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刺灸心法要诀 书名:刺灸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 网址:http://www.a-hospital.com/w/%E5%8C%BB%E5%AD%A6%E7%94%B5%E5%AD%90%E4%B9%A6 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刺灸心法要诀》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hospital.com/w/%E5%88%BA%E7%81%B8%E5%BF%83%E6%B3%95%E8%A6%81%E8%AF%80 <目录>卷一 <篇名>九针原始歌 属性: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大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 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注】《灵枢·九针篇》帝曰∶九针焉生,何因有名。岐伯曰∶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 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 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针 之数应之,而人之身形亦应之。皮应天,肉应地,血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应 律,齿面目应星,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故一针皮,二 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 三百六十五节气,各有所主也。 <目录>卷一\九针原始歌 <篇名>九针式图并九针主治法歌 属性:\x一曰∶ 针式图\x \r 针式图\p06-d43a1.bmp\r 【注】经之一曰∶ 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者,锐也; 卒者,尾也。谓此针长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只留一分之锋,欲浅刺不令深入也。 \x 针主治法歌\x 针即今箭头针,主刺皮肤邪肉侵,毋令深入泻阳气,邪正相安荣卫均。 【注】 针即今箭头针也,主刺邪热病在 头身皮肤之证。毋令深入,深则有伤阳气。故必分许浅浅刺之,使邪去而正不伤,荣卫得和,则病除矣。 \x二曰∶员针式图\x \r员针式图\p06-d43a2.bmp\r 【注】经之二曰∶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筒身卵锋者, 谓身直如竹筒,未锋员如卵锐也。 \x员针主治法歌\x 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气侵肉分,筒身卵锋不伤正,利导分肉邪自平。 【注】员针即絮针也,主治邪气在分肉之间。盖筒身卵锋,利导分肉,能使邪气行而 不伤于肌肉之正气也。 \x三曰∶ 针式图\x \r 针式图\p06-d43a3.bmp\r 【注】经之三曰∶ 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黍粟之锐者,员而微尖,利于用补者也。 \x 针主治法歌\x 针之锐如黍粟,恐其深入伤肌肉,按脉勿陷以致气,刺之邪气使独出。 【注】 针之锋,如黍粟之锐,主治邪在脉中。不欲深入,只按脉以候气至,刺脉中 之邪气,使独出也。若深按陷至肌肉,邪气虽出,而肌肉之正气必伤矣。 \x四曰∶锋针式图\x \r锋针式图\p06-d43a4.bmp\r 【注】经之四曰∶锋针者,取法于絮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 分。刃三隅者,盖直壮而锐,可以泻热出血也。 \x锋针主治法歌\x 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气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血荣卫通。 【注】锋针即今三棱针,主刺时气温热瘤邪也。凡发于经络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 针之锋利,以泻热出血,使经络开通,荣卫调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x五曰∶铍针式图\x \r铍针式图\p06-d43a5.bmp\r 【注】经之五曰∶铍针者,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其必广二分半长四寸末 如剑锋者,取其能开通也。 \x铍针主治法歌\x 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而为痈脓已成,大脓一泻实时和。 【注】铍针之锋末如剑者,主刺寒热相搏,或邪气郁于荣卫,凝滞不通,发为痈疽。其 脓已成,用此开之,以取大脓。大脓泻则阴阳和,而痈热愈矣。 \x六曰∶员利针式图\x \r员利针式图\p06-d43a6.bmp\r 【注】经之六曰∶员利针者,取法于 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长一寸六分。其取法 于者,以毛之强者曰 ,用其细健可稍深也。 \x员利针主治法歌\x 员利针形尖如 ,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实时通。 【注】员利针,尖其形如 ,员而且锐。主治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与走注历节疼 痛等病。以此刺之,则经络流通,而虚邪自去矣。 \x七曰∶毫针式图\x \r毫针式图\p06-d43a7.bmp\r 【注】经之七曰∶毫针者,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二寸六分。其必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细徐缓也。 \x毫针主治法歌\x 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入徐出邪正安。 【注】毫针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主刺邪客经络,而为痛痹邪气轻浅者也。凡正气不足之人, 用此针刺之,静以徐往,渐散其邪,微以久留,缓养正气,则寒邪痛痹浮浅之在络者,皆可平也。 \x八曰∶长针式图\x \r长针式图\p06-d43a8.bmp\r 【注】经之八曰∶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为其可以取深邪远痹也。 \x长针主治法歌\x 长针主治虚邪伤,内舍骨解节腠殃,欲取深邪除远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长针即今环跳针也。主虚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凡欲取深远疼 痛之邪,必得身长末锋之针,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远痹解,而得安康也。 \x九曰∶大针式图\x \r大针式图\p06-d43a9.bmp\r 【注】经之九日∶大针者,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尖形如梃,粗而且巨,可以泻通机关也。 \x大针主治法歌\x 大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 【注】大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 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按】此九针,皆本于《灵枢经》中大小、长短之法,无有异也。但细玩经中九针之用, 凡所取者,皆言有余之实邪,则针之不宜于治虚也,从可知矣。 <目录>卷一\九针原始歌 <篇名>行针次第手法歌 属性: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始自三衢杨继洲。后之诸家,口诀虽多,皆不免于繁 杂。今撮其要,仍编为十二歌诀,庶简明切当,便于后学。 \x一、取穴歌\x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令彼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注】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 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也。 \x二、持针歌\x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凡下针之士,须心小力雄,以右手 持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提针,徐 徐而用。凡机关三才奥理,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 \x三、温针歌\x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勿令 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x四、进针歌\x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凡下针,要病患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须细审 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 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 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方可进针, 而不伤于荣卫。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x五、指循歌\x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 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x六、摄法歌\x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 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x七、退针歌\x 退针手法理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玄机,不可不知。