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医经国小 书名:医经国小 作者: 朝代: 年份: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医经国小》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6%96%87%E4%BB%B6%3A%E5%8C%BB%E7%BB%8F%E5%9B%BD%E5%B0%8F.txt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尝谓吴陵刘氏纯所辑玉机微义以发明之。复采集名论为初教之资也。并刻之。名曰医经 国小 。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 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 。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 。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诚能熟究是编。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 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几岁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 。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x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 事庐陵杨士奇序\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 。尽 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 汉张仲景论伤寒。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意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 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 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诸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 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 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 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 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 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 。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 \x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日吴陵刘纯序。\x <目录> <篇名>医之可法为问 属性:李东垣先生曰。自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法者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 。王 氏之针妖。术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芳挚之汤液。箕 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 论议。洁古之方书。皆活法所可学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 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野者。虽有一节一法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 取 也。予岂好辨哉。欲使学人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广览泛诵。自以 为多学。而用无益者。岂其知本欤。 或问丹溪朱彦修先生曰。医之为事。切脉察病用药。先生必以读儒书者能之何也。曰。 非四 书无以穷理尽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无以穷阴阳造化功用。消长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 理。孙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问曰。医书何先。曰必须先读内经。本草。脉经。非内经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 非脉经何以诊候。然后却参诸家之说。 又问仲景伤寒。出证见方。为医学之祖。亦先须看否。答曰。凡先入者为主。内经尽阴 阳之 妙。变化无穷。诸书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难。止得内经中一二。仲景取其伤寒一节。 河间以热论变仲景之法。东垣以饮食劳役立论。恐先仲景书者。以伤寒为主。恐误内伤作外 感。先东垣书者以胃气为主。恐误外感为内伤。先河间书者。以热为主。恐误以寒为热。不 若先主于内经。则自然活泼泼地。 问曰。今之医但看脉诀。以为诊视。越诸方书。便可治病。以为简便。先生之教读内经 。虽 识病无方可据。脉经千条万绪。难以抚寻。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积岁月之功。 岂可便视人之疾。前人立论制方。有与内经意合者。有穿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 人之虚实形气脉证而制方者。病之变化无穷。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 有不同。不读内经。便欲据方施治。若有差误。死不复生。人虽不知。于心安乎。脉理精微 。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展。岂高阳 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邪。 先生曰。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甚多。以推陈致新。 泻火 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治之。 东垣之谓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 益气等药治之。此亦前人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而地阴。西北之人 阳气易降。东南之人阴气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则于气之降者。固可以获效。,而 于气之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当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曰。阴不 足而阳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气升者多。气降者少。是其验也。补其阴与阳齐等。则水火 自然升降。所谓乾坤定位。而坎离交也。 凡治病用药。以前人方论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须沉潜思绎。千条万绪。必求气之所在 而取之。不过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穷通变化之妙。 论曰。五运六气。内经备论。诸方所略。其理奥妙。未易造入。愿发明焉。曰。学医之 初。 且须识病机。知变化。论人形而处治。若便工于气运。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 日。病为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人之脏腑。