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药征 书名:药征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药征》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8%8D%AF%E5%BE%81.txt <目录> <篇名>自序 内容: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周官》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共医事。由是 观之,药毒也,而病毒也,药毒而攻病毒,所以瞑眩者也。而考本草,有毒者有焉,无毒者 有焉,为养者有之,不养者有之。于是人大惑焉,世远人泯经毁,虽欲正之,末由也已,今 之所赖也,天地人耳。夫有天地,则有万物焉,有万物,则有毒之能也,有人则病与不而有 焉,是古今之所同也。从其所同,而正其所异也,孰乎不可正哉!扁鹊之法,以试其方也, 药之瞑眩,厥疾乃瘳,若其养与不养邪,本草之云,终无其验焉。故从事于扁鹊之法,以试 其方,四十年于兹,以量之多少,知其所主治也。视病所在,知其所旁治也。参互而考之, 以知其征,于是始之所惑也,粲然明矣。凡攻疾之具,则药皆毒,而疾医之司也。养精之备, 则辨有毒无毒,而食医之职也。食者常也,疾者变也,吾党之小子,常之与变,不可混而为 一矣。而本草也,混而一之,乃所以不可取也。不可取乎,则其方也。规矩准绳,是故扁鹊 之法,以试其方之功,而审其药之所主治也。次举其考之征,以实其所主治也。次之以方之 无征者,参互而考次之,以古今误其药功者,引古驯而辨之,次举其品物,以辨真伪,名曰 《药征》也。犹之一物也,异其用,则异其功,是以养其生者,随其所好恶;攻其疾者,不 避其所好恶。故食医之道,主养其精也。故撰有毒无毒,而随其所好恶也。疾医之道,主攻 其疾也。故药皆毒而不避其所好恶也,而为医者不辨之,混而为一,疾医之道,所以绝也。 夫古今不异者,天地人也。古今异者,论之说也。以其不异,以正其异,不异则不异,异则 异也。譬如人君用人,率材则功,达材则无功矣。一物无异功,用异则功异,用养生乎?用 攻疾乎?养生随其所好恶,攻疾不避其所好恶,不知其法,焉得其正?其法既已建,而后以 其不异,以正其异,不异则不异,异则异。《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是之谓也。 盖今之为医之论药也,以阴阳五行,疾医之论药也,唯在其功耳。故不异则不异,异则异。 然则治疾如之何,匪攻不克;养生如之何,匪性不得。吾党之小子,勿眩于论之说,以失其 功实云尔。 \x明和八年中秋之月日本艺阳吉益为则题\x <目录>卷上 <篇名>石膏 内容: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考 证 白虎汤证曰∶谵语遗尿。 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烦渴。 白虎加桂枝汤证曰∶身无寒、但热。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汤证曰∶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不渴,非全不渴之谓。无大热,非全无大热 之谓也,说在外传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龙汤证曰∶烦躁。 木防己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鸡子大也。为则按,鸡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汤,石膏或为三枚, 或为十二枚,其分量难得而知焉。今从旁例,以为鸡子大也。 上历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 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 考 《伤寒论》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则按,上云不可与白虎汤,下云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上下恐有错 误也。于是考诸《千金方》,揭《伤寒论》之全文。而白虎汤加人参汤,作白虎汤是也。今 从之。 《伤寒论》中,白虎汤之证不具也,《千金方》举其证也备矣,今从之。 辨 误 《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 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 可以见已。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 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 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发汗,是不稽之说。而不可以为公论。仲景氏无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 而 在下则下。于是乎有非吐剂而吐,非下剂而下,非汗剂而汗者,是变而非常也。何法之为? 譬有盗于梁上,室人交索之。出于右,则顺而难逃。逾于左,则逆而易逃。然则虽逆乎?从 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陶氏所谓石膏发汗, 盖亦此类也已。陶氏不知,而以为发汗之剂。不亦过乎?后世以石膏为峻药,而怖之太甚, 是不学之过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于他药;半斤至一斤,此盖以其气味之薄故也。 余尝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证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发则胸膈烦闷而 渴,甚则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数矣。一日大发,众医以为大虚,为作独参汤,贴二钱,日三 服;六日未知也。医皆以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诊之。脉绝如死状,但诊其胸,微觉有烦闷 状,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与之。一剂之重三十五钱,以水一盏六分,煮取六分,顿服,自昏 至晓,令三剂尽,通计一百有五钱,及晓,其证犹梦而顿觉。次日余辞而归京师,病客曰∶ 一旦诀别,吾则不堪。请与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归京师。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许日 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药而不可怖也,可以见焉尔。 品 考 石膏 本邦处处出焉。加州、奥州最多。而有硬软二种。软者上品也。《别录》曰∶细 理白泽者良。雷 曰∶其色莹净如水精。李时珍曰∶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为则曰∶ 采石药之道,下底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头者,状如米糕。于其下底者,莹 净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为寒故也。臆测 之为也,余则不取焉。大凡制药之法,制而倍毒则制之。去毒则不,是毒外无能也。诸药之 下,其当制者,详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目录>卷上 <篇名>滑石 内容: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 证 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两。 上此一方,斯可见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鱼散证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证曰∶小便不利。 余未试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 考 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甘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品 考 滑石和、汉共有焉,处处山谷多出之也。软滑而白者,入药有效。宗 曰∶滑石今之画 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时珍曰∶其质滑腻,故以名之。 <目录>卷上 <篇名>芒硝 内容: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 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考 证 大陷胸汤证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从《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黄八两、芒硝五两。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项亦强。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从《千金方》作五两。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烦。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此方无有焉。故姑 从桃核承气汤,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汤证,不审备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芒硝六两。 大承气汤证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满。又曰∶宿食。 大黄牡丹汤证曰∶小腹肿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曰∶心下痞坚云云。复与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黄硝石汤证曰∶腹满。 以上一方。硝石四两。 橘皮大黄朴硝汤证曰∶ 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以上二方,朴硝、芒硝皆二两。 硝矾散证曰∶腹胀。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历观此数方,芒硝主治坚块明矣,有软坚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满,少腹肿痞之等诸 般难解者也。 互 考 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不能治其块,所 以加 品 考 硝石 和、汉无别;朴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状名之也,其能无异,而 芒硝之功胜矣,故余家用之。 <目录>卷上 <篇名>甘草 内容:考 证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烦不得安。 甘姜甘草汤证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甘麦大枣汤证曰∶藏躁喜悲伤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两。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 桔梗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汤证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四逆汤证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汤证曰∶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两。 上八方,甘草二两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苓桂甘枣汤证曰∶脐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小建中汤证曰∶里急。 半夏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小柴胡汤证曰∶心烦。又云∶胸中烦。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倚息。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人参汤证曰∶逆抢心。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乌头汤证曰∶疼痛不可屈伸。又云∶拘急不得转侧。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两。 排脓汤证。阙。(说在桔梗部) 谓胃承气汤证曰∶不吐、不下、心烦。 桃核承气汤证曰∶其人如狂。又云∶少腹急结。 桂枝加桂汤证曰∶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急迫,其他曰痛、曰厥、曰烦、曰悸、曰咳、曰上逆、曰惊狂、曰 悲伤、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剧者,则用 甘草亦多。不剧者,则用甘草亦少。由是观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语曰∶病者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其斯甘草之谓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证,故不枚举 焉。 凡征多而证明者,不枚举其征,下皆效之。 互 考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脓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与甘草汤。而其不差者,已有脓也。故与桔梗汤, 据 芍药甘草附子汤,其证不具也。为则按其章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是恶寒者,附子 主之。而芍药、甘草,则无主证也。故此章之义,以芍药甘草汤。脚挛急者,而随此恶寒, 则此证始备矣。为则按∶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 皆无甘草也。 汤证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结,是虽有结实。然狂与急结,此皆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 承气汤、浓朴三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俱解其结毒耳。故无甘草也,学人详诸。 辨 误 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孙思邈曰∶解百药之毒。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 治七十二种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呜呼?此说一出,而天下无复知 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说,则诸凡解毒,唯须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则 其说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去加,引之 于其证。则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长沙方中,无甘草者居半,不可谡众药之主也,亦可以 见已。古语曰∶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学人察 诸。夫陶弘景、孙思邈者,医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谓甘草众药 之主,谓解百药之毒,岂得无征乎?考之长沙方中,半夏泻心汤本甘草三两,而甘草泻心汤 更加一两,是足前为四两,而误药后用之,陶、孙盖卒尔见之,谓为解药毒也。呜呼?夫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故观二子之过,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孙知仲景误药后,所以 用甘草,与不必改其过何也?陶、孙诚俊杰也,俊杰何为文其过乎?由是观之,陶、孙实不 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 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 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 不可从也。 品 考 甘草 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锉用之也。 <目录>卷上 <篇名>黄 内容: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 考 证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黄加 汁;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出恶风。 以上二方,黄 皆五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二方,黄 皆三两。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常暮盗汗出者。又云∶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 有物在皮中状。 以上一方,黄 二两。 黄 建中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黄 一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 者,是肿与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 考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同治黄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 甚多也。桂枝加黄 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 用黄 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 有多少。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 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 亦有多少。则黄 治肌表之水 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 亦有多少也。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 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 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 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 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 误 余尝读本草载黄 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 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 皆以黄 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 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 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 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 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 也;仲景以黄 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 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 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 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 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而复其故也。非病而虚,则非毒药之所治也,以谷肉养之。故曰攻病 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今试论之。天寒肌肤粟起,当此时服黄 而不已也。以衣衾则已, 以衣衾而不已也,啜粥而已,无他。是非病而精虚也。若乃手足拘急恶寒,是与衣衾而不已 也,啜粥而不已也,与毒药而已也。无他,是邪实也。呜呼?仲景氏哉?信而有征,此孔子 所以非法言不敢道也,甄权、嘉谟不言疾医之法言也,抑亦弘景祸之矣。言必以仙方,必以 阴阳,此 功之所以不着也。 品 考 黄 汉土、朝鲜、本邦皆产也。汉土出绵上者,以为上品,其他皆下品也。其出朝 鲜、本邦者,亦皆下品也。今华舶之所载而来者,多是下品,不可不择也。凡黄 之品,柔 软、肉中白色,润泽味甘,是为上品也,锉用。 <目录>卷上 <篇名>人参 内容: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考 证 木防己汤证曰∶心下痞坚。 以上一方,人参四两。 人参汤证曰∶心中痞;又曰∶喜唾、久不了了。 桂枝人参汤证曰∶心下痞硬。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生姜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干噫食臭。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又曰∶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小柴胡汤证曰∶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云∶胸中烦。又云∶心下悸。又云腹中 痛。 大半夏汤证曰∶ 呕而心下痞硬。 茯苓饮证曰∶气满、不能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食入口即吐。 桂沉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 白虎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 以上十四方,人参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四逆加人参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其用人参者,或一两半,或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以上四方,人参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人参主治心下结实之病也。故能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而旁治不食、 呕 为则按∶人参、黄连、茯苓三味,其功大同而小异也。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黄连治 心中烦而悸也,茯苓治肉 筋惕而悸也,不可不知矣。 互 考 木防己汤条曰∶心下痞坚,愈复发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是人参芒硝,分治 心下痞硬之与痞坚也。于是乎可见古人用药不苟也。盖其初,心下痞坚犹缓,谓之痞硬亦可, 故投以人参也。复发不愈,而痞之坚必矣,故投以芒硝也。半夏泻心汤,脱硬字也。甘草泻 心汤,此方中倍甘草。生姜泻心汤,加生姜之汤也。而共云治心下痞硬,则此方脱硬字也明 矣。吴茱萸汤、茯苓饮、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六物黄芩汤、生姜甘草汤,皆人参三两。而 云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不云治心下痞硬。于是综考仲景治咳唾涎沫,呕吐下利方中,其 无人参者,有居八九。今依人参之本例,用此五汤施之于心下痞硬,而咳唾涎沫呕吐下利者, 其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其证不具也。其云∶发汗后身疼痛,是桂枝汤证也;然则 芍药、生姜、人参之证,阙也。说在《类聚方》。 白虎加人参汤四条之下,俱是无有人参之证。盖张仲景之用人参三两,必有心下痞硬之 证。 半夏丸,依本治之例,试推其功。心下有结实之毒,而呕吐不止者实是。主之大抵与大半夏 汤之所主治也大同小异,而有缓急之别。 四逆加人参汤,其证不具也。恶寒脉微而复利,是四逆汤之所主;而不见人参之证也。 此方虽加人参仅一两,无见证,则何以加之?是脱心下之病证也明矣。附子汤证不具也。此 方之与真武汤,独差一味。而其于方意也,大有迳庭。附子汤,术、附君药,而主身体疼痛, 或小便不利,或心下痞硬者。真武汤,茯苓、芍药君药,而主肉 筋惕,拘挛呕逆,四肢沉 重疼痛者。 旋复花代赭石汤,其用人参二两,而有心下痞硬之证,此小半夏汤加减之方也。