如欲退针,必须缓 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 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患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x八、搓针歌\x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至以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 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若抟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x九、捻针歌\x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 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 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 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x十、留针歌\x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注】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部,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 宣散方可出针入针。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玄机,全在指头也。 \x十一、摇针歌\x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 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愈矣。 \x十二、拔针歌\x 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 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注】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 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 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目录>卷一\九针原始歌 <篇名>行针分寸法歌 属性: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注】行针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为准,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 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虽人身有长短,体有肥瘦,入针之分数不一,而身形之 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肥人肌 肉肥浓,血气充满,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二分。然虽如此,犹 当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可也。 \r中指定同身寸图\p06-d43a10.bmp\r \x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x \x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x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属性: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 腑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 原穴也。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 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 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 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经原之原,手足阴阳之经,诸病皆宜刺之,但所刺有深有 浅,不能枚举。此四时针刺之大旨,自古相传者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属性:太阴肺脉井少商,鱼际之穴号荥乡,太渊一穴名为俞,经渠经合尺泽当。 太阴脾井隐白穴,流于大都荥来接,太白为俞经商丘,阴陵泉与合为穴。 少阴心脉井少冲,寻至少府即名荥,神门一穴为俞穴,经合灵道少海真。 少阴肾脉井涌泉,然谷为荥本天然,太溪为俞经复溜,阴谷为合踝前旋。 厥阴心包井中冲,掌中劳宫即为荥,大陵穴取名为俞,间使经合曲泽终。 厥阴肝脉井大敦,行间之穴便为荥,太冲之处为俞穴,经合中封曲泉名。 <目录>卷一 <篇名>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属性:阳明大肠井商阳,二间为荥俞三间,合谷原经阳溪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阳明胃脉井厉兑,内庭为荥须要会,陷谷名俞冲阳原,经合解溪三里位。 太阳小肠井少泽,流于前谷为荥穴,后溪为俞原腕谷,经合阳谷小海歇。 太阳膀胱井至阴,通谷为荥亦穴名,束骨为俞原京骨,昆仑为经合委中。 少阳三焦井关冲,寻至液门号为荥,俞原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中。 少阳胆脉井窍阴,侠溪为荥是穴名,俞原临泣丘墟穴,经归阳辅合阳陵。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属性:脏腑有病均宜刺,原络表里相随看。肺原太渊大偏历,大肺合谷列缺端;脾原太白 胃丰隆,胃脾冲阳公孙间;心原神门小支正,小心腕骨通里边;肾原太溪膀飞阳,膀肾京 骨大钟班;三焦阳池包内关,包原大陵焦外关;胆原丘墟肝蠡沟,肝胆太冲光明闲。 【注】凡脏腑有病,均可以刺之,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盖 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里,先主后客并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如手 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渊穴也,复刺大肠表之络穴,即偏历穴也;手阳 明大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合谷穴也,复刺肺经里之络穴,即列缺穴也;足太 阴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复刺胃经表之络穴,即丰隆穴也;足阳明胃 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冲阳穴也,复刺脾经里之络穴,即公孙穴也;手少阴心经 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神门穴也,复刺小肠经表之络穴,即支正穴也;手太阳小肠 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腕骨穴也,复刺心经里之络穴,即通里穴也;足少阴肾经 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溪穴也,复刺膀胱经表之络穴,即飞扬穴也;足太阳膀胱 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京骨穴也,复刺肾经里之络穴,即大钟穴也;手少阳三焦 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阳池穴也,复刺心包络经表之络穴,即内关穴也;手厥阴 心包络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大陵穴也,复刺三焦经表之络穴,即外关穴也;足 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复刺肝经里之络穴,即蠡沟穴也;足厥 阴肝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冲穴也,复刺胆经表之络穴,即光明穴也。此十二经 主病之原穴为主,络穴为客,随表随里之刺法也。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 【注】肺经里之原穴太渊,大肠表之络穴偏历,二穴应刺之证即∶胸胀,溏泻,小便 频数,洒洒恶寒,翕翕发热,咳嗽,喘促,短气,皮肤,肩背、缺盆麻木疼痛。皆肺、大 肠经病也。 \r肺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1.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大肠原络应刺病,大(大指)次(次指)不用肩臂疼,气满皮肤木不仁,面颊腮肿耳聋鸣。 【注】大肠表之原穴合谷,肺经里之络穴列缺,二穴应刺之证即∶手之大指次指不用 肩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面颊腮肿,耳鸣,耳聋。皆大肠、肺经病也。 \r大肠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2.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注】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表之络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身重,倦怠,面黄, 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r脾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3.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胃经原络应刺病,项膺股 足跗疼,狂妄高歌弃衣走,恶闻烟火木音惊。 【注】胃经表之原穴冲阳,脾经里之络穴公孙,二穴应刺之证即∶项、颈、胸、膺、胯、 股、胫、 、足跗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 \r胃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4.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心经原络应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气,热烦好笑善忘惊。 【注】心经里之原穴神门,小肠表之络穴支正,二穴应刺之证∶饮水即消,背腹引腰 作痛,眩晕仆倒,上咳吐,下泄气,热而心烦,好笑善忘,多惊。皆心与小肠经病也。 \r心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5.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小肠原络应刺病,颧颔耳肿苦寒热,肩 肘臂内外廉,痛不能转腰似折。 【注】小肠表之原穴腕骨,心经里之络穴通里,二穴应刺之证即∶颧颔耳肿,苦寒热, 肩、 、肘、臂内外侧痛,不能转动,腰痛似折。皆小肠、心经病也。 \r小肠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6.