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旨绪余 书名:医旨绪余 作者:孙一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旨绪余》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6%97%A8%E7%BB%AA%E4%BD%99 <目录> <篇名>叙 属性:医之为道,岂眇小乎哉!陶铸天地,和顺阴阳,宣节气化,措民物而置安全,其效与粒食蒸民 者同功。而其立言秘旨,可等洁净精微之蕴。脱若性非霁哲,养非深邃,蕴积非以岁年,与夫受衷 非慈祥长浓,则无能窥阃奥以观其妙,调瘥疠,回夭札,而登之康宁黄发也。世之业是术者,非不纷 然伙矣,类眯谬自用,有称名家,亦操方书为套本,鲜济则委天命不可为,偶而获效,辄扬扬矜诩其 能,益自信执方之为便。以斯头班,安望其究《素》、《灵》之真诠,晰和扁之渺绪哉!医道之小,业 医者自小之也。余族叔文垣,冲年以机颖俊奕着,比受《易》,了了昭彻大义,塾师殊异之,舞象而 后,访兄之括苍,遇异人以禁方相授,归则会乃翁疾,即由儒从业。又念良医以意中,而执方为下, 简籍所载,古人之意存焉。乃发藏书读之,上自《灵枢》、 《素》、《难》,下及古今名家,靡不翻阅。又非徒然搜猎古人之言诠,务因言诠融洽古人之神髓。居 而心惟,出而广询,近而丘里乡国之士靡不谘,远而江淮河汉之险靡不蹈,就专门以叩厥秘,宗儒硕以 研厥精,积之三十年所,独智益彻,而理 益融,于凡天地间浮沉升降之机,阴阳阖辟之运,气化推 迁,消息盈缩之数,人身之寒热虚实,顺逆表里之异,镜莹于中。其治病也,察天时,稽气运,审受病 之因,酌君臣佐使之用,故投剂辄效,籍籍称奇矣。何论葆和尊人,以及太耋,而新都之巨阀穷檐,与 三吴之显贵隐约,靡不饮其汤液,而称有喜也。且也曰∶以其已试者辑而录之,又采诸名家言与人辩难 等语,汇编成集,名曰《医旨绪余》。是集也,三才之理明,五行之义着,相火之辩畅以达,三焦之位 论而确,以至脏腑之分发,症名之异同,经络之流贯,呼吸之本原,脉义之考,诊法治法之定,靡不备载 。又列前贤之长,以标其善。简册虽约,而其远宗之正,近取之周,考核之精,谦冲之度,一集而四善 具焉,犹曰“绪余”,恶有能出其右而称渺论哉!昔皇甫有言∶人而不精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 ,君父危困,赤子颠连,将何以济?!余不佞, 谓叔精诣若是,咸可济之矣,故掇拾其概而为之序,观者慎毋谓余属宗亲,而言近阿哉。 \x族子烨元素顿首拜撰\x <目录>上卷 <篇名>一、太极图抄引 属性:生生子曰∶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所谓一体者,太极之理在焉。故朱子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 之理。在天地,统体一太极;在万物,万物各具一太极。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 物而在万物。夫五行异质,四时异气,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皆不能离乎太极。人 在大气中,亦万物中一物尔,故亦具此太极之理也。惟具此太极之理,则日用动静之间,皆当致夫中和, 而不可须离也。医之为教,正示人节宣天地之气,而使之无过不及。攻是业者,不能寻绎太极之妙, 岂知本之学哉!故具太极图抄于首简。 <目录>上卷 <篇名>二、太极图 属性:\r太极图\ps86a1.bmp\r <目录>上卷 <篇名>三、太极图说 属性:(附中和集太极图说) 山阳度氏曰∶上之一圈者,太极本然之妙也。及其动静既分,阴阳既形,而其所谓上之一圈者,常在 乎其中,盖本然之妙,未始相离也。至于阴阳变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谓分而言之,一 物一太极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复会于一圈者,所谓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极也。然其指 五行之合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盖土行四气,举是四者以该之,两仪生四象之义也。其下一圈,为干 男坤女者,所谓男女一太极也。以见太极之妙,流行于天地之间者,无物不在,而无物不然也。 中和集曰∶上之一圈者,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 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 ,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 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 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 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目录>上卷 <篇名>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属性:生生子曰∶天地间非气不运,非理不宰,理气相合而不相离者也。何也?阴阳、气也,一气屈伸 而为阴阳动静,理也。理者、太极也,本然之妙也。所以纪纲造化,根柢人物,流行古今,不言之蕴 也。是故在造化,则有消息盈虚∶在人身,则有虚实顺逆。有消息盈虚,则有范围之道;有虚实顺逆, 则有调剂之宜。斯理也,难言也,包牺氏画之,文王彖之,姬公爻之,尼父赞而翼之,黄帝问而岐伯陈之 ,越人难而诂释之,一也。但经于四圣则为《易》,立论于 岐黄则为《灵》、《素》,辨难于越人则为《难经》,书有二而理无二也。知理无二,则知《易》以道阴 阳,而《素问》,而《灵枢》,而《难经》,皆非外阴阳而为教也。《易》理明,则可以范围天地,曲 成民物,通知乎昼夜;《灵》、《素》、《难经》明,则可以节宣化机,拯理民物,调燮札瘥疵 而登太和 。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斯理也,难言 也,非独秉之智不能悟,亦非独秉之智不能言也。如唐祖师孙思邈者,其洞彻理气合一之旨者欤,其深 于《易》而精于医者欤,其具独秉之智者欤。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惟会理之精,故立论 之确,即通之万世而无敝也。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 《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恶足以语此。 <目录>上卷 <篇名>五、问三才所同者于人身何以见之 属性:生生子曰∶人之与天地万物同者,同此理气也。朱子曰∶人之与物,本天地之一气,同天地之一体也, 故能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皇极经世》曰∶天有四时, 地有四支。四支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 而神主其中,三才之道也。《撄宁生卮言》曰∶天地非大气鼓 ,则寒暑不能以时,潮汐不能以讯,霜 露冰雪不能以其候;人身非此气鼓 ,则津液不得行,呼吸不得息,血脉不得流通,糟粕不得传送也。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 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卮言》曰∶人首尊而足卑。天地奠位也,脾肺相 为母子,山泽通气也;肝胆主怒与动,雷风之相搏也;心高肾下,水火不相射也。此人之所以与天地参而 为三也。 <目录>上卷 <篇名>六、命门图说 属性:生生子曰∶天人一致之理,不外乎阴阳五行。盖人以气化而成形者,即阴阳而言之。