外应天地。司气司运。八风动静之变。人气 应焉。岂不切当。苟不知此。为医未造其理。何以调之。杨太受常云。五运六气。须每日候 之。记其风雨冥晦。而有应时作病者。有伏气后时而病者。有故病冲而动者。体认纯熟。久 则自能造其至极。 治病用药犹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若以执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 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庶品味数少。则药力专精也。问曰。读素问 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阙文讹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 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 问曰。素难之外。更看何书为要。曰。外感法重景。内伤法东垣。则仲景治法。更合内 经。然于读书皆须览过。以长识见。 问曰先生治病有证同而异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乐之异何也。曰。阴阳气运。参 差不 齐。赋生有浓薄。五气有偏胜。脏腑刚柔不同。用药以抑强扶弱取中而治。岂得而同也。 问曰诸方立论。有多用热者。有多用寒者。时之异耶。地势之然也。曰。看方须要知其 立意。取其所长。去其所短。人性偏执。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宁几人欤。 问曰一人之证。久伏床枕。处方既定。前后又有加减者何也。曰。内有国中虚实之异。 外 有八风之变。四时更易。气运迭迁。七情所动。是以主病之药虽不更。佐使岂无加减也。 问曰何以谓之通疏。曰。无先入之主。能穷变化之神。识时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为 冲和 之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举之。无所偏负。则自 然天地位。而万物育矣。 尝看成无己注伤寒论曰。夫伤寒之病。以阳气为主。只此一句。已见深造圣蕴。盖天之 邪气 感。则伤人气也。饮食起居七情动。则伤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气病形乃应。形气病乃从。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伤寒以寒字为主。用辛热甘热等药者。主即病而言。河间治热病。以热 字为主。用辛凉等剂者。主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温。至夏变为热病之意也。 问曰。阴阳之体用。先生尝以阴不足。而阳有余。远取诸天地日月为譬其体也。近取呼 吸升 降为喻其用也。则得闻命矣。然阴阳虚实之体虽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机。既无降杀 。则阴之体本虚。曷用补哉。 先生曰。邵子谓天地自相根据附。天根据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人之形质 有涯 者也。天癸绝后。形则衰矣。苟不益阴以内守。则阳亦无以发扬为健运之能。是天失所根据也 。而为飘散飞荡如丧家之狗耳。阳既飘散。则地愈失所附也。形气不相根据附则死矣。人其补 养残衰伤朽之质。又何云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气。如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血病补气。则血愈虚散。散 则气 血俱虚。是谓诛罚无过也。病或昼轻夜重者血病也。昼重夜轻者气病也。盖昼阳夜阴也。 座右铭曰。学问所以别理欲。开昏闭。衣食所以防饥寒。广恩惠。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心术要不得罪于天地。 卫生药室铭曰。治病之方。先顾元气。攻病击邪。斟酌药剂。邪轻剂轻。邪峻剂峻。元 气或 虚。峻剂当慎。必求其本。如流有源。泥标忘本。白首不痊。血病治血。气病治气。脏腑经 络。逐一点视。虚的施补。实的施泻。察色听声。勿差纤芥。属寒治寒。属热治热。属湿燥 火。细心分别。气微则逆。气甚则从。逆为正治。从乃反攻。从少从多。各观其事。其始则 同 。其终则异。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违时伐化。夭殃斯多。寒热温凉。用之远之。升降浮沉 。顺时为宜。厥逆厥顺。道理玄微。或有所假。不必拘之。在表治表。在里治里。汗下之间 。反掌生死。上制以缓。下制以急。缓急不分。无过受击。新病猛除。久病宽治。不久不新 。宽猛相济。求治之诚。必当自宝。毋得苟就。轻此至道。病不可治。必当速已。毋得容情 。启人之毁。凡此数条。圣师至训。洞然于胸。正行无问。 广陵丘克容先生曰。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 。若 曰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 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 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泻。三法或可已也。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 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亦发汗 吐下 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遏。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 太阳有解肌。少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 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疗疗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 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 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无憾焉。 夫医道之有内经以来。历代名医着述之藏有司者。至有元时得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 。一 千二百五十九卷。不为不多矣。然其要者宁几欤。惟七书而下。所可法者。如有宋成无己伤 寒明理论。金之刘守真原病式。元李明之内外伤辨。医学发明。活法机要。王好古此事难知 。罗谦甫卫生宝鉴。朱彦修局方发挥。及圣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徐用诚本草发挥。皆启七 书之精奥。为体用之本领云。 <目录>卷之一 <篇名>医学指南总诀二首 属性:(并出玉匮密钥)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 甲。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 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不通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经络明。认中标。运气 明。认得本。求中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药本五味一首 属性:(集次见内经至真大论诸篇) 酸为木化气本温。能收能涩味肝经。苦因火化气终热。能燥能坚心脏丁。甘始土生气化 湿。 能开缓掺从脾行。辛自金生气带燥。能散润濡通肺窍。咸从水化气生寒。下走软坚足肾导。 淡之其为五行本。运用须知造化要。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药性指掌九十首 属性:(集次见东垣珍珠囊 增六十三味。) 羌活苦温散表风。利支节排巨阳痈。更除新旧风寒湿。手足太阳表里通。升麻苦除阳明 风。引石膏能治齿疼。挟诸药行四经分。升阳气于至阴中。柴胡苦寒除胁疼。更安潮热往来生。 在脏调经内主血。在肌主气上行经。白芷辛温去面风。阳明经药引能通。治及痹疼肤燥痒。 止足阳明头痛攻。防风甘辛气本温。明晴亦疗脑门疼。以其气味能泄肺。以全体用治诸风。 当归甘辛头止血。身还养血润于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调荣气充。