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肾经原络应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难,脐下气逆脊背痛,唾血渴热两足寒。 【注】肾经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络穴飞扬,二穴应刺之证即∶大腹、少腹、脊背 疼痛,大便结燥,脐下气逆上冲,口渴吐血,两足寒冷。皆肾、膀胱经病也。 \r肾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7.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泪出头项疼,脐突大小腹胀痛,按之尿难溲血脓。 【注】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二穴应刺之证即∶目胞脱陷泪出,头 项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血脓。皆膀胱、肾经病也。 \r膀胱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8.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三焦原络应刺病,小指次指如废同,目 耳后喉肿痛,自汗肩 内外疼。 【注】三焦表之原穴阳池,心包里之络穴内关,二穴应刺之证即∶手之小指次指如废 而不能用,目 、耳后、咽喉肿痛,自汗,肩 内外侧疼。皆三焦、包络经病也。 \r三焦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19.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心包原络应刺病,面红目赤笑不休,心中动热掌中热,胸腋臂手痛中求。 【注】心包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络穴外关,二穴应刺之证即∶面红目赤,好笑不 休,心中动悸,内热,手心热,胸腋与臂手疼痛。皆心包络、三焦经病也。 \r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20.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胆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胆经原络应刺病,口苦胸胁痛不宁,髀膝外踝诸节痛,太息马刀侠瘤瘿。 【注】胆经表之原穴丘墟,肝经里之络穴蠡沟,二穴应刺之证即∶口苦,胸、胁、髀、 膝、外踝诸节疼痛,太息,马刀瘿瘤。皆胆、肝经病也。 \r胆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21.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篇名>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属性:肝经原络应刺病,头痛颊肿胁疝疼,妇人少腹胞中痛,便难溲淋怒色青。 【注】肝经里之原穴太冲,胆经表之络穴光明,二穴应刺之证即∶头痛,颊肿,胁疝 疼痛,妇人少腹胞中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胆经病也。 \r肝经表里原络穴图\p06-d43a22.bmp\r <目录>卷一 <篇名>八脉交会八穴歌 属性: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 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 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 、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 、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 也,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 胱之间,故主治目内 、颈、项、耳、肩、膊、 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 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属性: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 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 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 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r冲脉公孙穴图\p06-d43a23.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属性: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 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食难下 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 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r阴维内关穴图\p06-d43a24.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属性: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 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遂也。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头风 旋晕及肿痛连腮、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 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 \r带脉临泣穴图\p06-d43a25.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属性: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 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四肢骨节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 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 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其病立已。 \r阳维外关穴图\p06-d43a26.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属性: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 病不解,牙齿腮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眩者,晕也。中风卒然 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 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 背、腰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腮、龈、咽、喉 肿疼,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 \r督脉后溪穴图\p06-d43a27.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属性: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疼,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 鼻衄血,癫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及妇人吹乳,乳房红 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 汗淋漓等证,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 \r阳跷申脉穴图\p06-d43a28.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属性: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尿血嗽咳痰,牙痛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 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内痔肛肿,泄痢赤白,咳痰唾血、尿血,及牙龈咽喉肿痛,小便赤涩艰难,心 胸腹痛,噎咽不快,产后败血,上干心气,身发强直,不能语言;或瘀滞腰痛,脐腹间寒, 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证必痊。 \r任脉列缺穴图\p06-d43a29.bmp\r <目录>卷一\八脉交会八穴歌 <篇名>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属性: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 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 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 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膈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 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 \r阴跷照海穴图\p06-d43a30.bmp\r <目录>卷一 <篇名>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属性: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 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 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 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 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目录>卷一 <篇名>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属性: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府 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夫三焦为决渎之官,犹可言壬,而 包络附于心主,乌可云癸?