉其由。曰天命耶。药之过耶。君试裁之。予曰。非难知也。凡医治病。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气为本。今新产血气皆损。胃气虚弱。不能腐熟生硬物。 故满而痛也。复以寒剂攻之。又况夏月阴气在内。重寒相合是大寒气入腹。使阴盛阳绝。其死何疑 。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礼 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慎如此。彼过已往而不可咎。后之用药者。当以此为戒之。 <目录>卷三 <篇名>福医治病 属性: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 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岁间更数医不愈。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 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颇 有可信。试命治之。医至。诊其脉曰。此病 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 各灸三七壮。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腹 痛。食不进。愈添困笃。其子谓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药。病剧遂卒。冬予从军回。其父以告予 。予曰。思内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竭。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曰。不足补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 形不足。气短促乃气不足。病潮作时嗜卧。四肢困倦。懒言语。乃气血皆不足也。补之惟恐不及。 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贾君叹息而去。予感其事。略陈其理。夫高 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气饮食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 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孙真人云。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 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 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不尔。则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正五音者。 必取师旷之律吕。而后五音得以正。为方员者。必取公输之规矩。而后方员得以成。五音方员。特 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非五音方员之比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 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噫。医者之福。福于渠 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至于伤生丧命。终不能悟。此惑之 甚者也。悲夫。 <目录> <篇名>卷四 属性:予受学于东垣先生。先生授以内经要奥。仍授以制方之法。中书左丞董公彦明。中统辛酉夏领军 攻济南。时暑隆盛。军人饮冷。多成痢疾。又兼时气流行。左丞遣人来求医于予。遂以数药付之。 至秋城陷矣。公回。谓予曰。向所付药。服之多效。其方君自制耶。古方耶予曰。有自制方。有古方。公 曰。君用药如此。可谓得医之三昧矣。以自制方及古方。用之经验者。类而集之以济人。不亦善乎 。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亲获效者。类以成书。详列于后。 <目录>卷四 <篇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 属性: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 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 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 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 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 无由作。故圣人立 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目录>卷四 <篇名>食伤脾胃论 属性: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 食反过其节。以至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 生气。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盛伤于食。 心、胃满而口无味。口与气口同。气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伤而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 轻重。如气口一盛。得脉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枳术丸之类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 。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雄黄圣饼子、木香槟榔丸、枳壳丸之类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九 至。则伤太阴。填塞闷乱则心胃大痛。备急丸、神保丸、消积丸之类主之。兀兀欲吐则已。俗呼食 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则无治也。经曰。 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x【枳术丸】\x治痞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用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 速化。但久服令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x【橘皮枳术丸】\x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 橘皮(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夫内伤用药之大法。 所贵服之强人 胃气。令胃气益浓。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不复致伤。 \x【半夏枳术丸】\x治因冷食内伤 白术(二两) 半夏(泡七次) 枳实(麸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汤浸蒸饼丸亦可。如食伤 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 \x【木香枳术丸】\x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白术(二两) 木香 枳实(麸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 \x【木香化滞汤】\x治因忧气食冷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 。常常痞气。 半夏(一两泡)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五钱) 柴胡(四钱) 木香 橘皮(各三钱) 枳实(麸炒一钱) 当归身(二钱) 红花(五分) 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忌生冷酒湿面。 \x【丁香烂饭丸】\x治饮食所伤。卒心胃痛。 甘松 缩砂仁 丁香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京三棱(炮一钱) 香附子(半两) 木香(一钱) 益智仁(三钱) 丁香 广术(炮。各一钱) 上十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细嚼烧生姜亦可。无时。 \x【消滞丸】\x治一切所伤。心腹痞满刺痛。积滞不消。 黑牵牛(二两炒末) 五灵脂(炒) 香附(炒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x【煮黄丸】\x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闷不快。 雄黄(一两研) 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烂入雄黄末于内再研) 上件研匀。入白面三两。再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二十四丸。 煮二十沸漉入冷浆水内。沉冷。一时下二丸。一日服尽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生浆水 下。治胁下 癖气块痛如神。 \x【木香槟榔丸】\x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并宜服之。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广术(煨切) 黄连( 各一两) 黄柏(去粗皮) 香附(炼炒) 大黄(炒各三两) 黑牵牛(生取头末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加至微利为度。 \x【上二黄丸】\x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一两酒洗) 枳实(麸炒半两) 升麻 柴 胡(各三钱) 甘草(二钱) 上六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 \x【消积集香丸】\x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消散积聚、 癖、气块。久不愈。宜服。 木香 陈皮 青皮 三棱(炮) 广术(炮) 黑牵牛(炒) 白牵牛(炒) 茴香(炒各半两) 巴豆(半两。 不去皮。用白米一撮同炒。米黑去米)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温姜汤下。无时。以利为度。忌生冷硬物。 \x【枳壳丸】\x治中焦气滞。胸膈痞满。饮食迟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常服升降滞气。化宿 食。祛痰逐饮。美进饮食。 三棱(炮) 广术(炮) 黑牵牛(炒各三两) 白茯苓(去皮) 白术 青皮 (各一两半) 陈皮(去白一两二钱) 木香 枳壳(麸炒) 半夏(炮)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姜汤送下。食后。 \x【开结妙功丸】\x治怫热内盛。 癖坚积。酒食积、一切肠垢积滞。 瘕积聚。疼痛发作有时。三焦 壅滞。二肠燥结。或懊 烦心。不得眠。咳喘哕逆。不能食。兼为肿胀。一切所伤心腹暴痛。又能 宣通气血。消酒进食解积。 三棱(炮) 神曲(炒各一两) 川乌(一两半。去皮脐) 大黄(一两同前四味为末好 醋半升熬成膏。不破坚积。不用膏) 麦 (炒) 茴香(炒,各一两) 半夏(半两) 巴豆(两个。破坚积用四个) 干姜(炮) 拣桂(各二钱) 牵牛(三两拣净) 上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姜。温水送下亦得。渐加二三十丸 或心胃间稍觉药力暖性。却即减丸数。或取久积。或破坚积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 大便三五行后如常服。少得食力后。更加取利为度。 \x【感应丸】\x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饮酒过 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 谷不化。愈而后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欲饮食。不拘 新久积冷。并皆服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 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个。汤浸去皮尖。研) 上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 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春夏修 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 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服三 十丸。空心姜汤下。 \x【备急丹】\x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下气。皆治之。易老名独行丸。脾胃论名备急大黄 丸。 川大黄末 干姜末 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 上合和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 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复闷乱。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x【瓜蒂散】\x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何谓下部无脉。此所谓木郁也。饮食 过饱。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阴之分野。内经曰。气口反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故曰木郁则达之 。吐者是也。 瓜蒂 赤小豆(等分) 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若不两手尺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 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膈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 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x【枳实栀子大黄汤】\x治大病瘥后。伤食劳复。 枳实(二个。麸炒) 栀子(二个。肥者) 豆豉(一两二钱半) 上以清浆水三盏。空煮退八分。内枳实栀子。煮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