独活苦甘风可除。 更安颈项自难舒。疗风寒湿痹痿足。肾经药引得斯欤。木香味苦气微温。和胃行肝气有功。 调和诸气为神妙。泻肺无斯治不中。槟榔苦辛气性温。滞气攻开又杀虫。坠诸药性若铁石。 治后重时如马奔。吴茱萸味苦辛热。除咽嗌塞寒气噎。脾胃停冷冷闭胸。心腹作痛而不歇。 藿香叶甘气本温。温中快气治心疼。开胃口能进饮食。止霍乱除呕逆攻。川芎气温味本辛。 上行头角清阳经。止头痛能行血室。养新生血有神灵。黄连味苦气寒沉。主治便 混杂红。 消痞泻心除目病。疗疮疡肿有深功。黄芩苦味枯飘者。泻肺除风热在肌。坚者大肠除热用。 膀胱得助化源宜。大黄味苦气寒沉。瘀血消之结热分。夺土涤肠通郁滞。令名因是号将军。 黄柏苦寒调痿厥。下焦伏火大能除。上安虚哕蛔虫出。下腹消疼补肾虚。玄明粉有酸辛味。 宿垢留肠用此蠲。软积开痰消癖瘕。大除胃热保神全。白术利水味甘温。去湿强脾健胃经。 佐黄芩可安胎气。君枳实能消痞膨。人参甘温能止渴。甚生津液又和中。肺寒可服热犹忌。 定魄安魂至有功。黄 甘温益元气。温内分而实腠理。补三焦更托诸疮。 虚劳自汗服即止。甘草甘平生泻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诸药毒无争竞。养血通经更有功。 半夏辛温治湿痰。大和脾胃吐能安。寒痰更有肠鸣者。痰厥头疼并速餐。陈皮味苦性辛温。 留白和脾健胃经。去白消痰能泄气。膈开痰热气须凭。青皮苦寒攻滞气。削坚积治下宜良。 厥阴经药斯能引。下食安脾得此强。枳壳微寒味苦酸。消心下痞化痰涎。胃中宿食兼壅气。 去逐仍消积聚坚。枳实苦酸能削积。胸中虚痞又能除。心间宿水宜斯逐。日久稠痰亦可祛。 桔梗微温味辛苦。止咽痛治肺之痈。宽胸利鼻无壅塞。引药须知入肺中。知母苦寒除肾火。 能蠲有汗之骨蒸。补虚可疗阳明热。益肾滋源化气征。 本微温味苦辛。治头痛于巅顶中。 太阳寒客能消散。妇女阴寒痛可通。生地黄寒甘苦味。瘀血衄血皆捣餐。凉血泻脾之湿热。 清心乃治五心烦。熟地黄温味甘苦。封填骨髓滋肾阴。疗伤寒后胫股痛。除新产罢腹脐疼。 五味酸温滋肾水。更收肺耗散之金。消烦止渴生津液。益气充虚乃壮阴。川乌味辛热有毒。 浮也阳中之少阳。能开脏腑寒邪气。破诸积冷痛尤良。白芍酸寒有小毒。扶阳气治腹间疼。 堕胎通血强脾脏。能损肝经却缓中。白茯苓温味甘淡。和中益气湿能行。安惊利窍生津液。 白入壬癸赤丙丁。泽泻甘咸性本寒。收阴汗乃止虚烦。去胞垢又生新水。湿肿淋HT 作圣丹。 薄荷之叶味辛凉。新病痊时勿更餐。治热清阳于头面。除风痫证不能安。麻黄甘苦性微温。 发汗除寒去节根。根节将来还可用。止虚盗汗作汤餐。浓朴用之随气味。苦除湿满胀而膨。 性温益气能攻温。散结调中可济生。杏仁有毒苦甘温。定喘安惊气自任。大肠闭燥能通润。 冷嗽投之散肺阴。巴豆大毒味辛热。脏腑沉寒坚积结。治之水谷道能通。戒慎方中勿轻设。 黑附子辛热有毒。其性走而浮不沉。补三阳之厥逆证。除六腑之寒病深。苍术气温其味甘。 调脾更治湿之痰。宽中发汗功过白。除湿之功白术戡。秦艽辛苦性微温。利水施之亦有功。 疗遍体之金色疸。除风湿在四肢中。白僵蚕咸更辛平。阴内生阳其性温。去肤风动如虫状。 治黑 生于面门。地榆酸苦性微寒。血痢投之即可安。入下部能消积热。更安不禁血崩难。 白豆蔻味本辛温。退翳还除冷在胸。上焦元气尤能补。却消滞气于肺中。连翘微寒味苦平。 消诸经热有深功。心间热与疮疡肿。功效柴胡粘子同。阿胶甘温能益肺。 又能止嗽唾如脓。补虚更可安胎气。治痿强阴壮骨隆。桃仁甘苦性还寒。润大肠经之秘难。 破经久蓄之陈血。去滞生新治血干。生姜辛制半夏毒。佐大枣有浓肠功。温经散表除风气。 止哕之能效最工。石膏甘辛性大寒。清金制火肺宁安。除头痛渴日晡热。更安胃热夺其餐。 官桂味辛热有毒。堕胎止汗补劳伤。用枝气薄能开表。用肉生温补肾良。细辛辛温乃无毒。 升也为阳有二功。除风数变三阳证。去首少阴合病疼。栀子大寒其味苦。疗心胸闷不能眠。 通脐下血滞便秘。象肺资阴降火炎。葛根甘寒能发表。胃虚消渴服之安。解除中酒之苛毒。 更止温疟之往还。栝蒌根味苦沉寒。止渴之功若圣丹。退热消烦清气血。补虚通济月经安。 猪苓味淡更甘平。大燥功为治湿能。利小水还除湿肿。常人多服肾虚增。干姜生辛炮则苦。 利肺气入气血行。生逐寒邪而发表。炮除胃冷可调中。草龙胆苦性沉寒。退散肝经之热烦。 若病下焦之湿肿。服之即可得痊安。苏木甘咸升可降。产停败血逐能行。疮疡死血用之散。 散处还滋新血生。杜仲甘辛其性温。壮筋骨脉强精神。止腰疼痛滋阴肾。酥炙除丝用自灵。 天门冬苦性大寒。保肺不得热相干。涸枯荣卫宜斯润。定喘宁神燥闷安。麦门冬寒味甘辛。 消肺隐伏之火禁。补金不足润燥渴。养气充虚热不侵。木通寒泻小肠火。小便热闭大能通。 通经利窍宜施用。导滞无他可比功。地骨皮寒味苦平。除风无定表间乘。解肌退热能凉血。 有汗传尸之骨蒸。桑白皮寒其味甘。补虚益气保神全。有余肺气宜斯泻。嗽有痰红必此蠲。甘 菊苦甘除目疾。八风上注苦头眩。目疼欲脱连头痛。热拥睛红泪不干。红花辛温能养血。腹 停恶血又能除。止产败血血之晕。补虚少血血之虚。赤石脂甘酸且温。固肠胃有敛收功。胎 衣不下宜斯逐。顺落不为峻急攻。通草甘通阴窍涩。更消水肿闭难行。用之涩闭俱通畅。因 乃呼之通草名。乌梅酸温收肺气。生津止渴更除烦。又安泄痢调和胃。去热其来在骨间。川 椒味辛热有毒。温中去冷服之安。上除两目之云膜。下治六腑之沉寒。葳蕤甘除四末风。治 目泪出烂而蒙。男子湿流腰胯痛。女人黑 面斑重。秦皮寒苦治惊痫。女子崩中带下难。青 白遮晴之幻翳。风寒湿痹治居安。白头翁苦温无毒。赤痢衄血得效速。男子偏肿阴疝长。 小 儿膻腥头燥秃。牡蛎咸寒治便滑。除荣卫虚往来热。女人赤白带崩中。男子梦寐精遗泄。干 漆味辛温有毒。削年 坚。更除秘结停留血。血气攻心亦可蠲。南星有毒味辛苦。中 风不省坠痰涎。破伤身强如尸状。服此回生致引年。商陆酸辛微有毒。生之异者类如人。导 疏肿气通胸腹。疗水功能效若神。葶苈苦寒消水肿。膀胱留热更能清。肺家喘促宜斯用。积 饮停痰得此行。海藻咸寒通水道。能开透软结之便。气停水结通身肿。非此之功不得痊。竹 叶性寒其味苦。风邪烦热服能除。上冲气胜令人喘。进此安宁气自舒。葱白辛温能解表。阳 明头痛急投之。伤寒下痢服之效。止痛除风又自奇。天麻辛治惊痫药。风热头眩得此蠲。麻 痹不仁风可疗。语言不遂痪能痊。大枣甘温可壮神。又能助脉健天真。大和脾胃安中脘。中 满之时忌入唇。威灵仙苦温无毒。 痒皮肤风可消。冷痛膝腰痰出唾。腹中新旧滞皆调。鼠 粘子辛消疡毒。盈肌瘾疹主风湿。退诸风热咽不通。利凝滞气入腰膝。草豆蔻温其辛味。补 虚进食疗心疼。胃脾积滞寒能逐。心腹久新痛可攻。玄胡索温味苦辛。破血又治小肠疼。活 精血疗产后疾。安胎调摄产前经。雄黄有毒性平甘。 肉喉风用最堪。能杀精邪蛇虺毒。妊 娠佩带转生男。广州出产石硫黄。治疥坚筋去 疮。逐冷壮阳阴 癖。老人风秘是仙方。水 银本是朱砂液。取置炉中 养成。消化五金除疥虱。妇人难产用催生。砒霜有毒仍酸苦。治 疟除 效若神。膈内风痰堪用吐。若还多服必伤人。牛膝为君味苦酸。主除膝痛及拘挛。月 经若闭能通利。精髓如虚可补填。蒲黄无毒味甘平。行血如何又治崩。炒过用之方补涩。若 还生用即通经。香薷下气除烦热。消肿调中暖胃家。霍乱转筋心腹痛。佐方煮饮服之瘥。前 胡下气更消痰。推致陈新用最堪。主疗伤寒寒热病。安胎止嗽治儿疳。泽兰甘苦能行气。痈 肿疮脓可内消。更治损伤并打扑。并除身面四肢浮。三棱专治消 癖。更治阴人血不通。治 气削坚除扑损。产余腹痛亦能攻。肉豆蔻温能止痢。解酲消食更调中。主除霍乱心膨痛。益 气消脾虚冷攻。补骨脂名破故纸。主攻血气理劳伤。阳衰肾冷精流出。研烂胡桃合服良。缩 砂下气能消食。主疗虚劳冷气频。暖胃温脾能止利。炒除腹痛保妊娠。蓬莪术治心脾痛。消 血通经理内伤。 癖奔豚诸积聚。得同酒醋用为良。莎草根名香附子。主除胸腹热无时。妇 人得此为仙药。下气宽中用最宜。常山味苦性微寒。治疟功多大吐涎。黄细形如鸡骨胜。苗 名蜀漆一HT 看。赤皮甘遂能消水。利饮宽膨更破 。主疗四肢头面肿。若逢甘草便相刑。 白芨主消痈肿毒。性同白蔹反乌头。去除白癣并破裂。更疗邪气缓不收。大 戟苦寒除虫毒。专工利水治诸风。苗名泽漆同消肿。甘草逢之必反攻。牵牛名以牵牛得。下 水消膨利小便。专治腰疼并脚痛。更消水肿落胎元。马兜铃子如铃状。根即名为土木香。肺 热咳痰成喘促。 疮血痔用之良。白附子能除带下。更行药势主心疼。去除面上诸般病。又 治风疮及中风。酸枣仁平安五脏。除风去痹骨能坚。补中益气宁心志。更治虚烦不得眠。丁 香除肿消风毒。治气温中用最堪。非特益脾能止呕。更攻齿痛病风疳。沉香疗除风水肿。顺 气调中用最良。又止转筋心腹痛。去除恶气壮元阳。檀香不特消风肿。抑且能收霍乱功。肾 气上攻心气痛。浓煎服饵即能通。乳香止痛消风肿。邪气能除补益精。主疗诸疮收泄 。又 调血气又催生。苏合香油能辟恶。去虫杀鬼达神明。更消虫毒除温疟。久服令人梦不生。没 药止痛仍破血。主除折跌治金疮。更宜产后诸余疾。推致新陈理内伤。山茱萸主通邪气。逐 痹除风疗耳鸣。妇女得之调月水。男人补肾更添精。大腹皮功专下气。健脾开胃更通肠。气 因冷热攻心腹。煎用姜盐入药良。密蒙花主能明目。虚翳青盲用最良。若是小儿麸豆毒。热 疳入眼亦能医。益智和中仍暖胃。主除虚漏及精遗。若人夜起多便溺。捶碎盐煎效便奇。 紫草苦寒通九窍。腹心邪气疽皆医。消膨治胀利水道。豆疹疮危用最宜。紫菀苦辛除咳逆。 热寒胸结气皆消。疗唾脓血止喘悸。婴稚惊痫亦可调。赤芍酸寒攻血痹。消 破血逐经良。 止疼解热除痈肿。益血荣脾白芍强。芒硝苦寒消积聚。蠲痰润燥性伤胎。胃中食热血结闭。 大小便癃涩尽开。 香子是小茴香。