夫二五之精,妙 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此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 为生生不息之机,命曰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 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名动气者,盖动则生,亦阳之动也,此太极之用所以行也。 两肾,静物也,静则化,亦阴之静也。此太极之体所以立也。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其斯命门之谓欤。 \r图\ps86a2.bmp\r 《素问》曰∶“肾藏骨髓之气”。又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难经 》曰∶“男子以藏精”,非此中可尽藏精也,盖脑者髓之海,肾窍贯脊通脑,故云。 生生子曰∶三十六难言肾有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男子以藏精,女子 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三十九难言∶“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 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细考《灵》、《素》,两肾未尝有分言者,然则分 之者,自秦越人始也。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原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 归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黄 庭经》曰∶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 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义,盖本于此,犹儒之太极,道之玄牝也。观铜人图命门穴不在右肾 ,而在两肾俞之中可见也。 《难经》虽有命门之说,并无左右水火之分,何后人妄臆指命门属相火耶!顾《灵》、《素》三阴三阳 、手足十二经配合,皆有定偶,以象十二时、十二月、十二律之意,今又以命门为属火,则当统之于何 经?十二经既无所统,则两肾皆属少阴水可知。《黄庭经》曰∶两部肾水对生门(左肾为壬,右肾为癸。 生门者,脐也)。或曰∶然则《脉诀》何谓命门配三焦,属相火也?余曰∶此高阳生之误,戴同父辩之已详 。三焦是手少阳经,配手厥阴经为表里,乃手经配手经,火配火为定偶也,岂有手配足,火配水之理哉? !滑伯仁《难经本义》注曰∶命门其气与肾通,则亦不离乎肾,其习坎之谓欤(坎者,水也。易谓上下二坎 相重,阴而又阴,故曰习坎)。手心主为火之闰位,命门即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 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亦明矣。虞庶亦云∶诸家言命门为相火,与三焦为表里,按《难经》只有手心主 与三焦为表里,无命门三焦表里之说。据此,则知诸家所以纷纷不决者,盖有惑于《金匮真言篇》王注, 引《正理论》谓“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肾”,遂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人身之脏腑, 一阴一阳,自有定偶,岂有一经两配之理哉!夫所谓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为表里;下合右肾者,则以三 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言之尔。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而诸家之说不辩而自明矣。或曰∶如子 所云,则命门属水欤?予曰∶右肾属水也,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 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若谓属水属火,属脏属腑,乃是有形质之物,则外当 有经络动脉,而形于诊,《灵》、《素》亦必着之于经也。或曰∶然则越人不以原气言命门,而曰右肾为命 门何也?予曰∶此越人妙处,乃不言之言也,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矣。盖人身之所贵者,莫非气血,以左血 右气也。观《黄帝阴符经》曰∶人肾属于水,先生左肾,象北方大渊之源;次生右肾,内有真精,主五行之 正气。越人故曰原气之所系,信有核欤。 或曰∶《灵》、《素》命门有据乎?予曰,《阴阳离合篇》有“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至阴,穴 名,在足小指外侧)。启玄子注曰∶“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 目也。”《灵枢》亦曰∶“命门者,目也。”盖太阳乃肾之表,目者宗脉精华之所聚,故特以精华之 所聚处,而名之为命门也。(上释命门) <目录>上卷 <篇名>七、右肾水火辩 属性:或曰∶人皆谓右肾属相火,相火即少火,观坎之象,则知肾具水火之道,一阳居二阴间为坎,水火并 而为肾,故惟坎加习也,子以右肾为属水,然则其说非与?余曰∶以惟坎加习,斯其说所以非也。夫坎 ,水也。上下皆坎,《易》故曰习坎。观先天图,干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 取坎填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坎离,是兑 待之义,如彼谓一阳居二阴之间,无乃指一阳为火耶?然则离以一阴居二阳之间,又作何说也?夫物物具 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何乃指坎中之阳为火,指右肾为少火也。坎中 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故谓坎中之阳,亦非 火也。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不然,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 右肾又何可以属水哉?!或曰∶子是之言固矣,彼北极玄帝象 下有龟蛇者何说也?且昔沙随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余曰∶此何可以证 水火并而为肾之谬也,盖龟蛇,乃道家寓意处,谓蛇属心火,龟属肾水,能降此二物,不使妄动,庶坎离 得以交 ,而身中之丹可成。若肾则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安可牵扯龟蛇而与之同类并观哉!断乎其不可矣。 <目录>上卷 <篇名>九、《难经正义》三焦评 属性:(附东垣三焦论) 或有以马玄台《难经正义》问于生生子曰∶马氏谓《难经》所言三焦,乃上中下之三焦,故曰无 形之气;若于手少阳之三焦,乃是有形,引《灵枢》、《素问》 经旨及东垣等论为证。而以手厥阴配合,俱寓诊于右尺。子以其说为何如?幸条悉之,以诏来学。生生子 曰∶马玄台搜究经旨甚博,考证诸篇极工致、非苦心者不能也。但谓三焦有二,上中下之三焦,行脉道以 通十二经,手少阳之三焦,惟司决渎之职而已。谓东垣能疑之,而不能正之。又引《三因方》谓脂膜如手 掌大者为三焦,而寓诊于右尺。斯言不能无弊,何也?上古文本,不容易看,亦有不可强解者,亦非聪明所 可臆度,不可辩者宁缺之,不敢妄议,恐增后人一障也,姑即所疑,条陈于左,以俟明哲。 马氏曰∶手少阳三焦,焦、当作 ,是有形物也。上中下之三焦,焦字从火,谓能腐熟水谷变化也。余 按“焦”字亦不一,《灵枢·背 篇》有云∶肺 在三焦之间,心 在五焦之间。据铜人图,肺 在三椎 下,心俞在五椎下,是以“焦”字作“椎”字看也。椎、槌也,节也。斯上中下之三焦,亦是以地段三停 而言,如云上中下三节也。“焦”“ ”同用,如“藏”“脏”同用也,不必拘从火从肉,但观上下文义何 如尔。推马氏之意,不过谓从肉则是有形,从火则是无形,盖为有形无形生疑也。 