二两疑 当作三两也。 辨 误 甄权曰∶参补虚。误矣,此言一出,流毒千载。昔者张仲景之用参也,防己汤莫多焉。 其证曰∶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未尝见言补虚者也。又曰∶虚者即愈,实者三日 复发。复与而不愈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此其所由误者乎?则有大不然。盖汉以 降,字诂不古者多矣,则难其解。古语曰∶有为实也,无为虚也,故用防己汤。而心下痞坚 已,虚而无者,则即愈也,虽则即愈也,心下痞坚,犹实而有者,三日复发,复与防己汤而 不愈者,非特痞硬,即是坚也,非参之所主,而芒硝主之,故参如故,而加芒硝、茯苓。由 是观之,不可谓参补虚也。孙思邈曰∶无参,则以茯苓代之,此说虽误,然参不补虚,而治 心下疾也,亦足以征耳。盖参补虚之说, 于甄权。滔滔者天下皆是,本草终引广雅五行, 记是参之名义,而岂参之实乎,学人详诸。余读本草,至参养元气,未尝不发书而汉也。曰∶ 呜呼,可悲哉,人之惑也。所谓元气者,天地根元之一气也,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妙合, 斯生万物,命其主宰,曰造化之神也。而人也者,非造化之神也,故人生于人,而神不能生 人,况于元气乎?夫人之元气也,免身之初,所资以生,医家所谓先天之气也。养之以谷肉 果菜,所谓后天之气也。虽然,元气之说,圣人不言,故经典不载焉。战国以降,始有斯言 。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王正则元气和顺。扬雄解嘲曰∶大气 含元气。孔安国《虞书注》曰∶昊天谓元气广大。《汉书·律历志》曰∶大极元气,函为一 。班固《东都赋》曰∶降烟 ,调元气。此数者,皆言天地之元气,而非人之元气也。《素 问》曰∶天之大气举之,言系地于中而不坠也。又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言皮肤毫毛之 末,温缓之气也。此犹可言也。然论说之言也,于疾医何益之有?又曰∶养精以谷肉果菜, 是古之道也,未闻以草根木皮,而养人之元气,盖其说出于道家,道家所雅言延命长寿,故 立无气以为极也。秦汉以降,道家降盛,而阴阳五行元气之说,蔓延不可芟,医道湮晦,职 此之由,岂可不欢哉!夫医术人事也,元气天事也,故仲景不言矣。养精以谷肉果菜,而人 参养元气,未尝有言之。由此观之,其言养元气者,后世之说也,不可从矣。 东垣李氏曰∶张仲景云∶病患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下利身凉、脉微血虚者,并 加人参也。古人之治血脱者,益气也。血不自生,须生阳气。盖阳气生,则阴长而血乃旺也。 今历考《伤寒论》中曰∶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李氏其据此言乎?然而加人参仅 仅一两也。四逆加人参汤,更加茯苓,此为茯苓四逆汤,而不举血证,则人参之非为亡血也, 可以见已。且也仲景治吐血、衄血、产后亡血,方中无有人参,则益足证也,李氏之说妄哉 !自后苟有血脱者,则不审其证,概用人参,亦益妄哉!或问曰∶吾子言仲景用人参治心下 痞硬,而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属,无有人参,岂亦有说乎?曰∶有之。何子读书之粗也?大黄 黄连泻心汤曰∶心下痞,按之濡。其于人参,则诸方皆曰心下痞硬。硬濡二字,斯可以见其 异矣。 品 考 人参 出上党者,古为上品,朝鲜次之。今也,上党不出,而朝鲜亦少也。其有自朝鲜 来者,味甘,非其真性。故试诸仲景所谓心下痞硬,而无效也,不可用矣。源顺和名抄云人 参,此言久末乃伊芳。盖本邦之俗,谓熊胆为久末乃伊芳,而亦号人参,则以其味名也。由是观 之,本邦古昔所用者,其味苦也亦明矣。今试取朝鲜之苗,而树艺诸本邦者,其味亦苦也。 然则其苦也者,是人参之正味。而桐君雷公之所同试也,乃今余取产于本邦诸国者用之,大 有效于心下痞硬。其产于本邦诸国者,五叶三 ,其于形状也,亦与所产于朝鲜同矣。产于 本邦诸国者,于和州金峰者最良。去土气而锉用,谨勿杀苦也。 <目录>卷上 <篇名>桔梗 内容: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考 证 排脓汤,证阙。 桔梗白散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排脓散,证阙。 以上四方,其用桔梗者,或三两、或一两、或三分、或二分。 上四方者,皆仲景之方也,而排脓汤,以桔梗为君药也,不载其证。今乃历观其用桔梗 诸方,或肺痈、或浊唾腥臭、或吐脓也。而以桔梗为君药者,名为排脓,则其排脓也明矣。 互 考 排脓汤之证虽阙,而桔梗汤观之,则其主治明矣。桔梗汤证曰∶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仲景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也;是乃甘草者,缓其毒之急迫也。而浊 唾吐脓,非甘草之所主,故其不差者,乃加桔梗也。由是观之,肿痛急迫,则桔梗汤;浊唾 吐脓多,则排脓汤。 辨 误 排脓汤及散,载在《金匮》肠痈部。桔梗汤及白散,亦有肺痈之言。盖肠痈肺痈之论, 自古而纷如也。无有明辨,欲极之而不能也。人之体中,不可见也。故谓无肺痈肠痈者妄也, 谓有肺痈肠痈者亦妄也。凡吐下臭脓者,其病在胸也,而为肺痈。其病在腹也,而为肠痈, 其亦可也。治之之法,不为名所拘,而随其证,是为仲景也。 品 考 桔梗 处处出焉。药铺所鬻者,淅而白洁,脱其气味也,不可不择焉。唯去其土泥,而 不杀 <目录>卷上 <篇名>术 内容: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唾。 考 证 天雄散,证阙(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术八两。 桂子附子去枝加术汤证曰∶小便自利。 麻黄加术汤证曰∶身烦疼。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四方,术皆四两。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人参汤证曰∶喜唾。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茯苓泽泻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以上五方,术皆三两。 甘草附子汤证曰∶小便不利。 真武汤证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苓姜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小便自利。 苓桂术甘汤证曰∶心下有痰饮,又云头眩。 泽泻汤证曰∶其人苦冒眩。 枳术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茯苓戎盐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七方,术皆二两。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术十八铢,而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小便之变。其他曰饮、曰痰、曰身烦疼、曰喜唾、曰冒眩、亦皆水 病也。凡小便不利而兼若证者,用术而小便通,则诸证乃治。由是观之,术之利水也明矣。 互 考 天雄散。《金匮要略》载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条后,而不载其证。而李时珍作《本草纲 目》曰∶此仲景治男子失精之方也。然则旧有此证,而今或脱也。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 枝龙骨牡蛎汤主之。下当云∶天雄散亦主之。以余观之,时珍之见,而岂以术、附为治失精 梦交乎?此则观于本草,可以知耳。夫失精梦交,水气之变也,故以术为主药也。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即《伤寒论中》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而分量减其半也。盖 术别苍白,非古也。故今称方名,从《伤寒论》焉。《外台秘要》术附汤,亦同方。而分量 非古也,皆不可从焉! 附子汤证,不具也。此方之于真武汤,倍加术、附,以参代姜者也。而真武汤证,有小 便不 枳术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二方《金匮要略》所载。同其因与证,而不可别焉;今审 其方剂,桂姜枣草黄辛附汤,其方合桂枝去芍药,及麻黄、附子、细辛也。而桂枝去芍药汤, 主 为则按∶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恶寒也。依二汤之证推之,心下坚 大而恶寒,发热上逆者,桂姜枣草黄辛附汤主之。术主利水也,是以心下坚大而小便不利者 ,枳术汤主之。夫秦张之治疾也,从其证而不取因矣。因者,想像也,以冥冥决事,秦张所 不取也,故其能治疾也。在方中其证矣,斯不知其方意,则未能中其证也。其知其方意,在 知药能也,能知药能,而后始可与言方已。 