况二脏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 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目录>卷一 <篇名>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属性: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 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 入于胃,巳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 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属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 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 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 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起止歌 属性: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 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 冲止竹空,胆瞳子 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穴周流歌 属性: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 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 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 府脏, 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 穴, 瞳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属性: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之经也;三焦、胆、肾、心、脾、 肺,此六经多气少血也;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此四经乃多血少气也。 <目录>卷二 <篇名>周身名位骨度 属性:\x头\x 【注】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x脑\x 【注】脑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 \x颠\x 【注】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x囱\x 【注】囟者,颠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x面\x 【注】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x颜\x 【注】颜者,眉目间名也。 \x额颅\x 【注】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x头角\x 【注】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x鬓骨\x 【注】即两太阳之骨也。 \x目\x 【注】目者,司视之窍也。 \x目胞\x 【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x目纲\x 【注】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x目内 \x 【注】目内 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 也。 \x目外 \x 【注】目外 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 也。 \x目珠\x 【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x目系\x 【注】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x目眶骨\x 【注】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颧骨。 \x \x 【注】目下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x \x 【注】 者,鼻梁即山根也。 \x鼻\x 【注】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x \x 【注】 , 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 \x颧\x 【注】颧者,面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x \x 【注】 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x耳\x 【注】耳者,司听之窍也。 \x蔽\x 【注】蔽者,耳门也。 \x耳郭\x 【注】耳郭者,耳叶也。 \x颊\x 【注】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x曲颊\x 【注】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x颊车\x 【注】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x人中\x 【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x口\x 【注】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x唇\x 【注】唇者,口端也。 \x吻\x 【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x颐\x 【注】颐者,口角后 之下也。 \x颏\x 【注】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把壳也。 \x颔\x 【注】颔者,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也。 \x齿\x 【注】齿者,口 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x舌\x 【注】舌者,司味之窍也。 \x舌本\x 【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x颃颡\x 【注】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x悬雍垂\x 【注】悬雍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 \x会厌\x 【注】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 \x咽\x 【注】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x喉\x 【注】喉者,通声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x喉咙\x 【注】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 \x嗌\x 【注】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x结喉\x 【注】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x胸膺\x 【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曰 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x \x 【注】 者,胸之众骨名也。 \x乳\x 【注】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x鸠尾\x 【注】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 \x膈\x 【注】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 \x腹\x 【注】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x脐\x 【注】脐者,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 \x毛际\x 【注】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骨。 \x篡\x 【注】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 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 \x睾丸\x 【注】睾丸者,男子前阴两丸也。 \x上横骨\x 【注】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湾横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x拄骨\x 【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x肩解\x 【注】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 也。 \x 骨\x 【注】 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 骨上端,俗 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x肩胛\x 【注】肩胛者,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 ,俗名 板子骨。 \x臂\x 【注】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 膊。 膊中节上、下骨交接 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 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 \x腕\x 【注】腕者,臂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x掌骨\x 【注】掌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x鱼\x 【注】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 \x手\x 【注】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x手心\x 【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x手背\x 【注】手背者,手之表也 \x指骨\x 【注】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 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 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为小指,三节在外,本 节在掌。