马氏曰∶《三因方》云∶古人左为肾脏,其府膀胱, 右为命门,其府三焦,三焦有脂膜如手大。且曰∶宋有举子徐遁者,医疗有精思,曰∶齐尝大饥, 群丐相脔而食,有一人皮肉尽而骨脉全者,视其五脏,见右肾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 ,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 三焦也,由是知三焦为有形也(按导引家夹脊双关,正是两肾,非别有物也)。愚谓此言无稽,不 必信也。盖医以《灵》、《素》为宗,《灵》、《素》不载,如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孙思邈,皆擅名 古今者,未有一言及此。史载秦越人隔垣洞见人脏腑者,假令三焦如手掌大,何不言之,而反曰无形 之气。又观手少阳经起止散络,亦无夹脊贯脑之说,独陈无择言之,岂无择之神知,出《灵》、《素》诸 公之上,而操议以胜之哉,愚故谓无稽之言,不必信也,余惟人身禀赋,有肥瘠,有长短,有男作女形 ,女作男形,脏腑亦有浓薄之不一。人脏内景,殆与猪相类,两肾即两腰子,两腰子皆裹于脂膜之中间 ,或有偏长短者,不可因脂膜之垂长者,便指为脏腑也。两白脉自中出者,正肾之脉络尔。膀胱中处腹下 ,亦非偏于左者,抑何相对若是之偶耶?据云大饥而相脔,安有舍美肾而不食,尚从容乎有所待也,此 不待辩而可知。若脂膜左右长短不同,由人之肥瘠也。且如平人之胆,仅藏汁三合,姜维之胆大如斗。 平人喉管二,一通气,一通食。铜人图有载 大贼欧希范之喉管有三。彼陈无择者,抑信之否乎?三焦既有形若是,铜人图必图而表之,华氏内照图 亦必表而出之。何一阳曰∶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 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何一阳又曰∶ 余先年精力时,以医从师征南,历剖贼腹,考验脏腑,心大长于豕心,而顶平不尖,大小肠与豕无异,惟 小肠上多红花纹,膀胱真是脬之室,余皆如《难经》所云,亦无所谓脂膜如手掌大者。余谓心小肠属火, 故色皆赤,三焦亦属火,色独如脂膜,是不可信矣。顾戴同父氏有言曰∶《三因方》之好异也,云三焦有 形如脂膜,附于肾夹脊,若果如是,则《内经》、《难经》言之矣,其经脉又何偏属历络之云乎?《医学 辩疑俗断》极叱其非,惜乎人未之考也(徐遁之说出《龙川志》,而陈无择因之,且引《难经》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二句于夹脊贯脑之下,是认命门为三焦也,差舛如此,何可信哉!《黄帝阴符经》有曰∶二肾内 生白脉二条,上涌朝元,通灵阳之宫,迹此观之,舛可知矣)。 或曰∶子以《难经》三焦无形之言为是,何《灵枢·本脏篇》皆谓有浓、薄、缓、急、直、结、纵、 横,惟其有形,乃有此语。余曰∶《本脏篇》论三焦者,非特为三焦有物如是也,浓、薄、直、结、缓、急 等语,为膀胱而言也。合通篇脏腑配应而观,其义自见。 据五脏各有一腑为应,三焦为孤腑(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又为外府,又为中渎之府。按渎者, 水也。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亦水也。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之用也,又为肾间原气之使,以其无形 ,故附膀胱而言之。何以然,“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 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帝曰∶应之奈何?岐伯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云 云。“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 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三焦原非五行正府, 而无所应,故称外府、孤府,因帝以六腑之应为问,三焦既为膀胱之用,原气之使,故以膀胱合而应之 ,以答六腑之应如此也。又《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 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此五脏 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独少阳三焦无合,乃复曰“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 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千金方》论孤府亦同)。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合二篇观之,三焦 属肾与膀胱,故附膀胱而言,非为三 焦有物如是也。《论勇篇》之纵横及诸篇言有形者多类此。彼陈无择之脂膜,果有理疏理密直结纵 横也乎哉?无择之好异,而故为之辞也。 泰来曰∶观五腑皆有合有应,惟三焦无合无应,因下焦为 足太阳所管摄,故称足三焦。足三焦者,足太阳之别络也,非另有一个足三焦也。据云中渎之府,水 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等语,即知诸言有形者,皆是言膀胱,以膀胱乃下焦之地位,膀胱主水, 三焦职司决水,故并言之。 或曰∶三焦既无形如此,何《气府篇》有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缪刺篇》有少阳之络,《经 脉篇》有三焦少阳之脉,《经别篇》有少阳心主之正,《经筋篇》有少阳心主之筋,《卫气篇》有少阳 心主之本,《阴阳二十五人篇》言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而长等语,似涉有形,今曰无形,然则彼皆 非耶?余曰∶所谓有形者,指其经根据附各属经络而流贯者言也,盖手少阳乃十二经中之一经,其动脉原有 起止,亦有脉络经筋俞穴出入相应。以经络乎上中下一身也,非谓无其经脉而虚作一气看也。因有此经, 故有此病。云无形者,指其府也,以其无特形,故称外府,非若五府称赤肠白肠黄肠青肠黑肠,长若干, 重若干,受盛若干云云。若 独指其经脉起止俞穴主病等语,便谓是有形之府,不思奇经中如冲、任、督等脉,皆有起止, 亦皆主病,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亦可指冲任等脉如有形府例看否耶?!有形之说,不必辩而 其谬自明矣。 马氏曰,东垣《此事难知》问三焦有几,似尝究心于此者,惜乎谓三焦有二者,不及上中下 之三焦,则误矣,是欲阐《内经》而《内经》之义未融,欲正《难经》而《难经》之言仍在也。 余曰∶《此事难知》乃王好古所着,好古为东垣高弟,问三焦有几者,非为手少阳三焦当分上中 下为二也,是欲人知三焦有手足之分尔。手少阳三焦主持于上,足三焦主持于下。足三焦者,足 太阳膀胱之别也,若将手少阳三焦又分出一个上中下三焦,合足三焦观之,得无有三个三焦耶? 则凿矣。好古此篇,分三焦甚有功,但谓命门包络于右尺同诊,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为命门之 火游行于五脏六腑之间,主持于内也云云,似亦未究相火命门之义。《难经》虽有命门之说,未 尝言其为火,观“男子以藏精”一句,则知右肾非火矣。矧《经》曰∶精者,水也。又曰∶“其 气与肾通”,水与火可相混耶?都缘惑于高阳生《脉诀》,以三焦配命门,而张世贤图难经脉诀, 又以心包络皆混配命门三焦于右尺,故有命门属火之说。何一阳《医 学统宗》极劾其盗袭讹言,紊陈图局,诬世钓誉。夫命门,乃两肾中间动气,人之生命所司,故 曰“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观铜人图图命门穴于两肾俞中间,深为得旨。 泰来曰∶三焦总只一而已,言手三焦者,以其经属手少阳,又其治在膻中,缘手经经乎上也。 言足三焦者,以其经即足太阳之别络,又其治在气冲,缘足经经乎下也。《灵》、《素》以下焦备六 腑之数,即知手、少阳三焦与下焦之三焦总只一而已。 