辨 误 《本事方》许叔微曰∶微患饮 三十年,后左下有声、胁痛、食减、嘈杂、饮酒半杯即 止,十数日必呕酸水数升,暑月止右边有汗,左边绝无。自揣必有 囊,如水之有科臼,不 盈科不行。但清者可行,而浊者停滞,无路以决之,故积至五六日必呕而去。脾土恶湿,而 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去湿,崇土以填科臼,乃悉屏诸药,只以苍术麻油大枣丸,服三月而 疾除。自此常服,不呕不痛,胸膈宽利,饮啖如故。为则按∶仲景用术治水,而不云去湿补 脾也;许氏则以术为去湿补脾,而不云其治水。何其妄哉?许氏之病水变,故得术能治也。 人云许氏能治其湿痰,余戏之曰∶非许自能治其病,而术能治许病也。何则?许氏之所说, 以不可见为见,而以不可知为知也。空理惟依,古人则不然,有水声吐水,则为水治之。是 可知而知之,可见而见之实事。惟为此谓知见之道也,故有许氏之病者,用术、附以逐其水, 其效如神。呜呼!仲景之为方也,信而有征。由是观之,许之病已也,非许之功,而术之功 也。 品 考 术 宗 曰∶古方及《本经》,止单言术,而未别苍白也。陶隐居言有两种,而后人往 往贵白术而贱苍术也。为则曰∶华产两种,其利水也,苍胜于白,故余取苍术也。本邦所出, 其 <目录>卷上 <篇名>白头翁 内容:考 证 白头翁汤证曰∶热利下重。又曰∶下利欲饮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曰∶下利。 以上二方,白头翁皆三两。 夫仲景用白头翁者,特治热利,而他无所见矣。为则按∶若热利渴而心悸,则用白头翁 汤也,加之血证,及急迫之证,则可用加甘草阿胶汤也。 品 考 白头翁 和、汉无别。 <目录>卷中 <篇名>黄连 内容: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 证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以上一方,黄连四两。 黄连汤证曰∶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吐。 白头翁汤证曰∶下利欲饮水。 以上四方,黄连皆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连皆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连治心中烦悸也明矣。故心中烦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 此皆治也。此外用黄连一两方多,其比余药分量差少,但举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 不枚举也。 互 考 张仲景用黄连。其证与人参、茯苓,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此方黄连为君,而有心中烦之证,斯可以见其主治矣。泻心 汤证曰∶心气不足,而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既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所由 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 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 辨 误 夫万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谓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谓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 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谓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谓性多能者多矣。余尝读本草, 举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岂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 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虽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 有无能焉,多能非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人其性而用之,则多 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则尽其性之任而 已。任之外,无有其能也。清则清,和则和,直则直,从性之一而贯之,不可移易也。亦有 学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与性成者也。此所以论于人之道, 而非所以论于草根木皮也。夫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无有多 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连之苦,治心烦也,是性之为能也,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 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如心烦者,其应如响 。仲景治心下痞,呕吐下利,其方用黄连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观之,黄连主治心烦 也,本草之谬也明矣。黄连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 考 黄连 处处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为上品,世所谓加贺黄连是也。贪利之贾,成以郁 金色之,不可不择也,锉用。 <目录>卷中 <篇名>黄芩 内容: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 证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 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 考 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 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人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 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 效也。学人审诸。 辨 误 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 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 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 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 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 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 品 考 黄芩 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目录>卷中 <篇名>柴胡 内容: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 证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又云∶往来寒热。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急、郁郁微烦。又曰∶往来寒热。又曰∶心下满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以上一方,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 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 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胁苦满而有前证,则柴胡主焉。此可以见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其证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蒌也。今试诸世所谓疟疾,胸 胁苦满而渴者,甚有效焉。