其节节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系。 \x爪甲\x 【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x岐骨\x 【注】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x \x 【注】 者,肩 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x腋\x 【注】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 肢窝。 \x胁肋\x 【注】胁者,腋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也,统胁 肋之总,又名曰 。 \x季胁\x 【注】季胁者,胁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x \x 【注】 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x脑后骨\x 【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x枕骨\x 【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x完骨\x 【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x颈项\x 【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x颈骨\x 【注】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x项骨\x 【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x背\x 【注】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x膂\x 【注】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x脊骨\x 【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x腰骨\x 【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 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 \x胂\x 【注】胂者,腰下两旁,髁骨上之肉也。 \x臀\x 【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x尻骨\x 【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 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 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 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 骨。 \x肛\x 【注】肛者,大肠下口也。 \x下横骨、髁骨、楗骨\x 【注】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 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 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 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 髋之臼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x股\x 【注】股者,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 骨,胫之大骨也。 \x髀骨\x 【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 骨也。 \x 骨\x 【注】 骨者,俗名 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 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x伏兔\x 【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x膝解\x 【注】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x膑骨\x 【注】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x连骸\x 【注】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x \x 【注】 者,膝后屈外,俗名腿凹也。 \x \x 【注】 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x踝骨\x 【注】踝者, 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实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 \x足\x 【注】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x跗骨\x 【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骨也。 \x足心\x 【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x跟骨\x 【注】跟,足后根之骨也。 \x趾\x 【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 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 指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 骨形突者,名核骨。 \x三毛\x 【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x踵\x 【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r正面骨度部位图\p06-d43a31.bmp\r \r背面骨度部位图\p06-d43a32.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骨度尺寸 属性:\x头部\x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 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 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督脉神庭至太阳曲差穴,曲差至少阳本神穴,本神至阳明头维穴,各开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 各开四寸半。 \x胸腹部\x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 之中,长九寸。胸围四尺五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 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 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 【按】 此古数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 【按】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 八寸四分;自 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折 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x背部\x 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 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尾 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围 四尺二寸。 【按】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 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 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直寸根据 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侠脊一寸半,三行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 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x侧部\x 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拄骨,颈项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 寸。(季胁,小肋也)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 所曰髀枢,当足少阳环跳穴处也。)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 一尺八寸。(骨际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 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x四肢部\x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 一尺六寸。( ,腿湾也,跗足面也。膝在前, 在后。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跗 属以下至地,长三寸。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 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文所论之长短,皆古数也。然骨之大者太过,小者 不及,此亦但言其则耳。至于周身手足折量之法,当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 \r正面骨度尺寸图\p06-d43a33.bmp\r \r背面骨度尺寸图\p06-d43a34.