开胃调中得酒良。主治腹疼并霍乱。更通肾气及膀胱。 防己除风温热邪。四肢拘急口 斜。足疼水肿并风肿。湿嗽痈疮肿亦佳。姜黄烈似郁金功。 理损消痈止暴风。主治 瘕兼下气。月经壅滞亦能通。甘松无毒味甘香。浴体令香可作汤。 下气更能除恶气。腹心痛满是奇方。阿魏无真却有真。臭而止臭乃为珍。杀虫下气除 积。 及治传尸更辟瘟。远志苦温除咳逆。益精补气壮心神。祛邪利窍止惊悸。强志聪明智能人。 五倍一名文蛤是。主除齿 及疮脓。更攻五痔多便血。洗眼犹能去热风。菟丝子味辛无毒。 驻色延年治热中。主疗虚寒余沥病。添精补髓去腰疼。蝎即HT 蜥宜紧小。主除瘾疹疗诸风。 小儿惊搐方多用。酒服尤能治耳聋。龙骨涩精收泄痢。本切主治女人崩。缩便收汗阴疮蚀。 齿疗颠邪又镇惊。麝香通窍攻风疰。有孕催生救产难。杀鬼辟邪除腹痛。更安客忤与惊痫。 牛吐生黄味苦平。主除狂躁治天行。安魂定魄除邪恶。更治风痫及热惊。羚羊角苦寒无毒。 益气安心辟不祥。明目去风兼易产。更宜时气治惊狂。犀角苦寒能解毒。驱风明目镇肝家。 并除心热狂言语。又治时行辟鬼邪。虎骨主除邪恶气。伤寒湿气用尤良。更攻风毒拘挛痛。 治产安惊去恶疮。石蜜甘平安五脏。补中止痛养心脾。调和百药兼益气。止痢须知蜡更宜。 龟甲破 除漏下。小儿合囟治头疮。更攻疟痔并阴蚀。劳复伤寒用作汤。斑蝥主治疮疽沥。 堕胎通淋破血 。入药要知当熟炒。令人吐泻只缘生。真珠润泽安心志。敷面令人好面容 。 粉点目中磨翳障。裹绵塞耳可除聋。鳖甲治崩仍疗疟。 瘕 癖用尤奇。又除骨节间劳热。 鸡子同餐却不宜。灵脂治产昏迷证。通利阴人血不行。更治肠风并逆气。若还炒过可除崩。 瓜蒂除浮仍治疸。欲消息肉鼻中吹。有人胸腹中间病。此药犹能吐下之。假苏本即名荆芥。 下气除劳治血风。疮疥伤寒为要药。更除血晕与头疼。紫苏下气仍开胃。治 胀痰利大肠。煮汁饮之除蟹毒。若安喘嗽子尤良。芫花去水消浮肿。咳逆喉鸣必用之。痰 唾疼心腹痛。恶风痹痒亦能医。诃梨勒苦能开胃。冷气奔豚是本功。消食化痰并止痢。更 除漏及肠风。枸杞子功能补气。去风明目益元阳。根名地骨皮堪用。寒热虚劳各载方。琥 珀元来是木脂。千气入地化而为。镇心定魄仍消血。若治诸淋效更奇。草果味辛消气胀。主 除湿胜治脾寒。解瘟辟瘴化疟母。散逐寒痰及吐酸。牡丹皮能凉骨热。肠胃积血亦能平。止 吐衄 泻阴火。无汗虚劳之骨蒸。麦 甘温消宿食。破 结益气虚人。上焦滞血能行散。心 腹满胀宜此伸。滑石利窍能泄气。利水通津入太阳。大肠与胃有积聚。推荡重令化气强。艾 叶生寒熟则温。灸除百病可延生。温中暖胃和肝气。调血能令下吐平。贝母寒平咳逆气。主 除烦热疗伤寒。更消腹结心下满。止汗和中解郁烦。茶茗苦消痰热渴。清神能治卒头疼。 疮可疗兼下气。利小便令化气征。醋敛咽疮消肿毒。治黄胆病破坚 。妇人产后血虚晕。 熏 鼻收神保十全。酒通血脉浓肠胃。消忧发怒大扶肝。滋形辟恶养脾气。痛饮伤神损寿元。蓬 砂消痰能止嗽。甘缓之功破结 。喉痹初生宜进此。阴阳气散自无凝。灵砂性温通血脉。安 魂养气益精神。止阴烦满杀邪魅。主五脏之百病 。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妊娠服禁 属性:(出便产须知) 班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 麝。 大干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莫用好。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引经药报使 属性:(一首出本草) 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大肠阳明并足 胃 。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详 。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通经用此药为使。岂有何病到膏肓。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六陈 属性:药有六味。陈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实麻黄。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十八反(二首并出儒门事亲) 属性: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 谓半夏。栝蒌。贝母。白芨。白蔹。与乌头相攻。 藻戟遂芫俱战草。 海藻。大戟。芜花。甘遂。俱与甘草相反。 诸参辛芍叛藜芦。 苦参。人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俱与藜芦相反。凡汤药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 要令反而吐者则不忌也。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十九畏(一首) 属性: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为 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顺。炮 炙爆要精微。 <目录>卷之一\本草第一 <篇名>用药法象(一首) 属性:天有阴阳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湿热凉寒总于四。 温热者。天之阳。凉寒者。天之阴。此天之阴阳四时也。 地有阴阳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长收藏五味成。 辛甘为地之阳。酸苦咸为地之阴也。 轻清成象亲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亲上。 重浊成形本乎地。 味浓者。本乎地亲下。 辛甘发散气为阳。酸苦漏泄阴为味。 轻清重浊之分。气味浓薄之异。 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之阳浓之气。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 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阴。 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浓味。 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 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足太阳。 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泄甘缓结。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各随五味之所宜也。 横行直达要消详。五味之能须悉别。 药有横行者。若辛甘之类。直达者。若酸苦之类。 身半上病药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类象形堪妙应。炮炙制度剂所 宜。熟降生升毒须制。 药用火炮。汤炮。煨炒者。皆制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腾也。酒浸洗。醋浸。 姜制。酥炙。皆欲行经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芦节枯朽之类。皆不可违其制也。 药味专精大得能。新陈粗细择须备。 品味薄则用近新者择拣。勿用腐朽之类。 汤散丸方分两铢。 汤者。荡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缓而治之也。古者 方剂分两。与今不同。如 咀者。锉若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今之大一盏也。云铢者。六铢乃 一分。即二钱半。云三两者。今之一两。二两者。今之六钱半也。 君臣佐使从其制。 主病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服药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厌烦而少。病在下。则顿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先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宜饥食。而服药在旦。病在骨髓。宜饱食。而服药在夜。 升降浮沉补泻之。 如肝胆之病。以辛味补之。咸泻气。温补凉泻之类也。 重轻气味施当审。勿伐天和岁气时。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药例见后证例中。