其无有胸胁苦满证,则终不知也。然则胸胁苦满证,其脱也明矣。 辨 误 《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 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 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 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 柴胡 处处出焉。本草以产于银州银县者为上品也。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品。曰镰仓柴 胡,曰河原柴胡也。盖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种也,不可用焉。镰仓柴胡者尤佳,去须及头, 以粗布指拂拭之,锉而用焉。雷 、陈子承,称柴胡香气甚矣。而本邦之产,比诸产汉土者, 形状则同,气味则薄,因稽诸说。嫩则香美也,老则不也。张元素曰∶气味俱清,故今用镰 仓柴胡也。 <目录>卷中 <篇名>贝母 内容: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 证 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 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 考 贝母 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目录>卷中 <篇名>细辛 内容: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 证 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 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 考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 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 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 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 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 误 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 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 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 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 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 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 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 哉!学人思诸。 品 考 细辛 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锉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 不可不辨矣。 <目录>卷中 <篇名>当归芎 内容: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 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凿从成方而用焉,是阙 如之义也。 辨 误 本草以当归、芎 治血,为产后要药。为则按∶仲景氏治血方中,无此二药者多。而治 他证之方中,亦有此二药。如奔豚汤、当归羊肉汤、酸枣仁汤类是也。由是观之,不可概为 治血之药也。 品 考 当归 江州伊芳 山所产。其味辛、同汉土所产。而和州所产味甘,此以粪土培养之者也, 不可用矣。孙思邈曰∶无当归,以芎 代之。今试尝和州当归,其味大不似芎 也。伊芳 当 归则似焉,故用之也。 芎 出本邦丰后州者上品也。 <目录>卷中 <篇名>芍药 内容: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 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 挛急、曰身体不仁,壹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 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矣。 互 考 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故其所施也,竟无效 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学人正焉。芍药甘草附子 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 急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真武汤,苓芍为主。而 附子 辨 误 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 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 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 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羸、腹中刺痛、当归建中汤主之。此皆 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 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 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 考 芍药 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容绰约,亦可爱也, 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 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不可用矣。 <目录>卷中 <篇名>牡丹皮 内容: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黄牡丹皮汤,以上三方,虽有牡丹皮,而不以为 主药也。如此之类,皆从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阙焉,以俟之后君子也。 品 考 牡丹皮 和、汉同。 <目录>卷中 <篇名>茵陈蒿 内容:主治发黄也。 考 证 茵陈五苓散证曰∶黄胆。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二方茵陈蒿,一方六两,一方十分。 上观此二方,茵陈蒿治发黄也明矣。 互 考 或问曰∶发黄之证,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陈蒿者,间亦有之,如何?答曰∶发黄、小便 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若乃一身尽黄、 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矾散主之。发黄、心中懊 ,柏子大黄豉汤。发黄、腹满、小 便不利,大黄硝石汤。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 汤。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此皆随证而异方也;仲 景氏之于茵陈蒿,特用之于发黄,无他病者而已。 辨 误 世之医者,论黄胆为湿热,其以黄为土色也。无益于治,此不可从矣。 品 考 <目录>卷中 <篇名>艾 内容:仲景之方中,芎归胶艾汤用艾,而非君药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归胶 艾汤,主治漏下下血也,今从其成方而用之。 辨 误 《名医别录》曰∶艾可以灸百病。后人不审其证之可灸与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 盖不鲜矣。医者见之,以为不候寒热之过也,不审可否,则固已失之矣。论寒热,亦未为得 也。灸者所以解结毒也,若夫毒着脊上,药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着而灸之,其毒转而 走腹,而后药之为达也。