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前头面颈诸穴行列 属性:\x头部顶中\x 中行凡一穴∶百会(属督脉) \x头部前\x 中行凡四穴∶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俱属督脉)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俱足太阳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临泣 目窗 正营(俱足少阳穴) \x正面部\x 中行凡五穴∶素 水沟 兑端 龈交(俱督脉穴) 承浆(任脉穴)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攒竹 睛明(俱足太阳穴) 迎香 禾 (俱手阳明穴) 巨 (足阳明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阳白(足少阳穴) 承泣 四白 地仓 大迎(俱足阳明穴) 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童子 (俱足少阳穴) 丝竹空(手少阳穴) 颧 (手太阳穴) \x颈部\x 中行凡二穴∶廉泉 天突(俱属任脉) \r前头面颈穴总图\p06-d43a37.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胸腹诸穴行列 属性:\x胸博\x 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脉) \r仰人诸经起止全图\p06-d43a35.bmp\r \r俯人诸经起止全图\p06-d43a36.bmp\r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脉二寸)∶俞府 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气户夹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俱足阳明) 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云门夹气户旁二寸,去中行六寸)∶云门 中府(俱手太阴) 周 荣胸乡 天溪 食窦(俱足太阴) \x腹部\x 中行凡十五穴∶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俱任脉)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幽门 通谷 阴 都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柱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俱足少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俱足阳明) 急脉(足厥阴穴,挟气冲旁各半寸, 去中行二寸半) 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门(足厥 阴) 日月(足少阳) 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冲门(俱足太阴) \r胸腹穴总图\p06-d43a38.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后头项诸穴行列 属性:\x头部后\x 中行凡五穴∶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 哑门(俱属督脉)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络却 玉枕 天柱(俱足太阳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灵 脑空 风池(俱足少阳穴) 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四穴∶完骨(足少阳穴) 天牖(手少阳穴) \r后头项穴总图\p06-d43a39.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背穴行列 属性:\x背部\x 中行凡十四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 长强(俱督脉) 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俱挟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 下 (上俱挟脊 骨两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会阳(挟尻骨两旁上)(俱足太阳穴) 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 魄户 膏肓俞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俱足太阳) \r背穴总图\p06-d43a40.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侧头面颈肩诸穴行列 属性:\x侧头部\x 左右凡二十八穴∶头维(足阳明穴)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窍阴 (俱足少阳穴) 角孙 颅息 脉 翳风 丝竹(俱手少阳穴) \x侧面部\x 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 听会(俱足少阳) 和 耳门(俱手少阳) 听宫(手 太阳) 下关 颊车(俱足阳明穴) \x侧项部\x 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婴筋之前) 水突 气舍(俱足阳明穴) 扶突(婴筋之后) 天鼎(俱手阳明) 天窗(扶突后) 天容(俱手太阳穴) \x肩膊部\x 左右凡十二穴∶巨骨 肩臂 (俱手阳明) 肩井(足少阳穴) 肩 会(俱手少阳穴) \r侧头面项肩穴总图\p06-d43a41.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侧腋胁肋诸穴行列 属性:\x侧腋胁肋部\x 左右凡二十穴∶渊液 辄筋(俱足少阳) 天池(手厥阴) 大包(足太阳) 章门(足厥阴)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俱足少阳) (附)两手奇俞穴 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节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间,一在无名指背间,皆 在次节三节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r侧腋胁肋穴总图\p06-d43a42.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手三阴经总穴名 属性:手太阴肺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阴之上)∶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 尺泽 侠白 天府 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臂内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阴之中)∶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 门 曲泽 天泉 手少阴心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下)∶少冲 少府 神门 阴 通里 灵道 少海 青灵 极泉 \r手三阴经总穴图\p06-d43a43.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手三阳经总穴名 属性:手阳明大肠经,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阳之上)∶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 五里 臂 手少阳三焦经,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无名指端,行三阳之中)∶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手太阳小肠经,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下)∶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r手三阳经总穴图\p06-d43a44.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足三阴经总穴名 属性:足厥阴肝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阴之前)∶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足太阴脾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中)∶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足少阴肾经,行足股内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阴之后)∶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照海 水泉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r足三阴经总穴图\p06-d43a45.bmp\r <目录>卷二\周身名位骨度 <篇名>足三阳经总穴名 属性:足阳明胃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阳之前)∶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 丰隆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伏兔 髀关 足少阳胆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阳之中)∶窍阴 侠溪 地五会 临泣 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阳关 中渎 环跳 风市 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后)∶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跗阳 飞扬 承山 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 殷门 承扶 会阳 \r足三阳经总穴图\p06-d43a46.bmp\r <目录>卷三 <篇名>肺脏经文 属性: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 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中藏经》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 张介宾曰∶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 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 。 \r手太阴肺脏图\p06-d43a47.bmp\r <目录>卷三\肺脏经文 <篇名>肺经循行经文 属性: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 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r肺经循行图\p06-d43a48.bmp\r <目录>卷三\肺脏经文 <篇名>肺经循行歌 属性:手太阴肺中焦生,络肠循胃散流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肘中,循臂寸口 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端通,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注】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脉中脘穴也。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者, 谓本经之络,散布流行,下则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属肺直行之经也。夫经 络流行,循还无端。故手太阴之脉,必自足厥阴经之支者期门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属 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门穴,下循于 内天府、侠白 穴;从侠白行少阴心主经脉之前,下行肘中尺泽穴;从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穴,从 孔最入寸口列缺、经渠、太渊穴;从太渊上鱼(句)入鱼际穴;从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 穴而终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也。 <目录>卷三\肺脏经文 <篇名>肺经穴歌 属性: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 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目录>卷三\肺脏经文 <篇名>肺经分寸歌 属性: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云在任玑旁六寸,大肠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 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 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端内侧,鼻衄刺之立时止。 【注】中府在任脉中行华盖穴旁,直开去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 之,是其穴也。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阳明大肠经巨骨之下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云门穴也。从云门穴下循 内,腋下三寸动脉陷中,以鼻尖点墨取之,天府穴也。从天 府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去五寸动脉中,侠白穴也。从侠白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 筋骨罅中,动脉应手,尺泽穴也。从尺泽穴下行腕前,约纹上七寸,上骨、下骨间陷中, 孔最穴也。从孔最穴循外侧行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以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列 缺穴也。从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经渠穴也。从经渠穴内循手掌后陷中,太渊穴也。从太 渊穴上鱼,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际,鱼际穴也。从鱼际穴循行手大指内侧 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白肉际,少商穴也。 \r肺经穴图\p06-d43a49.bmp\r <目录>卷三 <篇名>大肠经文 属性: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 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 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 十二两。 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 末节,下连肛门也。 \r手阳明大肠腑图\p06-d43a50.bmp\r <目录>卷三\大肠经文 <篇名>大肠经循行经文 属性: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 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 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 之左──上挟鼻孔。 \r大肠经循行图\p06-d43a51.bmp\r <目录>卷三\大肠经文 <篇名>大肠经循行歌 属性: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两筋循臂肪,入肘外廉 循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 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 【注】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内廉之端。出于大指者,谓出于大指少商穴 也,本经之络。其支者,直出于次指之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故曰∶起于大 指次指之端也。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二间、三间穴也。从三间穴循出两骨之间,合谷穴 也。从合谷上两筋之间,阳溪穴也。从阳溪穴循臂上廉至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 里穴也。从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从曲池穴上 外前廉,肘 、五里、臂 穴也。 从臂 穴上肩,肩 穴也。从肩 穴出 骨之前廉,巨骨穴也。从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会 上,言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也;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 者,谓其支从缺盆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也。从扶突穴入下齿中禾 穴, 从禾 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 <目录>卷三\大肠经文 <篇名>大肠经穴歌 属性: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 迎五里,臂 肩 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 ,终以迎香二十止。 <目录>卷三\大肠经文 <篇名>大肠经分寸歌 属性: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上侧 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 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 上 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 肘上七寸量,肩 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 水沟旁五分,迎香禾 上一寸,大肠经穴自分明。 【注】商阳穴在手食指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本节前内侧陷中, 二间穴也。从二间穴循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三间穴也。从三间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合谷穴也。从 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张大指次指取之,阳溪穴也。从阳溪穴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偏历穴也。 从偏历穴上行三寸,温溜穴也。从温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辅锐肉分,下廉穴也。从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从 上廉穴上行一寸,锐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里穴也。从手三里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横纹头陷中取之,曲池 穴也。从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 穴也。从肘 穴循行肘上三寸,向里大脉中央,五里穴也。从五里穴上行 四寸,两筋两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 穴也。从臂 穴上行 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处宛宛中,举臂取 之有空,肩 穴也。从肩 穴上行臂端,两叉骨间陷中,巨骨穴也。从巨骨穴循颈,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 穴也。从天鼎穴上直行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从扶突穴贯颊直鼻孔下,水沟旁五 分,禾 穴也。从禾 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 \r大肠经穴图\p06-d43a52.bmp\r <目录>卷三 <篇名>胃腑经文 属性: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云∶胃大一 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 升而满。又云∶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 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 \r足阳明胃腑图\p06-d43a53.bmp\r <目录>卷三\胃腑经文 <篇名>胃经循行经文 属性: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 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 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 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