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诊脉入式 属性:(一首集次王适斋等脉诀) 人身元气由太极动静阴阳一如式。阴血静兮阳气动。血逐气行无暂息。周流身体似循环 。荣 养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脏布其中。妙合乾坤纤芥悉。上中下体号三焦。在诊排名寸关尺。寸 为阳分尺为阴。关者阴阳界限位。天真始注手太阴。百脉周流所朝会。右为气口左人迎。腑 脏脉宗荣见尔。脉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时周数几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 行八百一十丈。脉循五十度周身。复还会于手太阴。此是平人形之道。度合阴阳昼夜停。不 大不小脉曰平。呼吸来停至脉匀。数迟数至违呼吸。损曰离经与夺精。一息四至号平和。更 加一至大无 。三迟二败冷所谓。六数七极热之多。八脱九死十命尽。十一十二魂入墓。三 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寒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意见九难。 寸关尺内十二经。脏腑阴阳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气生。 意见十八难。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刚柔位相逢。 意见十难。 阴阳变病脉危殆。关格覆溢与相乘。 意见三难。后有图。 太过不及分轻重。诊后先须部分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即心主包络也 。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言男子面南受气。则两寸居前亦阳。脉之三阳从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气。则两尺居前亦 阴。 脉从下走上。经所谓男子阳生。脉在关上。寸脉常盛女阴生。脉在关下。尺脉常盛。是其常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并。肾居尺脉合膀胱。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 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三焦心包络脉同。尺中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上部头。候听会。迎香。人迎之动脉也。以察头面之疾 。中部手。候合谷。神门。经渠之动脉也。以察头下至脐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冲阳。 太冲之动脉也。以察脐下至足之疾。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 名。 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后为阴乃是尺。 关前为阳名寸口。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 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经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也。 病脉传见举要中。脉经素难尤宜究。 见后方脉举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实弦紧 洪 。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九道脉名长短是。虚促结代劳动细 。在意专心察脉理。二十四种真玄微。互须脉证参虚实。勿失于邪病脉机。 \r脉所当然之图\ps16a1.bmp\r 凡在左者皆克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脏腑五行自相克制。脉所当然也。至如太过不及 。当视本位及邪干自异尔。 \r五行子母相生之图\ps16a2.bmp\r 两手交义。则六脉五行。子母毒相生养。本心包络与三焦二脉。皆系右尺。今脉诀以两肾分两尺。则遗失心 心包络一经矣。 右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 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 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诊脉入式 属性:左手头指火之子。五行造化岂虚偏若将两肾脉分二。何独三焦经独专。水火相生滋养处 。土 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气存斯理。不识天真道不传。素问脉类五十余种。后世类为二十四种 。至如拒格者。素问谓阴胜 格阳。阳胜拒阴。非死脉也。皆宜详审。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诊脉入式 属性:脉是人身造化机。要须指下识其微。浮洪动滑弦如紧。微涩濡虚缓类迟。覆溢代牢诚莫 疗。细芤实弱可扶持。短长促结沉伏别。寒热参差必误医。 \r脏腑阴阳寒热图\ps16a3.bmp\r \r关格覆溢脉例图\ps16a4.bmp\r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二十四种脉体 属性: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 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 状。 紧若牵绳转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疼。洪大从来偏生热。 浮为在表 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 为 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 浮滑为饮为走刺。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 紧。为百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为血 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 为满。 为咳。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蓄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 血气俱实。 滑 散为瘫缓。 滑数为结热。 滑实为胃热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滑而 和为妊娠。 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 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咳。 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 为腰痛 弦为寒 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紧 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双弦胁急痛。弦为钩。为胁下刺痛。 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紧 为寒 为痛。 为嗽。 为喘。 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紧急为遁尸。 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 为满。为疮。 为热。 为烦。 洪实为癫。 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诀云。缓脉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 至也。)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诊而细。沉按之乃得。举之 若无为弱。)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脉涩体细而迟。往来难而散。) 迟寒缓结微为痞。涩因血少沉气滞。