临其可灸之证也,我不终问其寒热,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发热, 是毒动也,世医以为灸误,非也。余于若证,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热亦止,此即所谓 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为用也,灸之与煎,其施虽异,而以其一物也。偶尔言及焉,灸家言, 禁穴颇多,余家不言之,一从《灵枢》,以结毒为 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 以多日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见其能治者也。 品 考 艾 处处出焉。所卖者,杂它物可正焉。 <目录>卷中 <篇名>麻黄 内容: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考 证 麻黄汤证曰∶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甘草麻黄汤证曰∶里水。 麻黄醇酒汤证曰∶黄胆。 以上三方,麻黄四两,或三两,而为君药。 大青龙汤证曰∶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越婢汤证曰∶恶风、一身悉肿。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 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其人喘、目如脱状。 以上四方,麻黄皆六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汗出而喘。 牡蛎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皆四两。 葛根汤证曰∶无汗恶风。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 以上三方,麻黄皆三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二两。 上历观此数方。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明矣;故其证而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 一身黄肿者,用麻黄皆治也。 互 考 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唯云里水黄胆,而不审其证。为则按∶黄家兼有喘咳。恶寒 骨节痛之证者,麻黄之所主治也。 牡蛎汤,此甘草麻黄汤而加牡蛎蜀漆方也;牡蛎治动气,蜀漆主逐水,然则世所谓疟疾, 动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方,其条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也,而有无汗之证, 故用麻黄也。 辨 误 甚矣世医之怖麻黄也。其言曰∶吾闻之麻黄能发汗,多服之则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 用焉。恶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足未尝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为则尝试麻黄 之效,可用之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当夏月而无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黄后,覆取 微似汗,宜哉,学人勿以耳食而饱矣。 品 考 麻黄 本邦之产未闻,而亦有形状相似者,是木贼而非麻黄也。朱震亨、李时珍言其与 麻黄同功,则学人试可乃已。甄权曰∶根节止汗,试之无效也,不可从矣。仲景氏曰∶先煮 麻黄去上沫,今汉舶所载而来者,煮之无上沫,共诸药煮之而可也。 <目录>卷中 <篇名>地黄 内容:主治血证及水病也。 考 证 八味丸证曰∶小腹不仁。又曰∶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黄八两。 芎归胶艾汤证曰∶漏下。又曰∶下血。 以上一方,地黄六两。 三物黄芩汤证曰∶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 以上一方,地黄四两。 上历观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他也。 互 考 芎归胶艾汤、三物黄芩汤、八味丸,皆以地黄为君药。而二方言血证,一方言小便不利。 胶艾汤方中,除地黄之外,有阿胶、当归、芎 ,均是治血药也。三物黄芩汤,去地黄,则 其余无治血药品也。由是观之,古人用地黄,并治血证水病也,核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别血 之与水亦明矣。 辨 误 夫水之与血,其素同类也。亦唯赤则谓之血,白则谓之水耳。余尝读《内经》曰∶汗者, 血之余也。问曰∶血之余,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 此本于阴阳五行,而有害于疾医之道也。疾医之道,殊乎亡也?职斯之由,可悲也哉!夫汗 之白也,血之赤也。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触,其创虽浅,血必出也。暑热之酷, 衣被之浓,汗必出也。壹是皆历皮毛而出者,或为汗、或为血、故以不可知为不可知,置而 不论,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斯疾医之道也。后世之医者,以八味丸为补肾剂,何其妄也? 张仲景曰∶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转胞病,利小 便则愈;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为其功。书云∶学于古训乃有 获。呜呼!学于古训,斯有获药功矣。 品 考 地黄 本邦处处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与出汉土者无异也,充实为佳。藏器曰∶《本 经》不言生干蒸干。《别录》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是也;李时珍曰∶熟地黄,乃后人 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今本邦药铺,以干地黄为生地黄,非也。干 者,燥干之谓,如干姜是也。生者,新鲜之名,如生姜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黄,则必言汁, 言之顺也,岂有干而有汁者哉?仲景氏之所用,生干二品而已。其熟云者,后世之为也,不 可用矣。 <目录>卷中 <篇名>葶苈 内容: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痈结胸。 考 证 葶苈大枣汤证曰∶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 以上一方,葶苈捣丸如弹丸大。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 以上一方,葶苈半升。 己椒苈黄丸证曰∶肠间有水气。 以上一方,葶苈一两。 大陷胸丸,则水利而疾愈,然则葶苈之治水也明矣。 互 考 或问曰∶葶苈大枣汤、桔梗汤、桔梗白散,同治肺痈,而异其方,何也?为则答曰∶用 桔梗之证,浊唾腥臭,久久吐脓者也。用葶苈之证,浮肿清涕,咳逆喘鸣者也。故因其见证 而处方,不为病名所绊,斯为得也。 《淮南子》曰∶葶苈愈胀。为则按∶胀是水病也。 品 考 葶苈 有甜苦二种。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苈也。或曰∶关以东间有之。 <目录>卷中 <篇名>大黄 内容: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瘀血、肿脓。 考 证 大陷胸汤证曰∶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以上一方,大黄六两。 小承气汤证曰∶腹微满、大便不通。 浓朴三物汤证曰∶痛而闭者。 大黄甘遂汤证曰∶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 大承气汤证曰∶腹满痛者。 大黄硝石汤证曰∶黄胆、腹满、小便不利。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大黄牡丹汤证曰∶少腹肿痞。 大黄甘草汤,证不具也。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 以上九方,大黄皆四两。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抵当汤证曰∶少腹硬满。