马玄台曰∶命门之脉不必拘于右尺,以其气与肾通也。顾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左肾亦可以诊之。据 其将右肾入左尺同诊者,是要出右尺部位,庶三焦包络始有诊地也。又欲使人知是前人之意,故托言 王叔和《脉诀》歌云∶“右肺大肠脾胃命”,由是以三焦包络寓诊于右尺也。愚谓玄台博究如此,岂有 不识《脉诀》非叔和书哉!正若三焦、包络二脉无所归着,不得已而引《脉诀》歌为证,仍称王叔和之 名者,不过要使人尊信也。抑不思叔和《脉经》,寸关尺之诊,上部合于上焦,关部合于中焦,尺部合 于下焦,两尺皆以肾为候,而无三焦、包络左右之分;《千金方》载列亦同。今人不体认《脉诀》之非, 往往为其牵缚,又强扶而合之,亦大可叹也!戴同父《脉诀刊误》首篇辟之甚详,真千载断案,读之亥豕 自见,毋用多喙。 马氏谓心火面北,君道也,故居寸上;相火面南,臣道也,故居尺下;三焦、包络,皆属相火, 故寓于右尺下部诊之。余曰∶此强合之辞也。人多不思相火命名之义,往往以阴火作相火看,故《溯洄 集》辩之。包络乃护心之脂膜,不离于心,膻中、气海、三焦之所布,皆在膈上,与心相近,故称曰 相火,以其为君火之相也。余窃谓相,犹宰相辅成君德,位必相近,今马氏以三焦、包络二脉诊法部位 无所着落,是为诊法部位而言,非为君臣尊卑定南北也。论定分,则君臣尊卑有南北;论诊法,则部位 之居有远近,势也,亦理也。包络之护心,与宰相之近君一也。若将包络居尺下,则与心远矣,世岂有远 离于君而谓之相哉?此又可以例观矣。且《经》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者,均此理势也。按《洪范》五行 ,火曰炎上,水曰润下。《难经》亦曰∶火炎上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今 以南北尊卑之势紊而使居下部,岂不背经义哉!徒拘拘以君臣尊卑而言,则肺亦臣也,《经》曰∶“肺者 ,心之盖也”,抑何反加于心之上耶?盖肺相傅之官,位近心君,故治节由之,是以同处于膈上也。观 《素问》三焦、包络,皆处膻中,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以近心君,故喜乐由之。又三 焦为气父,包络为血母,从心肺而言也,以心主血,肺主气,皆居膈上,故曰膻中之分,父母居之 ,气之海也,是故不得而居于右尺下部也。谢坚白《难经本旨》,亦推宗《脉经》,谓手厥阴即手 少阴心脉,同部三焦脉,上见寸口,中见于关,下焦与肾同诊。此其说殊合经旨,千古不易之定论也。 或曰∶三焦下合右肾,子以其说然欤否欤?余曰∶此启玄子引《正理论》之言,不知何所据, 遍考《灵》、《素》,只有“上合手心主”一句,无下合右肾之说。或曰∶然则与手心主配合为表里者 何也?余曰∶手少阳三焦之脉,布膻中,散络心包。手厥阴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因其脉上下交络故也。又俱属手经,均为相火,以类相从,虽为表里,终非五脏五腑比也。此何以故? 余曰∶为是非也,盖藏有声色臭味,府有出纳受盛,二经无声色臭味、出纳受盛,虽是表里,实非脏腑 比也。《素问》运气篇曰∶“心包非脏也,三焦非腑也”。余故曰以类相从也。 或曰∶马氏谓上中下之三焦,行脉道以通十二经,手少阳之三焦,惟司决渎之职而已,予以为非耶 ?余曰∶噫嘻!人之好异也,经书岂容易言哉!圭斋欧阳公曰∶ 《难经》先秦古文,盖为医式之祖也。东坡苏公曰∶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 者,神而明之,如珠走 ,如 走珠,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 狂而已。看书之法,当以意会其理而融其辞,不可执己见以害其意。夫所谓三焦者,乃上焦、中焦、 下焦三处地位合而名之也,以手少阳经统而属之,以合十二经之数。人之有十二经,犹日之有十二时 ,岁之有十二月也。上焦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分别清浊, 主出而不纳,其治在脐下。滑伯仁曰∶治,犹司也,犹郡县治之治,言三焦所治之地方在斯也。有以 呼上焦为三焦者,如云“三焦为气之父”,指上焦之气海而言也(是上焦亦可以三焦称也)。有以呼中 焦为三焦者,如云“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比皆聚于胃,关于肺”者是也(是中焦亦可以 三焦称也)。有以下焦呼为三焦者,如云“决渎之官”,“中渎之府”者是也(是下焦亦可以三焦称也) 。此三焦者,外有经而内无形,故曰外府,明非五脏五腑之有合应也;又曰孤府。袁淳甫《难经本旨》 曰∶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五腑之隙,水谷流化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 皮肤分肉,营运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部分所属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 ;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灵枢经》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 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 会于手太阴。”观此,则秦越人谓作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者,为不诬矣。“中焦亦并胃中,而 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 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 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观此,下焦之文,则纯是决渎之事,马氏乃谓上中下之 三焦以气看,手少阳之三焦作有形府看,谓其惟司决渎之职而已,分三焦为二,何其谬哉!《灵兰 秘典》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渎,犹江、河、淮、济之渎。《尔雅》曰∶“渎者, 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夫决渎本下焦之事,决渎之官,犹今之总督河道之职也。今以三焦之 名,而独任下焦之职,此其故何哉?盖以水渎在下,非气莫导,膀胱所藏之水,必待气海之气施化, 乃为泄便注泄,是故以三焦治之,谓赖其气而为之前导也,故曰“气化则能出矣”。若曰不必下焦之 气施化,而手少阳自能决而 出焉,则经不当复缴“气化则能出矣”之句。或曰∶三焦是六腑之一,故决渎由之,恐不可作下焦看 也。余曰∶此正是马氏所疑之处,马氏以手少阳三焦为腑,惟司决渎,下焦非腑也,故作气看。不思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胆为怒。”又《灵枢·九针篇》曰∶六气为病,“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 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据此二篇,则《灵》、《素》亦以下焦备六腑之数,是下焦与三 焦无彼此也,是故不分而为二也。王好古虽引《灵枢》谓有足三焦之说,缘足三焦乃太阳之别络(别 络乃支络),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约是约束也),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虽有足三焦之名, 实则足太阳之络脉也。盖下焦乃足经之所属,故即膀胱言之也。《本脏篇》言“肾合三焦膀胱”,亦以 此故。好古此问,不过欲人知此义尔,实无二质可分也。诸家言有形状,有俞穴者,皆不过即其经脉而言 ,如奇经冲、任、督之类也。噫!夫《难经》、《灵》、《素》之翼也,《脉经》,诊候之宗也。《难经》 载心包络、命门、三焦者凡八篇,《脉经》阐《灵》、《素》之 要旨,推脉候之本原。噫!