伏为物聚濡气虚。弱则筋痿须审记。 微为虚 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 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 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 。 为瘕。 沉弱为寒热。 沉滑为风水。 为下 重。 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 沉紧为上热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重而中 散。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沉紧为悬饮。 沉迟为痼冷。 沉重 为 伤暑发热 缓为在下 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虚。 为气不足。 为眩晕 。缓而滑为热中。 缓而迟。 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 为亡汗。 热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恶寒。 为心痛。 涩而紧为痹。 为寒湿。 涩细大寒。 迟为寒为痛 迟而涩。为 瘕咽酸。 迟而滑为胀。 迟而缓为寒。 伏为霍乱 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 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下重。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 为小便难 弱为虚 为风热。 为自汗。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须。虚脉迟大而兼软。促脉来数急促欤结脉时止而迟缓 。代 脉不还真可吁。(结脉与代脉相类。但代脉不能自还。)牢脉如弦而更实。冲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细为气血俱虚 为病在内。 为积。 为伤湿。 为后泄。 为寒。 为神劳。 为忧伤过度。 为腹 满。 通刺痛。 细而紧。而 瘕积聚。 细而滑。为僵仆。 为发热。 为呕吐。 动为痛 为惊。 为挛。 为泄。 为恐。 虚为寒 为虚。 为脚弱。 为食不消化。 为伤暑。 促脉有五 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 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 为饮。 为血。 为积。 为气。 长为热 为痫。 长而缓。病在下。 脉经有散脉而无长脉。陈氏释曰六腑气绝于外。主手足寒 而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不禁。 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短为气病 短而急病在上。 脉经有数脉。而无短脉。陈氏释曰。数为热。为虚。为烦渴。为烦满 。 牢(脉经作革)为满。 为急。 为虚寒相搏。 妇人半产漏下。○三因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 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为一脏气绝。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怪脉(一首) 属性:雀啄连在三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一拟 无。虾游静中跳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一见休饵药。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浮犹如水漂木。表有余兮里不足。浮而无力则为芤。傍实中空应淖衄。 浮与洪相类 洪脉荡荡浮泛泛。力薄为浮浓者洪。浮洪二象由来异。迷于专言易拙工。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弦似张弓紧似经。经方体驶十分精。紧言其力弦言象。识此超然付老成。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滑往来极流利。指下如珠圆替替。数则专言至数加。分明滑数非同类。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实大而长指下全。按如鼓革最牢坚。较之实脉不应别。隐指仍强 然。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举无按有脉名沉。伏极其沉深复深。沉伏要知真脉象。浅深深浅细斟寻。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小之又小号微脉。短细迟难是为涩。良工诊候倘逢之。细密精详为消息。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软脉优柔其力薄。极软如无则为弱。莫教软弱一般论。一脉才差一切错。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迟一息来三至。缓比之迟仍小驶。迟为病冷缓为和。缓大虚风之病起。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力柔为软本非迟。软与形合细推之。软则但将其力取。迟来三息又何疑。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出三关者是为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洪真似涌波涛。细细而来气势高。虚脉廓然微旷荡。消详分析在丝毫。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号于洪力不轻。其中微曲似钩形。只缘举按皆强盛。实脉于焉别立名。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厥厥动摇如豆大。脉名为动几曾停。圆圆转转底名滑。脉脉谁知有迳庭。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表病脉浮轻手得。所以为虚为无力。毫发差殊便不同。工意之人能自识。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来无力号为虚。外象豁然中则枯。弱比虚来虚更甚。按之如有亦如无。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微似慈葱细似线。细大于微殊易辨。应之指下得之心。心内了然皆洞见。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根据根据细细为微脉。弱则虚之而又虚。弱是体虚微细小。细寻真象莫模糊。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三五不调名曰涩。如雨沾炒短且难。迟唯一息二三至。非短非难力但宽。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短于本部为不及。短复迟难为涩脉。休将短涩一般看。短自时长滑时涩。 散与大相类(散为浮大为洪之别名也) 脉形涣漫名为散。有表那堪里却无。大则其中还翕翕。好将二脉较锱铢。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缓而时止复来者。便可将为结脉呼。止不能为方是代。结生代死必殊途。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脉来既数复中止。便呼为促莫狐疑。阴盛而然非能代。须知止脉易差池。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脉相类(二十四首) 属性:伏则全无绝则然。过饶厥逆命难全。按之隐隐其形伏。不觉开通病便痊。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方脉举要 属性:(一首以上出刘三点脉诀) 人身之脉。本乎荣卫。荣者阴血。卫者阳气。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 至。 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 。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手太阴经。可得而悉。