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四方,大黄或三两、或二两、一两。而亦四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合浓 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 桃仁,则治瘀血。合黄柏、栀子,则治发黄。合甘草,则治急迫。合芒硝,则治坚块也。学 者审诸,仲景方中用大黄者,不止于兹,而以其用之之征,显然着明于兹,故不复游赘也。 辨 误 世医之畏大黄也,不啻如蛇蝎。其言曰∶凡用大黄者,虽病则治乎损内而死。切问而无 其人,此承本草之讹而吠声者也,非耶!仲景氏用下剂,其亦多矣。可见大黄,攻毒之干莫 也。今也畏其利,而用铅刀,宜哉不能断沉 也。虽大下之后,仲景氏未尝补也,亦可以见 损内之说妄矣。凡药剂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断其根,则病毒之动,而未能爽快,仍贯其剂也。 毒去而后爽快,虽千万人亦同。世医素畏下剂,故遽见其毒未去也,以为元气虚损,岂不亦 妄哉? 品 考 大黄 汉土产,有两品,黄色而润实者为良,所谓锦纹大黄也,本邦近者有称汉种大黄 者也 <目录>卷中 <篇名>大戟 内容: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 考 证 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 互 考 淮南子曰∶大戟去水。 品 考 大戟 汉产有两品,绵大戟为良也,本邦之产,其效较劣。 <目录>卷中 <篇名>甘遂 内容: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烦、短气、小便难、心下满。 考 证 十枣汤证曰∶引胸下痛、干呕、短气。又曰∶咳烦。 大黄甘遂汤证曰∶小便微难。 甘遂半夏汤证曰∶虽利、心下续坚满。 大陷胸汤证曰∶短气躁烦。又曰∶心下满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两,或一钱也。 为则按∶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胜矣。 品 考 甘遂 汉产为胜,本邦所产,其效较劣。 <目录>卷中 <篇名>附子 内容: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 失精、下利。 考 证 大乌头煎证曰∶绕脐痛,若发,则自出汗、手足厥冷。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桂枝汤证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乌头皆五枚而为君药也。 桂枝附子汤证曰∶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前证而小便不利。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天雄散,证阙。(说在术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汤证曰∶疼烦不得伸屈。 附子汤证曰∶背恶寒。又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肢微急、难以伸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曰∶恶寒。 附子粳米汤证曰∶切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麻黄部)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细辛部) 附子泻心汤证曰∶恶寒。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历观此诸方,其证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条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 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乌头桂枝汤条 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状也。凡附子中病,则无不瞑眩。甚者脉绝色变,如死人状。 顷 互 考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类,同逐水气。而其用之也,随毒所在。附子主水气,而骨节及 身体 桂枝加附子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附子一 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用附子三枚。随其痛剧,易附子亦有多少。则附子之功,可 得而知也。 《本草纲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说曰∶暖水脏益精,误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 精也 辨 误 《本草纲目》曰∶附子性大热。又云∶大温。夫味之辛酸苦甘咸,食而可知也。性之寒 热温凉,尝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为知,一测诸臆,其说纷纷,吾孰适从。夫仲景用附子 以逐水为主,而不拘热之有无也。若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其证岂得谓之无热乎? 学人察诸。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有是哉?今所谓中风者,非古所谓中风也。仲景氏曰∶头 痛发热、恶风有汗者,名曰中风。今所谓中风,则肢体不遂者而其说 于《金匮要略》及《千 金 效也,而设一论。更建曰∶类中风。盖类也者,类似也。而《金匮》、《千金》之所谓中风 ,岂类《伤寒论》之所谓中风乎?不类也,宜其不得其治也。为则朝夕苦思,参考仲景氏之 方,今所谓中风者,身体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证也,今举一二而征焉。乌头桂枝汤证曰 ∶手足不仁、身疼痛也。去桂加术汤证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 肢微急、难以屈伸。今有此证而用此方,无一不中。中则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谓中 风者,非古所谓中风。而仲景氏用附子剂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 考 附子 今用本邦之乌头也。出于奥州南部津轻松前者,是为上品。今汉客来鬻者,盐藏 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与古人所论同也。李时珍曰∶及一两者难得,但得半两以上者皆 良。今汉客来鬻者,大及二两,小不下半两。本邦之乌头,与时珍所说,其轻重只同;而其 效与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于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乌头、附子、天雄, 一物也。《广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 五年为天雄。为则按∶其效皆同,而后世辨别之不可从矣。锉用。 <目录>卷中 <篇名>半夏 内容:主治痰饮呕吐也。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 考 证 大半夏汤证曰∶呕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汤证曰∶呕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曰∶呕吐。又云∶眩悸。 半夏浓朴汤证曰∶咽中如有炙脔。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 生姜泻心汤证曰∶胁下有水气、腹中雷呜。 甘草泻心汤证曰∶腹中雷鸣。又云∶干呕。 小柴胡汤证曰∶呕。又云∶咳。又云∶心下悸。 大柴胡汤证曰∶呕不止。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又曰∶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汤证曰∶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曰∶干呕。 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咳。 苓甘姜味辛夏汤证曰∶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