医学至秦越人亦神矣,至王叔和亦可称精思矣。二公殚心究竟,着述垂 训,亦可谓无渗漏矣。乃陈无择不信《难经》,而信龙川不核之方志,世人不宗王叔和《脉经》,而 宗高阳生之《脉诀》,且也妄肆讥弹,是何异河伯而议海若之汪洋,处蚁封而谈藐姑射之灵秘哉! 多见其不知量也。余为此辩,岂不知将益增哓哓之口,顾后之人惑于其说而莫之觉,愿为秦王忠臣也, 或毁或誉,何暇计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余私心窃欲 自附云。 <目录>上卷\九、《难经正义》三焦评 <篇名>附东垣三焦论 属性:东垣云∶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恃此以通达。是以 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 ,三才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禀天五之冲气, 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或不 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 。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 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 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出《医学发明》) <目录>上卷 <篇名>十、问诊三焦包络 属性:或有难于生生子曰∶心主、包络、三焦之说,已得闻命矣,但诊法尚未详明,如子所言,动脉下行 于足经者,法当诊于下部欤?诚如是,令人之惑滋甚也。且足经肾肝之动脉,皆不上行于手,又何故取 法于手之尺部而诊肾肝耶?请再悉之。余曰∶嘻!如上所疑,是殆未知寸关尺上下阴阳之义也。夫脉之 一字,有二义焉,十二经之动脉,乃路陌之脉,非寸关尺之谓也;寸失尺之脉,乃气血之先,人之神 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动脉为诊,乃宗《内经》、《脉经》,形于上者上诊之;形 于下者下诊之,乃法象也,非为动脉之出入而言也。昔秦越人述《内经》之微旨,而取诊法于寸关尺者, 又岂无所本哉?寸关尺之部位,乃手太阴经经渠、太渊穴也,实手太阴经之动脉出入之地。古人取此以验 五脏之脉者,以肺受百脉之朝,又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以气口为五 脏主,而脉之大要会也。按《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 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 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按此,附 上,谓关也;上附上,谓寸也。寸关皆有左右手分诊,而尺独不分左右者,则两尺皆以肾为诊也明矣。《 内经》论诊法部位,前后上下如此,皆法象天地,配合阴阳,诚万古不可少易者。越人阐明《内经》之旨, 取寸关尺以诊一身脏腑上下之候,而王叔和宗之,皆本于此。心包络附近于君,当宗《脉经》心部诊之,乃 上以候上之意也。三焦亦当如《脉经》,上中下分诊之。其肾肝之动脉,虽不上行于手,而肾肝之元神,气 血之先,岂有不随胃之元气上行耶?!《玉机真脏论》曰∶“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 至于手太阴也。”故一难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其义可见。是以医者,要明天地阴阳上 下之理,以譬周身,则自然贯通,不为异论束缚。为医而不本《素》、《难》、《脉经》,而一听庸俗口耳之学, 与为儒而不讲明四书五经,惟徒剽窃时义者何异。孙思邈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斯言诚有味 哉。 <目录>上卷 <篇名>十一、脉义 属性:脉者,天地之元气也。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故一身之升降浮沉,即造化生生不息之机。其不息 者,脉也。按《内经·五常政大论篇》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顾其为字, 从肉从永,其命名为陌,谓脉脉不断,长永之道也,是斡旋一身而为之纲领。彼四时之脉体,有如 弦、钩、毛、石之谓者,无非迹阴阳浮沉升降消长而取义耳。至其营运之妙,有起伏隐见,可验于 一呼一吸之间。仲景曰∶“呼吸者,脉之头也。”是以有呼吸则有脉,无呼吸,则脉息气绝而物化 矣。此其天人一致之理,四时流行之机,微妙不易名状,必潜会默契,庶可得其真体。刘守真释名 为幕,余以为未然。《尔雅》谓膜,幕也;幕络一体也,非谓脉也。膜则有形,而脉则以神运,无形者 也。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百物生,可见矣。故见此者谓之知道,悟此者谓之知脉,脉何容易言哉。( 上释脉义。) <目录>上卷 <篇名>十二、问十二支土多十二经火多之义 属性:有以十二支问于生生子曰∶十二支属水火木金者 各二,土属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土本四维,寄旺于四季之末,故土有四 也。土也者,在人以脾胃应之;四肢属脾,四肢犹四维也。脏腑皆藉脾胃以为养,犹万物皆藉于土也 。又问∶人之十二经,金木水土各二而已,火独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有令德之君,必有调元赞化 之臣,然后纲维立,教化行,而成无为之治。假令君非相以赞密勿,何能帅百执事,恪恭厥职。三焦 、包络,亦犹是也。包络有护持之功,三焦有承宣节制之效,何以见?盖荣卫出于三焦,而所以营于 中,卫于外,大气搏于胸中以行呼吸,使脏腑各司其职,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 古人以药譬兵,以身譬国,良以此夫。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信然。 <目录>上卷 <篇名>十三、问手心主 属性:或有问于生生子曰∶《灵兰秘典篇》问十二经贵贱相使,何独遗手心主也?生生子曰∶无所遗也, 以膻中该言尔。“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灵枢·胀论篇》曰∶“胸腹者,脏腑之郭也。膻中 者,心主之宫城 也。”《素问·遗篇》曰∶膻中在胸两乳间,为气海,手厥阴包络之所居,此作相火位,故言臣使, 主其喜乐。 <目录>上卷 <篇名>十四、手足经配合脏腑之义 属性:有以十二经问属手足者何以故?生生子曰∶阴阳上下配合之义也。手经之脉起于手,足经之脉起 于足。手经主持于上,足经主持于下。手足经者,所以纪上下也,犹《易》之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 者亲下也。《素问》运气篇曰∶心、肺、心包络皆膈上,属手经,肝、脾、肾在下,属足经。手同手 经,足同足经,手足经脏腑阴阳相配皆然,乃一合也。或曰∶脏腑既以阴阳配合表里,何无夫妻之义 ?予曰∶夫妻配合,是以相克言阴阳,此以手足同类言阴阳,乃自然之势,不可紊者。如手太阴肺, 金也,里也,阴也,手经也,故以手阳明大肠金配。手少阴心,火也,里也,阴也,手经也,故以手 太阳小肠火配。足太阴脾,土也,阴也,里也,足经也,故以足阳明胃土配。足厥阴肝,木也,阴也, 里也,足经也,故以足少阳胆木配。足少阴肾,水也,阴也,里也,足经也,故以足太阳膀胱水配。此 五脏五腑五行正配合也。手厥阴心包络,火也,手少阳三焦,亦火也。二经虽无特形,皆属相火。一为 气父,表也;一为血母,里也。亦是以类配也。手以手配,足 以足配,阴以阳配,火以火配,水以水配,金以金配,木以木配,土以土配,皆自然之势,不得不然者 (观此配合,则知上下手足阴阳皆有定偶,手配手之阴阳,足配足之阴阳,则手经之三焦,必不配足经 之右肾明矣)。 <目录>上卷 <篇名>十五、问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义 属性:生生子曰∶夫五行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咸有所也,何以然?《素问》运气曰∶水之 为言润也(阴气濡润,任养万物也),火之为言化也(阳在上,阴在下,毁然盛而化生万物也),木之为 言触也(阳气触动,冒地而生地),金之为言禁也(阴气始,禁止万物而揪敛),土之为言吐也(含吐万物 ,将生者出,将死者归,为万物家)。水生于一,《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一,数之始也。天 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先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以今验之,则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 胚胎皆水也,故天一生水。一,阳数也;子,北方水之位也。子者,阳生之初,故水曰一。地二生火;二, 阴数也;午,南方火之位也。午者,阴生之初,故火曰二。天三生木;三,奇之数;木 居东,东亦阳也,故木曰三。地四生金;四,偶之数;金居西,西亦阴也,故金曰四。天五生土;五者 ,奇之数,亦阳也;土应西南长夏,故土曰五。以上下左右合而观之,卒莫不有一定之理,而人身应 之。午位居上,故火旺于午,在人以心应之,故心居上。子位居下,水旺于子,在人以肾应之,故肾居 下。卯位居左,木旺于卯,在人以肝应之,故肝居左。酉位居右,金旺于酉,在人以肺应之,故肺居右 。中者,土位,土居未,在人以脾胃应之,故脾胃居中。此五行不易之定位也(观五行一定之理,则火 不在下部,尤可见矣)。 <目录>上卷 <篇名>十六、问心包络何以不得为藏 属性:或有曰∶《难经》言藏有六,心、肝、脾、肺、肾,五而已,余一藏乃右肾也。手厥阴心包络既是 十二经中之一经,与少阳为表里矣,乃不以包络为藏,而以右肾当之何也?生生子曰∶心包络乃包心之 脂膜,实不离乎心也,虽其经起止有二,余络出入屈折相同,观《灵枢·邪客篇》有曰∶少阴无 ,心不 病乎?岐伯曰∶外经病而藏不病也。盖“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藏坚固,邪弗能容,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 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 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非若右肾之有形质者比也。以其质无特 形,是故不得为特藏也。 <目录>上卷 <篇名>十八、问五行土无定体寄旺四季各一十八日何长夏一月土又独主之 属性:生生子曰∶朱子云∶天有春夏秋冬,地有木火金水, 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论岁 气流行之序,一岁之中,有春夏秋冬四时,木火金水各主一时,以行其气,虽不言土,而土在四季 中矣。土又独主长夏一月者,盖长夏建未,未位西南,乃土正旺之地。顾五行之理,顺而相生,无 少间断,彼冬之水,生春之木,春之木,生夏之火,夏火正炽,曷能使其生金,徒有伤之而已,火 旺则土相,故以土继之,是火生土,而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复生春木,乃可生生无穷。《礼 运》曰∶播五行于四时。周子亦曰∶五行顺布,四时行焉。是四时之内,固备五行之气也,由是而土 独主于长夏也。 <目录>上卷 <篇名>十九、问十二经脏腑命名之义 属性:生生子曰∶此圣人观数于物而名之也。按《尔雅》曰∶心,纤也。灵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卮 言》曰∶心者,深也。为之君主,神明出焉,深居端拱,而 相火代之以行事也。肺者, 也。 然而居乎其上,为五脏之华盖也。又云∶肺,勃也,言其气勃郁 也。脾者,裨也。所以为胃行水谷,而裨助乎四脏也。又脾属土,天高而地下,尊卑之义也。肾者,神 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妙万物者也。又肾者,引也。肾属水,主引 水气灌注诸脉也。肝者,干也。属木,象木枝干也。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所以干事也。胃者,汇也 。万物之所聚,故曰海也。肠者,畅也。实而不满,通畅胃气,去滓秽也。胆者,敢也。为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敢之义也,又曰∶胆者,淡也。清净之府,无所受输,淡淡然也。膀胱者。脬之室也。室以藏 物,犹包裹也。又曰∶胞,KT 也。空虚之言也。主以虚,承水 也。包络者,以其包络于心,不使浊气 熏蒸于心也。又名手心主者,以其主行心之事也。手,是言手经。三焦以焦言,犹三才也。三才之用,重 于中焦。滑伯仁曰∶三焦始于原气,用于中焦,散于膻中,上焦主内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内,其内其出 ,皆系中焦之腐熟,用于中焦之为义,其可见矣。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原呼吸 属性:生生子曰∶呼吸者,即先天太极之动静,人一身之原气也(即肾间动气)。有生之初,就有此气,默 运于中,流动不息,然后脏腑得所司而行焉。《难经》曰∶“肾间动气者,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经》谓肺出气,出此也;肾纳气,纳此也。谓呼在肺而吸在肾者,盖肺高肾下,犹天地 也。故滑伯仁曰∶肺主呼吸,天道也(此呼吸,乃口鼻之呼吸,指谷气而言也),肾司阖辟,地道也(此阖 辟,乃真息,指原气而言也)。《灵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行,犹承行)。”此指后天谷气而言,谓呼吸资宗气以行, 非谓呼吸属宗气也。何者?人一离母腹时,便有此呼吸,不待于谷气而后有也。虽然,原气使无宗气积而 养之,则日馁而瘁,呼吸何赖以行?故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 待七日乃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以是知呼吸者,根于原气,不可须臾离也。宗气如《难经》一难 之义,原气如八难之义,原气言体,谷气言用也。(上原呼吸。)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一、论诊法 属性:生生子曰∶甚矣!脉之难言也。非脉之难言也,欲尽于寸关尺三部之难也。非尽于寸关尺三部之 难也,欲尽于寸关尺三部,而能以意会于脏腑之外之难也。盖脉通于经络,营运于脏腑,而充周于郛廓。 诊候者,不以意会,徒拘拘以一脏一腑而尽于寸关尺三部之中,则凡脏腑之外,经络之间,脑项胸背腰 膝HT 踝四肢百骸,无有不病者,又将安诊?吾谓三部之中,非一脏一腑所能尽也,彼《内经·脉要精微 论篇》,但言候五脏与胃,余大、小肠及胆、膀胱不言者,非略之也,各以部地而该之也。何哉?如曰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所谓腹中者,何物也?盖小腹之下,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地也。又 如“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膈非腑也,独非一身中物乎?膈之下,胆所居也。五脏之系,上下联系, 莫不经循膈过,然则候膈者,非即膈膜已也。又如“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虽非实脏,乃心 主之宫城,与“右内以候胸中”相同,皆即其部地言之也、腹中、胸膈之候,乃内景之事,而胸膈腹 之外,又何以候之?故后四句复申言曰∶“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 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观此,则三部中非拘拘一脏一腑所 可尽也,余故曰∶欲尽于三部而意会于脏腑之外之难也。