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初持脉时。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寸关与尺。两手各有 。 揣得高骨。上下左右。男女脉同。惟尺则异。男弱女盛。反此病至。调停自气。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平和之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在人消息。在人差别。迟数既得。即辨浮沉。浮表沉里。深浅酌斟。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虚。沉迟冷结。察其六部。的在何处。一部两经。一脏一腑。左寸属心。合于小肠。 关为肝胆。尺肾膀胱。右寸主肺。大肠同条。关则脾胃。尺命三焦。(命。即心包络脉也。) 不特脏腑。身亦主之。上下中央。三部分齐。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下于脐。直至跟踝。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沉迟数。有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则阴阳。风雨晦暝。人则喜怒。忧思恐惊。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寒。数则热甚。 内因脉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燥何疑。表(浮)里(沉)寒(迟)热(数)风(浮)气(沉)冷( 迟)燥。(数)辨内外因。脉证参考。浮沉之脉。亦有当然。浮为心肺。沉属肾肝。脾者中州 。浮沉之间。肺重三菽。皮毛相得。六菽为心。得之血脉。脾九菽重。得于肌肉。肝与筋平 。重十二菽。惟有肾脉。独沉之极。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脉理浩繁。总括于四。谓浮沉 迟数也。)六难七难。专衍其义。析而言之。七表八里。又有九道。其名乃备。浮而无力。 是名芤脉。有力为洪。形状可识。沉而有力。其脉为实。无力微弱。伏则沉极。脉迟有力。 滑而流利。无力缓涩。漫同一例。数而有力。脉名为紧。小紧为弦。疑似宜审。合则为四。 杂为七八。天机之秘。神授之诀。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泛泛浮浮。如水漂木。芤脉何似。 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滑脉如珠。往来转旋。举按皆盛。实脉则然。弦如张弦。 紧如细线。洪较之浮。大而力健。隐隐约约。微脉难寻。举无按有。便指为沉。似迟不迟。 是谓之缓。如雨沾沙。涩难而短。迟则极缓。伏按至骨。濡而软软。弱则忽忽。既知七表。 又知八里。九道之形。不可不记。诸家九道。互有去取。不可相无。可以相有。过于本位。 相引日长。短则不及。来者乖张。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促结俱止。促数结迟。代止不然。 止难回之。三脉皆止。当审毫厘。牢比弦紧。转益坚劲。动则动摇。厥厥不定。细如一线。 小而有力。弦大虚芤。脉曰改革。涣漫不收。其脉为散。急疾曰数。数则易见。即脉求病。 病无不明。病参之脉。可决死生。然有应病。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 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 而微而虚。扶危降痰。风未可疏。寒中太阳。浮紧而涩。及传而变。名状难悉。阳明则长。 少阳则弦。太阴入里。迟沉必兼。及入少阴。其脉遂紧。厥阴热深。脉伏厥冷。在阳发汗。 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脉实坚。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于大法。自有仲景。伤寒有五。 脉非一端。阴阳俱盛。紧涩者寒。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此名中风。勿用寒药。阳濡而弱。 阴小而急。此非风寒。乃湿温脉。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成风湿。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更遇湿热。变为温毒。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变为温疟。病同异名。同脉异经。 滑氏曰。伤寒例。言湿疫。而无湿温。叔和言湿温。而无温疫。此亦异耳。 阴阳俱盛。病热之极。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惟有湿病。脉散诸经。各随所主。不可指 名。暑 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或涩或细。或濡或缓。是皆中湿。可得而断。疟 脉自弦。弦迟自寒。弦数多热。随时变迁。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脚 气之脉。其状曰四。浮弦为风。濡弱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风汗湿温。热下寒熨。腰 痛之脉。皆沉而弦。兼浮者风。兼紧者寒。濡细则湿。实则闪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 脉虚弱。缓涩而紧。病惟足痛。或时痿痹。涩则无血。厥寒为甚。尺微无阴。下利逆冷。热 厥脉伏。时或而数。便必秘难。治不可错。疝脉弦急。积聚在里。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 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下虚上实。此晕而眩。风 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证治。滑 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死断。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或伏。痰饮停结。咳 嗽所因。浮风紧寒。数热细湿。房劳涩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脾。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 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嗽。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涩少血。形 胜脉细。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考称停。下 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 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心中惊悸。脉必代结。饮食之悸。沉伏动滑。癫 痫之脉。浮洪大长。滑大坚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此皆邪脉。神志昏乱。肝 脉浮虚。或濡或涩。软散洪大。渴饮无余。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鼻 头色黄。小便必难。肺浮弦涩。名为不便。便血则芤。数则赤黄。实脉癃闭。热在膀胱。诸 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水 泻之证。有阴有阳。察脉视象。问证须详。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 或沉数。色赤而黄。燥屎赤溺。兼渴为阳。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 为中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小危急。痞脉则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肝 积肥气。弦细青色。心为伏梁。沉芤色赤。脾气积痞。浮大而长。其色脾土。中央之黄。肺 积息贲。浮毛色白。奔豚属肾。沉急面黑。五脏为积。六腑为聚。积在本位。聚无定处。驶 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为聚为积。