古人以寸部之阳候头痛,以尺部诊大小二 便,虽云肾主二便,其实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之验也。特附于上,以广三部诊外之意云。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二、证候推移指法 属性:《内经·脉要精微论篇》曰∶推而外之,消息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消息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消息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消息之,下而不上,头 项痛也。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右 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里以候腹中。是以有推而内,推而外消息之法也。 一说∶左寸,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头项痛;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胁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 外,心腹积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眼目昏也。 左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 之,下而不上,肠胃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筋骨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左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小肠痛也;推而下 之,下而不上,足胫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小便浊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腰足痛也。 右寸,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气喘急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中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 外,咽喉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背脊痛也。 右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吐逆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主下血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 ,腹有蛊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肌肉痛也。 右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小腹胀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足腿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 外,疝瘕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小便秘也。 汪石山曰∶按消息,谓详细审察也。推,谓以指那移于部之上下而诊之,以脉有长短之类也;又 以指那移于部之内外而诊之,以脉有双弦单弦之类也;又以指推开其筋而诊之,以脉有沉伏止绝之 类也。《刊误》谓内外以指按轻重言,推有数义,故特着之,非但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之类也。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三、宗气营气卫气说 属性:生生子曰∶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 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 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胸中,即膻中,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三焦为气之父,故曰宗 气出于上焦也。 营气者,为言营运谷气,入于经隧,达于脏腑,昼夜营周不休,始于手太阴,而终于手太阴,以应 刻数焉,故曰营出中焦也。又曰∶营是营于中。又曰∶营在脉中(世谓营为血者,非也,营气化而为血 耳。中字、非中焦之中,乃经隧中、脉络中也。《内经·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 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始于足太阳,五十度而终于足太阳,故 曰卫出下焦也。又曰∶卫是卫于外。又曰∶卫在脉外(此外字,亦非纯言乎表,盖言行乎经隧之外也。《内 经·痹论篇》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生生子曰∶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尔。是气也,具于身中,名曰宗气,又曰大气。经 营昼夜,无少间断,《灵》、《素》载之,而后人莫之言也。后人只知有营卫,而不知营卫无宗气,曷能独 循于经隧,行呼吸以应息数,而温分肉哉!此宗气者,当与营卫并称,以见三焦上中下皆此气而为之统宗 也。《灵枢经·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中下焦也),以溉五脏。别出 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大气即宗气,气海即膻中)。又《邪客 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下焦)、津液(中焦)、宗气(上焦),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此出上焦为一隧也)。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此出中焦为一隧也)。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四末 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此出下焦为一 隧也)”。《营卫生会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 焦。”《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讲明此三气者,自秦 越人而后,惟四明马玄台《难经正义》考究极工。于宗气,则曰∶自夫饮食入胃,其精微之气积于胸中, 谓之宗气。宗气会于上焦, 即八会之气会于膻中也。惟此宗气、主呼吸而行脉道。于营气,则曰∶营气者,乃阴精之气也,即宗气 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阴也。此气行于昼二十五度,行于夜二十五度,始于手太阴,五十度而复会于 手太阴。而行昼行夜,十二经之阴阳皆历焉,所谓太阴主内者此也。于卫气,则曰∶卫气者,阳精之气 也,亦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阳也。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始于足太阳,五 十度而复会于足太阳。引《灵枢·岁露篇》曰∶“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风府者,足太阳督脉 阳维之会,所谓太阳主外者此也。盖营气行阳行阴,主昼夜言;卫气行阴行阳,主阳经阴经言。营气之行 于昼者,阳经中有阴经;行于夜者,阴经中有阳经。故行阴行阳,主昼夜言也。卫气则昼必止行于阳( 行三阳经也),夜必止行于阴(行三阴经也),是阴阳不指昼夜言也。又谓《灵枢·五十营》等篇,言气 脉流行,自手太阴而始,至足厥阴而终,循环不已,漏水下一百刻,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 。推之,则二刻行一度,为一周身也∶昼夜共行五十度,则每经各行五十次矣。并未尝言肺止行寅时,大肠 止行卯时。又不思各经长短不同,难以分时注释。如果十二经分发十二时,则一时止行一经,何以能八刻 之一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而四度周于身也?又何以能十二时之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 八百一十丈而五十度周于身也?所谓一时止行一经者,实理势之所必无也。以上考正,皆出《灵》、《素》 ,盖此公精究经旨,融会脉络,王冰以下,一人而已,非苦心累积不能也,观第一难一章,则可以见其概 。惜乎独于三焦惑于陈无择之言,未之加察,余三复之余,微有慨焉,然终不以寸朽而弃合抱之材也。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四、痢与滞下辩 属性:或有问于余曰∶刘河间云∶仲景治痢,多用承气,但与滞下混同立论,而无分别。考之诸方,亦未见其 有分治者,抑河间之说不足凭欤?余曰∶前人略之也,经虽无明文,然顾名思义可知矣。书曰∶夏伤于暑 ,秋多疟痢。痢者,利也,通利之义,乃时症也。或从泄泻而得,或径大便脓血,盖秋令气降,腹中秽积 因时下行而痢也。彼滞下者,滞,是积滞之滞,不因时令,不由泄泻,而竟里急后重,垢腻之物频并而下 也,岂可同日语哉。故滞下之症,始得之,多用推陈致新,迎而夺之之法。至于治痢,有用补法者,有用涩 法者,有燥湿者,有升提者,有消之者,有温之者,有分利者,有下之者∶然初时不敢遽以药下之,因时 制宜,必审其胃实积固,乃敢推荡耳。余故云∶痢者,兼令气而言也∶滞下者,四时皆有之。名既别,则 治法 当有径庭矣。或曰唯。 古谓先水泻而后脓血者,为脾传肾,乃贼邪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者,为肾传脾,乃微邪易愈。 相传微贼之说,是亦以大概言之也,究竟其说,世亦有先后水泻脓血,而各有难易者。愚谓先水泻 而后脓血,此脾先虚,而积滞继至,故难愈;先脓血而后水泻,此积滞既去,已无邪矣,故易愈。高 明幸察之。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五、噎膈翻胃辩 属性:或有问于余曰∶丹溪《局方发挥》云∶翻胃,即是噎膈,噎膈乃翻胃之渐,言此盖火气炎上,熏 蒸津液成痰,切切不可用香燥之药,若服之必死。又曰∶年高者,不治。盖少年气血未虚,用药劫去痰 火,病不复作;老年气血已虚,病必不起。据曰∶翻胃即噎膈,似是一病;又曰∶噎膈乃翻胃之渐,似 又是二病。至用药,谓服香燥之剂必死。乃今时亦有用香燥而得生者何也?余曰∶噎膈、翻胃,古虽未 辩,然拟名定义,似有不同,治法亦将无同也。顾《局方发挥》一书,盖为辟温补,戒燥热,谆谆立言, 于名义亦未暇辩也。愚意谓噎、膈、翻胃,乃是三病,亘古至今,曾未有人剖析 其义者。夫饮食入于噎间,不能下噎,随即吐出,自噎而转,故曰噎。膈,是膈膜之膈,非隔截之谓也 。饮食下噎,至于膈间,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转,故曰膈。翻胃,是饮食已入胃中,不能运化 ,而下脘又燥结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均一吐病,而有上 、中、下之分。数千年间,惟洁古老人治吐,而有上、中、下之论。曰∶上焦吐者,主于气;中焦吐者 ,主于积;下焦吐者,主于寒。故今人亦有用香燥而治愈者,实寒气使然也,在人体认真切尔。至于年 老之人,诚难治效,丹溪岂欺我哉。 张鸡峰曰∶膈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庶可克济。斯言亦良语也。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六、四时脉说 属性:或有难予者曰∶脉有七表、八里、九道,而无弦、钩、毛、石,书何谓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 ,且其义安在?予曰∶此阴阳升降之理也,三才原一太极。春弦者,肝之脉也,与胆为表里。夫阳气自 地而升,此时其气尚微,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钩者, 是阳极而阴生也。夫钩本大而末小,夏至一阴生,夏月六阳之气尽升,其脉来大而去小,故曰钩。秋脉毛 者,此毛字读 作毫字,《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正是此义。明阴气自天而降,轻细以浮,故曰毛。冬脉石 者,冬令万物潜藏之时,是阴极而阳生也。肾主其令,肾属水,主闭藏,沉而有力,如石之在水中, 故曰石。夫升降浮沉之理,变化无穷,岂凿凿之七表八里九道能悉耶!且脾胃平和之脉,不大不小, 不短不长,难以明状,惟以意消息之。彼二十四歌者,正如以管窥天也,噫!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七、问伤寒桂枝汤用桂枝说 属性:或问生生子曰∶伤寒书桂枝汤后有云∶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 难出耳,则是以桂枝为固表药也,何麻黄汤中又用桂枝为臣耶?生生子曰∶考方疗疾,全在体认气味。《 衍义》谓桂大热,桂味辛甘,主温中,利肝肺气,为诸药先聘通使,温和荣卫,宣导百药,无所畏。然桂 枝汤用桂者,以其卫为邪袭,则气不固,故汗出恶风,桂枝味辛甘,阳剂也,阳剂其行快,入咽则先布 散,充达百骸四肢,无处不至,此散之之意也。至于止汗,自是芍药,芍药味酸,阴剂也,阴剂入咽,其 行迟,故先散之而后收之,一开一合,邪气散而真气不过泄,以 致于适中,非谓桂枝能止汗也。麻黄汤用桂枝为臣,亦以其辛甘发散为阳,若谓其实表止汗,将安用 之?盖以其寒伤荣,桂枝(能佐麻黄而散寒邪)温和荣卫,则邪自不能容留,汗出而解也。桂枝汤后叮 咛不可与者,为内有芍药,寒既伤荣,发热无汗,复用酸寒收敛之剂,则邪无从而出,表乃益实也, 非谓辛散能实表也。风,阳气也,阳主散,风伤卫,则气散而汗出。寒,阴气也,寒主敛,寒伤荣,则 气敛而无汗。故治法,无汗要有汗,取辛散能发汗也;有汗要无汗,取酸收能止汗也。俱用桂枝者, 以其既能发散,而又能温和荣卫也。予故曰∶考方疗疾,全在体认气味。 <目录>上卷 <篇名>二十八、气郁胁痛论 属性:或问治气郁胁痛,有谓达之者,有谓泻之者,于达、泻二字,还有说否?生生子曰∶胁者,肝之 部分,又足少阳经所行之地,此经多有余,《经》曰∶“东方实。”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盖人于日用之间,不能恬 淡虚无,而纯合乎天和;惟不能恬淡虚无而合乎天和,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 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至于痛极而涌吐酸水者,犹洪范所谓曲直作酸,乃肝胆之咎征 也。《经》曰∶“木郁则达之。”启玄子谓吐之令其条达,此固一说也。然于“达之”之义,犹有所未尽 焉。达,是通达之达,非独止于吐也。木郁于下,以柴胡、川芎之类升而发之,以顺其挺然之性,正所谓 因曲而为之直,又谓从其性而升之,皆达之之义也。仲景小柴胡汤,治少阳胁痛,以柴胡为君,得其旨矣 。《经》曰∶“有余者泻之。”今肝实而胁痛,固宜泻之矣。本草列青皮、香附、黄连、白芍、柴胡、川 芎之类,均为泻肝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