实强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别。病同脉异。气 口紧盛。为伤于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疾。滑而不匀。必是吐泻。吐泻之脉。脉代勿讶。夏 月泄泻。脉大暑湿。洪而数溲。脉必虚极。治暑湿泻。分其小便。虚脱固肠。罔或不痊。无 积不痢。脉宜滑大。浮弦为死。沉细无害。五疸湿热。脉必洪数。如或微涩。其证虚弱。骨 蒸劳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如汗加嗽。非药可除。头痛阳弦。浮风紧寒。风 热洪数。湿细而坚。痰气头痛。虽弦必涩。痰厥则滑。肾厥坚实。痈疽浮数。恶寒发热。若 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疼者阳。不数不热。不疼阴疮。发痈之脉。弦洪相搏。细 沉时滑。肺肝俱数。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死者浮大。不白而赤。肠痈难知。滑数可推。数而不热。肠痈何疑。迟紧未脓。 下 以平之。洪数脓成。不下为宜。阴搏于下。阳别于上。血调气和。有子之象。手之少阴。其 脉动甚。尺按不绝。此为有孕。少阴属心。心主血脉。肾为胞门。脉应于尺。或寸脉微。关 滑尺数。往来流利。如雀之啄。或诊三脉。浮沉一止。或平而虚。当问月水。妇人有病。而 无邪脉。此孕非病。所以不月。男女之别。以左右取。左疾为男。右疾为女。沉实在左。浮 大在右。右女左男。可以预判。离经六至。沉细而滑。阵痛连腰。胎实时脱。血瘕弦急。而 大者生。虚小弱者。即是死形。半产漏下。革脉主之。弱即血耗。立见倾危。诊小儿脉。浮 沉为先。浮表沉里。便知其源。大小滑涩。虚实迟驶。各根据脉形。以审证治。大凡妇人。及 夫婴稚。病同丈夫。脉即同例。惟有妇人。胎产血气。小儿惊疳。变蒸等类。各有方法。与 丈夫异。要知妇孺。贵识证形。问始知详。脉难尽凭。望闻问切。神圣工巧。愚者昧之。明 者了了。病脉诊法。大略如斯。若夫持脉。尤所当知。谓知春弦。夏洪脉钩。秋则脉毛。冬 则为石。实强太过。病见于外。虚微不及。病决在内。四脉各异。四时各论。皆以胃气。而 为之本。胃气者何。脉之中和。过与不及。皆是偏颇。春主肝木。夏主心火。脾土乘旺。则 在长夏。秋主肺金。冬主肾水。五脏脉象。与五运配。肝脉弦长。厌厌聂聂。指下寻之。如 循榆叶。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是谓太过。受病于肝。急如张弦。又如循刃。如按琴瑟。肝 死之应。浮大而散。心和且安。累累如环。如循琅 。病则益数。如鸡足举。死操带钩。前 曲后距。浮涩而短。蔼蔼如盖。此肺之平。按之益大。病如循羽。不下不上。死则消索。吹 毛扬扬。沉濡而滑。肾平则若。上大下锐。滑如雀啄。肾之病脉。啄啄连属。连属之中。然 而微曲。来如解索。去如弹石。已死之肾。在人审识。脾为中州。平和不见。 然亦可察。中缓而短。来如雀啄。如滴漏水。脾脏之衰。脉乃见此。人有肥瘦。修长侏儒。 肥沉瘦浮。短促长疏。各分诊法。不可一途。难尽者意。难穷者理。得之于心。应之于指。 勉□小子。日诵琅琅。造道之玄。筌蹄可忘。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伤寒脉一首 属性:(出伤寒百证歌) 大浮数滑动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有阴终死厄。阴阳交互最难明。 轻重斟量当别白。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则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 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 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长沙之诀妙难忘。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 萦萦来似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疾人亡血更何疑。阳结蔼蔼如车盖。 阴结循竿亦象之。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 人迎紧盛风邪炽。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浮紧兼涩寒伤荣。脉浮而缓风伤卫。 脉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阳加于阴有汗证。 左手沉微却应未。跗阳胃脉定死生。太溪肾脉为根蒂。脉来六至与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 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 命绝天真当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速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 <目录>卷之二\脉诀第二 <篇名>伤寒死脉一首(同前) 属性:伤寒死脉定难痊。阳病见阴端可怜。上气脉散为形损。耳聋浮涩命难全。谵言身热宜洪 大。 沉细而微寿不延。腹大泄利当微细。紧大而滑定归泉。吐衄若得沉细吉。浮大而牢叹逝川。 阴阳俱虚热不止。乍疏乍数命归天。如屋漏如雀啄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虾游鱼翔脉证乖。 转豆偃刀形候恶。下不至关阳气绝。上不至关阴气铄。代脉来时不用医。必定倾危难救药。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篇名>十二经本一脉 属性:(一首集次见东垣医学发明) 中焦肺起脉之宗。出手大指之端冲。大肠即手起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胃经源又下鼻 交。 出足大指之端饶。脾脉就足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心经中之入掌循。手内端出小指行。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于目内 。膀胱经就目内生。至足小指内侧停。肾脉动于小指下。 起注胸中过腹胯。心包出处又属胸。循手小指次指终。三焦向手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傍。走足大指三毛间。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肺中循不已。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篇名>奇经八脉 属性:(一首集次见内经骨空论等篇) 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 底。 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 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之跟里。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阳筑宾郗。诸阳会起阳维脉。 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目录>卷之三\经络第三 <篇名>十二经脉 属性:(十二首集次见灵枢经脉论)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鱼 际。 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内前 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变别。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外。 肩端前廉柱骨傍。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贲颊前下齿当。 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此经气盛血亦盛。是动颈肿并齿痛。所生病者为鼻衄 。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 外痛相仍。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上入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